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9)

1. 辨證(六則)

叱補法而防過益。

痘成痂疕。八九功成。餘毒變遷。終非吉兆。是故眼合腹脹。猶蹈危機。虛浮不退。尚罹凶咎。痂雖成而反致失聲。猶為黑黶。腫未退而眼已先開。恐毒內攻。陽氣極而狂叫喘呼。腸胃傷而便溺膿血。熱毒逗遛不化。結痂而壯熱憎寒。經絡餘毒未盡。日晡則往來寒熱。發在午前為實證。

煩渴腮紅。申後方熱是陰虛。便調形瘦。他如攝唇弄舌。心經蓄熱無疑。擷肚抬胸。肺胃毒沖有準。身熱便秘。恐成暴急驚風。潮熱便溏。防變慢脾風搐。驗失明於眼合羞明。辨口疳於唇焦齦黑。實熱結於大腸。必然便秘。虛寒客於胃府。乃成泄瀉。喘渴須分虛實。泄瀉當辨寒熱。

欲觀痂落之餘。再審瘢痕之色。桃紅光澤。營衛俱安。灰紫乾焦。尚留風熱。粉白為氣血之虛。皮黏為脾胃之疾。遍體赤斑。乃是失於解利。渾身青紫。恐為風寒所客。餘毒未消。不特為疽為癤。見風太早。須防發瘡發痍。匪人切勿胡傳。此本先賢真訣。

白話文:

使用補法時要小心,不要補過頭反而有害。

痘疹結痂後,如果八九成痊癒,卻又出現其他變化,通常不是好現象。因此,如果出現眼睛閉合、腹部脹滿,仍然有危險;虛腫不消退,仍然有兇險。痂雖然結成但反而失聲,仍然是黑色斑點的徵兆;腫還沒消退,眼睛卻先睜開,恐怕是毒邪內攻。陽氣極盛而出現狂叫喘息,腸胃受傷會導致便血或膿血;熱毒停留在體內無法消散,結痂後卻出現發熱惡寒,經絡中的餘毒還沒清除,會在午後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。如果在上午發病,多半是實證。

口渴、臉頰發紅,在下午才發熱,是陰虛的表現。如果大便正常但身體消瘦,再觀察他是否出現吸吮嘴唇、伸弄舌頭的動作,可以判斷是心經有熱。如果出現腹部脹大、抬起胸部的動作,可以判斷是肺胃有毒邪衝逆。身體發熱、便秘,可能轉變為急性驚風;潮熱、大便稀溏,要預防變成慢脾風搐。眼睛閉合又畏光,可以判斷是失明;嘴唇焦乾、牙齦發黑,可以判斷是口瘡。大腸有實熱,必然會便秘;胃部虛寒,就會導致腹瀉。喘息和口渴要分辨虛實,腹瀉要分辨寒熱。

要觀察結痂脫落後的情況,再仔細觀察疤痕的顏色。如果疤痕是桃紅色,有光澤,表示營衛之氣都安穩;如果疤痕是灰紫色且乾枯焦黑,表示還有風熱的餘毒;疤痕是粉白色,表示氣血虛弱;疤痕黏著皮膚,表示脾胃有問題。如果全身出現紅色斑點,表示在治療時沒有有效疏通邪氣;如果全身出現青紫色,可能是風寒入侵。如果餘毒沒有完全清除,不僅會產生癰或癤,還可能因為太早吹風而引發瘡瘍。不是專業人士,請不要隨意傳播這些知識,這些是古代醫學的真正訣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