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五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9)

1. 蓄血

盧不遠治來熙庵廉憲乃侄,身體豐碩,傷寒已二十八日,人事不省,不能言語,手足揚擲,腹脹如鼓而熱烙手,目赤氣粗,齒槁舌黑,參、附、石膏、消、黃、芩、連,無不遍服,諸名公已言旋矣。診之,脈濁鼓指。用大黃一兩,佐以血藥一劑,下黑臭血一二斗,少蘇。四劑始清。

夫治病用藥,譬之飲酒:滄海之量,與之涓滴,則喉唇轉燥矣!顧若大軀體,病邪甚深,不十倍其藥,何能克效哉?

白話文:

盧不遠醫師醫治來熙庵廉憲的姪子。這人身材肥胖,得了傷寒已經二十八天了,完全失去意識,不能說話,手腳亂動亂揮,肚子脹得像鼓一樣,而且發熱燙手。眼睛赤紅,呼吸粗重,牙齒乾燥,舌頭發黑。人參、附子、石膏、芒硝、黃芩、黃連這些藥都吃遍了,許多名醫都說沒救了。我替他診脈,發現脈象混濁且搏動有力。於是,我用了大黃一兩,再搭配一些活血化瘀的藥,服用一劑後,就排出了一兩斗的黑色臭血,病情稍微好轉。連服四劑後,病才完全好了。

治療疾病用藥,就像喝酒一樣,如果病人的病邪如同大海般廣闊,卻只給他一點點藥,那他的喉嚨嘴唇會更加乾燥。像這樣體格高大,病邪又很深的病人,如果不用十倍的藥量,怎麼能產生效果呢?

2. 諸痛門

3. 諸痛

素問云:寒傷形,熱傷氣;氣傷痛,形傷腫。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;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寒氣客於脈外,則脈寒;脈寒,則縮蜷;縮蜷,則脈絀急;脈絀急,則外引小絡,故卒然而痛。得炅,則痛立止;因重中於寒,則痛久矣。寒氣客於經脈之中,與炅氣相搏,則脈滿;滿,則痛而不可按也。

寒氣稽留,炅氣從上,則脈充大而血氣亂,故痛甚不可按也。寒氣客於腸胃之間、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,故痛。按之,則血氣散,故按之痛止。寒氣客於俠脊之脈,則深;按之不能及,故按之無益也。寒氣客於衝脈。衝脈起於關元,隨腹直上。寒氣客,則脈不通;脈不通,則氣因之。

故喘動應手矣。寒氣客於背俞之脈,則血脈澀;脈澀,則血虛;血虛,則痛。其俞注於心,故相引而痛。按之,則熱氣至;熱氣至,則痛止矣。寒氣客於厥陰之脈。厥陰之脈者,絡陰器,繫於肝。寒氣客於脈中,則血澀脈急,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。厥氣客於陰股,寒氣上及少腹,血澀在下相引。

故腹痛引陰股。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、絡血之中,血澀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不得行,故宿昔而成積矣。寒氣客於五臟,厥逆上泄,陰氣竭,陽氣未入,故卒然痛死不知人。氣復返,則生矣。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矣。

熱氣留於小腸,腸中痛,癉熱焦渴,則堅幹不得出,故痛而閉不通矣。

岐伯歷舉卒痛一十三條。屬熱者止一條,余皆屬寒。辨之之法,當知按之痛緩者為純寒;痛甚不可按者為寒伏火邪,以能閉塞陽氣最甚也。

張介賓曰:「後世治痛之法,有曰『諸痛屬實,痛無補法』者;有曰『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』者;有曰『痛隨利減』者。互相傳授,皆以為不易之定法。不知形實病實、便閉不通者,乃為相宜;或形虛脈弱、食少便泄者,豈容混治?觀王荊公解『痛』、『利』二字曰:『治法云,諸痛為實,痛隨利減。世俗以利為下也。』假令痛在表者,實也;痛在裡者,實也;痛在血氣者,亦實也。故在表者,汗之則愈;在裡者,下之則愈;在氣血者,散之行之則愈。豈可以利為下乎?宜作『通』字訓則可。此說甚善,已得治實之治矣。然痛證亦有虛實,治法亦有補瀉,辨之不可不詳。須知:痛而脹閉者,多實;不脹不閉者,多虛;扼按者,為實;可按者,為虛;喜寒者,多實;愛熱者,多虛;飽則甚者,多實;飢則甚者,多虛;脈實氣粗者,多實;脈虛氣少者,多虛;新病年壯者,多實;久病年衰者,多虛;補而不效者,多實;攻而愈劇者,多虛。痛在經者,脈多弦大;痛在臟者,脈多沉微。故表虛而痛者,陽不足也,非溫經不可;裡虛而痛者,陰不足也,非養營不可;上虛而痛者,心脾傷也,非補中不可;下虛而痛者,肝腎敗也,非溫補命門不可。亦泥痛無補法,則殺人矣。」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中提到,寒冷會傷害身體的形質,熱氣會傷害氣血,氣血受損會導致疼痛,形質受損會導致腫脹。所以,如果先感覺到疼痛再出現腫脹,那就是氣血受損影響了形質;如果先出現腫脹再感到疼痛,那就是形質受損影響了氣血。當寒氣侵入血管外層,血管就會受到冷卻,進而收縮緊縮,導致脈管緊迫,脈管緊迫又會牽連到細小的血管,因此會突然感到劇烈的疼痛,但若得到溫暖,疼痛立刻就能緩解。如果再次遭受寒氣的重擊,那疼痛可能會持續很久。當寒氣進入經脈中,與熱氣相互抗衡,就會使脈管充滿並導致血氣混亂,因此疼痛難忍且無法通過按壓來緩解。

寒氣滯留在體內,熱氣從上方來臨,會使脈管充盈膨脹,血氣紊亂,因此疼痛非常嚴重,且無法通過按壓來緩解。當寒氣侵襲腸胃之間的膜原下部,血液無法正常擴散,細小的血管緊張,因此會感到疼痛。通過按壓,血氣得以擴散,疼痛就能停止。當寒氣侵襲脊柱兩側的血管,寒氣深入體內,按壓根本無法達到,因此按壓對緩解疼痛無濟於事。當寒氣侵襲沖脈,沖脈起源於關元穴,沿著腹部直上,寒氣侵襲會阻礙脈管,脈管不通暢,氣血也就受阻,因此會感到喘息困難。

當寒氣侵襲背部的腧穴,血液循環就會變得遲緩,血氣不足,因此會感到疼痛。這些腧穴與心臟相連,因此疼痛會向心臟方向延伸。按壓可以讓熱氣流入,熱氣流入後疼痛就能停止。當寒氣侵襲厥陰脈,厥陰脈負責連接生殖器官和肝臟,寒氣侵襲會導致血氣凝滯,脈管緊迫,因此肋骨和下腹部會感到疼痛。當厥逆氣進入大腿內側,寒氣上行到下腹部,血氣凝滯在下方,導致下腹部和大腿內側相互牽扯,因此會感到腹部疼痛並蔓延到大腿內側。

當寒氣進入小腸的膜原之間,影響到血液循環,血氣凝滯無法正常流動,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積塊。當寒氣進入五臟,會導致氣血逆流向上,陰氣耗盡,陽氣無法進入,因此可能會突然感到劇烈的疼痛,甚至昏倒,失去意識,但當氣血恢復,就能重新醒來。當寒氣進入腸胃,氣血逆流向上,因此會感到疼痛並嘔吐。當寒氣進入小腸,小腸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因此會感到後腹疼痛並引起腹瀉。

當熱氣滯留在小腸,小腸會感到疼痛,口乾舌燥,便便硬結無法排出,因此會感到劇烈的疼痛並且無法排便。岐伯詳細列舉了13種突然發生的疼痛,其中只有一種是由熱氣引起的,其餘的都是由寒氣引起的。辨識的方法是,按壓後疼痛緩解的是純粹由寒氣引起的;疼痛非常嚴重且無法通過按壓緩解的是寒氣中潛藏火邪,因為它們能極大地封閉陽氣。

張景嶽說,後世治療疼痛的方法中,有人認為所有疼痛都屬於實證,不能使用補法;有人認為只有通暢纔不會疼痛,疼痛表示不通暢;有人認為疼痛會隨著排泄減輕。這些觀點被互相傳授,都被認為是不可更易的固定法則。但實際上,如果形質實證,排便不通暢,那麼這些方法確實合適;但如果體質虛弱,脈象虛弱,飲食減少,排便稀軟,這些方法就不能胡亂使用。看看王安石對“痛”和“利”的解釋:醫學理論認為,所有疼痛都是實證,疼痛會隨著排泄減輕。但實際上,如果疼痛在表面,是實證;如果疼痛在內部,也是實證;如果疼痛在血氣中,還是實證。因此,對於表面的疼痛,出汗就可以治癒;對於內部的疼痛,排泄就可以治癒;對於血氣中的疼痛,散瘀活血就可以治癒。怎能將“利”理解為排泄呢?應該將其理解為“通”才對。這個解釋非常好,已經掌握了治療實證的方法。然而,疼痛也有虛實之分,治療方法也有補瀉之別,辨識時必須仔細。要知道,伴有脹滿和閉塞的疼痛多屬於實證;沒有脹滿和閉塞的疼痛多屬於虛證;可以通過按壓緩解的疼痛屬於虛證;按壓會加重疼痛的屬於實證;喜歡寒冷的多屬於實證;喜愛溫暖的多屬於虛證;飽食後疼痛加劇的多屬於實證;飢餓時疼痛加劇的多屬於虛證;脈象強壯、氣色旺盛的多屬於實證;脈象虛弱、氣色蒼白的多屬於虛證;新發病且年紀較輕的多屬於實證;久病纏身且年紀較大的多屬於虛證;使用補法無效的多屬於實證;使用瀉法病情反而加重的多屬於虛證。疼痛在經絡中,脈象多呈弦大;疼痛在臟腑中,脈象多呈沉微。因此,表面虛弱且疼痛的,是陽氣不足,必須溫經才能治癒;內部虛弱且疼痛的,是陰氣不足,必須滋養營養才能治癒;上部虛弱且疼痛的,是心脾受損,必須補中才能治癒;下部虛弱且疼痛的,是肝腎功能衰竭,必須溫補命門才能治癒。如果固執地認為治療疼痛不能使用補法,那就會造成致命的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