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26)
卷十三·專方 (26)
1. 鼓脹門
雞矢醴(素問),治鼓脹內有濕熱停積。旦食不能暮食。
騸雞矢白(但與陳米餵養。勿與雜食。則矢干有白)
上取八合微炒。入無灰酒三升。煮取一升五合。五更熱服。(如無。以不落水雞內金炙膽為末。荷葉裹陳米飯為丸。每服二三錢。空心溫酒送下。)此方出黃帝內經。
世本。有加大黃、桃仁者大謬。
啟峻湯,治脾腎俱虛。腹脹少食。
人參,黃耆,當歸,白朮(炒枯。各一錢五分),陳皮(八分。),甘草(炙。五分),肉桂(半錢),茯苓(一錢五分),乾薑(炮四分),肉果,沉香(各八分),附子(炮。一錢五分)
水煎。溫服。氣滯硬滿者。去黃耆加厚朴。此方出醫林黃治。啟東之方不多見。僅一夔耳。
散血消脹湯,治血脹小便多。大便溏黑光亮。
歸尾(一錢五分。),五靈脂,觀桂,烏藥,甘草(炙),木香(各六分),川芎(一錢二分),半夏,蓬朮(煨。各八分),紫蘇(三分),砂仁(一錢。炒),生薑(五片)
水煎。食前溫服。
琥珀人參丸,治血蠱。
人參,五靈脂(各一兩),琥珀,肉桂,附子(生。各五錢),赤茯苓,川芎,沉香,穿山甲(煅。各三錢)
為末。濃煎蘇木汁為丸。每服二錢。早暮溫酒各一服。此人參與五靈脂並用。最能浚血。血蠱之的方也。
二陳湯(方祖),中滿分消湯(腹滿門),中滿分消丸(腹滿門),下瘀血湯(抵當湯下)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平胃散(方祖),五苓散(方祖),金匱腎氣丸(崔氏八味丸下),小建中湯(桂枝湯下),蘇合香丸(中風門),黑錫丹(金液丹下),大黃附子(小承氣湯下)
白話文:
鼓脹門
用雞糞製成的藥酒(出自《素問》),能治療因體內濕熱積聚引起的鼓脹,這種病症的特點是早上能吃飯,但到了晚上就吃不下。
取用公雞的糞便(必須餵養陳米,不能餵雜食,這樣排出的糞便才會乾燥且帶有白色),取八合微微炒過,加入三升無灰酒中煮,煮到剩下一升五合,在清晨五更時加熱服用。(如果沒有雞糞,可以用不落水雞的雞內金烤乾磨成粉末,用荷葉包裹陳米飯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二三錢,用溫酒在空腹時送服。)這個方子出自《黃帝內經》。
後世流傳的版本,有加入大黃、桃仁的,這是大錯特錯。
啟峻湯,能治療因脾腎虛弱引起的腹脹、食慾不振。
藥方組成: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炒乾的白朮(各一錢五分),陳皮(八分),炙甘草(五分),肉桂(半錢),茯苓(一錢五分),炮製過的乾薑(四分),肉豆蔻、沉香(各八分),炮製過的附子(一錢五分)。
用水煎煮,溫服。如果氣滯腹部脹滿,就去掉黃耆,加入厚朴。這個方子出自《醫林黃治》。啟東的方子很少見,只有這一例。
散血消脹湯,能治療因血瘀引起的腹脹,患者會小便多,大便稀溏且呈黑色有光澤。
藥方組成:當歸尾(一錢五分),五靈脂、肉桂、烏藥、炙甘草、木香(各六分),川芎(一錢二分),半夏、煨過的蓬朮(各八分),紫蘇(三分),炒過的砂仁(一錢),生薑(五片)。
用水煎煮,在飯前溫服。
琥珀人參丸,能治療因血瘀積聚引起的血蠱病。
藥方組成:人參、五靈脂(各一兩),琥珀、肉桂、生附子(各五錢),赤茯苓、川芎、沉香、煅燒過的穿山甲(各三錢)。
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濃煎的蘇木汁做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二錢,早晚各用溫酒送服一次。此方人參與五靈脂合用,最能活血化瘀,是治療血蠱病的特效方。
其他的參考方劑:二陳湯、中滿分消湯、中滿分消丸、下瘀血湯、六君子湯、平胃散、五苓散、金匱腎氣丸、小建中湯、蘇合香丸、黑錫丹、大黃附子湯。
2. 積聚門
金匱奔豚湯,治腎積上賁犯肺。喘脹發熱。
甘草,芎藭,白芍,當歸,黃芩(各一錢),半夏,甘李根白皮,葛根(各二錢),生薑(三片)
上九味。水煎。溫分四服。日三夜一。以積下小腹減為度。不應。加戎鹽一字。(千金。無甘草黃芩。有吳茱萸石膏人參茯苓桂心)
赤丸(金匱),治寒積厥冷。
茯苓,半夏(各四兩。一方用桂),烏頭(二枚。炮),細辛(一兩。千金作人參)
上四味為末。納真朱(即硃砂),為色。蜜丸如麻子大。先食酒下三丸。日再夜一服。不知稍增。以知為度(千金。無半夏。有附子桂心射罔。)
普濟方用白鳳仙子一錢。小川烏二枚。半夏三枚。杏仁四十九粒。各生搗為末。紅棗肉丸梧子大。黃丹為衣。早暮各服七丸。俱溫酒下。若治小兒。丸如粟米大。量用三五丸。待穀道血出住服。忌大葷生冷腐醋等物。此方與赤丸功效相類。故附於此。此方烏頭與半夏同劑。
用相反以攻堅積沉寒。非妙達先聖至理。不能領略其奧。與胡洽治膈上積用十棗湯。加甘草、大戟同一妙義。而普濟方。僅用烏頭、半夏二味。易白鳳仙子、杏仁、黃丹為衣。服七丸至穀道見血而止。其瞑眩之性可知。蓋藥之相反相惡。不過兩毒相激。原非立能傷人。後世以為相反之味。
必不可同用。陋哉。
喬氏陰陽攻積丸,治寒熱諸積。
吳茱萸,乾薑(炮),觀桂,川烏(炮),黃連(薑汁拌炒),半夏(薑製),茯苓,延胡索,人參(各一兩),沉香(另研),琥珀(另研。各五錢),巴豆霜(另研。一錢)為末。皂角四兩煎汁糊丸綠豆大。每服八分。加至一錢五分。薑湯下。與脾胃藥間服。此方出士材先生必讀。
先生向寓郭園。會以此方授之郭嫗。云是喬三餘所定。方中萸、桂走肝。乾薑入脾。烏頭達腎。專取辛烈以破至陰之固壘。半夏、茯苓以開痰蔽。延胡、琥珀以散血結。沉香以通氣閉。巴霜以蕩堅積。黃連以除旺氣。人參以助諸味之力也。其所授郭嫗之方。酒麴糊丸。較之皂角汁稍平。
妙用全在與脾胃藥間服。予會效用此方。每以六君去朮倍苓。加肉桂、當歸。米飲糊丸。或朝服增損六君。夕用陰陽攻積。或服攻積一日。六君二三日。隨人強弱而施。但初服未嘗不應。積勢向衰。即當停服。所謂衰其大半而止。專力補脾可也。
千金耆婆萬病丸,治七種痞塊。五種癲病。十種疰忤。七種飛屍。十二種蠱毒。五種黃病。十二種瘧疾。十種水病。八種大風。十二種𤸷痹。並風入頭。眼暗漠漠。及上氣咳嗽。喉中如水雞聲。不得眠臥。飲食不作肌膚。五臟滯氣。積聚不消。壅閉不通。心腹脹滿及連胸背。
鼓氣堅結流入四肢。或復叉心膈氣滿。時定時發。十年二十年不瘥。五種下痢。疳蟲寸白諸蟲。上下冷熱。久積痰飲。令人多睡。消瘦無力。蔭入骨髓。便成滯患。身體氣腫。飲食嘔逆。腰腳痠疼。四肢沉重。行立不能久。婦人因產冷入子臟。臟中不淨。或閉塞不通。胞中瘀血冷滯。
白話文:
積聚門
金匱奔豚湯,治療腎臟積聚之氣上衝至胸膈,侵犯肺部,導致呼吸急促、腹脹發熱的病症。
藥方組成:甘草、川芎、白芍、當歸、黃芩(各一錢),半夏、甘李根白皮、葛根(各二錢),生薑(三片)。
將以上九味藥材用水煎煮,分溫四次服用,白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以腹部積聚之感減輕為療效指標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加入戎鹽一字。(《千金方》此方無甘草、黃芩,有吳茱萸、石膏、人參、茯苓、桂心)。
赤丸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因寒冷引起的積聚,導致四肢冰冷。
藥方組成:茯苓、半夏(各四兩,另一方用桂枝代替),烏頭(兩枚,炮製過),細辛(一兩,《千金方》用人參代替)。
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硃砂(作為著色劑),用蜂蜜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。先吃飯後用酒送服三丸,每天兩次,晚上一次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稍微增加劑量,直到有效果為止。(《千金方》此方無半夏,有附子、桂心、射罔)。
《普濟方》記載,用白鳳仙子一錢、小川烏二枚、半夏三枚、杏仁四十九粒,全部生搗成粉末,用紅棗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外層裹上黃丹。早晚各服七丸,都用溫酒送服。如果是治療小孩,藥丸做成粟米大小,每次服用三到五丸。等到大便排出血便時就停止服用,禁忌食用油膩、生冷、腐敗、醋等食物。此方與赤丸的功效相似,所以附在這裡。此方中烏頭和半夏同用。
運用藥物相反的特性來攻破堅硬的積聚和深層的寒邪。如果不是深刻理解古代醫聖的道理,是無法領悟其中的奧妙的。這和胡洽治療膈上積聚用十棗湯,再加上甘草、大戟的道理是一樣的。而《普濟方》只用烏頭、半夏兩味藥,又加上白鳳仙子、杏仁,用黃丹包覆藥丸,服用七丸直到大便出血才停止,由此可知此方藥性猛烈。所謂藥物相反相惡,不過是兩種毒性相互激發,並非馬上就會傷害人體。後世認為相反的藥物絕對不能同用,真是淺薄的見解。
喬氏陰陽攻積丸,治療因寒熱引起的各種積聚。
藥方組成:吳茱萸、乾薑(炮製過)、官桂、川烏(炮製過)、黃連(用薑汁拌炒)、半夏(用薑製)、茯苓、延胡索、人參(各一兩),沉香(另外研磨)、琥珀(另外研磨,各五錢),巴豆霜(另外研磨,一錢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皂角四兩煎煮的汁液糊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八分,可以增加到一錢五分,用薑湯送服,與調和脾胃的藥物間隔服用。此方出自士材先生的必讀之書。
先生以前住在郭園時,曾將此方傳授給郭嫗,說是喬三餘所定的。方中吳茱萸、桂枝走肝經,乾薑入脾經,烏頭通達腎經,專門取其辛辣的藥性,以攻破陰邪的堅固堡壘。半夏、茯苓可以開解痰液的阻滯;延胡索、琥珀可以散開血瘀;沉香可以疏通氣機的閉塞;巴豆霜可以蕩滌堅硬的積聚;黃連可以去除旺盛的火氣;人參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。他傳授給郭嫗的藥方,是用酒麴糊成藥丸,比用皂角汁要平和一些。
此方妙用之處,全在於與調和脾胃的藥物間隔服用。我曾經使用此方,每次都用六君子湯去掉白朮,增加茯苓用量,加入肉桂、當歸,用米湯糊成藥丸。或者早上服用增減的六君子湯,晚上服用陰陽攻積丸;或者服用攻積丸一天,再服用六君子湯二三天,根據個人體質強弱來調整。但是剛開始服用時,沒有不見效的,等到積聚的勢頭減弱後,就應該停止服用,所謂「攻邪過半而止」,專心補養脾胃就可以了。
《千金方》耆婆萬病丸,治療七種痞塊、五種癲病、十種疰忤、七種飛屍、十二種蠱毒、五種黃病、十二種瘧疾、十種水病、八種大風、十二種𤸷痹,以及風邪侵入頭部、眼睛昏花模糊、氣喘咳嗽、喉嚨發出如水雞叫的聲音、無法安睡、飲食不消化、五臟氣機滯塞、積聚不消、閉塞不通、心腹脹滿甚至連及胸背,氣體堅硬結塊,流入四肢,或反覆出現在心膈,時發時止,持續十年二十年都不能痊癒;還能治療五種下痢、疳蟲、寸白蟲等各種寄生蟲病、上下寒熱病、久積的痰飲,導致人嗜睡、消瘦無力,病邪深入骨髓,形成頑固性疾病;身體浮腫,飲食嘔吐,腰腿痠痛,四肢沉重,難以久站或行走;婦女因產後寒氣進入子宮,導致子宮不潔,或閉塞不通,胞中有瘀血寒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