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二 (42)
卷二 (42)
1. 虛損(傳屍)
毋慮辛燥傷血也。遂與數帖。血止。次以桂枝人參湯數服。腹痛寒熱頓除。後用六味丸。以棗仁易萸肉。或時間進保元、異功、當歸補血之類。隨證調理而安。余治虛勞。嘗屏絕一切虛勞之藥。使病氣不致陷入陰分。深得金匱之力也。門人進問虛損之治。今人恆守肝只是有余。
腎只是不足二語。咸以清熱平肝為務。吾師每以扶脾益肝建功。其旨云何。石頑答曰。夫嗽雖言肺病。而實本之於胃。內經咳論有云。其本在胃。頗關在肺。其義可見。至於平肝之說。關係匪輕。肝為生髮之臟。主藏精血。精血內充。證脈俱無由見也。凡虛勞裡急。亡血失精。
煩熱脈弦諸證。良由生氣內乏。失其柔和而見乖戾。似乎邪熱有餘之象。是須甘溫調補。以扶生髮之氣。審系陰虧。則壯水以制陽。陽虛則培土以厚載。使之榮茂而保其貞固。詎可復加削伐而損既病之胃氣乎。
復問虛損之宜於扶脾益肝。敬聞命矣。先哲治按中。多有三黃、四物等方者。何也。答言風土不同故也。西北之人。恆食煤火。煤為水土之精英。得水益熾。作食食之。能助真火。真火過極。則為壯火。壯火散氣。是以西北之人。患中風者多。虛羸者少。即或有之。惟以苦寒清火為務。
雖有虛證。無藉辛溫也。東南之人。惟食薪火。薪稟水土之慓悍。得水即滅。作食食之。專助龍火。龍火飛騰。則為邪火。是以東南之人。患中風者少。虛羸者多。縱有肝邪。最忌苦寒傷中之劑。雖有木鬱。難於升發也。然西北之人。豈無真陽虛劇。宜用薑、附者。東南之人。
豈無邪熱亢極。宜用芩、連者。當知北人稟賦雖強。以水為事。真陽耗竭。非峻投辛烈。烏能扶元氣於無何有之鄉。南人稟賦雖薄。恣情自恃。邪火暴逆。非暫用苦寒。何以救真陰於將竭之頃哉。庸師但知辛熱有助陽之功。曷知有損陰之患。苦寒有傷中之慮。曷知有救陰之力歟。
白話文:
不必擔心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會傷害血液。於是給予幾帖藥後,出血就止住了。接著服用幾帖桂枝人參湯,腹痛和寒熱的症狀立刻消失。之後使用六味丸,將其中的山茱萸改為酸棗仁。有時會給予保元、異功、當歸補血等類的藥方,根據病情變化來調養,病況就穩定下來了。我治療虛勞時,曾經完全不用任何治療虛勞的藥物,讓病邪不至於深入陰分,這也是我從《金匱要略》中學到的重要方法。學生們問到關於虛損的治療,現在的人總是認為肝有餘而腎不足,都以清熱平肝為主要治療方向。老師您卻經常以扶助脾胃、調養肝臟來取得療效,這是什麼道理呢?
石頑回答說:「雖然咳嗽看似是肺部的疾病,但實際上是根源於脾胃。內經的咳嗽篇中有提到『其本在胃,頗關在肺』,這句話很清楚地說明了這個道理。至於平肝的說法,其實關係非常重大。肝是主管生機發動的臟器,主要負責儲藏精血。如果精血充足,病症和脈象自然不會顯現。一般來說,虛勞導致裡急、失血、遺精,以及出現煩熱、脈弦等症狀,都是由於體內生機不足,失去原有的柔和狀態而出現異常現象。這時看起來像是邪熱有餘的樣子,但實際上需要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調養補益,以扶助生機的發動。如果確定是陰虛,就應該滋養腎水來制約過旺的陽氣;如果是陽虛,就應該培補脾土以承載陽氣。這樣才能使身體強盛而保持健康。怎麼可以再用削弱的方法來損害已經虛弱的胃氣呢?」
學生又問道:「關於虛損適合用扶助脾胃、調養肝臟的方法,我已經明白了。但是前輩醫家在治療時,有很多使用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四物湯等藥方的,這是為什麼呢?」石頑回答說:「這是因為各地的風土不同啊。西北地區的人,經常使用煤火做飯。煤是水土的精華,遇到水就燃燒得更旺盛,用它煮食,能夠幫助體內的真火。但是真火過於旺盛,就會變成壯火,壯火會使氣散失,所以西北地區的人,患中風的比較多,虛弱的人比較少。即使有虛弱的症狀,也只能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火。即使有虛證,也不需要使用辛溫的藥物。
東南地區的人,則使用柴火做飯。柴火的特性是來自水土的慓悍,遇到水就會熄滅,用它煮食,只會幫助體內的龍火。龍火向上飛騰,就會變成邪火,所以東南地區的人,患中風的比較少,虛弱的人比較多。即使有肝氣不順,也最忌諱使用苦寒傷脾胃的藥物。即使有肝氣鬱結,也很難使其升發。但是西北地區的人,難道沒有真陽虛衰嚴重到需要使用乾薑、附子的情況嗎?東南地區的人,難道沒有邪熱過於旺盛,需要使用黃芩、黃連的情況嗎?應該知道,北方人雖然天生體格強壯,但是多從事與水有關的工作,容易耗竭真陽,必須使用峻猛辛熱的藥物,才能夠在虛無之中扶助元氣。南方人雖然體質虛弱,但是容易放縱情慾,導致邪火暴逆,必須暫時使用苦寒的藥物,才能夠在真陰即將耗盡的時候挽救它。庸醫只知道辛熱的藥物有助陽的功效,卻不知道它有損害陰液的隱憂;只知道苦寒的藥物有傷脾胃的顧慮,卻不知道它有拯救陰液的功勞啊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