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1)

1. 腹滿

經云。太陰所至為中滿,諸濕腫滿。皆屬於脾。諸脹腹大。皆屬於熱。清氣在下。則生飧泄。濁氣在上。則生䐜脹。金匱云。趺陽脈微弦。法當腹滿。不滿者必便難。兩胠疼痛。此虛寒從下上也。當以溫藥服之。

趺陽以候內因。寸口以候外因。趺陽脾胃之脈而見微弦。為厥陰肝木所侵。侮其陰氣。橫聚於腹。法當脹滿有加。設不滿。陰邪必轉攻而上。決無輕散之理。蓋陰邪即聚。不溫必不散。陰邪不散。陰竅必不通。故知其便必難。勢必逆攻兩胠而痛。較腹滿更進一步也。虛寒之氣從下而上。由腹而胠。才見一斑。亟以溫藥服之。使陰邪從陰竅走散而不至上攻則善矣。

病者腹滿。按之不痛為虛。痛者為實。可下之。舌黃未下者。下之黃自去。

腹滿時減復如故。此為寒。當與溫藥。腹滿不減。減不足言。當須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
腹滿不減。減不足言。當須下之。宜大承氣湯一條。已見傷寒陽明府實證。此腹滿時減復如故。為虛寒。當溫之。蓋腹滿雖因中氣虛寒。然下焦之真陽未滅。有時而升。則有時而減。然終屬虛寒。故復如故。而當與溫藥也。

按之心下滿者。此為實也。當下之。宜大柴胡湯。

邪從胸脅而入於陽位。合用大柴胡兩解之。與臍腹硬痛承氣證不同。

病者痿黃。躁而不渴。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。

寸口脈弦者。即脅下拘急而痛。其人嗇嗇惡寒也。

此論外因之腹滿。故脈辨於寸口也。寸口脈弦而脅下拘痛者。其人表氣微虛。不能外御其邪。俾風邪即與水氣相合。而為脅下拘痛。表中陽虛故嗇嗇惡寒也。

夫瘦人繞臍痛。必因風冷。穀氣不行。而反下之。其氣必沖。不沖者。心下則痞。

瘦人本無痰濕痹著。而繞臍痛者。為肌肉疏薄。風冷得以直入。干於脾土之陰分。土氣傷則不能轉運。是以穀氣不行。若反下之。徒虛其腸胃。邪氣愈逆。因而上衝。經曰。氣上衝胸。邪在大腸故也。不沖者。邪在於胃。客氣上逆。則心下痞也。

病腹滿。發熱十日。脈浮而數。飲食如故。厚朴七物湯主之。

腹滿者。邪氣入於裡也。發熱者。陽氣達於外也。雖病經十日而脈浮數。邪猶未全入里。況能食以證胃氣之有權。故用小承氣合桂枝去芍藥湯。兩解表裡之法。較之桂枝加大黃湯。多枳、樸而少芍藥。以枳、樸專泄壅滯之氣。故用之。芍藥專收耗散之陰。此腹但滿而不痛。與陰血無預。故去之。

腹中寒氣。雷鳴切痛。胸脅逆滿嘔吐。附子粳米湯主之。

腹中寒氣奔迫。上攻胸脅。以及於胃。而增嘔逆。頃之胃氣空虛。邪無所砥。輒入陽位則殆矣。是以除患之機。所重全在胃氣。乘其邪初犯胃。尚自能食。而用附子、粳米之法。溫飽其胃。胃氣溫飽。則土厚而邪難上越。胸脅逆滿之濁陰。得溫無敢留戀。必還從下竅而出矣。

白話文:

腹脹

經典說,太陰經脈所到的地方會產生中滿,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都歸屬於脾。各種腹部脹大,都歸屬於熱。清氣下沉,就會產生食物未消化就腹瀉的情況。濁氣上升,就會產生腹部膨脹的感覺。《金匱要略》說,如果趺陽脈(足背動脈)呈現微弱而弦的脈象,就應該是腹脹,如果沒有腹脹,就一定會排便困難。兩側脅肋疼痛,這是虛寒之氣從下往上走的現象,應當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

趺陽脈是用來診察身體內在原因的,寸口脈(手腕動脈)是用來診察身體外在原因的。趺陽脈是脾胃的脈,如果出現微弱而弦的脈象,表示肝木之氣侵犯了脾的陰氣,導致陰氣在腹部橫向聚集,按照道理應該會腹脹加劇。如果沒有腹脹,那麼陰邪必定會轉而向上攻擊,絕對不會輕易消散。陰邪一旦聚集,不使用溫熱的藥物就無法消散。陰邪不散,陰竅就無法暢通,所以知道一定會排便困難,而且氣機必定會逆向上攻兩側脅肋導致疼痛,比起單純腹脹更加嚴重。虛寒之氣從下往上走,由腹部到脅肋,只表現出了一點跡象,應該趕緊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讓陰邪從陰竅散去,不至於向上攻擊,這樣才好。

病人的腹脹,如果按壓時不痛,屬於虛證;如果按壓時疼痛,屬於實證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舌苔發黃而尚未瀉下,瀉下後黃苔自然會消失。

腹脹時而減輕時而恢復原狀,這是寒證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腹脹不減輕,或者減輕的程度微不足道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
腹脹不減輕,或者減輕的程度微不足道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這個說法已經在《傷寒論》的陽明腑實證中出現過。這裡說的腹脹時而減輕時而恢復原狀,是虛寒證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腹脹雖然是由於中焦氣虛寒造成的,但是下焦的真陽之氣並未完全衰竭,有時會上升,所以腹脹有時會減輕,但最終還是屬於虛寒,所以又恢復原狀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

按壓心下部位(胃脘部)感覺脹滿的,這是實證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適合用大柴胡湯。

邪氣從胸脅進入陽經部位,適合用大柴胡湯來同時解決表裡的問題。這種情況和臍腹部堅硬疼痛的大承氣湯證不同。

病人身體消瘦發黃,煩躁但不口渴,胸中寒邪實在而腹瀉不止的,就危險了。

寸口脈(手腕動脈)呈現弦的脈象,表示脅下有拘攣緊縮的疼痛感,病人會感到微微的惡寒。

這段講的是外因引起的腹脹,所以要從寸口脈來辨別。如果寸口脈呈現弦的脈象,且脅下有拘攣緊縮的疼痛感,表示病人表氣虛弱,無法抵抗外來的邪氣,導致風邪與水氣相合,形成脅下拘攣疼痛。表氣的陽氣虛弱,所以會微微感到惡寒。

體型消瘦的人,如果出現繞著肚臍的疼痛,一定是風寒引起的,導致穀氣運行不暢。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氣機必定會向上衝逆。如果沒有衝逆的情況,就會出現心下痞滿的感覺。

體型消瘦的人本來就沒有痰濕之類的阻礙,如果出現繞著肚臍的疼痛,是因為肌肉疏鬆薄弱,風寒之邪可以直接侵入,干擾到脾土的陰分。脾土受損就無法運化,導致穀氣運行不暢。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只會使腸胃更加虛弱,邪氣會更加逆亂,因而向上衝逆。經典說:「氣向上衝胸,是邪氣在大腸的緣故」。如果沒有向上衝逆,表示邪氣在胃,客邪之氣向上逆行,就會出現心下痞滿的感覺。

病人腹脹,發熱十天,脈象浮而數,飲食如常,適合用厚朴七物湯來治療。

腹脹,表示邪氣進入了身體內部。發熱,表示陽氣在體表發散。雖然生病已經十天,脈象還是浮而數,邪氣還沒有完全進入裡,而且能正常進食,證明胃氣沒有衰敗。所以用小承氣湯合桂枝去芍藥湯來同時解決表裡的問題。比起桂枝加大黃湯,這方子多了枳實、厚朴而少了芍藥,因為枳實和厚朴專門用來疏泄壅滯的氣機,芍藥專門用來收斂耗散的陰氣。這裡的腹脹只是單純的脹滿而不疼痛,和陰血沒有關係,所以去掉了芍藥。

腹中寒氣湧動,產生雷鳴般的絞痛,胸脅脹滿,嘔吐,適合用附子粳米湯來治療。

腹中的寒氣不斷奔湧衝擊,向上攻擊胸脅,以及胃部,加重嘔吐。如果胃氣空虛,邪氣沒有阻礙,就會侵入陽經部位,那就危險了。所以治療的重點在於保護胃氣,趁著邪氣剛侵入胃部,尚且能進食的時候,用附子和粳米來溫補胃氣,讓胃氣溫和飽滿,這樣脾土才會厚實,邪氣難以上越。胸脅脹滿的濁陰,得到溫暖,就不會停留在原地,必定會從下竅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