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六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 (20)

1. 二陳湯(局方)

二術二陳湯,治脾虛痰食不運。

二陳湯加生白朮、(姜汗拌曬。),茅朮。(麻油拌炒。)

分氣紫蘇飲,治脅痛氣喘。

二陳湯去半夏加紫蘇、桑皮、大腹皮、桔梗、五味子、食鹽。

寧嗽化痰湯,治客邪傷肺。久嗽不止。

二陳湯加紫蘇、葛根、枳殼、桔梗、前胡、麻黃、杏仁、桑皮。

導痰湯,治濕痰內外壅盛。

二陳湯加南星、枳實。

加味導痰湯,治濕熱痰飲。眩暈痰窒。

導痰湯加人參、白朮、黃芩、黃連、栝蔞霜、桔梗、大棗、竹瀝、薑汁。

十味導痰湯,治痰濕上盛。頭目不清。

導痰湯加羌活、天麻、蠍尾。臨服入雄黃末少許。

祛風導痰湯,治類中風。筋脈顫掉。

導痰湯加羌活、防風、白朮、薑汁、竹瀝。

滌痰湯,治類中風。痰迷心竅。

導痰湯加菖蒲、人參、竹茹。

溫膽湯(千金),治心膽虛怯。觸事易驚。多汗不寐。短氣乏力。皆由寒涎沃膽所致。

二陳湯用橘紅。加枳實、竹茹、紅棗。

參胡溫膽湯,治往來寒熱。嘔而痞悶。

溫膽湯去竹茹、紅棗。加人參、柴胡。

十味溫膽湯,治寒涎沃膽。膽寒肝熱。心悸不眠。短氣噁心。耳鳴目眩。四肢浮腫。

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、熟地、棗仁、遠志、五味子。膽之不溫。由於胃熱不清。停蓄痰涎。沃於清淨之府。所以陽氣不能條暢。而失溫和之性。故用二陳之辛溫以溫膽滌涎。涎聚則脾郁。故加枳實、竹茹以化胃熱也。若寒熱嘔逆。胃氣不振也。去枳實之消克。紅棗之滯胃。加柴胡以疏肝。

人參以扶胃。乃六君子之變法也。更加熟地、棗仁、遠志、五味。又為歸脾湯法派耳。

消暑丸(局方),治肥人傷暑。眩暈嘔逆。

二陳湯去陳皮。用醋炒半夏二倍。生薑自然汁為丸。酸漿水或烏梅湯、淡醋湯下七八十丸。

千緡湯,治風痰喘急脈證俱實者。

二陳湯去茯苓、橘皮、烏梅。本方用半夏七枚。甘草一寸。生薑指大切。加皂莢(去皮弦子。酥炙。)淨末半兩。水煎溫服。一方。無甘草。但用半夏一兩。皂莢末半兩。生薑七片。同入紗袋中。以手揉取清汁。作三服。

溫中丸,治黃胖面腫足脹。是脾虛不前健運。雖有積聚。不可下之。

二陳湯本方橘、半、茯苓各一兩。炙甘草五錢。加黃連、香附、苦參、針砂(醋煅。鏽過。)各五錢。白朮二兩。神麯一兩。醋水各半泛丸梧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。用白朮六錢。陳皮一錢。生薑三片煎湯送下。虛。加人參一錢。病輕者。服此藥六七兩。小便即長。病甚者。服一斤。小便始長。積聚去淨。然後六君子之類調補之。

白話文:

二陳湯,主要治療因脾虛導致痰濕積聚、消化不良的狀況。

二陳湯加強版,在二陳湯的基礎上,加入生白朮(用薑汁拌過後曬乾)、茅朮(用麻油拌炒),來加強健脾化濕的功效。

分氣紫蘇飲,主要治療胸脅疼痛、氣喘等症狀。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,去掉半夏,加入紫蘇、桑白皮、大腹皮、桔梗、五味子、食鹽。

寧嗽化痰湯,主要治療因外邪侵襲肺部引起的久咳不止。在二陳湯的基礎上,加入紫蘇、葛根、枳殼、桔梗、前胡、麻黃、杏仁、桑白皮。

導痰湯,主要治療體內外濕痰壅盛的狀況。在二陳湯的基礎上,加入南星、枳實。

加味導痰湯,主要治療因濕熱痰飲引起的眩暈、痰多窒息等症狀。在導痰湯的基礎上,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黃芩、黃連、瓜蔞霜、桔梗、大棗,再用竹瀝、薑汁調服。

十味導痰湯,主要治療痰濕上盛引起的頭暈目眩等症狀。在導痰湯的基礎上,加入羌活、天麻、蠍尾,服用時加入少量雄黃粉。

祛風導痰湯,主要治療類似中風、筋脈顫抖的狀況。在導痰湯的基礎上,加入羌活、防風、白朮,再用薑汁、竹瀝調服。

滌痰湯,主要治療類似中風、痰迷心竅的狀況。在導痰湯的基礎上,加入菖蒲、人參、竹茹。

溫膽湯,主要治療因心膽虛弱、容易受驚、多汗失眠、氣短乏力等狀況,這些症狀都因寒痰積聚在膽所導致。在二陳湯的基礎上,用橘紅代替陳皮,加入枳實、竹茹、紅棗。

參胡溫膽湯,主要治療時冷時熱、噁心、胸悶等症狀。在溫膽湯的基礎上,去掉竹茹、紅棗,加入人參、柴胡。

十味溫膽湯,主要治療因寒痰積聚在膽、膽虛肝熱所致的心悸失眠、氣短噁心、耳鳴眩暈、四肢浮腫等症狀。在溫膽湯的基礎上,去掉竹茹,加入人參、熟地、棗仁、遠志、五味子。膽的溫煦功能不足,是因為胃熱不清,導致痰液積聚,阻礙了陽氣的正常運行。因此,用二陳湯的辛溫來溫膽化痰;痰液積聚會使脾氣鬱滯,所以加入枳實、竹茹來化解胃熱。如果出現寒熱、噁心等症狀,是因為胃氣不佳,所以去掉枳實的消積、紅棗的滯膩,加入柴胡來疏肝,人參來扶助胃氣。這實際上是六君子湯的變法。再加入熟地、棗仁、遠志、五味子,則又借鑒了歸脾湯的思路。

消暑丸,主要治療肥胖者因暑氣所傷引起的眩暈、嘔吐等症狀。在二陳湯的基礎上,去掉陳皮,用醋炒過的半夏加倍,用生薑自然汁製成藥丸。服用時可用酸漿水、烏梅湯或淡醋湯送服七八十丸。

千緡湯,主要治療因風痰引起的喘急,脈象和病情都呈現實證的狀況。在二陳湯的基礎上,去掉茯苓、橘皮、烏梅。本方用半夏七枚、甘草一寸、生薑一塊大拇指大小,加入皂莢(去除外皮和筋,用酥油炙烤過)的淨粉末半兩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另一種做法是不加甘草,只用半夏一兩、皂莢粉末半兩、生薑七片,一同放入紗布袋中,揉搓後取清汁分三次服用。

溫中丸,主要治療黃胖面腫、足部浮腫的狀況,這通常是因為脾虛不能正常運化所導致,雖然有積聚,但不可輕易攻下。在二陳湯的基礎上,橘皮、半夏、茯苓各一兩,炙甘草五錢,加入黃連、香附、苦參、針砂(用醋煅燒、去除鐵鏽)各五錢,白朮二兩,神曲一兩,用醋水各半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用白朮六錢、陳皮一錢、生薑三片煎湯送服。如果體虛,可加入人參一錢。病情輕微者,服用此藥六七兩後小便就會增多;病情嚴重者,則需要服用一斤後小便才會增多,積聚才能清除。之後再用六君子湯之類的方子來調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