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2)

1. 腹滿

痛而閉者,厚朴三物湯主之。

痛而閉塞,無雷鳴嘔逆之證者為實,當下之。即用小承氣,倍厚朴,而易其名。以其無亢極之火,故不用承氣二字,與理中湯之易名人參湯一義。

東垣曰:「經云:『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』」此八益之邪,有餘之證,自外而入。風寒之邪,傳入於裡,寒變為熱,而作胃實。日晡潮熱、大渴引飲、譫語脹滿者,承氣湯下之,下之則脹已是也。五臟六腑俱有脹滿,更以脹家寒熱多少較之。胃中寒則脹滿;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,胃中寒濕菀遏故也。

太陰之厥,則腹滿䐜脹、後不利、不欲食、食則嘔、不得臥。按所云寒脹多如此。亦有膏粱之人,醇酒厚味之濕熱不得施化,鬱於內而成脹滿者,此熱脹之謂也。調經篇云:「因飲食勞倦,損傷脾胃,始受熱中,末傳寒中,皆由脾胃之氣不能運化精微,致水穀聚而不散,遂成脹滿。」

又有飲食過傷,而成䐜脹、飧泄者。經云:「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;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」此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。夫飲食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;陰受之則入五臟;入五臟則閉塞不通,而成䐜脹矣。此皆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所致。治脹務在調其虛實、適其寒溫,兼寒熱補瀉之法於戰守之間。

從少從多,各從其類,可一言而盡也。

張三錫曰:「脹滿悉屬脾虛,運化不及,濁氣填塞所致。初起微佐以消化,舒郁為先。勢甚而二便澀滯者,微利之。弱人或稍久,一切病後、產後、瘡疽後,必用參、朮、耆、芍大補脾氣為主,而佐以消化,厚朴、木香、黃連之類。然王道無近功,必數十帖以漸取效。每見粗工專守『下之則脹已』一法。」

用商陸、牽牛等。一瀉即消,三日後復起。然真氣因瀉而下脫,邪氣必復聚而成脹,遂致不救,可勝道哉!

腹脹諸證,雖屬寒者多,屬熱者少。然世治脹,喜用辛溫散氣之藥;即使濕熱作脹,亦必賴辛溫之品以散氣,氣散則脹滿亦寬。但須以去濕熱之藥為主,而兼辛溫為引導則可。

然又有火盛陰虛,熱乘血分者。其腹雖脹而不甚大,按之益堅,小便黃赤,大便秘澀,至夜則微熱。其脈數實而細小。不可誤作食積濕熱治,蓋消導則陰愈傷,去濕則津愈涸矣。宜用極苦極寒之藥,如當歸龍薈丸,或四物湯加宣胡二連、蘆薈,俱用醋製,可一服而效也。

有氣虛不能裹血,血散作脹。必其人大便不堅,或時結時溏;溏則稍減,結則漸加。小便清利,甚則渾白如泔。 其脈緩大而滯,氣口益甚。慎不可用辛溫耗氣之藥。宜四君子去白朮,加木香、澤瀉、當歸、芍藥,以固其氣中之血。

有血虛不能斂氣,氣散作脹。必其人煩熱便燥,小便黃數。 其脈浮數而弦,人迎尤甚。慎不可用苦寒傷胃之藥。宜四物湯去地黃,加黃耆、肉桂、甘草、煨姜,以和其血中之氣。

白話文:

腹部脹滿,如果伴隨疼痛且排便不暢,可以使用厚朴三物湯來治療。

如果腹脹伴隨疼痛和排便困難,但沒有腸鳴、嘔吐等症狀,這屬於實證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可以使用小承氣湯,加倍厚朴的用量,並改個名稱,因為沒有太過旺盛的火熱之氣,所以不用「承氣」二字,這和理中湯改名為人參湯的道理相同。

東垣說,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各種腹部脹大,都屬於熱證,是八種邪氣侵入身體,導致有餘的表現。風寒邪氣從外進入體內,寒邪轉變成熱邪,導致胃部實熱。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午後發熱、口渴想喝水、胡言亂語、腹脹等症狀,可以使用承氣湯瀉下,瀉下後腹脹就會減輕。五臟六腑都可能出現脹滿,應該根據脹滿時的寒熱情況來判斷。如果胃中寒冷,會導致腹脹,濁氣停留在上,就會產生腹部膨脹的感覺,這是因為胃中寒濕停滯的緣故。

太陰經的厥逆,也會導致腹部脹滿膨脹,排便不暢,沒有食慾,吃東西就想吐,不能躺下。按壓腹部,這種寒脹通常是這樣。也有一些經常吃豐盛食物、飲用醇酒厚味的人,體內濕熱無法運化,積聚在體內而形成脹滿,這屬於熱脹。在《調經篇》中提到,因為飲食勞累,損傷了脾胃,起初會出現熱證,最後轉為寒證,都是因為脾胃之氣不能運化食物精華,導致水穀積聚而不散,最終形成脹滿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飲食過量,導致腹部膨脹,出現消化不良的腹瀉。經書上說,清氣下降就會導致腹瀉,濁氣停留在上就會導致腹部膨脹。這是陰陽反常,是疾病的逆向發展。如果飲食不節制、作息不規律,就會損傷陰氣,陰氣受損就會影響五臟,五臟不通暢就會導致腹部膨脹。這些都是因為飲食過量,損傷腸胃所致。治療腹脹的關鍵在於調整虛實,使寒熱平衡,在攻邪和扶正之間,運用寒熱補瀉的方法。

根據病情輕重和具體情況,按照不同的類型進行治療,這樣才能簡單明瞭地治療腹脹。

張三錫認為,腹脹都是因為脾虛,運化功能不足,導致濁氣堵塞造成的。剛開始的時候,可以稍微用一些幫助消化的藥物,先疏解氣機鬱滯。如果情況嚴重,出現大小便不暢,可以稍微用一些通便的藥物。對於體質虛弱或病後、產後、瘡瘍痊癒後的人,應該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芍藥等大補脾氣的藥物為主,輔助一些消食的藥物,比如厚朴、木香、黃連等。但這種方法見效慢,需要幾十帖藥才能逐漸見效。有些人只知道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腹脹,

使用商陸、牽牛等藥物,雖然能快速消除腹脹,但是三日後腹脹就會復發,而且瀉下過度會導致真氣耗散,邪氣再次聚集,最終導致病情無法挽回,實在是太危險了。

雖然腹脹多數屬於寒證,屬於熱證的比較少,但現在很多人治療腹脹都喜歡用辛溫散氣的藥物。即使是濕熱引起的腹脹,也認為需要用辛溫的藥物來散氣。氣散開了,腹脹的症狀也會緩解。但其實應該以祛除濕熱的藥物為主,兼顧辛溫的藥物來引導藥效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火盛陰虛,熱邪侵入血分,這種腹脹雖然不太大,但按壓時會感覺腹部堅硬,小便黃赤,大便乾燥,夜晚會微微發熱,

脈象細數。這種情況不能誤認為是食積或濕熱,因為消導會更加損傷陰液,祛濕會更加消耗津液。應該使用極苦極寒的藥物,比如當歸龍薈丸,或者四物湯加宣胡索、黃連、蘆薈(都要用醋製),通常服用一次就能見效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氣虛不能統攝血液,導致血液散亂引起腹脹,這種人通常大便不實,時而便秘時而腹瀉,腹瀉後腹脹稍有緩解,便秘時腹脹就會加重。小便清長,嚴重時像米泔水一樣渾濁。

脈象緩大而滯澀,寸口脈明顯。這種情況不能用辛溫耗氣的藥物,應該用四君子湯去掉白朮,加入木香、澤瀉、當歸、芍藥來固攝氣血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血虛不能斂氣,導致氣散而腹脹,這種人通常會出現煩躁發熱、大便乾燥、小便黃赤,脈象浮數而弦,人迎脈更加明顯。這種情況不能用苦寒傷胃的藥物,應該用四物湯去掉地黃,加入黃耆、肉桂、甘草、煨姜來調和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