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七 (35)
卷七 (35)
1. 疝
經云。任脈為病。男子內結七疝。女子帶下瘕聚。從少腹上衝心而痛。不得前後為沖疝。邪客厥陰之絡。則卒疝。厥陰之陰盛。脈脹不通。為㿉癃疝。肝所生病為狐疝。腎脈大急沉。肝脈大急沉。皆為疝。心疝。心痛引少腹。上下無定。溲便難者。取厥陰。
金匱云。腹痛。脈弦而緊。弦則衛氣不行。即惡寒。緊則不欲食。邪正相搏。即為寒疝。寒疝繞臍痛。若發則自汗出。手足厥冷。其脈沉緊者。大烏頭煎主之。
寒疝繞臍痛。其脈陽弦陰緊。陽弦。故衛氣不行而惡寒。陰緊。故胃中寒盛不殺穀。今寒入營中。與衛相搏。則繞臍腹痛。自汗出。手足厥冷。陽微陰盛。其候危矣。故用烏頭之溫。合蜜之甘入。胃以建其中。而緩其痛。使營中之陽旺。則衛中之邪自不能留。亦不使虛寒自下上之微旨也。
寒疝。腹中痛。及脅痛裡急者。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。
寒積迫於厥陰衝脈。故用當歸以通衝脈之急。生薑以散中外之寒。羊肉以補精血之虛也。
寒疝。腹中痛。逆冷。手足不仁。若身疼痛。灸刺諸藥不能治。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。
腹中痛。乃少陰與任脈寒證。逆冷手足不仁。身疼痛。營衛之氣亦不調矣。灸刺諸藥不效者。邪不在經而在腎與任脈也。故用烏頭蜜煎以溫少陰任脈之經。合桂枝以調營衛之氣。方後有云。知者如醉狀。營衛得溫而氣行也。得吐者為中病。陽氣內復。則陰邪無容息之地而上出矣。
巢氏所敘厥疝症疝。寒疝氣疝。盤疝胕疝狼疝。戴人又立寒疝水疝。筋疝血疝。氣疝狐疝㿗疝之名各七。然皆謬立多名。殊非切要。大抵疝之為證。受熱則緩縱不收。受寒則牽引作痛。受濕則腫脹累垂。虛者亦然。三者之間。分其孰多孰少。而為施治。在血分者不移。在氣分者多動。
往往有左丸偏脹而移於右丸者。亦有右丸偏脹而移於左丸者。皆是氣分之病。若積年痛發。不脹大而不能動移者。方是血分之病。屢發屢更其處者。當是厥陰風木為患。腫極而不甚痛者。當是太陰濕土為患。又上引者。宜用桂枝、吳茱萸、茴香等辛熱治之。下墜者。宜用川楝、黃柏、蒼朮、香附苦燥治之。
又痛處熱而不欲人按者。濕熱也。痛處寒而喜人按摩者。寒積也。以此明辨。萬無差誤矣。丹溪云。睪丸連小腹急痛。或有形。或無形。或有聲。或無聲。皆以為經絡有寒。收引則痛。不知始於濕熱壅遏在經。又感外寒。濕熱被郁。不得疏散。故作痛。若只作寒論。恐為未備。
蓋大勞則火起於筋。醉飽火起於胃。房勞火起於腎。大怒火起於肝。火鬱之久。濕氣便盛。濁液凝聚。併入血隧。流入厥陰。肝性急速。為寒所束。宜其痛甚。當用枳實、桃仁、山梔、吳茱萸、山楂、生薑。濕勝成㿗疝。加荔枝核。痛甚。加鹽炒大茴香。痛處可按者。加桂。
白話文:
經文說,任脈發生疾病,男子會出現內部結聚的七種疝氣,女子則會出現帶下和瘕聚等問題。這些病症會從小腹向上衝到心臟,引起疼痛。如果排泄不順暢,就是衝疝。邪氣侵入足厥陰肝經的絡脈,就會突然發生疝氣。如果足厥陰肝經的陰氣過盛,導致脈絡脹大不通暢,就會形成㿉癃疝。肝臟引起的疾病會形成狐疝。腎脈和大而急且沉,肝脈也大而急且沉,這些都屬於疝氣。心疝的症狀是心臟疼痛牽引到小腹,疼痛部位上下不定,並且排尿困難,這種情況需要治療足厥陰肝經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,腹痛,脈象呈現弦而緊的狀態,弦代表衛氣運行不暢,所以會怕冷;緊代表沒有食慾。邪氣與正氣相互搏鬥,就會形成寒疝。寒疝的疼痛會繞著肚臍,發作時會自己流汗,手腳冰冷,脈象沉而緊的,可以用大烏頭煎來治療。
寒疝的疼痛會繞著肚臍,脈象表現為陽脈弦而陰脈緊。陽脈弦,表示衛氣不通暢而怕冷;陰脈緊,表示胃中寒氣過盛,無法消化食物。現在寒氣侵入營分,與衛氣相搏,就會引起繞臍腹痛、自汗、手腳冰冷。陽氣微弱而陰氣過盛,病情危急。因此要用烏頭的溫熱特性,配合蜂蜜的甘甜,進入胃中來增強中焦的陽氣,緩解疼痛,使營分中的陽氣旺盛,這樣衛分中的邪氣就無法停留,也不會使虛寒之氣從下往上蔓延。
寒疝,肚子痛並且胸脅也疼痛,感覺內部緊迫的,可以用當歸生薑羊肉湯來治療。
這是因為寒氣積聚,迫使足厥陰肝經和衝脈氣機不暢,所以用當歸來疏通衝脈的急迫,用生薑來驅散體內外的寒氣,用羊肉來補充精血的不足。
寒疝,肚子痛,覺得冷,手腳麻木,如果身體也感到疼痛,用針灸和藥物都無法治癒,就應該用抵當烏頭桂枝湯來治療。
腹痛是少陰經和任脈出現寒證的表現,覺得冷,手腳麻木,身體疼痛,表示營衛之氣也不調和了。針灸和藥物都無效,表示邪氣不在經絡而在於腎臟和任脈。因此要用烏頭蜜煎來溫補少陰和任脈的經絡,配合桂枝來調和營衛之氣。方子後面提到,服藥後會感覺像喝醉酒一樣,表示營衛之氣得到溫養而運行暢通;如果能夠嘔吐,就表示藥物對症,陽氣恢復,陰邪就無處容身而從上排出。
巢元方所描述的厥疝、症疝、寒疝、氣疝、盤疝、胕疝、狼疝,加上戴人所立的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,各有七種名稱,這些都是錯誤建立的過多名稱,並非必要。總體來說,疝氣的症狀,遇到熱就會鬆弛不收縮,遇到寒就會牽引疼痛,遇到濕就會腫脹下垂,虛弱的也會這樣。以上三種因素,要區分哪種因素偏多,然後進行治療。在血分的病症不容易移動,在氣分的病症比較容易移動。
常常會有左側睪丸腫脹而移動到右側,或者右側睪丸腫脹而移動到左側的情況,這些都是氣分的問題。如果積年累月發作疼痛,但不腫大而且不能移動的,才是血分的病症。如果反覆發作而且移動部位不定的,應該是足厥陰肝經的風木作怪。如果腫脹嚴重但不很痛的,應該是太陰脾經的濕土作怪。如果疼痛向上牽引的,應該用桂枝、吳茱萸、茴香等辛熱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疼痛向下墜的,應該用川楝子、黃柏、蒼朮、香附等苦燥的藥物來治療。
另外,如果疼痛的部位發熱而且不喜歡別人按壓,這是濕熱引起的。如果疼痛的部位發冷而且喜歡別人按摩,這是寒積引起的。根據這些來辨別,就不會出錯了。朱丹溪說,睪丸連帶小腹疼痛,有的可以摸到腫塊,有的摸不到,有的有聲音,有的沒聲音,都認為是經絡有寒氣,收縮而引起疼痛,卻不知道是濕熱積聚在經絡,又感受外來的寒氣,導致濕熱被鬱積,無法疏散,所以引起疼痛。如果只當作寒氣來治療,恐怕不夠全面。
因為過度勞累會導致火氣從筋脈產生,吃得太飽或者喝醉酒會導致火氣從胃產生,房事過度會導致火氣從腎產生,大怒會導致火氣從肝產生。火氣鬱積久了,濕氣就會旺盛,濁液凝聚,進入血脈,流向足厥陰肝經。肝的特性是急速,被寒氣所束縛,所以疼痛會非常劇烈。應該用枳實、桃仁、山梔子、吳茱萸、山楂、生薑來治療。濕氣過盛形成㿗疝,可以加荔枝核。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加鹽炒過的大茴香。如果疼痛部位可以按壓,可以加桂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