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4)

1. 胎驚

小兒胎驚者,因妊娠飲酒,忿怒驚跌,或外挾風邪,內傷於胎,兒生下即病也。

若月內壯熱,翻眼握拳,噤口出涎,腰強搐掣,驚怖啼叫,腮縮囟開,頰亦面青眼合者,當疏風利驚,化痰調氣,及貼囟法。

若面青拳搐,用鉤藤散;切不可誤作脾風,妄用溫藥。

若眉間色赤,或虎口指紋曲里者,可治。鉤藤散加全蠍;若眉間青黑者,不治。

大抵小兒臟腑脆弱,不可輒用銀粉鎮墜之劑,反傷真氣,多致不救也。

白話文:

嬰兒的胎驚,是因為母親懷孕時飲酒、發怒、受到驚嚇跌倒,或者外感風邪,導致胎兒在體內就受到損傷。嬰兒出生後就會發病。如果嬰兒在滿月內出現高燒、翻白眼、握緊拳頭、緊閉嘴巴流口水、腰部僵硬抽搐、受到驚嚇啼哭、腮幫子縮進去、囟門張開、臉頰發青眼睛閉上的狀況,應該用疏散風邪、平定驚嚇、化痰、調理氣機的方法來治療,並且配合囟門貼敷法。如果嬰兒出現臉色發青、握拳抽搐的情況,應該使用鉤藤散來治療,千萬不能誤認為是脾風,而隨意使用溫熱藥物。如果眉間呈現紅色,或是虎口處的指紋彎曲向內,這個病症可以治療,用鉤藤散加上全蠍效果更好。但如果眉間呈現青黑色,則無法治癒。總的來說,嬰兒的臟腑十分虛弱,不可以隨意使用銀粉等鎮定墜下的藥劑,反而會傷害正氣,常常會導致無法救治。

2. 目睛瞤動

目者,肝之竅也。肝膽屬風木二經,兼為相火。肝血不足,則風火內生,故目睛為之瞤動。經曰:「曲直動搖,風之象也。」宜四物湯滋其血,柴胡、山梔清其肝,陰血內營,則虛風自息,兼用六味丸以滋其源。若愈後驚悸不寐,或寐中發搐咬牙,目睛瞤動者,血虛不能榮筋脈也。

補中益氣倍歸、耆。凡病氣有餘,皆屬元氣不足,況此證兼屬肝脾,多為慢驚之漸,尤當審之。

白話文:

眼睛是肝臟的孔竅。肝和膽都屬於風木的兩條經絡,同時也兼有相火的屬性。如果肝血不足,就會導致風火在體內產生,因此眼睛的眼珠就會跳動。經典說:「彎曲和搖動,是風的象徵。」應該用四物湯來滋養肝血,用柴胡、山梔來清除肝火。當陰血在體內充足運行時,虛風就會自然平息。可以同時服用六味丸來滋養其根本。如果病癒後出現心悸、失眠,或在睡夢中抽搐、磨牙,眼睛的眼珠跳動等情況,都是因為血虛不能滋養筋脈的緣故。

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加倍劑量的當歸和黃耆。凡是疾病表現為氣有餘的,都屬於元氣不足。何況這個病症同時也與肝脾有關,多半是慢驚風的徵兆,尤其應該仔細診斷。

3. 唇口蠕動

唇為脾之華,陽明之脈,環唇而交人中,是以脾胃虛者,多有此證,不獨病後而已。夫脾主涎,脾虛則不能收攝,多兼流涎,或誤認為痰而用祛逐之藥,則津液益枯,不能滋養筋脈,遂致四肢抽搐,病勢愈甚。原其治法,與慢脾風相同,當大補脾胃,六君子加升、柴,切禁青皮、龍膽草伐肝之藥。

若兼四肢微搐,或潮熱往來,或泄瀉嘔吐,面色痿黃,皆脾胃有傷也,加黃耆、當歸、白芍。若脾氣下陷而肝木侮之者,補中益氣以升其陽,加苓、半、芍藥制肝補脾,切不可用疏風治驚之藥。

白話文:

嘴唇是脾的精華外現。陽明經脈環繞嘴唇,在人中交會。因此,脾胃虛弱的人,常常會有嘴唇蠕動的現象,不只是生病後才會這樣。脾主管口水,脾虛則無法控制口水,常常會同時流口水。如果誤認為是痰而使用化痰的藥物,反而會使津液更加枯竭,無法滋養筋脈,導致四肢抽搐,病情更加嚴重。治療方法和慢脾風相同,應該要大補脾胃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再加入升麻、柴胡。絕對禁止使用青皮、龍膽草等損傷肝氣的藥物。

如果同時有四肢輕微抽動、忽冷忽熱、腹瀉嘔吐、面色萎黃等症狀,都是脾胃受損的表現,可以加入黃耆、當歸、白芍。如果脾氣下陷而肝木來欺負脾土,就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陽氣,再加入茯苓、半夏、白芍來抑制肝氣並補養脾氣。絕對不可以使用疏風鎮驚的藥物。

4. 發搐

驚癇發搐,多因乳母鬱怒傳兒,胎中受患,或生後乳傷驚恐致病。證多吐乳面青,若痰實壅積,則壯熱面紅,當兼調治其母,切不可損其元氣。驗其順逆:男則握拳,拇指叉入食指中為順,於外為逆;女則叉入食指為逆,於外為順。凡小兒忽然驚搐目直者,皆肝經風熱。若肝虛生風,則目連札而不搐,及多呵欠咬牙;若肝經風實,則目直大叫,呵欠項急頓悶;若肝經有熱,則目直視不搐,得心熱則搐,其證手循衣領,及亂捻物,宜瀉肝熱為主。

凡病之新久,皆能引動肝風,風內動則上入於目,故目為之連札。若熱入於目,牽其筋脈,兩眥俱緊,不能轉視,故目直也。亦有飲食停滯中焦,致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肝木生髮之氣不得升,致生虛風者。若胸滿腹痛,嘔吐惡食,輕則消導化痰,重則探吐攻積,更須審其所傷寒物熱物。亦有因感冒吐瀉,致土敗水侮而生虛風者,不可遽服驚藥,若輒用之,反成其風而益其病矣。

潔古云:「傷風發搐,當辨有汗無汗,用大青膏、小續命分治。」

薛按前證:若口中氣熱,搐而有力,屬形病俱實,宜大青膏以散風邪;若口氣不熱,搐而無力,屬形病俱虛,宜異功散以補脾土,六味丸以滋肝木,鉤藤飲以清肝火。因風邪鬱熱而變諸證,當理肺經,清風邪。若外邪既解,而諸證不愈者,當實脾土補肺金,若竟治其風,恐脾氣復傷,諸證蜂起矣。

若傷食後發搐,身溫多睡,或吐不思食,宜先定搐,搐止白餅子下之,後與秘旨安神丸。若飲食停滯,嘔吐不食,腹脹便秘者,屬實熱,白餅子下之。若下後搐熱益甚,嘔吐不食者,屬虛熱,異功散補之。若脾胃既傷,肝火所勝,六君子加鉤藤鉤,以健脾氣,平肝木。大凡飲食既消而不愈者,但調補脾胃,則諸邪自退。

百日內發搐,真者不過兩三次必死,假者頻發不死。真者內生驚癇,假者外傷風冷,血氣未實,不能勝任,故發搐也。口中氣熱,大青膏及塗囟法,並用大青膏加白礬,取三錢,入桃枝一握,煎水浴之,勿浴兒背,此即浴體法也。前證多因胎中受患,或乳母鬱怒傳兒,或兒脾傷自病,當固元氣為主。凡搐頻者,風在表易治,宜發散;搐稀者,風在臟難治,宜補脾。

白話文:

嬰兒驚癇發作抽搐,多半是因為哺乳的母親情緒不佳影響到嬰兒,或是嬰兒在胎中就受到影響,也可能是出生後因哺乳不當或受到驚嚇所導致。症狀通常會吐奶、臉色發青;如果痰液積聚嚴重,則會高燒、臉色發紅。治療時應同時調理母親的身體,但切記不可損傷母親的元氣。要判斷病情是好轉或惡化,可以觀察嬰兒的動作:男嬰如果握拳時大拇指放在食指內側表示順,反之則為逆;女嬰則相反。

凡是嬰兒突然驚嚇抽搐、眼神呆滯,多半是肝經有風熱。如果肝虛生風,則眼睛會眨動而不會抽搐,同時會頻頻打哈欠、磨牙。如果肝經有實熱,則眼睛會直視、大聲哭叫、打哈欠、頸部僵硬、胸悶。如果肝經有熱,則眼睛會直視而不抽搐,若加上心熱則會抽搐,症狀會出現手抓衣領、亂摸東西,應以疏泄肝熱為主。各種新舊疾病都可能引發肝風,風邪內動會上擾到眼睛,所以眼睛會眨動。若熱邪侵入眼睛,牽引筋脈,導致眼角緊縮、無法轉動,所以眼神呆滯。

也有一種情況是飲食停滯在中焦,導致清陽之氣無法上升,濁陰之氣無法下降,肝木生發之氣無法舒展,因而產生虛風。如果胸悶腹痛、嘔吐、不想吃東西,輕微的就用消食導滯、化痰的藥物,嚴重的就催吐或用藥攻下積滯。還要仔細分辨是吃了寒性或熱性食物所導致。也有一種情況是因感冒、吐瀉,導致脾土衰弱、水邪反侮而產生虛風,不可馬上服用驚風藥,如果貿然使用,反而會助長風邪,加重病情。

醫家張元素說,傷風發作抽搐,要分辨有無出汗,用大青膏、小續命湯分開治療。醫家薛立齋認為,如果嬰兒口中呼出熱氣、抽搐有力,表示身體內外都是實證,宜用大青膏來疏散風邪;如果口中氣息不熱、抽搐無力,表示身體內外都是虛證,宜用異功散來補脾土、六味丸來滋養肝木、鉤藤飲來清除肝火。因為風邪鬱積而化熱導致的各種症狀,要調理肺經、清除風邪。如果外邪已經解除,但各種症狀沒有好轉,應當補益脾土、補肺金。如果只治療風邪,恐怕會再次傷害脾氣,導致各種症狀紛紛出現。

如果因傷食後發作抽搐,身體溫熱、嗜睡,或吐奶、不想吃東西,應先止住抽搐,用白餅子來消食,然後再服用秘旨安神丸。如果飲食停滯、嘔吐不食、腹脹便秘,屬於實熱證,用白餅子攻下;如果攻下後抽搐發熱更嚴重、嘔吐不食,屬於虛熱證,用異功散來補益。如果脾胃已經受損,肝火旺盛,用六君子湯加鉤藤來健脾氣、平肝木。一般來說,飲食已經消化但病情仍未好轉,只要調理補益脾胃,各種邪氣自然會退去。

出生一百天內發作抽搐,如果是真性的,最多發作兩三次就會死亡;如果是假性的,則會頻繁發作但不會死亡。真性的抽搐屬於內生驚癇,假性的抽搐屬於外感風寒。因為嬰兒血氣未充實,無法承受,所以會抽搐。口中呼出熱氣,可以用大青膏或塗抹囟門的方法。也可以用大青膏加白礬三錢,加入一把桃枝煎水沐浴,不要洗嬰兒背部,這就是沐浴的方法。

上述症狀多半是胎中受影響、或哺乳母親情緒不佳傳染給嬰兒、或是嬰兒脾胃虛弱導致的疾病,治療上應以鞏固元氣為主。凡是抽搐頻繁的,風邪在表容易治療,宜用發散的方法;抽搐次數少的,風邪在內臟較難治療,宜用補脾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