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二 (25)
卷二 (25)
1. 傷飲食
日久生熱。燥結不行。方可用承氣輩攻下之。如冷物停滯作吐。二陳加炮薑、白豆蔻、蒼朮、厚朴、神麯、藿香之類。甚則廣朮、巴豆之屬。若冷食停蓄。心腹暴痛作脹。當用紅丸子、備急丸溫下之。痰飲結聚。谷不得入。冷痰宿食在上脘者。用白散湧吐之。痰食已消。中焦未和。
不思飲食。或吐或瀉。倦怠面黃。按之心下軟。脾胃受傷也。六君子加木香、砂仁。燥渴。用七味白朮散。老人虛人。易於傷食。或膨脹痞悶。或腹滿作瀉。當消補兼施。宜九味資生丸常常服之。若口淡思食。而見食不甘。食過則厭。兼噁心胸膈不快。胃虛挾痰飲也。六君子加枳實、香、砂。
若不思飲食。食不克化。食後反飽。脾虛不能健運也。枳實理中丸。病後飲食不調。中脘隱隱作痛。有時得食則已。有時得食轉加。此胃中火燎作痛。得食以壓其勢。故痛少安。若飲食稍過。氣不能運轉其食。故痛轉加。連理湯加沉香。靈樞云。夫胃滿則腸虛。腸滿則胃虛。
更實更虛。其氣乃居。若醉飽過度。或感風寒。或著氣惱。以致填塞胸中。胃氣不行。忽然厥逆昏迷。口不能言。肢不能舉。此名食厥。若誤作中風中氣治之。必死。宜煎姜鹽湯探吐之。風寒者。藿香正氣散。氣滯者。八味順氣散。吐後別無他證。只以蒼朮、白朮、陳皮、厚朴、甘草之類調之。
如遇此卒暴之病。必須審問明白。或方食醉飽。或飲食過傷。但覺胸膈痞悶。痰涎壅塞。氣口脈緊盛者。宜作食滯治之。
傷諸肉食。用草果、山楂。挾外感風寒。山楂須用薑汁炒黑。則不酸寒收斂。兼能破血和傷。消導食積更速。傷麵食。炒萊菔子。傷麩筋粽子等物。諸藥不能消化。俱用本物拌綠礬燒灰。砂糖酒下。二三服效。傷糯米粉食。炒酒藥。或酒麴。砂糖調。淡薑湯服。傷索粉。用杏仁炒黑。
研如脂。砂糖拌。薑湯服。傷生冷果菜。宜木香、砂仁、炮薑、肉桂。傷蟹腹痛者。丁香、紫蘇、生薑。傷蛋滿悶。薑汁、蒜泥。傷肉生魚鱠。必用生薑、草果、炮黑山楂。積久生熱。口乾噫氣。二陳加薑汁炒川連及消導藥。
傷酒,經曰。因而大飲則氣逆。酒入於胃。則絡脈滿而經脈虛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若飽以入房。氣聚於脾中不得散。酒氣與穀氣相搏。熱盛於中。故熱遍於身。內熱而溺赤也。東垣云。酒者。大熱有毒。氣味俱陽。乃無形之物也。若傷之。止當發散。汗出則愈。其次莫如利小便。
使上下分消其濕。今之病酒者。或以雄黃、巴豆、蠍梢大熱之藥下之。或用牽牛、大黃、甘遂大寒之藥下之。是無形元氣受病。反下有形陰血。則真水愈弱。陽毒太旺。反增陰火。是以元氣消爍。折人長命。患此者。不得已用葛花解酲湯。或五苓散加人參、草豆蔻。傷酒食積發熱。
白話文:
飲食不當,時間久了會產生熱象,導致腸道乾燥阻塞不通。這時才可以用承氣湯等藥物來攻下。如果是因為吃了冷的食物停留在胃裡導致嘔吐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炮薑、白豆蔻、蒼朮、厚朴、神麯、藿香等藥物。嚴重的話,可以用廣朮、巴豆等藥物。如果是吃了冷食積存在胃裡,導致心腹突然疼痛、脹氣,應該用紅丸子、備急丸等藥物溫下。如果是痰飲結聚,食物無法進入,冷痰和宿食積聚在上脘,可以用白散來催吐。痰食已經消除,但中焦還沒調和,
如果沒有食慾,或者嘔吐或腹瀉,感到疲倦、面色發黃,按壓心下感覺柔軟,這是脾胃受損的表現。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、砂仁。如果感到口渴,可以用七味白朮散。老年人和體虛的人容易因飲食不當而受傷,可能會出現腹脹、胸悶或腹瀉。應該同時進行消食和補益,適合常常服用九味資生丸。如果口中無味,想吃東西卻覺得食物沒有味道,吃過後又感到厭煩,還噁心、胸膈不舒服,這是胃虛又夾帶痰飲的表現。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枳實、木香、砂仁。
如果沒有食慾,吃東西無法消化,吃過後反而覺得飽脹,這是脾虛不能正常運化的表現。可以用枳實理中丸。生病後飲食不調,中脘部位隱隱作痛,有時候吃了東西就好一點,有時候吃了東西反而更痛,這是胃中火熱導致疼痛,因為吃了東西壓制了火勢,所以疼痛暫時緩解。如果稍微吃過量,氣不能運轉這些食物,所以疼痛會加重。可以用連理湯加上沉香。《靈樞》說,胃脹滿時腸道會空虛,腸道脹滿時胃會空虛。
更實更虛,氣就在這裡運行。如果是喝醉酒又吃太飽,或者感受風寒,或者因為生氣,導致胸中堵塞,胃氣運行不暢,突然昏厥、不省人事,無法說話、肢體不能動彈,這叫做食厥。如果誤認為是中風或中氣來治療,一定會導致死亡。應該煎姜鹽湯來催吐。如果是因為感受風寒引起的,可以用藿香正氣散。如果是氣滯引起的,可以用八味順氣散。吐過後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只要用蒼朮、白朮、陳皮、厚朴、甘草等藥物調理即可。
如果遇到這種突然發病的狀況,必須仔細詢問清楚,是否剛吃完酒和食物,或者飲食過量。如果只是感覺胸膈痞悶,痰涎很多,脈象緊而有力,就應該按照食物積滯來治療。
吃了過多肉類,可以用草果、山楂。如果又感受了外感風寒,山楂必須用薑汁炒黑,這樣就不會太酸寒而有收斂作用,還能破血活血,更快地消除食積。吃了過多麵食,可以用炒萊菔子。吃了麩筋、粽子等難以消化的食物,用其他藥物無法消化時,可以用這些食物拌綠礬燒灰,用砂糖酒送服,吃二三次就會有效。吃了過多糯米粉做的食物,可以用炒酒藥或者酒麴,用砂糖調和,用淡薑湯送服。吃了過多索粉,可以用杏仁炒黑,研成粉末像油脂一樣,用砂糖拌和,用薑湯送服。吃了生冷的瓜果蔬菜,可以用木香、砂仁、炮薑、肉桂。吃了螃蟹導致腹痛,可以用丁香、紫蘇、生薑。吃了雞蛋導致胸悶,可以用薑汁、蒜泥。吃了生肉或生魚片,必須用生薑、草果、炮黑的山楂。積滯久了會產生熱象,口乾、打嗝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薑汁炒的川連和消食導滯的藥物。
喝多了酒,《黃帝內經》說,因為喝酒過量會導致氣逆。酒進入胃後,絡脈會充滿,而經脈會空虛。脾是為胃運送津液的。如果吃飽了又行房事,氣會聚集在脾中無法散開。酒氣和穀氣相互搏擊,導致體內熱盛,所以熱遍全身,內熱導致小便發紅。李東垣說,酒是大熱有毒的,氣味都屬陽,是無形的物質。如果因為喝酒而受傷,只能用發散的方法,發汗就會好。其次就是利小便,使上下的濕氣分散消除。現在治療酒傷的人,有的用雄黃、巴豆、蠍梢等大熱的藥物來攻下,有的用牽牛、大黃、甘遂等大寒的藥物來攻下,這是無形的元氣受病,反而用藥攻下有形的陰血,會使真水更加虛弱,陽毒更加旺盛,反而增加陰火,導致元氣消散,損害壽命。得了這種病,不得已時可以用葛花解酲湯,或者五苓散加上人參、草豆蔻。如果因為喝酒、食物積滯而發熱,就可以用這些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