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28)
卷十三·專方 (28)
1. 積聚門
乾漆灰拌炒。去漆灰),京三稜(五錢。銼),大黃(三錢。銼。用酒同三稜浸一宿。焙。)
上十三味。除血竭、桃仁外同為末。入另研二味和勻。紅酒打糊。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。淡醋湯下。食前溫酒亦得。虛者。去水蛭、三稜。加人參一兩。當歸五錢。虛甚。用十全大補湯送下。
阿魏麝香散,治腸覃諸積痞塊。
阿魏(五錢。酒煮。),麝香(一錢),雄黃(三錢),野水紅花子(四兩),神麯(炒),人參,白朮(生。各一兩),肉桂(五錢)
上為散。每服三錢。用烏芋(即荸薺)三個。去皮搗爛和藥。早晚各一服。砂仁湯過口。
三因化氣散,治息積上下賁脹。
肉桂(勿見火),蓬朮(煨),青皮(炒),陳皮,乾薑(炮),沉香(另研。勿見火。各五錢。),木香,甘草(炙),丁香,胡椒,砂仁(各二錢。炒),茴香(炒。四錢)
為散。每服三錢。薑、蘇、鹽湯調下。婦人。醋湯調服。
阿魏膏,治一切痞塊。
羌活,獨活,黑參,觀桂,赤芍,穿山甲(炮),生地黃,豭鼠糞,大黃,白芷,天麻(各五分),紅花,槐柳枝(各三錢),土木鱉(二十枚。去殼)
上用真麻油二斤浸。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。煎黑去滓。入亂髮雞子大一握。再熬濾清。徐下真黃丹煎。較軟硬得中。入芒硝、阿魏、乳香、沒藥各五錢。取起離火。再入蘇合香油半兩。麝香三錢。調勻成膏。瓷器收藏。臨用時取兩許。攤大紅紵上貼患處。內服健脾消積開鬱藥。
凡貼膏須正當痞塊。不可偏。偏則隨藥少處遁去。即不得力。貼後以綿紙掩。用芒硝隨患處鋪半指厚。用熱熨斗熨一時許。日熨三次。硝耗再加。月餘藥力盡。其膏自脫便愈。年久者連用二膏。無不消盡。若是肝積見於左脅。加蘆薈末和硝熨之。倘積去。於所遁處再貼一膏。
必仍歸舊窠矣。普濟方。無羌活、黑參、白芷、天麻、生地、赤芍。多川烏、南星、半夏、甘遂、甘草、人參、五靈脂各五錢
䳄䳓丸,治食魚鱉成痞。此方最捷。余俱不效。
䳄䳓(一雙。去毛。水酒各半煮爛。入阿魏五錢。更煮汁盡為度。取肉搗爛焙乾。骨用酥炙。),水紅花子(六兩),白朮(二兩),阿魏(一兩),神麯,茯苓,當歸(各一兩),橘紅,甘草(炙。各五錢)
為末。加生薑自然汁半杯。入煉白蜜丸彈子大。細嚼一丸。沸湯或溫酒過口。早暮各一服。
阿魏化痞散,治瘧痞寒熱及痃瘕。虛人禁用。
川芎,當歸,白朮,赤茯苓,紅花,阿魏(各一錢),鱉甲尖(酥炙醃。三錢),大黃(八錢。酒炒),蕎麥麵(一兩)
為散。每服四錢。好酒一盞。調稀糊服。服後三日。腹痛見膿血為驗。忌生冷油膩。大葷濕面等物。
白話文:
[積聚門]
第一方:
將乾漆灰拌炒(去除漆灰),加入京三稜(約19克,切碎),以及大黃(約11克,切碎,用酒與三稜浸泡一晚後焙乾)。
將以上十三味藥材(除了血竭和桃仁)研磨成粉末,再加入另外研磨好的血竭、桃仁混合均勻,用紅酒打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淡醋水送服,飯前用溫酒送服也可以。體虛的人,去除水蛭和三稜,加入人參約38克,當歸約19克。體虛嚴重的人,用十全大補湯送服。
第二方:阿魏麝香散,治療腸覃等各種腹部腫塊。
使用阿魏(約19克,用酒煮),麝香(約4克),雄黃(約11克),野水紅花子(約150克),神麯(炒),人參,白朮(生的,各約38克),肉桂(約19克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約11克,用三個去皮搗爛的荸薺和藥一起服用,早晚各一次,用砂仁湯送服。
第三方:三因化氣散,治療胸腹脹滿。
使用肉桂(避免接觸火),蓬朮(煨過),青皮(炒過),陳皮,乾薑(炮製過),沉香(另外研磨,避免接觸火,各約19克),木香,甘草(炙過),丁香,胡椒,砂仁(各約7克,炒過),茴香(炒過,約15克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約11克,用生薑、紫蘇、鹽水調服。婦女用醋水調服。
第四方:阿魏膏,治療各種腫塊。
使用羌活、獨活、黑參、觀桂、赤芍、穿山甲(炮製過)、生地黃、豬糞(乾燥)、大黃、白芷、天麻(各約2克),紅花、槐柳枝(各約11克),土木鱉(二十個,去殼)。
將以上藥材用麻油約1000毫升浸泡。春天五天,夏天三天,秋天七天,冬天十天。煎煮至黑色後去除藥渣。加入一小把頭髮(雞蛋大小),再次熬煮過濾乾淨,慢慢加入黃丹熬煮,調整軟硬度適中,再加入芒硝、阿魏、乳香、沒藥各約19克,取出離開火源。加入蘇合香油約2毫升,麝香約11克,攪拌均勻成膏狀。用瓷器儲存。使用時取少量,攤在大紅布上貼於患處。內服健脾消積開鬱的藥物。
凡是貼膏藥必須貼在腫塊正中心,不能偏斜。如果偏斜,藥力會隨著藥少的方向散去,就沒有效果。貼好後用棉紙覆蓋,在患處鋪上半指厚的芒硝,用熱熨斗熨燙約一小時。每天熨三次。芒硝消耗完再加。使用一個月左右,藥力用盡,膏藥會自行脫落,腫塊就會痊癒。如果病程較久,連續使用兩個膏藥,沒有不痊癒的。如果是肝臟腫塊在左脅部,加蘆薈粉和芒硝一起熨燙。如果腫塊消退,在腫塊消退的地方再貼一個膏藥,它就會回到原位。此處引用普濟方,其中沒有羌活、黑參、白芷、天麻、生地、赤芍,多了川烏、南星、半夏、甘遂、甘草、人參、五靈脂各約19克。
第五方:䳄䳓丸,治療因吃魚鱉導致的腫塊。這個方子效果最快,其他的都沒有效果。
使用䳄䳓(一對,去除毛,用水酒各一半煮爛,加入阿魏約19克,繼續煮至汁液盡,取肉搗爛焙乾,骨頭用酥油炙烤),水紅花子(約225克),白朮(約75克),阿魏(約38克),神麯,茯苓,當歸(各約38克),橘紅,甘草(炙過,各約19克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生薑自然汁半杯,煉蜜做成彈子大小的藥丸。細嚼一丸,用沸水或溫酒送服,早晚各一次。
第六方:阿魏化痞散,治療瘧疾引起的腫塊和寒熱症狀。虛弱的人禁用。
使用川芎、當歸、白朮、赤茯苓、紅花、阿魏(各約4克),鱉甲尖(酥油炙烤醃製過,約11克),大黃(約30克,酒炒),蕎麥麵(約38克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約15克,用好酒一杯調成稀糊狀服用。服用後三日,如果腹痛並出現膿血,說明藥效發揮作用。忌食生冷油膩,以及大魚大肉等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