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14)

1. 倒黶

痘瘡能依期灌漿結痂如螺靨為吉。若膿未滿足。忽然干靨。或膿成之後。不痂破爛。或收靨之時。泄瀉膿血。或空泡乾枯。或發熱昏憒。或咬牙寒戰。或手足並冷。飲沸湯而不知熱。是名倒黶。由中氣不足。毒從內入之故。宜參耆內托散、補中益氣湯、保元湯選用。使破者重複灌漿。

無處更出贈痘。則正氣得補。復祛出毒邪也。若服補藥不出贈痘。破處不復腫灌。更下膿血者不治。若將靨之時忽然黑黶。或漿未充而忽然收靨。或漿雖充而一齊結疕乾紫。此氣虛血熱。因火迫而收之太速也。犀角地黃湯加紫草茸。或四聖散加人參、當歸。然其形證。又當推辨。

如身痛四肢微厥。瘡色青紫者。此則外感寒邪。腠理閉拒而倒黶。人參敗毒散。並用胡荽酒噴之。忽然倒黶而心神不寧者。豬尾膏。若心煩狂躁。譫語便秘。口渴飲水能食者。此則外觸穢氣而倒黶。內服奪命丹。外燒熏穢散闢之。屍氣所觸而黶。闢穢香解之。有漿未滿足。忽然目眶深陷。

乃氣脫倒陷。若作昏沉痰喘者死。丹溪云。痘瘡倒黶。因真陽虛而毒氣不能出者。保元湯加紫草之類。若將成就之際。卻淡色者屬血虛。芎、歸之類。或加紅花、紫草。屬熱。升麻、芩、連、桔梗之類。甚者用犀角。薛氏云。若熱毒方出。忽被風寒閉塞肌竅。血脈不行。身體作痛。

或四肢微厥。斑點不長。或變青紫黑色者。此為倒黶。若胃氣虛弱。不能補接營衛。出而覆沒者。謂之陷伏。誤用解毒之藥。必致陷塌。若喜熱飲食。手足並冷者。乃脾胃虛弱之證。宜用辛熱之劑補之。喜冷飲食。手足並熱。乃陽氣壯熱之證。宜用苦寒之劑瀉之。外感風寒者溫散之。

毒氣入腹者分利之。陽氣虛者溫補之。外寒觸犯者熏解之陳文宿用異功散。以預保脾胃於未敗之先。實發前人之未發。開萬世之蒙瞶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痘瘡能按時灌漿、結痂,像螺絲上的凹痕一樣,這是好的現象。如果膿液還沒充滿就突然乾癟,或是膿液形成後,沒有結痂反而潰爛,或是收痂時拉肚子、排出膿血,或是出現空泡乾枯,或是發燒昏迷,或是咬牙發冷,或是手腳冰涼,喝滾燙的開水也感覺不到熱,這些都叫做「倒黶」,是因為體內中氣不足,毒邪從內部侵入的緣故。應該選用參耆內托散、補中益氣湯、保元湯等方劑來治療,使破裂的地方重新灌滿膿漿。

如果沒有其他地方再長出新的痘瘡,就表示正氣得到補充,也能夠驅除體內的毒邪。如果服用補藥後,沒有長出新的痘瘡,破裂的地方也沒有重新腫脹灌膿,反而繼續排出膿血,這就代表病情嚴重,難以治癒。如果在痘瘡快要結痂的時候,突然出現黑色的斑點,或是膿液還沒充滿就突然收痂,或是膿液雖然充足卻一起結成乾紫色的痂,這都是氣虛血熱,因為火熱之氣迫使它太快收痂了。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加上紫草茸,或是四聖散加上人參、當歸來治療。但具體情況,還是要仔細辨別。

如果身體疼痛、四肢微微發冷,瘡的顏色呈現青紫色,這就是外感風寒,皮膚毛孔閉塞,導致「倒黶」。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,同時用胡荽酒噴灑皮膚。如果突然出現「倒黶」而且心神不寧,可以使用豬尾膏。如果心煩意亂、躁動不安、說胡話、便秘、口渴卻能喝水吃東西,這是因為接觸到污穢之氣而導致「倒黶」,可以內服奪命丹,外用燒熏穢散來驅除。如果是接觸到屍體之氣而導致「倒黶」,可以用辟穢香來解毒。如果膿液還沒充滿,突然眼眶深陷,

這是因為氣脫而導致「倒陷」,如果還出現昏迷、氣喘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朱丹溪認為,「倒黶」是因為體內真陽虛弱,毒氣無法排出,可以用保元湯加上紫草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痘瘡快要成熟時,顏色卻變淡,這屬於血虛,可以用芎、歸等藥物來治療,或是加上紅花、紫草。如果是因為熱,可以用升麻、黃芩、黃連、桔梗等藥物來治療,嚴重者可以使用犀角。薛氏認為,如果熱毒剛要發出來,突然被風寒閉塞住皮膚毛孔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身體疼痛,

或是四肢微微發冷,斑點不長大,或是變成青紫色或黑色,這就是「倒黶」。如果脾胃虛弱,無法補充營養,導致痘瘡長出來又消失,這就叫做「陷伏」。如果誤用解毒的藥物,必定會導致痘瘡塌陷。如果喜歡吃熱的食物,手腳卻冰涼,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補養。如果喜歡吃冷的食物,手腳卻發熱,這是陽氣過盛的表現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。如果是外感風寒,就應該用溫散的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毒氣進入腹部,就應該用利尿的方法來排出。如果陽氣虛弱,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是外感風寒,就應該用熏香的方法來驅除。陳文宿使用異功散,目的是在脾胃還沒衰敗之前就先保護它,這實際上是發揚了前人沒有發掘的理論,開啟了後世的蒙昧。

2. 夾斑

痘瘡夾斑疹而發。是臟腑熱毒交盛。故一齊湧出。予嘗洗心體會痘證。但有夾麻。而夾斑之說未果。斑乃傷寒之熱毒內蘊而發。安有與痘齊出之理。即前見點例中所言。皮肉鮮紅成片者為夾斑。實麻疹也。細如芥子者為夾疹。則癮疹也。然斑則多見於胸腹肢體。頭面絕少。於此可以明辨。

而舉世通謂夾斑。若一齊眾楚。大不合時矣。觀先輩治例。首推升麻葛根湯。先散表邪。俟斑退痘起。然後隨證施治。遍考方書。無不皆然。張涵高曰。斑痘齊出。方書俱言先撤斑熱。往往痘隨斑陷。惟發其痘。則熱聚於痘。痘起其斑自退。兩說似乎相左。其實並行不悖。當知斑痘齊發。

總由熱毒勢盛。絕無挾虛之候。得其旨。則撤斑無非清涼化毒。起痘亦無非清涼化毒。化斑湯一方隨證加增。允為斑痘夾出之金錍。如斑色紫赤。加大劑石膏以化之。大便秘結。稍加大黃以利之。設不知此。而誤認真斑。專事寒涼。則痘隨斑陷。若不化斑。專力升發。則斑隨痘起。

叢雜不分頭粒。兩難分解也。黃五芝云。風寒夾斑。當先表散。則痘自起。大便秘者。宜速下之。大便利者。涼血透肌解毒為主。次言先痘後麻者輕。麻出以分痘之勢也。先麻後痘者重。麻發於肺。表氣先虛。失其起灌之力也。麻痘齊出者險。兩毒併發。但看麻之形色。痘之稀密。

斟酌而為處治。若斑見紫黑。痘見漿清。證見喘急。皆不可治。大抵斑痘齊發。總由熱毒勢盛。不可誤用參、耆。若元氣本虛。痘色淡白。小劑保元亦不禁也。如六七日內。熱毒未盡。而誤與之。必身復壯熱。痰喘不食而死。否則癰毒口疳目疾之害。所不免焉。

白話文:

痘瘡(天花)出現時,同時長出像斑疹的紅點。這是因為身體內部的熱毒非常旺盛,所以才會一起爆發出來。我曾經仔細研究過痘瘡的病症,雖然知道有夾雜麻疹的情況,但還沒搞清楚夾雜斑疹的說法。斑疹應該是傷寒的熱毒積聚在體內引起的,怎麼可能和痘瘡同時出現呢?就像之前說的,皮膚上出現鮮紅成片的紅點是夾雜的斑疹,其實是麻疹;而像芥菜籽一樣細小的紅點是夾雜的疹子,其實是蕁麻疹。斑疹大多長在胸部、腹部和四肢,很少長在頭部和臉上,這樣可以清楚地分辨。

但是現在大家都把這種情況稱為夾斑,這就像大家一起亂喊亂叫,非常不合適。看看以前的醫案,首先都是用升麻葛根湯來治療,先驅散表面的邪氣,等斑疹消退、痘瘡出現後,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。查遍醫書,都是這樣處理的。張涵高說,斑疹和痘瘡同時出現時,醫書都說要先消除斑疹的熱,但是常常會導致痘瘡消退。如果先讓痘瘡發出來,熱就會集中在痘瘡上,斑疹自然就會消退。這兩種說法看起來好像互相矛盾,但其實可以同時並行。應該要知道,斑疹和痘瘡同時出現,都是因為熱毒太旺盛,絕對沒有身體虛弱的情況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知道消除斑疹其實是清熱解毒,促使痘瘡發出來也是清熱解毒。化斑湯這個方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材,可以說是治療斑疹和痘瘡同時出現的金鑰匙。如果斑疹的顏色是紫紅色,就加大石膏的用量來化解;如果大便不通暢,就稍微加大黃的用量來通便。如果不知道這些,把這種情況誤認為是真正的斑疹,一味地用寒涼的藥物,就會導致痘瘡消退。如果不化解斑疹,只是一味地用發散的藥物,就會導致斑疹隨著痘瘡一起出現,兩者混雜在一起,難以分辨。黃五芝說,如果是有風寒夾雜的斑疹,應該先用藥物來驅散,痘瘡自然就會發出來。如果大便不通暢,應該趕快用藥通便;如果大便通暢,就應該以涼血、透疹、解毒為主。另外,先出現痘瘡再出現麻疹的情況比較輕,因為麻疹可以分散痘瘡的勢頭;先出現麻疹再出現痘瘡的情況比較嚴重,因為麻疹會損耗肺氣,導致身體失去發痘瘡的能力。麻疹和痘瘡同時出現的情況最危險,因為兩種毒同時爆發,要根據麻疹的形狀和顏色,以及痘瘡的疏密程度,來仔細考慮如何治療。如果斑疹呈現紫黑色,痘瘡呈現清淡的漿液,而且出現喘氣急促的症狀,就無法治療了。總之,斑疹和痘瘡同時出現,都是因為熱毒太旺盛,絕對不能誤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的藥材。如果身體本來就虛弱,痘瘡的顏色很淡,可以用小劑量的保元湯,但也要謹慎使用。如果在六七天內,熱毒還沒有完全清除,就誤用了補氣的藥物,身體一定會再次發高燒,出現痰多、喘氣、不想吃飯等症狀,甚至會死亡;否則也會出現癰瘡、口瘡、眼疾等後遺症。

3. 板黃

痘瘡根窠薄劣。漿汁板滯不活。而枯黃色晦者曰板黃。若方廣天庭板黃而余者潤活。癰毒必結於腦項。若腮臉板黃而四肢潤美。癰毒必發於肩阜。若肚腹板黃。癰毒必發於曲池三里。若背脊板黃。癰毒必結於兩軸尻骨。如遍身板黃。頸項前後板黃。頭面板黃。眼眶唇上板黃。

兩脅莖囊板黃。皆死證也。愚按板黃皆由胃熱能食。食滯蘊積於中。胃氣不得宣通而致。非痘之根氣本然也。治者能達斯意。急與苦寒消導。大便秘者當微利之。熱滯去而內外宣通。烏有癰毒之患哉。

白話文:

痘瘡的根部如果薄弱、品質不良,裡面的漿液會凝結停滯、不活躍,呈現枯黃而暗淡的顏色,這種情況就叫做「板黃」。

如果只有額頭處呈現大片板黃,其他地方的皮膚仍然潤澤有光彩,那麼毒瘡很可能會長在頭部後方或脖子一帶;如果腮幫子和臉頰呈現板黃,但四肢的皮膚卻潤澤美好,那麼毒瘡很可能會長在肩膀附近;如果肚皮呈現板黃,那麼毒瘡很可能會長在手肘彎曲處或小腿外側;如果背脊呈現板黃,那麼毒瘡很可能會長在肩胛骨或尾椎骨附近。

如果全身都呈現板黃,或是脖子前後、頭部、眼眶、嘴唇上、兩側肋骨、陰囊等部位都呈現板黃,這些都是不治之症。

我認為,所謂的板黃,都是由於胃火旺盛、食慾太好,導致食物積滯在體內,胃氣無法順暢運行所造成的,並不是痘瘡本身的病根。治療的人如果能了解這個道理,就應該趕緊使用苦寒的藥物來幫助消化、疏導積滯,如果大便不通暢,應該稍微使其通利。當體內的熱和積滯被清除,內外都能順利運行,哪裡還會有長毒瘡的憂患呢?

4. 焮赤

聞人規云。痘瘡焮赤。大便不通。小便如血。或結癰毒。身痘破裂出血。乃內火熾盛失於解利。急用犀角地黃、小柴胡加生地黃、及四順飲之類。薛氏云。若心脾熱甚。犀角地黃湯。心肝熱甚。小柴胡加生地黃。若大便不通。先用四順飲。次用犀角地黃湯。若色赤焮痛。二便不通。

急用活命飲加硝、黃。若色赤焮痛。惡寒發熱。活命飲加麻黃。若因乳母怒火。加味逍遙散。

白話文:

聽說有人說,痘瘡紅腫發熱,如果出現大便不通暢、小便像血一樣、或是長了癰腫毒瘡、身體上的痘瘡破裂出血,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火氣太旺盛,沒有好好疏通清理的緣故。要趕快使用犀角地黃湯、小柴胡湯加上生地黃,或是四順飲之類的藥方來治療。

薛氏則說,如果是心脾火熱很嚴重,就用犀角地黃湯;如果是心肝火熱很嚴重,就用小柴胡湯加上生地黃。如果大便不通,要先用四順飲,然後再用犀角地黃湯。如果痘瘡顏色紅腫發燙疼痛,大小便都不通暢,就要趕快用活命飲加上硝石、黃芩。如果痘瘡紅腫發燙疼痛,又怕冷發燒,就用活命飲加上麻黃。如果是因為哺乳的母親動怒而導致的,就用加味逍遙散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