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33)
卷十四 (33)
1. 痢門
上十味。水煎。分三服。膿稠。加厚朴。嘔。加橘皮。
千金厚朴湯,治二三年熱痢不止。
厚朴,乾薑,阿膠(各四錢),黃連(六錢),石榴皮,艾葉(各五錢)
上六味。水煎。日再服。
千金椒艾丸,治久痢完穀不化。肌肉消盡。
蜀椒(三百粒),烏梅(二百個),熟艾(一斤),乾薑(三兩),赤石脂(煅飛。二兩)
上五味。椒、薑、艾下篩。入石脂淨末。梅著米下蒸熟去核。合搗蜜和丸。梧子大。服十丸。日三服。不應。加至二十丸。不瘥。加黃連。
三奇散,治痢後下重。
枳殼(生。一兩),黃耆(二兩),防風(一兩)
為散。每服二錢。米飲調服。
茜根丸,治毒痢下血如雞肝。心煩腹痛。蠱注下血。
茜根,升麻,犀角,地榆,當歸,黃連,枳殼,白芍(等分)
為細末。醋煮紅曲丸。如梧子。空心米飲下七十丸。
外臺黃芩湯,治乾嘔下利。
黃芩,人參,乾薑(各一兩),桂枝(三錢),大棗(十二枚。擘),半夏(二兩)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溫分三服。
千金三物膠艾湯,治妊娠血痢。
阿膠,艾葉,酸石榴皮(各一兩)
上三味。水煮去滓。納膠令烊盡。分三服。欲痢輒先心痛腹脹滿。日夜五六十行者。加黃柏、黃連各一兩。防己、乾薑各半兩。附子一枚。曲半兩。蜜丸。梧子大。飲服二十丸。日三。漸加至三四十丸。
伏龍肝湯丸,治胎前下痢。產後不止。及元氣大虛。於積小腹結痛。不勝攻擊者。
炮黑楂肉(一兩),熬枯黑糖(二兩)
上二味。一半為丸。一半為末。用伏龍肝二兩煎湯代水。煎末二錢。送前丸二錢。日三夜二服。一晝夜令盡。氣虛。加人參二三錢以駕馭之。虛熱。加炮薑、肉桂、茯苓、甘草。兼感風寒。加蔥白、香豉。膈氣不舒。磨沉香汁數匙調服。
黃連犀角散,治狐惑。肛門生蟲。
犀角(鎊。一兩),黃連(五錢),木香(錢半),烏梅(十個)
為散。每服二錢。水煎和滓。日再服。
大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小承氣湯(方祖),梔子豉湯(方祖),通脈四逆湯(四逆湯下),附子理中湯(理中湯下),黃芩芍藥湯(桂枝湯下),香連丸(佐金丸下),桃核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胃苓湯(平胃散下),小建中湯(桂枝湯下),理中湯(方祖),大黃黃連瀉心湯(伊尹三黃瀉下),枳朮丸(方祖),胃風湯(四君子湯下),神術湯(濕門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升陽除濕湯(平胃散下),二陳湯(方祖),枳實理中湯(理中湯下),倉廩湯(小柴胡湯下),駐車丸(方祖),阿膠丸(駐車丸下),歸連丸(駐車丸下),阿膠梅連丸(駐車丸下),千金黃連湯(駐車丸下),黃連阿膠湯(傷寒門),錢氏白朮散(四君子湯下),五苓散(方祖),黃耆建中湯(桂枝湯下),烏梅丸(理中湯下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連理湯(理中湯下),戊己丸(佐金丸下),四物湯(方祖),獨參湯(保元湯下),四逆湯(方祖),參附湯(朮附湯下),吳茱萸湯(嘔吐噦門),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(半夏瀉心湯下),甘草乾薑湯(理中湯下),甘草瀉心湯(半夏瀉心湯下),黃連解毒湯(伊尹三黃湯下),大防風湯(四君子湯下),橘皮乾薑湯(七氣湯下),小柴胡湯(方祖),豬苓湯(五苓散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加減八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保元湯(方祖)
白話文:
痢門
用以上十種藥材,加水煎煮,分三次服用。如果膿液濃稠,加入厚朴;如果出現嘔吐,加入橘皮。
《千金方》的厚朴湯,治療熱性痢疾兩三年都不好的情況。 藥材包含:厚朴、乾薑、阿膠(各四錢)、黃連(六錢)、石榴皮、艾葉(各五錢)。 以上六種藥材,加水煎煮,一天服用兩次。
《千金方》的椒艾丸,治療長久痢疾,吃下的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來,導致肌肉消瘦的情況。 藥材包含:蜀椒(三百粒)、烏梅(二百個)、熟艾(一斤)、乾薑(三兩)、煅燒過的赤石脂(二兩)。 將蜀椒、乾薑、艾葉磨成粉末,加入赤石脂的細粉。將烏梅放在米飯下蒸熟,取出果核,然後一起搗成泥,加入蜂蜜做成藥丸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每次服用十丸,一天三次。如果沒效果,可以增加到二十丸。如果還是沒好,就加入黃連。
三奇散,治療痢疾後有裡急後重(想排便卻排不出來)的感覺。 藥材包含:枳殼(生的,一兩)、黃耆(二兩)、防風(一兩)。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調服。
茜根丸,治療毒性痢疾,大便帶血像雞肝一樣,伴隨心煩、腹痛,或是體內有蟲引起的痢疾,大便出血。 藥材包含:茜根、升麻、犀角、地榆、當歸、黃連、枳殼、白芍(等份)。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醋煮紅曲做成藥丸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空腹用米湯服用七十丸。
《外臺》的黃芩湯,治療乾嘔和腹瀉。 藥材包含:黃芩、人參、乾薑(各一兩)、桂枝(三錢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、半夏(二兩)。 以上六種藥材,加七升水煮成三升,溫熱分三次服用。
《千金方》的三物膠艾湯,治療懷孕期間的血性痢疾。 藥材包含:阿膠、艾葉、酸石榴皮(各一兩)。 以上三種藥材,加水煮過濾掉藥渣,然後放入阿膠讓它融化。分三次服用。如果想要拉肚子前,先感到心痛、腹脹,一天拉五六十次,就加入黃柏、黃連各一兩、防己、乾薑各半兩,附子一枚,曲半兩,用蜂蜜做成藥丸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用開水送服二十丸,一天三次,可以慢慢增加到三四十丸。
伏龍肝湯丸,治療懷孕前拉肚子,產後拉肚子不止,以及元氣大虛,導致腹部積聚、疼痛,而且不能用攻下的藥物來治療的情況。 藥材包含:炮製過的黑山楂肉(一兩)、熬製過的黑糖(二兩)。 將以上兩種藥材,一半做成藥丸,一半磨成粉末。用伏龍肝(灶心土)二兩煎煮的湯來代替水,將二錢藥粉用伏龍肝湯送服二錢藥丸。一天三次,晚上兩次,一天一夜要服完。如果氣虛,就加入人參二三錢來加強藥效。如果是虛熱,就加入炮薑、肉桂、茯苓、甘草。如果同時感到風寒,就加入蔥白、香豉。如果胸膈不舒服,可以磨一些沉香汁來調服。
黃連犀角散,治療狐惑病(一種眼部和外陰潰瘍的疾病),以及肛門生蟲的情況。 藥材包含:犀角(磨成粉,一兩)、黃連(五錢)、木香(一錢半)、烏梅(十個)。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煎煮後連同藥渣一起服用,一天兩次。
以下列出一些常用的藥方,大多是治療痢疾或相關症狀的方劑:
- 大承氣湯(從《小承氣湯》演變而來)
- 小承氣湯(本方為基礎方)
- 梔子豉湯(本方為基礎方)
- 通脈四逆湯(從《四逆湯》演變而來)
- 附子理中湯(從《理中湯》演變而來)
- 黃芩芍藥湯(從《桂枝湯》演變而來)
- 香連丸(從《佐金丸》演變而來)
- 桃核承氣湯(從《小承氣湯》演變而來)
- 胃苓湯(從《平胃散》演變而來)
- 小建中湯(從《桂枝湯》演變而來)
- 理中湯(本方為基礎方)
- 大黃黃連瀉心湯(根據伊尹三黃瀉下法而來)
- 枳朮丸(本方為基礎方)
- 胃風湯(從《四君子湯》演變而來)
- 神朮湯(《濕門》篇所記載)
- 補中益氣湯(從《保元湯》演變而來)
- 升陽除濕湯(從《平胃散》演變而來)
- 二陳湯(本方為基礎方)
- 枳實理中湯(從《理中湯》演變而來)
- 倉廩湯(從《小柴胡湯》演變而來)
- 駐車丸(本方為基礎方)
- 阿膠丸(從《駐車丸》演變而來)
- 歸連丸(從《駐車丸》演變而來)
- 阿膠梅連丸(從《駐車丸》演變而來)
- 千金黃連湯(從《駐車丸》演變而來)
- 黃連阿膠湯(《傷寒門》篇所記載)
- 錢氏白朮散(從《四君子湯》演變而來)
- 五苓散(本方為基礎方)
- 黃耆建中湯(從《桂枝湯》演變而來)
- 烏梅丸(從《理中湯》演變而來)
- 六君子湯(從《四君子湯》演變而來)
- 連理湯(從《理中湯》演變而來)
- 戊己丸(從《佐金丸》演變而來)
- 四物湯(本方為基礎方)
- 獨參湯(從《保元湯》演變而來)
- 四逆湯(本方為基礎方)
- 參附湯(從《朮附湯》演變而來)
- 吳茱萸湯(《嘔吐噦門》篇所記載)
-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(從《半夏瀉心湯》演變而來)
- 甘草乾薑湯(從《理中湯》演變而來)
- 甘草瀉心湯(從《半夏瀉心湯》演變而來)
- 黃連解毒湯(根據伊尹三黃湯而來)
- 大防風湯(從《四君子湯》演變而來)
- 橘皮乾薑湯(從《七氣湯》演變而來)
- 小柴胡湯(本方為基礎方)
- 豬苓湯(從《五苓散》演變而來)
- 崔氏八味丸(本方為基礎方)
- 加減八味丸(從《崔氏八味丸》演變而來)
- 保元湯(本方為基礎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