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)
卷十二 (1)
1. 見點
痘家以看法為要。初見點時,用紙捻蘸清油點照。遍觀其色,熟視其形。須以火在內,向外平照;則隱於肌肉間者,悉皆顯現。
以手揩摩面頰,如紅色隨手轉白,白隨轉紅,謂之血活,生意在矣。如揩之不白,舉之不紅,是為血枯,縱疏難治。又看目睛光彩瞭然,口唇尖上紅活如常,無燥白紫滯之色,乃為吉兆。又須知:燈火之下紅,紙窗之下白,不可不審。
先哲看痘有四:曰根、曰窠、曰腳、曰地。根欲其活,窠欲其起,腳欲其固,地欲其寬。四者俱順,雖密無慮。近世看法,但言盤頂。蓋盤即根也,頂即窠也。所謂腳地,則本乎根窠之圓混、痘點之稀密也。
凡見頂起盤深,紅暈透在肉裡,方是正痘。若無盤頂,紅色浮在皮膚,即是水痘,非正痘也。否則必是氣虛毒盛之故。始雖長髮,後必漿清腳闊。十朝十一朝,必變癢塌而死。若根腳闊散,不成紅暈,後必難於收斂。十二三朝必有變也。
蓋痘疹須辨血氣之盛衰、形色之輕重。大抵形屬氣,色屬血。故形色為氣血之根本,最為切要。其起先專看根腳緊束。緊束則熱聚,易長易灌。若灌漿後,專要根腳溶化。溶化則毒解,易收易脫。
若發熱三四日,身涼而出。初見淡紅,三四日方齊,微覺明亮,磊落如珠,大小不等,顆顆如黍米,摸之礙手。四五日間,明亮光澤,根窠紅活。二三次出,頭面胸腹腰背項下稀少,大小便如常者為吉。
若一熱便出,瘡多稠密者,當詳視其根窠分與不分,顏色紅潤不紅潤。若其中有先起虛大色黃如金者,名賊痘。大而黑者為痘疔。若報點青色,箸頭大一塊不起凸者,此冷疔也。若根窠分,色紅潤,或一盤三四頂中有黑疔者,當以銀針挑破。
口含清水,吸去穢血。用紫草膏、油胭脂,加血餘灰、真珠末,填入瘡內。或珍珠散並與三仙散,或犀角消毒飲加紫花地丁,以解其毒。挑後痛不止者,隔蒜灸之。若無根窠,色紫黑疔多,小弱者不治。
若頭面一片光潤,如胭脂塗抹,隱隱於皮膚中者,是血澀不流,氣凝不運,為痰阻滯,不得通貫也。先以升均湯大吐其痰。次以犀角地黃湯去丹皮加木通、紫草、蟬蛻、連翹。但兩顴瑣碎成攢,紅暈不分顆粒者,急投羚羊解毒湯以分之。
若雖分根窠,身熱枯紫者,後必發躁。導赤散以利小便。更用涼血解毒藥,入燒人矢一錢。遲則變黑而危矣。若身不熱,只乾焦者,熱也,導赤散。
若雖紅活,太覺嬌嫩,此元氣不實,毒入氣分,保元湯加連翹、忍冬。若色淡皮寬者,此元氣至虛,參耆內托散。若雖高起色紅,但乾燥口渴,此火盛血少,四物湯換生地加荊芥、紫草、連翹、木通。最忌參、術。若帶淫淫濕氣者,此脾胃氣弱,四君子加蒼朮、荊、防、川芎。切戒黃耆。
若色雖光潤,捺之即破,此氣不足,大劑參耆內托散,或保元湯。若色如麩殼無水氣者,此氣血俱虛,急用十全大補加燒人矢治之。能變紅潤含水者可治。否則危矣。
以上俱有癢塌之變,均險證也。
若遍身有細如芥子者。
白話文:
觀察痘疹的重點在於仔細觀察。剛開始出現疹點時,用細紙捻沾上清油點亮照看,仔細觀察它的顏色,並專注於它的形狀。需要讓光線從內部向外平照,這樣隱藏在肌肉間的疹點都能清楚顯現。用手輕輕摩擦臉頰,如果紅色隨著手的摩擦轉為白色,白色又隨著停止摩擦轉為紅色,就表示血液循環良好,疹子有生機。如果摩擦後不變白,停止摩擦也不變紅,就表示血液枯竭,即使疏散也很難治療。
還要觀察眼睛是否明亮有神,嘴唇和舌尖是否紅潤有活力,沒有乾燥、蒼白、紫滯的顏色,這都是好兆頭。另外要知道,燈光下看到的紅色,在紙窗下看起來會是白色,必須仔細分辨。古人觀察痘疹有四個重點:根、窠、腳、地。「根」要活,「窠」要隆起,「腳」要穩固,「地」要寬闊,這四個條件都符合,即使疹子密集也不用擔心。近代的觀察方法只注重疹子的「盤」和「頂」,實際上「盤」就是「根」,「頂」就是「窠」,而「腳」和「地」則關乎「根」和「窠」的圓潤程度以及疹點的稀疏程度。
通常來說,如果疹子隆起,根部深陷,紅暈透到肌肉裡,才是真正的痘疹。如果沒有盤和頂,紅色只浮在皮膚表面,那就是水痘,並非真正的痘疹。否則,很可能是氣虛毒盛的緣故。開始疹子雖然長得快,但後來一定會漿液清稀、根腳散漫,十天或十一天一定會變成潰爛而死亡。如果根腳散漫,沒有形成紅暈,那麼疹子就很難收斂,十二三天一定會有變故。總之,痘疹的辨別關鍵在於氣血的盛衰以及形色的輕重。
大體來說,形狀屬於氣,顏色屬於血,所以形色是氣血的根本,非常重要。疹子初起時,要特別注意根腳是否緊束,緊束就表示熱邪聚集,容易生長和灌漿。灌漿後,就要注意根腳是否溶化,溶化則表示毒邪消解,容易收斂脫落。如果在發燒三四天後,身體退熱才出疹,而且初起時顏色淡紅,三四天後才均勻地顯現出來,稍微明亮,像珍珠般散落,大小不一,顆粒像黍米,摸起來有阻礙感,四五天內明亮有光澤,根窠紅潤有活力,分批次出現,頭面、胸腹、腰背、脖子等部位稀少,大小便正常,就是好兆頭。如果一發燒就出疹,而且疹子多而密集,就要仔細觀察其根窠是否分離,顏色是否紅潤。如果其中有先長出來的虛大且顏色黃如金色的,就叫做「賊痘」。大而黑的叫做「痘疔」。如果疹點呈青色,像筷子頭大小,凸不起來,這就是「冷疔」。如果根窠分明,顏色紅潤,或者一個盤有三四個頂,其中有黑疔,就應該用銀針挑破,口含清水吸去污血,用紫草膏、油胭脂,加上血餘灰和珍珠末填入瘡內,或者用珍珠散與三仙散,或犀角消毒飲加紫花地丁來解毒。挑破後疼痛不止的,可以用隔蒜灸治療。如果沒有根窠,顏色紫黑,疔瘡很多,體質弱的就難以治療。如果頭面一片光滑潤澤,像塗了胭脂一樣,隱隱在皮膚中,是血流不暢、氣機凝滯,被痰阻礙,不能通暢運行。應該先用升均湯大量吐出痰液,再用犀角地黃湯去掉丹皮,加入木通、紫草、蟬蛻、連翹來治療。如果兩顴部位的疹子細碎成簇,紅暈不分顆粒,就要趕緊用羚羊解毒湯來分解。如果雖然根窠分明,但身體發熱、皮膚枯紫,之後一定會煩躁,要用導赤散來利小便,並用涼血解毒藥,加入燒人矢一錢,遲了就會變黑而危險。如果身體不發熱,只是乾燥焦枯,這也是發熱的表現,可用導赤散治療。如果雖然紅潤有活力,但太過嬌嫩,這是元氣不足,毒邪進入氣分,可以用保元湯加上連翹、忍冬來治療。如果顏色淡薄、皮膚鬆弛,這是元氣極度虛弱,可以用參耆內托散來治療。如果雖然隆起且顏色紅潤,但乾燥口渴,這是火熱旺盛、血液不足,可以用四物湯換成生地,加入荊芥、紫草、連翹、木通來治療,最忌諱使用人參和白朮。如果帶有濕氣,這是脾胃氣虛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蒼朮、荊芥、防風、川芎,切記使用黃耆。如果顏色雖然光澤,但按一下就破,這是氣不足,可以用大劑量的參耆內托散或保元湯來治療。如果顏色像麩皮,沒有水氣,這是氣血俱虛,要趕緊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燒人矢來治療。如果能變得紅潤且含水,就可以治療,否則就會有危險。以上情況,如果出現潰爛,都是危險的症狀。如果全身出現細小如芥菜籽的疹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