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八 (10)
卷八 (10)
1. 目瘡疣
實熱生瘡。有痛癢輕重不同。重則堆積高厚。紫血膿爛。而腥臭如瘀滯之證。膏溷水濁。每每流於睥眥成瘡。血散而瘡自除。別無痛腫證者。輕而無妨。若火盛瘡生。堆重帶腫痛者。又當急治。恐濁氣沿入而病及於珠也。治宜瀉心火。解熱毒。有瘡處仍用開導洗點。椒瘡生於睥內。
累累如椒。紅而堅者是也。有則砂擦難開。多淚而痛。今人皆呼為粟瘡誤矣。粟瘡亦生在睥。但色黃軟而易散。此則堅而難散。醫者卒以龍鬚出血取效。甚則累累連片。疙瘩不平。不得已而導。中病即止。若退而復來者。乃內有瘀滯。必須再導。更服祛風熱藥以治其內。粟瘡生於兩睥。
細顆黃而軟。若目病頭疼者。必有變證。是濕熱鬱於土分。須服退濕熱藥。若睥生痰核者。乃痰因火滯而結。生於上睥者多。屢有不治自愈。有恣嗜辛辣熱毒。酒色斫喪之人。久而變為癭漏重疾者有之。
2. 五疳證
木疳證,生於風輪者多。其色藍綠青碧。有虛實之別。虛者大而昏花。實者小而澀痛。非比蟹睛因破而出。乃自然生者。大小不一。隨其變長也。實者。瀉青丸。虛者。通肝散。
火疳證,生於睥眥及氣輪。在氣輪者。火邪剋金。為害尤急。初起如椒瘡瘤子一顆。小而圓如小赤豆。次後漸大。痛者多。不痛者少。不可誤認作輪上一顆如赤豆。為易消之證。此則從內而生也。三黃湯、導赤散。分虛實治之。
土疳證,謂睥上生毒。俗呼偷針眼。有一目生又一目者。有止生一目者。有邪微不出膿血而愈者。有犯辛熱燥膩。風沙煙火。為漏為吊者。瀉黃散。初起以騌入大眥內邊淚堂竅中捻之。淚出即消。無不立愈。
金疳證,初起與玉粒相似。生於睥內。必礙珠澀痛。以生障翳。生於氣輪者。則有珠痛淚流之苦。子後午前。陽分氣升之時則重。午後入陰分。則病略寧。久而失治。違戒反觸者。有變漏之患。瀉肺湯。
水疳證,忽然一珠。生於睥眥氣輪之間者多。若在風輪。目必破損。有虛實大小之殊。實者小而痛甚。虛者大而痛緩。狀如黑豆。亦有橫長而圓者。頭風人多有此患。清空膏、神芎丸選用。此證與木疳相似。但部分稍異。色亦不同。黑者屬水。青綠藍碧者屬木。久而失治。必變為漏。以風鬱久勝。精膏走散。隨其所傷之絡。結滯為疳。濕熱相搏而為漏矣。
3. 漏睛
漏睛者。眥頭結聚生瘡。流出膿汁。或如涎水黏睛。上下不痛。仍無翳膜。此因風濕停留瞼中所致。久而不治。致有烏珠墜落之患。
大眥漏證,大眥之間生一漏。時流血水。紫暈腫脹而痛。病在心火實毒。金花丸加羌活、蠍尾。
小眥漏證,小眥間生一漏。時流血色鮮紅。病由心胞絡而來。相火橫行之候。導亦散加透風清熱藥。
陰漏證,不論何部生漏。但從黃昏至天曉。則痛脹流水。作青黑色。或腥臭不可聞。日間則稍可。乃幽陰中有伏火為患。四物加細辛、香附、連翹之類。
陽漏證,不論何部生漏。但日間脹痛流水。其色黃赤。遇夜則稍可。乃陽絡中有濕熱留著所致。人參漏蘆散去當歸。加羌、防、生甘草。
正漏證,生於風輪。或正中。或略偏。為肝腎風熱伏陷所致。若初發破淺。則流出如痰白膏。日久而深。則流出青黑膏汁。瞳神已損。急用瀉肝藥。如龍膽、羌活、生地、大黃之類下奪之。
偏漏證,生於氣輪。痰濕流於肺經而成。較正漏為害稍遲。其流如稠黏白水。重則流膿。急用瀉肺藥。如貝母、桔梗、桑皮、生甘草、黃芩、山梔之類涼解之。久而失治。水泄膏枯。目亦損矣。
外漏證,生於兩睥之外。或流稠膿。或流臭水。脹痛則流出。不脹則略止。先與人參漏蘆散。後用千金托裡散加蔥白。
竅漏證,乃目傍竅中流出薄稠水。如膿腥臭。拭之即有。久則目亦模糊也。嗜燥耽酒。痰火濕熱者。每多患此。竹葉瀉經湯、千金托裡散。先後收功。久不治。亦有暗傷神水。耗損神膏之患。
4. 不能近視
東垣云。能遠視不能近視者。陽氣有餘。陰氣不足。少年窮役眼神所致也。海藏云。目能遠視。知其有火。不能近視。責其無水。法當補腎。加減地芝丸。或六味丸加減。秘要云。陰精不足。陽光有餘。病於水者。故光華髮見。散亂而不能收斂近視。治之在心腎。若貪淫恣欲。
飢飽失節。形體甚勞。過於悲泣。皆斫喪陰精。精虧則陽火盛。火性炎而發見。陰精不能制伏挽回。故越於外而遠照不收。治之而反觸激者。有內障之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