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七 (36)
卷七 (36)
1. 疝
此亦前人未備之旨也。古方治疝,多用溫劑。丹溪獨用涼劑。然更有寒熱兼施者。如烏頭梔子湯治疝瘕少腹緩急,痛處按之則減。因其人素有濕熱,外束寒邪,故用黑山梔、川烏頭等分為末,薑汁糊丸。川烏治外束之寒;梔子治內郁之熱。殊有奇效。元氣衰弱者,加人參、白朮。
佐以木香、砂仁。臍下撮急,周身皆痛,小便數而清,諸脈洪緩,獨腎脈弦急無力。此邪客於腎,名曰腎疝。酒煮當歸丸。凡疝氣帶下,皆厥陰風木之病。全蠍,治風之要藥。川楝、茴香皆入小腸;當歸、延胡活血止痛。疝氣帶下,皆寒邪積聚於小腸,總郁化為熱。非附子不能開之。
丁香、木香為引導也。若有瘀血結滯作痛,又當以桃仁、赤芍導之。沖疝者,氣上衝心下,二便不通。乃寒濕之邪,固結於內郁,積為熱,加以客寒觸之而發。天台烏藥散加鐵鏽水調服。甚則禹功散加炮薑、枳實、青皮下之。沖疝歲久不除,漸成衝心疝氣,證與蠱脹無異。誤用攻伐,脹必轉劇。惟辛溫健運,庶為合宜。然亦取效良難。至於調理,尤宜詳慎。每見食填中脘,濁陰之氣上逆,頃刻告變。業嘗見之。此與衝心腳氣不殊也。
狐疝者,臥則入腹,立則出腹。仲景云:「陰狐疝氣,偏有大小,時時上下。」蜘蛛散主之。若寒束熱邪,疝瘕攻痛。酒煮當歸丸。
㿗疝者,少腹控卵,腫急絞痛。靈樞刺節篇所謂「去瓜」是也。睪囊腫大,如斗如栲栳,甚者與身齊等,而不作痛;中臟穢液甚多。此濕邪也,最為難治。但覺微痛者可治。桂苓丸加蒼朮、厚朴、黃柏、川烏。
水疝,腎囊腫痛,陰汗如流,囊如水晶,小腹內按之作聲。得之飲酒使內,更感風寒,濕留囊中所致。五苓散換蒼朮,加楝實、柏皮。
木腎,則陰丸腫大作痛,頑痹結硬。皆嗜欲內戕,腎經虛憊,濕熱凝滯其間,故頑痹結硬、腫大作痛。二妙散加肉桂、吳茱萸、半夏、枳實、生薑。荊芥穗一兩,朴硝、蘿蔔各二兩,蔥七莖煎湯淋洗。
厥疝者,厥氣上衝心腹。肝經素有火邪,加以寒氣外郁。寶鑑當歸四逆湯。若陰疝牽引小腹痛,房勞痛不可忍者,此肝經素虛挾熱,而外挾風寒也。烏頭梔子湯,加蔥白二三莖,煎成入紅酒調服。痛定,用八味丸加茴香。
瘕疝,脾傳之腎,少腹冤熱而痛出白,即巢氏之症疝、子和之筋疝也。丹溪所謂「內郁濕熱」者,與此疝相似。龍膽瀉肝湯去生地,加橘核、桃仁、吳茱萸。
偏墜初起,香橘散加穿山甲;或穿山甲、茴香二味為末,酒調下,乾物壓之。患久藥之不效,或一核縮入少腹,痛不可忍,用手按捺,方得還舊者。木香楝子散。外用牡蠣灰、良薑等分為末,唾津調塗腫大一邊,須臾如火熱,痛即安。陰虛偏墜,一味敗龜板為末,茴香湯或溫酒調服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講述了許多關於「疝氣」的各種情況與治療方法,其中提到:
概論:
- 過去醫家治療疝氣多用溫熱藥,朱丹溪獨用寒涼藥。但也有寒熱藥一起用的方法。
- 疝氣多與肝經、腎經有關,常因寒邪、濕熱等因素引起。
- 治療上應辨別虛實寒熱,不可一概而論,並要注意飲食調養。
不同類型的疝氣及其治療方法:
- 寒熱夾雜的疝氣:
- 表現:腹部疼痛,按壓會減輕,常伴有濕熱體質,外感寒邪。
- 治療:使用烏頭梔子湯,以川烏驅散寒邪,梔子清泄內熱。虛弱者可加人參、白朮等補氣。若有氣滯,可加木香、砂仁。
- 腎疝:
- 表現:臍下急迫疼痛,全身疼痛,小便頻繁且清,脈象洪緩,腎脈弦急無力。
- 治療:使用酒煮當歸丸,針對厥陰風木之病,以全蠍祛風,川楝、茴香入小腸,當歸、延胡索活血止痛。如寒邪鬱積,需用附子開散,丁香、木香引導。若有瘀血,可加桃仁、赤芍導引。
- 衝疝:
- 表現:氣逆上衝心下,大小便不通,由寒濕鬱積化熱,又受寒邪誘發。
- 治療:天台烏藥散加鐵鏽水調服,嚴重者用禹功散加炮薑、枳實、青皮。
- 注意事項:沖疝久不癒易成衝心疝氣,應避免攻伐,宜溫補運化。
- 狐疝:
- 表現:躺下時腫塊縮回腹部,站立時腫塊突出,大小不定,時上時下。
- 治療:蜘蛛散。若是寒邪束縛熱邪,導致疝瘕攻痛,可用酒煮當歸丸。
- 㿗疝:
- 表現:少腹(下腹部)牽引睪丸疼痛,腫脹絞痛,睪丸腫大如斗。若不痛,多因濕邪,難以治療。
- 治療:疼痛輕微者可用桂苓丸加蒼朮、厚朴、黃柏、川烏。
- 水疝:
- 表現:睪丸腫痛,陰囊濕冷,陰汗如流,囊腫如水晶,小腹內按壓有聲,常因飲酒後感受風寒,濕邪停留陰囊所致。
- 治療:五苓散換蒼朮,加楝實、柏皮。
- 木腎:
- 表現:睪丸腫大疼痛,堅硬麻木,多因慾望過度耗損腎精,濕熱凝滯所致。
- 治療:二妙散加肉桂、吳茱萸、半夏、枳實、生薑。外用荊芥穗、朴硝、蘿蔔、蔥煎湯淋洗。
- 厥疝:
- 表現:氣逆上衝心腹,肝經有火,外感寒邪。
- 治療:當歸四逆湯,若有牽引小腹痛,房事後疼痛難忍,可用烏頭梔子湯加蔥白,並以紅酒送服。痛止後,可服八味丸加茴香。
- 瘕疝:
- 表現:少腹冤熱疼痛,白帶增多,類似巢元方所說的症疝,以及張子和所說的筋疝,病因與丹溪所說的內郁濕熱相似。
- 治療:龍膽瀉肝湯去生地,加橘核、桃仁、吳茱萸。
- 偏墜初起:
- 表現:睪丸偏側腫大。
- 治療:香橘散加穿山甲,或單用穿山甲、茴香研末,以酒送服,再以重物壓之。
- 若久治不癒,或睪丸縮入腹中疼痛,可用木香楝子散。外用牡蠣灰、良薑研末,以唾液調敷患處。
- 若因陰虛導致偏墜,可用單味敗龜板研末,以茴香湯或溫酒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