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37)
卷四 (37)
1. 嘔吐噦
(乾嘔,漏氣,走哺,嘔苦,中酸,吐酸,嘔水,吐沫,吐蛔)
經云。諸逆衝上。皆屬於火。諸嘔吐酸。皆屬於熱。(胃熱則嘔。)寒氣客於腸胃。厥逆上出。故痛而嘔也。人之噦者。谷入於胃。胃氣上注於肺。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。俱還入於胃。新故相亂。真邪相攻。氣並相逆。復出於胃。故為噦。病深者其聲噦。
金匱云。病人慾吐者。不可下之。
欲吐者。陰邪在上也。若下之。不惟逆其陽氣。反傷無故之陰。變害莫測。豈獨反胃而已。
嘔而胸滿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
傷寒論用是方。治食谷欲嘔之陽明證。以中焦有寒也。茱萸能治內寒。降逆氣。人參補中益陽。大棗緩脾。生薑發胃氣。且散逆止嘔。逆氣降。胃之陽行。則胸滿消矣。此脾藏陰盛逆胃。與夫肝腎下焦之寒上逆於中焦而致者。即用以治之。故乾嘔吐涎沫頭痛。亦不出是方也。
嘔而腸鳴。心下痞者。半夏瀉心湯主之。
是證由陰陽不分。塞而不通。留結心下為痞。於是胃中空虛。客氣上逆為嘔。下走為腸鳴。故用是湯分解陰陽。水升火降。則留者散。虛者實也。
嘔吐而病在膈上。後思水者解。急與之。思水者。豬苓散主之。
嘔而思水者。水飲逆於胸中也。故用豬苓之味淡。從膈上滲其所積之飲。更以白朮利水生津。使水精四布。而嘔自除矣。
嘔而發熱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嘔而發熱。邪在半表半裡。逆攻而上也。雖非傷寒之邪。而病勢則一。故即以小柴胡湯和之。
食已即吐者。大黃甘草湯主之。
胃素有熱。食復入之。兩熱相沖。不得停留。用大黃下熱。甘草和胃。按仲景既云。欲吐者不可下。又用大黃甘草湯。治食已即吐。何也。曰。欲吐者。病在上。因而越之可也。逆之使下。則必憒亂而益甚。既吐矣。吐而不已。有升無降。當逆折之。使其下行。故用大黃。丹溪云。凡病吐者。切不可下。近於困矣。
吐後渴欲得水。而貪飲者。文蛤湯主之。汗出即愈。兼主微風脈緊頭痛。
是方即大青龍湯。無桂枝有文蛤。大青龍主發散風寒兩感。今是證初不言外邪。而用取汗。何哉。蓋因陽明經中有實熱。所以貪飲。故用麻黃、杏仁開發腠理。甘草、薑、棗調和營衛。石膏解利鬱熱。文蛤直入少陰。散水止渴。為太陽少陰二經散邪滌飲之聖藥。故又主微風脈緊頭痛之疾。
乾嘔噦。若手足厥者。橘皮湯主之。
乾嘔而噦。手足厥逆。乃胃中陽氣。為痰飲阻塞。不得流布四末。故用橘皮、生薑之辛以開痰利氣也。
噦逆者。橘皮竹茹湯主之。
中焦氣虛。則下焦之風木得以上乘。穀氣因之不宣。變為噦逆。用橘皮升降中氣。人參、甘草補益中焦。生薑、大棗宣散逆氣。竹茹以降膽木之風熱耳。
乾嘔吐逆吐涎沫。半夏乾薑湯主之。
白話文:
(乾嘔,打嗝,餵奶時溢奶,嘔吐苦味,胃酸過多,吐酸水,嘔吐清水,吐口水,吐蛔蟲)
醫書上說,各種向上衝逆的現象,都屬於火氣過盛。各種嘔吐酸水的現象,都屬於體內有熱。(胃有熱就會嘔吐。)寒氣侵入腸胃,氣機逆亂向上衝,所以會疼痛並嘔吐。人打嗝,是因為食物進入胃後,胃氣向上輸送到肺。現在因為原本的寒氣和新進的食物之氣,一起回到了胃,新舊之氣互相干擾,正邪之氣相互攻擊,導致氣機逆亂,又從胃中衝出,所以就產生打嗝。病情嚴重的人,打嗝的聲音會比較大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,病人想吐的時候,不可以使用瀉下的藥物。
想吐,是因為陰邪停留在上部。如果使用瀉下的藥物,不僅會使陽氣更加逆亂,反而會傷害到原本沒有問題的陰氣,造成的傷害難以預測,豈止是反胃而已。
嘔吐並且胸悶,可以使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《傷寒論》用這個方子,治療吃了食物就想吐的陽明病證,是因為中焦有寒氣。吳茱萸可以治療體內寒氣,降逆氣。人參可以補中益陽。大棗可以緩和脾胃。生薑可以發散胃氣,並且散逆止嘔。逆氣降下來,胃的陽氣運行正常,胸悶就會消失。這是脾臟陰氣過盛,導致胃氣逆亂,或者是肝腎下焦的寒氣向上逆行到中焦所導致的。也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,所以乾嘔、吐口水、頭痛等症狀,也可以用這個方子。
嘔吐並且腸鳴,心下痞悶,可以使用半夏瀉心湯治療。
這種情況是因為體內陰陽不調和,阻塞不通暢,鬱積在心下形成痞悶。導致胃中空虛,外來的氣向上逆行導致嘔吐,向下運行就會導致腸鳴。所以使用這個方子來調和陰陽,使水氣向上升,火氣向下行,使鬱積的散開,虛弱的得到補益。
嘔吐而且病在膈膜以上,之後想喝水的,是好轉的現象,應該立即給他喝水。想喝水的話,可以使用豬苓散治療。
嘔吐又想喝水,是因為水飲逆行到胸中。所以使用豬苓這種味道淡的藥,從膈膜以上滲透,使積聚的水液排出。再用白朮來利水生津,使水精散佈到全身,嘔吐自然就會停止。
嘔吐並且發燒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嘔吐並且發燒,是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的位置,逆行向上攻擊。雖然不是傷寒的邪氣,但是病情發展的趨勢是一樣的。所以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
吃完東西馬上就吐,可以使用大黃甘草湯治療。
胃原本就有熱,食物再進入,兩種熱氣相衝突,食物無法停留。所以用大黃來瀉熱,甘草來調和胃。按照張仲景的說法,想吐的人不可以瀉下,但又用大黃甘草湯治療吃完東西馬上就吐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想吐的人,病在上部,順著嘔吐把它排出去就可以了。如果逆行使它向下,就會使情況更加混亂嚴重。如果已經吐了,吐個不停,只有升沒有降,就應該逆向思考,使它向下走,所以使用大黃。朱丹溪說,凡是嘔吐的病,絕對不可以使用瀉下的藥物,接近於死亡。
吐完之後口渴想喝水,而且一直貪飲的,可以使用文蛤湯治療,發汗之後就會痊癒。這個方子也治療微風、脈搏緊繃、頭痛等症狀。
這個方子就是大青龍湯,只是沒有桂枝,有文蛤。大青龍湯主要發散風寒,現在這個病症沒有說是外感,卻要用發汗的方法,為什麼呢?是因為陽明經有實熱,所以會貪飲。因此使用麻黃、杏仁來打開毛孔,甘草、生薑、大棗來調和營衛,石膏來解除鬱積的熱氣。文蛤直接進入少陰經,散水止渴。這個方子是太陽、少陰兩經散邪、清除水飲的聖藥,所以也可以治療微風、脈搏緊繃、頭痛等疾病。
乾嘔、打嗝,如果手腳冰冷的,可以使用橘皮湯治療。
乾嘔而且打嗝,手腳冰冷,是因為胃中的陽氣被痰飲阻塞,無法輸送到四肢末端。所以使用橘皮、生薑這種辛味的藥物來開散痰液,疏通氣機。
打嗝、氣逆,可以使用橘皮竹茹湯治療。
中焦氣虛,下焦的風木之氣就會向上侵犯,使穀氣無法宣散,變成打嗝、氣逆。用橘皮來升降中氣,人參、甘草來補益中焦,生薑、大棗來宣散逆氣,竹茹來降低膽木的風熱。
乾嘔、吐逆、吐口水,可以使用半夏乾薑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