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32)

1. 泄瀉門

四柱飲(局方),治瀉利滑脫不止。

人參(一兩),茯苓,附子(炮),木香(煨。各五錢)

上為細末。每服四錢。入生薑五片。大棗一枚。煎如稀糜。入鹽一字調服。

六柱飲,治滑脫不止。瀉利完穀。

四柱飲加訶子肉、豆蔻減半。

二神丸,治腎臟陽虛。五更泄瀉。

補骨脂(炒),肉豆蔻(生用。等分)

為細末。蒸餅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二錢。米湯、溫酒任下。

四神丸,治腎虛肝氣逆滿。不能消克。腹脹泄瀉。

二神丸加吳茱萸、木香。(減半),如陰虛惡燥。去木香。以五味子代之。

半夏瀉心湯(方祖),生薑瀉心湯(半夏瀉心湯下),甘草瀉心湯(半夏瀉心湯下),黃連湯(半夏瀉心湯下),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(半夏瀉心湯下),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(二陳湯下),姜附湯(四逆湯下),朮附湯(方祖),升陽除濕湯(平胃散下),胃苓湯(平胃散下),香砂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枳實理中丸(理中湯下)

黃芩芍藥湯(即黃芩湯桂枝湯下),二陳湯(方祖),保和丸(傷飲食門),附子理中湯(理中湯下),五苓散(方祖),理中湯(方祖),漿水散(四逆湯下),連理湯(理中湯下),四君子湯(方祖),治中湯(理中湯下),平胃散(方祖),葛花解酲湯(傷飲食門),理苓湯(理中湯下),木香調氣散(氣門),茯苓甘草湯(桂枝湯下),錢氏白朮散(四君子湯下),加減八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春澤湯(五苓散下),備急丸(方祖),藿香正氣散(平胃散下),木香散(四逆湯下),逍遙散(虛損門),越鞠丸(郁門),枳朮丸(方祖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九味資生丸(四君子湯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異功散(四君子湯下)

白話文:

泄瀉門

四柱飲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腹瀉不止,大便滑脫控制不住的情況。 藥材組成:人參(一兩),茯苓,炮附子,煨過的木香(各五錢)。 製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。 服用方法: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生薑五片、大棗一枚,用水煎煮成稀粥狀,加入少許鹽調味後服用。

六柱飲:這個方子也是用來治療大便滑脫不止,以及腹瀉時大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的情況。 藥材組成:在四柱飲的基礎上,加入訶子肉、豆蔻,用量減半。

二神丸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腎臟陽氣虛弱引起的五更瀉(指每天清晨腹瀉)。 藥材組成:炒過的補骨脂和生肉豆蔻,兩者等量。 製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蒸熟的餅做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 服用方法: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或溫酒送服。

四神丸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腎虛導致肝氣上逆,消化功能不良,引起腹脹腹瀉的情況。 藥材組成:在二神丸的基礎上,加入吳茱萸、木香,用量減半。如果屬於陰虛且有乾燥症狀的人,則去掉木香,用五味子代替。

以下是一些治療腹瀉的常用方劑,括號內表示該方劑出自哪本書或在哪個方劑基礎上加減變化:

半夏瀉心湯(出自《傷寒論》)、生薑瀉心湯(在半夏瀉心湯基礎上加減)、甘草瀉心湯(在半夏瀉心湯基礎上加減)、黃連湯(在半夏瀉心湯基礎上加減)、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(在半夏瀉心湯基礎上加減)、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(在二陳湯基礎上加減)、姜附湯(在四逆湯基礎上加減)、朮附湯(出自《傷寒論》)、升陽除濕湯(在平胃散基礎上加減)、胃苓湯(在平胃散基礎上加減)、香砂六君子湯(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減)、枳實理中丸(在理中湯基礎上加減)、黃芩芍藥湯(即黃芩湯,在桂枝湯基礎上加減)、二陳湯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、保和丸(出自《丹溪心法》傷飲食門)、附子理中湯(在理中湯基礎上加減)、五苓散(出自《傷寒論》)、理中湯(出自《傷寒論》)、漿水散(在四逆湯基礎上加減)、連理湯(在理中湯基礎上加減)、四君子湯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、治中湯(在理中湯基礎上加減)、平胃散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、葛花解酲湯(出自《蘭室秘藏》傷飲食門)、理苓湯(在理中湯基礎上加減)、木香調氣散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氣門)、茯苓甘草湯(在桂枝湯基礎上加減)、錢氏白朮散(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減)、加減八味丸(在崔氏八味丸基礎上加減)、春澤湯(在五苓散基礎上加減)、備急丸(出自《肘後方》)、藿香正氣散(在平胃散基礎上加減)、木香散(在四逆湯基礎上加減)、逍遙散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虛損門)、越鞠丸(出自《丹溪心法》郁門)、枳朮丸(出自《蘭室秘藏》)、補中益氣湯(在保元湯基礎上加減)、九味資生丸(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減)、崔氏八味丸(出自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、錢氏六味丸(在崔氏八味丸基礎上加減)、異功散(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減)。

2. 痢門

桃花湯(金匱),治下利便膿血。

赤石脂(四兩。一半銼。一半篩末。),乾薑(三錢),粳米(三合)

上三味。以水七升。煮米令熟。去滓。溫七合。納赤石脂末一方寸匕。日三服。若一服愈。余勿服。

白頭翁湯(金匱),治熱利下重。

白頭翁,黃連,黃柏,秦皮(各一兩)
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不愈。更服。

紫參湯(金匱),治下利肺痛。

紫參(三兩),甘草(一兩)

上二味。以水五升。先煮紫參取二升。納甘草煮取一升半。分溫三服。(如無紫參。以紫菀代之。以其同入肺經溫血分也。)

訶梨勒散(金匱),治下利失氣。為氣下泄。

訶梨勒(十枚。煨)

上一味。為散。粥飲和。頓服。

養臟湯(局方),治泄痢膿血。有如魚腦。後重脫肛。臍腹㽲痛。

人參,白朮(炒焦。各錢半),肉桂,訶子肉,木香,肉豆蔻,罌粟殼(蜜炙。五分)

上七味。水煎。分二次服。忌生冷魚腥濕面油膩等物。夜起不瘥者。加附子五分。不應。加一錢。

千金溫脾湯,治積久熱痢赤白。

大黃(四錢),人參,甘草,炮姜(各二錢),熟附子(一錢)

上五味。水煎溫服。冷痢。去甘草。加桂心三錢。倍人參、薑、附。減大黃一錢。此本大黃附子湯加薑、桂、人參。以溫中滌垢也。

千金羊脂煎,治久痢不瘥。

羊脂(一棋子大),白蠟(二棋子大),黃連(末。一升),酢(七合。煎取稠),蜜(七合。煎取五合),烏梅肉(二兩),亂髮(灰汁。洗去垢膩。燒末。一升。)

上七味。合納銅器中湯上煎之。攪可丸。如梧子大。飲服二十丸。日三。棋子大小。如方寸匕。詳羊脂性滑利人。千金用治久痢不瘥。專取滑利以通虛中留滯也。其後且有羊脂、阿膠、蜜、蠟、黍米作粥方。深得炎帝本經補中寓瀉之旨。

千金附子湯,治暴下積。日久不止。

熟附子,阿膠(各三錢),酸石榴皮(一枚),龍骨(煅過。水飛),甘草(炙),烏藥(炒。各一錢),炮姜(六分),黃連(薑汁炒黑),黃芩(各七分)

上九味。加粳米一撮。水煎。分溫三服。

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(金匱),治挾熱利下膿血。及產後利不止。

白頭翁,黃連(炒黑),黃柏(炒黑),秦皮,甘草(炙。各錢半),阿膠(三錢)

上六味。先煮上五味。去滓納膠烊盡。溫分三服。

千金桃花丸,治冷痢。臍下攪痛。

乾薑,赤石脂(煅。等分)

上二味。蜜丸。豌豆大。服十丸。日三服。加至二十丸。

大桃花湯(千金),治下痢久脫虛冷。白滯腹痛。

赤石脂,乾薑,當歸,龍骨(煅),牡蠣(煅,各六錢),附子(炮,四錢),芍藥(炒),白朮,人參(各三錢),甘草(炙。二錢)

白話文:

桃花湯: 這個方子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用來治療拉肚子,大便中有膿血的情況。 藥材包括:

  • 赤石脂(二兩磨成粉,二兩切成小塊)
  • 乾薑(三錢)
  • 粳米(三合) 做法: 用水七升煮米,直到米煮熟,撈出米粒。取湯汁溫熱,加入一小勺赤石脂粉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服一次就見效,剩下的就不用再喝了。

白頭翁湯: 這個方子也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用來治療拉肚子,感覺肛門墜脹不舒服。 藥材包括:

  • 白頭翁
  • 黃連
  • 黃柏
  • 秦皮(各一兩) 做法: 用水七升煮,煮到剩兩升,撈出藥渣。取湯汁溫熱服用一升,如果沒好,再喝一次。

紫參湯: 這個方子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用來治療拉肚子,同時感覺肺部疼痛。 藥材包括:

  • 紫參(三兩)
  • 甘草(一兩) 做法: 用水五升,先煮紫參到剩兩升,再加入甘草煮到剩一升半。分三次溫熱服用。(如果沒有紫參,可以用紫菀代替,因為紫菀和紫參一樣,都能進入肺經,溫養血分。)

訶梨勒散: 這個方子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用來治療拉肚子,同時放屁很多,感覺氣往下洩。 藥材包括:

  • 訶梨勒(十枚,烤過) 做法: 把訶梨勒磨成粉,用粥水調服,一次性喝完。

養臟湯: 這個方子出自《局方》,用來治療拉肚子,大便中有膿血,像魚腦一樣,肛門墜脹,甚至脫肛,肚臍周圍疼痛。 藥材包括:

  • 人參
  • 炒焦的白朮(各一錢半)
  • 肉桂
  • 訶子肉
  • 木香
  • 肉豆蔻
  • 蜜炙過的罌粟殼(各五分) 做法: 用水煎藥,分兩次服用。服藥期間忌吃生冷、魚腥、濕麵、油膩等食物。如果晚上起來情況沒有好轉,可以加附子五分,如果還不好轉,就加到一錢。

千金溫脾湯: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長期拉肚子,大便帶有紅白色膿血,病因是熱邪引起的。 藥材包括:

  • 大黃(四錢)
  • 人參
  • 甘草
  • 炮薑(各二錢)
  • 熟附子(一錢) 做法: 用水煎藥溫服。如果是寒性拉肚子,就去掉甘草,加入桂心三錢,同時增加人參、薑、附子的用量,並減少大黃一錢。這個方子其實是把大黃附子湯,加上薑、桂、人參,用來溫補脾胃,同時清除腸道內的污垢。

千金羊脂煎: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長期拉肚子,久治不愈的情況。 藥材包括:

  • 羊脂(一棋子大小)
  • 白蠟(二棋子大小)
  • 黃連粉(一升)
  • 醋(七合,煎煮濃稠)
  • 蜂蜜(七合,煎煮到剩五合)
  • 烏梅肉(二兩)
  • 亂髮灰汁(洗去污垢,燒成灰,一升) 做法: 把以上藥材放入銅器中隔水煎煮,邊煮邊攪拌,可以做成藥丸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每次喝二十丸,一天三次。羊脂的藥性是滑潤的,這個方子是利用它的滑潤特性,來疏通腸道內虛弱而導致的滯留。後世還有用羊脂、阿膠、蜂蜜、白蠟、黍米做成粥的方子,可以說是充分理解了炎帝本草經中「補中寓瀉」的道理。

千金附子湯: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突然拉肚子,而且長期不止。 藥材包括:

  • 熟附子
  • 阿膠(各三錢)
  • 酸石榴皮(一枚)
  • 煅過的龍骨(磨成粉)
  • 炙甘草
  • 炒烏藥(各一錢)
  • 炮薑(六分)
  • 薑汁炒黑的黃連
  • 黃芩(各七分) 做法: 加入一把粳米,用水煎煮,分三次溫熱服用。

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: 這個方子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用來治療拉肚子,大便有膿血,同時伴有發熱症狀,或者產後拉肚子不止。 藥材包括:

  • 白頭翁
  • 炒黑的黃連
  • 炒黑的黃柏
  • 秦皮
  • 炙甘草(各一錢半)
  • 阿膠(三錢) 做法: 先煮前五味藥,撈出藥渣,再加入阿膠融化,分三次溫熱服用。

千金桃花丸: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寒性拉肚子,肚臍下方絞痛。 藥材包括:

  • 乾薑
  • 煅過的赤石脂(等量) 做法: 將兩種藥磨成粉,用蜂蜜做成藥丸,像豌豆那麼大。每次服用十丸,一天三次,可以增加到二十丸。

大桃花湯: 這個方子出自《千金方》,用來治療長期拉肚子,身體虛弱,怕冷,大便稀白,腹痛。 藥材包括:

  • 赤石脂
  • 乾薑
  • 當歸
  • 煅過的龍骨
  • 煅過的牡蠣(各六錢)
  • 炮附子(四錢)
  • 炒芍藥
  • 白朮
  • 人參(各三錢)
  • 炙甘草(二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