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3)

1. 腹滿

外因六氣成脹:藿香正氣散。 內因七情成脹:沉香降氣散。 憂思過度致傷脾胃,心腹膨脹,喘促煩悶腸鳴,氣走漉漉有聲,大小便不利,脈虛而澀:局方七氣湯。 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:生薑瀉心湯加木香、厚朴。 脾胃不溫不能腐熟水穀而脹:附子理中湯。 腎臟虛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脹:濟生腎氣丸。

中滿腹內堅硬如盤,不能坐臥,大小便澀滯,上氣喘促,面色痿黃,通身虛腫者,此寒熱錯雜,膠固於中,營衛血氣凝滯於內也。分消湯、分消丸,詳寒熱多少,或加減用之。諸七氣選用亦可。

氣口脈緊滑,噁心飽悶,口乾內熱者,是食積:枳實導滯丸。 飽食奔走,或跌撲凝血不散,或婦人血聚而成腫脹;腹上有青紫筋,腹中按之疼,脈來弦澀,當作蓄血治之。 怒甚氣逆,腹脅脹滿,兩手脈弦: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山梔、柴胡、枳殼、歸尾、桃仁、芍藥、薄桂。

嗜酒之人,病腹脹如斗,前後溲便俱有血,用利藥轉加,其脈數而澀。此得之濕熱傷脾陰,不能統血;胃雖受谷,脾不輸運,故成痞脹。當理脾氣,祛濕熱,兼養血之劑。如枳實、黃連、炮薑、半夏、茯苓、當歸、芍藥、阿膠、烏梅、砂仁之類。白芍、烏梅收脾陰;黃連、枳實瀉脹滿;歸、膠補營血;苓、半去涎飲;砂仁醒脾氣也。 倘觸動平昔所蓄之濕熱,脹滿逆上喘急者多死。下利不止者亦死。

[診] 脈來緩大者屬氣虛;弦數者為血熱;氣口緊盛或滑為停滯;濡滑為濕熱;弦細為肝邪乘脾;人迎浮弦為風氣內乘;弦細而數為陰邪上逆。若虛大無根,為脾胃氣衰;沉細短澀,為腎臟氣絕。

石頑治太史錢宮聲媳。去秋瘧久大虛,飲食大減,經水不調,季冬略行一度。今春時發寒熱,腹滿不食。服寬脹利水藥不應。擬進破血通經之劑,邀石頑相商。其脈左寸厥厥動搖,右關與兩尺雖微弦,而重按久按,卻滑實流利;惟右寸左關虛濡而數,尋之澀澀少力。此陰中伏陽之象,洵為胎脈無疑。良由中氣虛乏,不能轉運其胎,故爾作脹。

前醫曰:「自結褵迄今,距十二載,從來未曾受孕,病後元氣大虛,安有懷娠之理?」 石頑曰:「向之不孕,必有其故;今病後餘熱留於血室,因而得妊,亦恆有之。」

細推病機,每粥食到口,輒欲作嘔;惟向晚寒熱之際,得熱飲入胃,其寒熱頓減。豈非胃氣虛寒,水精不能四布,留積而為涎液,汪洋心下乎?俗名惡阻是也。其腹滿便難之虛實,尤須明辨。金匱有云:「趺陽脈微弦,法當腹滿。不滿必便難。乃虛寒從下上也。當以溫藥服之。」況大便之後,每加脹急,以裡氣下通,濁陰乘機上擾,與得下暫時寬快迥殊。

其治雖當安胎為主,但濁陰之氣,非藉辛溫不能開導其結。遂疏四君子湯,益入歸、芍以收營血之散,稍借肉桂為濁陰之嚮導,使母氣得溫中健運之力,胎息無濁陰侵犯之虞。桂不傷胎,龐安常先有明試;余嘗屢驗之矣。服後寒熱漸止,腹脹漸寬,飲食漸進,胎息亦漸形著而運動於臍上。

白話文:

腹脹

外在的六種邪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入會導致腹脹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。內在的七種情緒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失調也會導致腹脹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沉香降氣散來治療。

如果因為過度憂慮思慮而損傷脾胃,會導致心腹膨脹,呼吸急促、煩悶,腸鳴,氣體在腹中走動並發出漉漉的聲音,大小便不暢,脈象虛弱而澀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局方七氣湯來治療。

如果濁氣積聚在上方,就會產生腹脹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生薑瀉心湯,並加入木香、厚朴來治療。如果脾胃虛寒,無法消化水穀導致腹脹,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。如果腎臟虛寒,無法滋養脾土導致腹脹,可以使用濟生腎氣丸來治療。

如果腹部脹滿,堅硬如盤,無法坐臥,大小便不暢,呼吸急促,面色萎黃,全身虛腫,這是因為寒熱錯雜,凝結在體內,導致營衛氣血運行不暢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分消湯或分消丸來治療,要根據寒熱的多少來調整藥物。也可以選用其他治療七氣的藥方。

如果脈象緊滑,噁心飽悶,口乾內熱,這是因為食物積滯。可以使用枳實導滯丸來治療。如果因為吃得過飽後奔走,或者跌打損傷導致瘀血不散,或者婦女因為血瘀而導致腹部腫脹,腹部有青紫的筋,按壓會疼痛,脈象弦澀,應該按照蓄血的症狀來治療。

如果因為過於憤怒導致氣機逆亂,腹部和脅肋脹滿,雙手脈象弦,可以使用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山梔、柴胡、枳殼、當歸尾、桃仁、芍藥、薄桂等藥物來治療。

如果嗜酒之人,腹脹如斗,前後小便都有血,使用利尿藥反而加重,脈象數而澀,這是因為濕熱損傷脾陰,導致脾臟無法統攝血液。雖然胃能消化食物,但脾臟無法運送,所以形成痞脹。這種情況應該調理脾氣,祛除濕熱,同時滋養血液。可以使用枳實、黃連、炮薑、半夏、茯苓、當歸、芍藥、阿膠、烏梅、砂仁等藥物。白芍、烏梅可以收斂脾陰,黃連、枳實可以瀉除脹滿,當歸、阿膠可以補養營血,茯苓、半夏可以去除痰涎,砂仁可以振奮脾氣。如果因為觸動了之前積蓄的濕熱,導致脹滿逆上、呼吸急促,大多會死亡。下利不止也會死亡。

診斷

脈象緩大,屬於氣虛;弦數,屬於血熱;氣口脈象緊盛或滑,屬於停滯;濡滑,屬於濕熱;弦細,屬於肝邪侵犯脾臟;人迎脈浮弦,屬於風邪侵入;弦細而數,屬於陰邪上逆。如果脈象虛大無力,屬於脾胃氣衰;沉細短澀,屬於腎臟氣絕。

有個太史錢宮聲的媳婦,去年秋天患瘧疾後身體極度虛弱,飲食大減,月經不調,冬天稍微來了一次,今年春天時常發冷發熱,腹部脹滿,吃不下東西,吃了寬脹利水的藥也沒有效果。醫生想用破血通經的藥,請石頑來商量。石頑摸脈,發現左寸脈搏動搖,右關和兩尺脈雖然稍微弦,但是重按久按,卻很滑實流利,只有右寸和左關脈虛濡而數,仔細尋摸又感覺澀澀無力。這是一種陰中伏陽的現象,確實是胎脈無疑。

這是因為中氣虛弱,無法運化胎兒,所以導致腹脹。之前的醫生說,她結婚十二年來從未懷孕,病後元氣大虛,怎麼可能懷孕?石頑說,之前不孕肯定有原因,現在病後餘熱留在血室,所以導致懷孕,這種情況也很常見。仔細分析病情,發現她每次吃粥都會想吐,只有在傍晚發冷發熱的時候,喝些熱飲入胃,冷熱就會減輕,這難道不是因為胃氣虛寒,導致水穀精微不能散佈全身,而積存在心下形成痰涎嗎?這就是俗稱的妊娠嘔吐。

她的腹脹便秘是虛還是實,要仔細辨別。《金匱要略》說,趺陽脈微弦,正常應該腹脹,如果不脹就必然便秘。這屬於虛寒從下向上侵犯,應該用溫藥治療。況且她大便之後,腹脹反而加重,這是因為體內之氣向下通暢,濁陰趁機向上擾動,和排便後暫時寬鬆的情況不一樣。

治療雖然應該以安胎為主,但是濁陰之氣,必須要用辛溫的藥物才能疏通。於是開了四君子湯,並加入當歸、芍藥來收斂營血,稍微加入肉桂來引導濁陰向下,讓母氣得到溫養,恢復運化能力,胎兒也不會受到濁陰的侵犯。肉桂不會傷胎,龐安常之前有過驗證,我也多次驗證過。服藥後,寒熱逐漸停止,腹脹逐漸減輕,飲食逐漸增加,胎動也逐漸明顯,在肚臍上方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