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二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4)

1. 傷飲食

內經云。五臟者。藏精氣而不瀉也。故滿而不實。六腑者。傳化物而不藏。故實而不滿也。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胃者水穀之海。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。藏於胃以養五臟氣。氣口亦太陰也。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。皆出於胃。變見於氣口。

經言。水穀之寒熱。感則害人六腑。又曰。陰氣者。靜則神藏。躁則消亡。飲食自倍。腸胃乃傷。此乃混言之也。分之為二。飲也。食也。飲者水也。因而大飲則氣逆。形寒飲冷則傷肺。肺病則為喘咳。為腫滿。為水瀉。輕則發汗利小便。上下分消其濕。如重而蓄積為滿者利下之。

食者物也。因而飽食。筋脈橫解。腸澼為痔。又飽食勞力。傷太陰厥陰。則氣口滑大於人迎兩倍三倍。或嘔吐痞滿。或下利腸澼。當分寒熱輕重治之。輕則內消。重則除下。亦有宜吐者。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。然不可過劑。過則反傷脾胃。蓋先飲食自傷。加之藥過。脾胃復傷而氣不能化。

食愈難消也。

趙養葵云。今方家治傷飲食者。以平胃散為主。出入增減。以為脾胃之準繩。平胃者。胃中有高阜。則使平之。一平即止。不可過劑。過劑則平地反成坎矣。而枳朮丸尤勝。今人以此丸為補脾藥。朝服暮餌。更有益之橘、半、香、砂者。則又甚矣。至若山楂、神麯、麥芽三味。

舉世所常用者。蓋山楂能化肉積。產婦兒枕痛者。用炒黑山楂。砂糖水煎服。兒枕立化。其性消積破血。豈可輕用。曲糵者。以米與水在瓷缸中。心藉曲以釀成酒。必藉糵以釀成糖。脾胃在人身。非瓷缸比。原有化食之能。今食不化者。其所能者病也。只補助其能而食自化。

何必用此消克之藥哉。大凡元氣完固之人。多食不傷。過時不飢。若人先因本氣不足。致令飲食有傷。前藥一用。飲食雖消。但脾胃既已受傷。而復經此一番消化。愈虛其虛矣。明後日食復不化。猶謂前藥已效。藥力欠多。湯丸並進。展轉相害。羸瘦日增。良可悲哉。

東垣論飲食勞倦。為內傷不足之證。而王安道又分飲食傷為有餘。法當消導。東垣自有枳朮丸等方。勞倦傷為不足。專立補中益氣湯主治。其傷食之證。胸膈痞悶。吐逆咽酸。噫敗卵臭。畏食頭疼。發熱惡寒。病似傷寒。但氣口脈大於人迎。身不痛耳。宜豁痰運脾。二陳加枳、朮、曲、糵、山楂、香附之類。

挾氣脈沉。加木香、青皮。停食感冒。芎蘇散加消導一二味。食滯中宮。胸膈痞悶噯氣。發熱頭痛。有類外感。藿香正氣散。若七八日不大便。口乾煩躁。臍上硬痛。枳實導滯丸。因憂氣食濕黏結於中脘。發熱。腹皮底微痛。心下痞滿。不思飲食。食之不化。常常痞氣。木香化滯湯。

食積痞滿。消瘦發熱。保和丸。虛。加白朮二兩。名大安丸。調理之。食滯心下。初起不可驟用苦寒。必兼辛散。二陳、平胃消導之。及枳實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山楂、曲、糵之類。以食得寒則凝。得熱則腐也。日久成積發熱者。加薑汁炒川連、連翹之屬清利之。若已成糟粕。

白話文:

內經說:「五臟是儲藏精氣的地方,不向外排洩,所以它們是飽滿但不是充實的;六腑則是傳導消化食物的,不儲藏,所以是充實但不飽滿的。」氣口脈為什麼單獨代表五臟?因為胃是水穀之海,是六腑的重要源頭。五味入口,儲存在胃中以滋養五臟之氣。氣口脈也屬於太陰經,所以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出自於胃,然後在氣口脈顯現出來。

經書說:「水穀的寒熱性質,如果感受不當就會傷害六腑。」又說:「陰氣平靜時,精神內藏;躁動時,精神就會消散。如果飲食過量,腸胃就會受到損傷。」這句話把飲食的問題混在一起說了,應該分為兩部分來看:一是「飲」,指的是水。大量飲水會導致氣逆;如果喝了寒冷的飲料,就會傷害肺,導致喘咳、腫滿、腹瀉。輕微的話,可以通過發汗或利尿來排除體內的濕氣,如果嚴重到積聚成腹脹,就應該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。

二是「食」,指的是食物。如果暴飲暴食,會導致筋脈鬆弛、腸道出血、形成痔瘡。如果暴飲暴食後又勞累,會損傷太陰和厥陰經,導致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兩三倍,或者出現嘔吐、胸悶、腹瀉、腸道出血等症狀。應該根據寒熱的輕重程度來治療。症狀輕微的,可以用內消的方法;嚴重的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。有些情況也適合用催吐的方法,也就是「在上面的問題就用向上發散的方法」來解決。但是用藥不能過量,過量反而會傷害脾胃。因為飲食先損傷了脾胃,再加上藥物過量,脾胃會再次受損,導致氣機不能正常運化,食物就更難消化了。

趙養葵說:「現在的醫生治療飲食損傷,大多以平胃散為主,並根據情況調整藥物,作為調整脾胃的標準。平胃散的作用是使胃中不平的地方平復,達到平衡就應該停止,不能過量,過量反而會讓平地變成坑洞。枳朮丸比平胃散更好。現在的人把枳朮丸當成補脾的藥來服用,早晚都吃。如果還加上陳皮、半夏、木香、砂仁等藥材,那就更過分了。至於山楂、神曲、麥芽這三味藥,世人普遍常用。山楂能消化肉食積滯,產婦因為胎盤沒有完全排出而疼痛,可以用炒黑的山楂加紅糖水煎服,胎盤就能很快排出。山楂的藥性是消積破血,不能輕易使用。至於曲糵,是把米和水放在瓷器缸中,利用曲來釀酒,利用糵來釀糖。人體的脾胃並不是瓷器缸,它本身就有消化食物的功能。如果現在食物不能消化,那是因為脾胃的消化功能出現了問題,應該是幫助它恢復消化功能,而不是用消導的藥物來強行消化。一般來說,元氣充足的人,多吃東西不會受傷,過時不吃飯也不會感到飢餓。如果一個人本身元氣不足,導致飲食損傷,那麼使用消導藥物,雖然能暫時消化食物,但是脾胃已經受損,又經過藥物的消化,就會更加虛弱。過一兩天,食物又不能消化了,就會以為是之前的藥物效果不好,藥力不夠,於是湯藥、丸藥一起用,結果反而互相傷害,導致身體越來越消瘦。真是令人悲哀啊!

東垣認為飲食勞累導致的內傷屬於虛證,而王安道則認為飲食損傷有餘,應該用消導的方法來治療。東垣自己創立了枳朮丸等方劑來治療飲食損傷,認為勞累損傷屬於虛證,專門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。飲食損傷的症狀有胸膈悶脹、嘔吐酸水、打嗝有腐敗氣味、厭食、頭痛、發熱怕冷,症狀類似傷寒,但氣口脈比人迎脈大,身體不痛。這種情況應該化痰、運脾,可以用二陳湯加枳實、白朮、神曲、麥芽、山楂、香附等藥物。如果脈象沉,可以加木香、青皮。如果是停食加上感冒,可以用芎蘇散加一兩味消導藥。如果是食物停滯在中焦,導致胸膈悶脹、打嗝、發熱頭痛,類似外感,可以用藿香正氣散。如果七八天沒有大便,口渴煩躁,肚臍上方有硬痛,可以用枳實導滯丸。如果是因為憂愁、氣滯、濕氣黏滯在中脘,導致發熱、腹部皮膚下微痛、心下痞滿、不思飲食、吃不下東西、經常感到胸悶,可以用木香化滯湯。

如果是食物積滯導致胸悶腹脹、消瘦發熱,可以用保和丸治療。如果是體虛,可以加白朮二兩,叫做大安丸來調理。如果食物停滯在心下,剛開始不能馬上用苦寒的藥物,必須同時用辛散的藥物,可以用二陳湯、平胃散等消導藥物,以及枳實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山楂、神曲、麥芽等藥物,因為食物遇寒會凝結,遇熱會腐敗。如果時間長了形成積滯導致發熱,可以加薑汁炒川連、連翹等藥物來清熱利濕。如果已經形成糟粕,就應該用其他方法來治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