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4)

1. 疝門

木香楝子散,治偏墜久藥不效。屬濕熱者。

川楝子(三十枚。同巴豆三十粒炒。去巴豆。製法如天台烏藥散),川萆薢(五錢),石菖蒲(一兩。鹽水炒),青木香(一兩),荔枝核(二十枚。燒存性),茴香(炒。取淨末。六錢)

為散。每服二錢半。入麝香少許。空心鹽酒送下。

喝起丸,治疝腎虛腰痛。

杜仲(鹽水炒。二兩),胡蘆巴(同芝麻炒),補骨脂(炒),蘹香(鹽水炒),川萆薢(各一兩)

上為細末。入連皮胡桃肉三十枚。青鹽半兩。同研如泥。入煉白蜜丸。如彈子大。空腹細嚼二丸。溫酒送下。臥時再服二丸。此本青娥丸。入蘹香、胡蘆巴、萆薢三味。故專主腎虛腰痛。小腹疝瘕。

加味通心散,治小腸疝痛。水道不通。

瞿麥穗(一兩),木通,梔子仁(酒炒黑),黃芩,連翹,甘草梢,川楝肉,車前(各五錢),肉桂(三錢)

為散。每服五錢。加燈心二十莖。竹葉十片。水煎服。

立效散,治疝因食積作痛。

山楂肉(醋浸。炒黑。一兩),川楝肉(酒煨),蘹香(鹽水炒),枳實(炒),蒼朮(泔浸。去粗皮。炒),香附(醋炒),山梔(薑汁炒黑),青皮(醋炒。各半兩),吳茱萸(去閉口者。三錢)

為散。每服五錢。加生薑三片。水煎。

九味蟠蔥散,治疝因風寒濕氣。睪丸腫痛。

延胡索(一兩),肉桂(五錢),乾薑(炮。二錢),丁香(一錢),茯苓(六錢),甘草(炙),蒼朮(泔浸。炒),檳榔,羌活(各三錢)

為散。每服五錢。入連須蔥白二莖。水煎。食前熱服。取微汗效。不愈。再服。腹脹便秘。有食積梗痛。去羌活加三稜、蓬朮、縮砂仁。

禹功散(水腫門),桂苓丸(五苓散下),五苓散(方祖),二妙散(大補丸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龍膽瀉肝湯(脅痛門),代抵當丸(抵當湯下),桂枝湯(方祖)

白話文:

木香楝子散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偏墜(疝氣)很久都治不好的情況,特別是屬於濕熱體質的人。

藥材包含:川楝子(三十枚,與巴豆三十粒一起炒過,去除巴豆,製作方法類似天台烏藥散),川萆薢(五錢),石菖蒲(一兩,用鹽水炒過),青木香(一兩),荔枝核(二十枚,燒過存性),茴香(炒過,取純粉末,六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半,加入少許麝香,空腹用鹽酒送服。

喝起丸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疝氣,以及腎虛引起的腰痛。

藥材包含:杜仲(用鹽水炒過,二兩),胡蘆巴(與芝麻一起炒過),補骨脂(炒過),茴香(用鹽水炒過),川萆薢(各一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加入帶皮的胡桃肉三十枚、青鹽半兩,一起研磨成泥狀,然後加入煉製過的白蜂蜜做成丸子,像彈珠一樣大小。空腹時仔細嚼服兩丸,用溫酒送下。睡前再服兩丸。這個方子的基礎是青娥丸,加入了茴香、胡蘆巴、萆薢三味藥,所以特別針對腎虛腰痛,以及小腹疝氣。

加味通心散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小腸疝氣引起的疼痛,以及小便不通暢。

藥材包含:瞿麥穗(一兩),木通,梔子仁(用酒炒黑),黃芩,連翹,甘草梢,川楝肉,車前(各五錢),肉桂(三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燈心草二十莖、竹葉十片,用水煎服。

立效散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疝氣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疼痛。

藥材包含:山楂肉(用醋浸泡後炒黑,一兩),川楝肉(用酒煨過),茴香(用鹽水炒過),枳實(炒過),蒼朮(用淘米水浸泡後去除粗皮再炒過),香附(用醋炒過),山梔(用薑汁炒黑),青皮(用醋炒過,各半兩),吳茱萸(去除閉口的,三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服。

九味蟠蔥散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疝氣因為風寒濕氣引起的睪丸腫痛。

藥材包含:延胡索(一兩),肉桂(五錢),乾薑(炮製過,二錢),丁香(一錢),茯苓(六錢),甘草(炙過),蒼朮(用淘米水浸泡後炒過),檳榔,羌活(各三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帶根鬚的蔥白兩莖,用水煎服。飯前趁熱服用,喝到微微出汗就有效果。如果沒有好轉,可以再服。如果出現腹脹、便秘、有食物積滯引起的疼痛,就要去掉羌活,加入三稜、蓬朮、縮砂仁。

其他提及的方劑

禹功散(在水腫門中),桂苓丸(屬於五苓散的改編),五苓散(為原創方子),二妙散(在大補丸的章節下),崔氏八味丸(為原創方子),龍膽瀉肝湯(在脅痛門中),代抵當丸(屬於抵當湯的改編),桂枝湯(為原創方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