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六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8)

1. 眩暈

石預治司業董方南夫人。體雖不盛。而恆有眩暈之疾。診其六脈皆帶微弦。而氣口尤甚。蓋緣性多鬱怒。怒則飲食不思。恆服消導之味。則中土愈困。飲食皆化為痰。痰從火化而為眩暈矣。豈平常肥盛多濕之痰可比例乎。為疏六君子方。水泛為丸。服之以培中土。中土健運。當無數化不及。留結為痰而成眩暈之慮。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。

朔客梁姓者。初至吳會。相邀石頑往診。時當夏月。裸坐盤餐。倍於常人。而形偉氣壯。熱汗淋漓於頭項間。診時不言所以。切其六脈沉實。不似有病之脈。惟兩寸略顯微數之象。但切其左。則以右掌抵額。切其右。則易左掌抵額。知其肥盛多濕。而夏暑久在舟中。時火鼓激其痰。而為眩暈也。詢之果然。因與導痰湯加黃柏、澤瀉、茅朮、厚朴二服而安。

又治松陵貢士吳友良。年逾古稀。頭目眩暈。乃弟周維。素擅岐黃。與補中益氣數服。始用人參一錢。加至三錢。遂痞滿不食。坐不得臥。三晝夜。喃喃不休。仲君孝廉謙六。相延石頑往候。見其面赤。進退不常。左頰聶聶瞤動。診其六脈皆促。或七八至一歇。或三四至一歇。

詢其平昔起居。云。是知命之年。便絕欲自保。飲啖自強。此壯火爍陰而兼肝風上擾之兆。與生料六味除去茱萸。易入鉤藤。大劑煎服。是夜即得酣寢。其後或加鱉甲。或加龍齒。或加棗仁。有時妄動怒火。達旦不寧。連宵不已。則以秋石湯送靈砂丹。應如桴鼓。盛夏酷暑。

則以小劑生脈散代茶。後與六味全料調理。至秋而安。

白話文:

董方南夫人:董方南的夫人,雖然身體不算虛弱,但經常有頭暈的毛病。我診斷她的脈象,發現六脈都帶有一點弦脈的感覺,而寸口脈的弦脈尤其明顯。這主要是因為她個性容易憂鬱、生氣,一生氣就沒胃口吃飯,長期服用幫助消化的藥物,反而讓脾胃更加虛弱。飲食無法消化吸收,就產生了痰,痰又因火氣而轉變成頭暈。這種頭暈,跟一般肥胖、體內濕氣重所造成的痰飲頭暈是不同的。我為她開了六君子湯,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成藥丸服用,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。只要脾胃強健,就不會有消化不良、痰液積聚而造成頭暈的問題了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治病必求其本」。

梁姓客人:有個姓梁的客人,剛來到吳地,邀請我去看診。當時正值夏天,他光著身子坐著吃飯,食量比一般人大很多,而且身材高大、氣力旺盛,頭頸間不斷冒出熱汗。我看診時,他沒有說自己有哪裡不舒服。我把脈發現他的六脈沉實有力,不像是有病的脈象,只有兩寸脈稍微有點微數的樣子。我把脈時,他把左手放在額頭上,把右手時就換成左手放在額頭上,我知道他體內肥盛濕氣多,又因為夏天悶熱,長時間待在船上,熱氣刺激痰液,所以才會頭暈。一問之下,果然如此。我開了導痰湯,再加入黃柏、澤瀉、茅朮、厚朴,讓他吃了兩劑就痊癒了。

貢士吳友良:我又治療了松陵的貢士吳友良,他年紀超過七十歲,有頭暈的毛病。他的弟弟周維也懂得一些醫術,給他開了補中益氣湯,一開始用人參一錢,後來加到三錢,結果他反而出現腹脹、不想吃飯的症狀,甚至無法躺下睡覺,整整三晝夜一直喃喃自語。他的朋友仲君孝廉謙六,邀請我去看診。我見他面色赤紅,躁動不安,左臉頰肌肉不自主地跳動,把脈發現他的六脈都呈現促脈,有時七、八下就停一下,有時三、四下就停一下。

我問他平時的作息,他說自己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就開始禁慾養生,飲食方面也特別注意。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而損耗了陰液,加上肝風上擾所造成的。我開了六味地黃丸的原方,去掉茱萸,改用鉤藤,大劑量煎服。當天晚上他就睡得很安穩。之後,我會根據他的情況,有時加入鱉甲、有時加入龍齒、有時加入棗仁。他有時情緒激動、生氣,就會整晚無法安寧。這時,我就用秋石湯送服靈砂丹,效果就像敲鼓一樣,馬上就能見效。在盛夏酷熱的時候,我就用少量生脈散代替茶飲,之後再用完整的六味地黃丸方來調理。到了秋天,他的病就完全康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