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專方 (15)

1. 喘門

麻黃蒼朮湯,治秋冬感寒。至夜大喘。

麻黃,羌活(各八分),蒼朮(泔浸切。麻油炒),柴胡(各五分),防風,當歸(各四分。),黃芩(三分),草豆蔻(炒研。六分),黃耆(酒炒。一錢五分),五味子(九粒。碎),甘草(炙。三分。生。四分),

白話文:

麻黃蒼朮湯:治療秋冬感寒,夜間呼吸急促

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秋冬季節因受寒而引起的夜間呼吸急促症状。

藥材:

  • 麻黃:八分
  • 羌活:八分
  • 蒼朮:泔水浸泡後切片,用麻油炒制,八分
  • 柴胡:五分
  • 防風:四分
  • 當歸:四分
  • 黃芩:三分
  • 草豆蔻:炒制研磨,六分
  • 黃耆:酒炒制,一錢五分
  • 五味子:九粒,研碎
  • 甘草:炙炒三分,生用四分

注:

  • 此處所使用的藥量單位為“分”,約等於現代的0.3克。
  • 藥材的用量需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。

水煎。臨臥熱服。

麻黃定喘湯,治寒包熱邪。哮喘痰嗽。遇冷即發。

麻黃(去節。八分),杏仁(十四粒。泡去皮尖。研),厚朴(薑製。八分),款冬花(去梗。),桑皮(蜜炙),蘇子(微炒。研。各一錢),甘草(生炙各四分),黃芩,半夏(薑製。各一錢二分)

煎成去滓。以生銀杏七枚。搗爛入藥。絞去滓。乘熱服之。去枕仰臥。暖覆取微汗效。

白話文:

用清水煎煮藥材,臨睡前趁熱服用。麻黃定喘湯適合治療寒包熱邪引起的哮喘、痰嗽,尤其遇冷就發作的症狀。藥方包括:麻黃(去節,八分)、杏仁(十四粒,泡去皮尖,研磨)、厚朴(薑製,八分)、款冬花(去梗)、桑皮(蜜炙)、蘇子(微炒,研磨,各一錢)、甘草(生炙各四分)、黃芩、半夏(薑製,各一錢二分)。煎煮後去渣,加入生銀杏七枚,搗爛後加入藥汁,絞去渣,趁熱服用。去枕仰臥,蓋上被子,微微出汗即可見效。

局方人參定喘湯,治遠年咳逆。上氣胸滿。痞塞聲不出。

人參,麻黃(去節。),甘草(炙),阿膠,半夏曲(各一錢),桑白皮(蜜炙),五味子(碎。各半錢。),罌粟殼(蜜炙。二分),生薑(三片)

水煎。食後服。溫覆取微汗。

鍾乳丸,治冷哮痰喘。但有血者勿服。

滴乳石(酒濕研七日。水飛七次。甘草湯煮三伏時。蘸少許捻開。光亮如蠧魚為度。),麻黃(醋湯泡。焙乾),杏仁(揀去雙仁。泡。去皮尖。),甘草(炙。等分。)

白話文:

人參定喘湯用於治療長期咳嗽、氣逆、上氣胸滿、胸悶氣塞、聲音嘶啞等症狀。方劑由人參、麻黃(去節)、甘草(炙)、阿膠、半夏曲、桑白皮(蜜炙)、五味子(碎)、罌粟殼(蜜炙)、生薑組成,水煎服,飯後溫服,微微出汗即可。鍾乳丸用於治療寒哮、痰喘,但有血者忌用。方劑由滴乳石(酒濕研七日,水飛七次,甘草湯煮三伏時,蘸少許捻開,光亮如蠧魚為度)、麻黃(醋湯泡,焙乾)、杏仁(揀去雙仁,泡,去皮尖)、甘草(炙)等分組成。

煉白蜜丸。彈子大。五更臨臥各噙化一丸。去枕仰臥。勿開言。數日效。此即麻黃去桂枝。麻杏甘石湯去石膏。而易鍾乳。互換一味。寒熱天淵。本草言服鍾乳人。一生忌術。以石藥慓悍。白朮壅滯。犯之恐有暴絕之虞。而千金方有二味並用者。又非庸工可以測識也。

冷哮丸,治背受寒氣。遇冷即發喘嗽。頑痰結聚。胸膈痞滿。倚息不得臥。

麻黃(泡),川烏(生),細辛,蜀椒,白礬(生),牙皂(去皮弦子。酥炙。),半夏曲,陳膽星,杏仁(去雙仁者。連皮尖用),甘草(生。各一兩),紫菀茸,款冬花(各二兩)

白話文:

煉白蜜丸,以彈子大小,五更臨睡前及睡前各含化一丸,枕頭取下仰臥,不可說話,數日便見效。

此方即是以麻黃取代桂枝,麻杏甘石湯中以鍾乳取代石膏。寒熱如同天壤之別,本草書上說服用鍾乳的人,終生忌諱術法,因為石藥性烈,白朮容易阻塞,服用不當恐有暴斃之虞。而千金方中有將兩味藥材同時使用的方劑,這就不是一般庸醫可以理解的。

冷哮丸,用於治療背部受寒氣而導致遇冷就發喘咳嗽,頑痰積聚,胸膈痞滿,喘不過氣來,無法躺下休息。

藥方:麻黃(泡製),川烏(生),細辛,蜀椒,白礬(生),牙皂(去皮及筋,用酥油炙),半夏曲,陳膽星,杏仁(去雙仁,連皮尖用),甘草(生,各一兩),紫菀茸,款冬花(各二兩)

上為細末。薑汁調神麯末打糊為丸。每遇發時。臨臥生薑湯服二錢。羸者一錢。更以三建膏貼肺俞穴中。服後時吐頑痰。胸膈自寬。服此數日後。以補脾肺藥調之。候發如前再服。按此少變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法。而合稀涎散以湧泄其痰。開發肺氣之剛劑。但氣虛少食。及痰中見血。

營氣受傷者禁用。以其專司疏泄而無溫養之功也。觀方下所云。服此數日後。以補脾肺藥調之。候發如前再服。擒縱緩急之妙。盡在乎此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末。用薑汁調和神麴末,製成丸藥。每次發作時,臨睡前服用生薑湯,體虛者服用一錢,體壯者服用二錢。並以三建膏貼於肺俞穴。服藥後,常會吐出頑痰,胸膈也感到舒暢。服用數日後,再以補脾肺的藥物調理身體。如果再次發作,則重複服用此藥。此方效仿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疏散之法,並結合稀涎散以利痰外出,開通肺氣。但氣虛食少、痰中帶血,以及營氣受傷者禁用,因為此方專司疏泄,無溫養之功。

方中所言「服此數日後,以補脾肺藥調之。候發如前再服」,體現了此方擒縱緩急的妙處。

三建膏,治陰疽歹肉不化。

天雄,附子,川烏(各一枚。),桂心,觀桂,桂枝,細辛,乾薑,蜀椒(各二兩)

上切為片。麻油二斤浸。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。煎熬去滓。攄淨再熬。徐下黃丹。不往手攪。滴水不散為度。陰疽以蔥湯洗淨。攤成加銀粉少許貼患處。腹痛少食泄瀉。攤成加丁香末少許。貼臍中及中脘。陽衰精冷。攤成加阿芙蓉少許。貼臍中及丹田。冷哮喘嗽。攤成加麝少許。貼肺俞及華蓋膻中。癥瘕冷積。攤成加麝香、阿魏少許貼患處。

白話文:

三建膏可以治療陰疽潰爛,壞死組織不化。將天雄、附子、川烏各一枚切片,與桂心、觀桂、桂枝、細辛、乾薑、蜀椒各二兩一起浸泡在麻油中。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後煎熬,去渣,再熬一次,慢慢加入黃丹,不要用手攪拌,直到滴水不散為止。治療陰疽時,先用蔥湯清洗患處,再將藥膏攤開,加入少量銀粉貼在患處。如果腹痛、食慾不振、腹瀉,則將藥膏攤開,加入少量丁香末貼在肚臍和中脘穴。如果陽虛精冷,則將藥膏攤開,加入少量阿芙蓉貼在肚臍和丹田穴。如果寒性哮喘咳嗽,則將藥膏攤開,加入少量麝香貼在肺俞穴、華蓋穴和膻中穴。如果癥瘕冷積,則將藥膏攤開,加入少量麝香、阿魏貼在患處。

崔氏八味丸(方祖),逍遙散(虛損門),佐金丸(方祖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生脈散(方祖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華蓋散(麻黃湯下),滲濕湯(理中湯下),白虎湯(方祖),二陳湯(方祖)

白話文:

崔氏八味丸、逍遙散、佐金丸、錢氏六味丸、生脈散、六君子湯、華蓋散、滲濕湯、白虎湯、二陳湯。

四七湯(二陳湯下),越婢加半夏湯(麻黃湯下),小青龍加石膏湯(桂枝下),濟生腎氣丸(崔氏八味丸下),靈砂丹(金液丹下),蘇子降氣湯(七氣湯下),參蘇溫肺湯(七氣湯下),四磨湯(氣門),千緡湯(二陳湯下),導痰湯(二陳湯下),神保丸(傷飲食門),三拗湯(麻黃湯下),古今錄驗續命湯(方祖),九寶湯(麻黃湯下),寧嗽化痰湯(二陳湯下),苓桂朮甘湯(桂枝湯下),腎氣丸(崔氏八味丸下),小青龍湯(桂枝湯下),厚朴大黃湯(小承氣湯下),四君子湯(方祖),獨參湯(保元湯下),保元湯(方祖),異功散(四君子湯下),七氣湯(方祖),越婢湯(麻黃湯下),杏子湯(麻黃湯下),麻黃附子細辛湯(麻黃湯下),溫肺湯(七氣湯下),越婢加朮湯(麻黃湯下),蘆吸散(咳嗽門),滾痰丸(痰飲門)

白話文:

四七湯、千緡湯、導痰湯、寧嗽化痰湯都屬於二陳湯的加減方;越婢加半夏湯、三拗湯、九寶湯、越婢湯、杏子湯、麻黃附子細辛湯、越婢加朮湯都屬於麻黃湯的加減方;小青龍加石膏湯屬於桂枝湯的加減方;濟生腎氣丸、腎氣丸都屬於崔氏八味丸的加減方;靈砂丹屬於金液丹的加減方;蘇子降氣湯、參蘇溫肺湯、溫肺湯都屬於七氣湯的加減方;四磨湯屬於氣門方;神保丸屬於傷飲食門方;續命湯屬於方祖方;厚朴大黃湯屬於小承氣湯的加減方;四君子湯屬於方祖方;獨參湯屬於保元湯的加減方;保元湯、七氣湯都屬於方祖方;異功散屬於四君子湯的加減方;蘆吸散屬於咳嗽門方;滾痰丸屬於痰飲門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