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1)

1. 噎膈門

開關利膈丸(寶監名人參利膈丸),治腸胃壅滯。噎膈不通。大便燥結。

木香,檳榔(各七錢),人參,當歸(酒洗),藿香,甘草(炙。),枳實(炒。各一兩),大黃(酒蒸),厚朴(薑製。各二兩)

白話文:

開關利膈丸,又稱人參利膈丸,主要用於治療腸胃阻塞、噎膈不通、大便燥結等症狀。藥材包括木香、檳榔、人參(酒洗)、當歸(酒洗)、藿香、甘草(炙)、枳實(炒)、大黃(酒蒸)、厚朴(薑製)。

滴水為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。食後米飲下。按此本小承氣加入參、歸等味。意在養正祛邪。而實攻多於補。惟熱壅膈塞用之庶為得宜。然噎膈之燥結。皆由五志抑鬱。傷耗精氣而成。非有熱邪留結。可攻下而除也。用方者審諸。

五噎丸(千金),治胸中久寒。嘔逆妨食。結氣不消。

乾薑,蜀椒,吳茱萸,桂心,細辛(各一兩。),人參,白朮(各二兩),橘皮,茯苓(各一兩半),附子(一枚。炮)

白話文:

將水滴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三、五十丸,飯後用米湯送服。這個方子是在小承氣湯的基础上加了人参、当归等藥材,用意是既要滋养正气,又要驱除邪气,但實際上攻伐的成分多於滋补。只有热邪壅塞胸膈时用它才合適。然而,噎膈的燥结,大多是由于七情郁结,损伤精气所致,并非有热邪留结,可以通过攻下而消除。使用此方者需谨慎。

五噎丸,出自《千金方》,主治胸中久寒,嘔逆不食,结气不消。

方剂组成:乾薑、蜀椒、吳茱萸、桂心、細辛(各一兩)、人參、白朮(各二兩)、橘皮、茯苓(各一兩半)、附子(一枚,炮制)。

上為細末。煉白蜜丸。梧子大。酒服十五丸。日三服。漸加至三十丸。

五膈丸(千金),治飲食不得下。手足冷。上氣喘息。

麥門冬(三兩。去心),甘草(二兩),蜀椒(炒去汗),遠志肉,桂心,細辛,乾薑(炮。各一兩),附子(一枚。炮),人參(二兩)

上為細末。煉白蜜丸彈子大。先食含一丸。細細嚥之。喉中胸中當熱。藥丸稍盡。再含一丸。日三夜二服。七日愈。

五噎、五膈二丸。同用參、附、椒辛、薑、桂之屬。一以肝氣上逆。胃氣不下而嘔噎。故用萸、橘以疏肝降逆。苓、術以健胃通津。一以腎氣不蒸。肺胃枯槁而不納。故用冬、草以滋肺和胃。遠志以補火生土。又嘔噎而藥食可進者。頻與小丸調之。膈塞而飲食不納者。時用大丸噙之。其立法之詳若此。可不辨而忽諸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白蜜煉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十五丸,酒送服,一天三次,逐漸增加至三十丸。這方藥叫做五膈丸,出自《千金方》,用於治療飲食不消化、手腳冰冷、氣喘等症狀。

藥材包括:麥門冬(去心,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、蜀椒(炒去汗)、遠志肉、桂心、細辛、乾薑(炮製,各一兩)、附子(一枚,炮製)、人參(二兩)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白蜜煉成彈子大小的丸子。飯前含服一丸,慢慢吞嚥,讓藥力到達喉嚨和胸口,感受到溫熱後,再含服一丸。一天三次,晚上兩次。七天即可痊癒。

五噎丸和五膈丸,都使用人參、附子、蜀椒、乾薑、桂心等藥材。五噎丸針對肝氣上逆、胃氣不下降而嘔吐的情況,因此使用山茱萸、橘皮疏肝降逆,茯苓、白朮健胃通津。五膈丸針對腎氣不足、肺胃枯燥而不能納氣的情況,因此使用麥門冬、甘草滋養肺胃,遠志補火生土。

如果嘔吐但能進食,可以經常服用小丸藥調理。如果胸膈阻塞,無法進食,則可服用大丸藥含服。

這些藥方的運用原理非常詳細,不可輕忽或不加辨別。

旋覆代赭石湯(玉函),治胃虛噫氣不除。

旋覆花(二錢),代赭石(煅。一錢),人參(二錢),甘草(炙。二錢),半夏(三錢),生薑(半兩),大棗(四枚。擘)

上七味。水煎去滓。分溫日三服。

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異功散(四君子湯下),四君子湯(方祖),指迷七氣湯(局方七氣湯下),局方七氣湯(方祖),四物湯(方祖),代抵當丸(抵當湯下),理中湯(方祖),越鞠丸(郁門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大棗(方祖)

白話文:

旋覆代赭石湯,用於治療胃虛氣逆、打嗝不止的症狀。配方包括旋覆花兩錢、煅代赭石一錢、人參兩錢、炙甘草兩錢、半夏三錢、生薑半兩、大棗四枚掰開。將所有藥材用水煎煮,去渣後分三次溫服,每天三次。

2. 反胃門

藿香安胃散,治脾胃虛弱。飲食不進。嘔吐不腐。

藿香,橘紅(各半兩),丁香(三錢),人參(一兩)

為散。每服二錢。生薑三片。水煎溫。食前和滓服。

四逆湯(方祖),小半夏湯(二陳湯下),大半夏湯(二陳湯下),理中湯(方祖),茯苓澤瀉湯(五苓散下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異功散(四君子湯下),平胃散(方祖),四君子湯(方祖),桂苓丸(五苓散下),

白話文:

藿香安胃散:

功效: 治療脾胃虛弱、飲食不進、嘔吐不消化。

藥方:

  • 藿香、橘紅(各半兩)
  • 丁香(三錢)
  • 人參(一兩)

製法: 將以上藥材研成粉末。

用法: 每次服用二錢,用生薑三片,水煎溫服,飯前服用,藥渣一起服用。

附註:

  • 本方參考了多種古方,包括四逆湯、小半夏湯、大半夏湯、理中湯、茯苓澤瀉湯、六君子湯、異功散、平胃散、四君子湯、桂苓丸等。
  • 方中藿香、橘紅理氣化痰,丁香溫中散寒,人參補氣健脾,生薑溫胃止嘔。
  • 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,可以適當調整藥量和藥材。

七味白朮散(四君子湯下),二陳湯(方祖),開關利膈丸(噎膈門),固本丸(二冬膏下),逍遙散(虛損門),歸脾湯(保元湯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黑錫丹(金液丹下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代抵當丸(抵當湯下)

白話文:

七味白朮散(四君子湯下)、二陳湯(方祖)、開關利膈丸(噎膈門)、固本丸(二冬膏下)、逍遙散(虛損門)、歸脾湯(保元湯下)、崔氏八味丸(方祖)、黑錫丹(金液丹下)、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、代抵當丸(抵當湯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