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一 (2)
卷十一 (2)
1. 二便色白
秘旨云:小兒便如米泔,或溺停少頃,變作泔濁者,此脾胃濕熱也。若大便泔白色,或如魚凍,或帶紅黃黑者,此濕熱積滯也,宜理脾消滯,去濕熱,節飲食。若忽然變青,即變蒸也,不必用藥。若久不愈,用補脾制肝藥。若母因七情,致兒小便如泔,肥兒丸。大便色青,日久不復,或兼泄瀉色白,或腹痛者,六君子加木香,仍審乳母飲食七情主之。
白話文:
小便像米漿水一樣,或是小便放一下就變成混濁像米漿水,這是脾胃有濕熱。如果大便像米漿水一樣的白色,或是像魚凍,或是帶有紅色、黃色、黑色,這是濕熱積聚導致的消化不良,應該調理脾胃,消除積滯,去除濕熱,並注意飲食。如果大便忽然變成青色,那就是在「變蒸」(指嬰幼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生理現象),不需要吃藥。如果很久都沒有好轉,可以用補脾、抑制肝氣的藥物。如果母親因為情緒波動,導致小孩小便像米漿水,可以用肥兒丸。如果大便顏色是青色,很久都沒恢復正常,或是兼有拉肚子,大便也是白色,或是肚子痛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木香,同時也要仔細檢查哺乳母親的飲食和情緒來判斷原因。
2. 食積
小兒食積者,因脾胃虛寒,乳食不化,久而成積。 其證至夜發熱,天明後涼,腹痛膨脹,嘔吐吞酸,足冷壯熱,喜睡神昏,大便酸臭,甚則下血是也。 若兼寒熱者,為食積發熱。 若食在胃者,消之;腹痛痞脹,按之益痛者,下之;下後仍痛,按之則止者,補之。 夾食傷寒者,先散之:參蘇飲。 熱甚便秘者,先利之:大柴胡湯。 如無外感,但只傷食,不至於甚,保和丸調之。
蓋脾為至陰之臟,故凡脾病者,至夜必熱。 熱而兼寒,則又見所勝者侮所不勝矣。 食未消者,消之,則寒熱止;食既消者,補之,則寒熱痊。 若手足並冷,喜熱飲食,此中州虛寒也,宜溫之。
大便欲去不去,脾氣下陷也,宜升之。 若夜間或侵晨泄瀉者,脾腎俱虛也,四神丸。 手足並熱,作渴飲水者,脾胃實熱也,瀉黃散。 大便秘結,大柴胡湯。 手足雖熱,口不作渴,大便不實者,白朮散。 大便下血者,理中湯去參加枳實、黃連、紅曲。
白話文:
小孩食積,是因為脾胃虛弱寒冷,導致奶水或食物消化不良,時間久了就形成積滯。這種情況的症狀是晚上發燒,天亮後就退燒;肚子疼痛脹氣;嘔吐酸水;腳冷但身體發熱;喜歡睡覺,精神昏沉;大便酸臭,嚴重時甚至會拉血。如果同時出現發冷發熱,那是食積引起的發燒。如果食物積在胃裡,就用消食的方法處理;如果肚子痛脹,按壓更痛,就用瀉下的方法;瀉下後疼痛還在,但按壓後疼痛緩解,就用補益的方法。如果是夾雜食物造成的傷寒,要先用發散的方法。
可以用參蘇飲來治療。如果發燒很厲害而且便秘,要先用通便的方法,可以用大柴胡湯。如果沒有外感症狀,只是單純的食積,而且情況不嚴重,可以用保和丸來調理。脾是屬於陰寒的臟腑,所以凡是脾臟生病,晚上一定會發熱。如果發熱又夾雜著發冷,那就是虛弱的臟腑受到其他臟腑的侵犯。食物還沒消化完,就用消食的方法,寒熱就會停止;食物已經消化完了,就用補益的方法,寒熱就會痊癒。如果手腳冰冷,喜歡吃熱的食物,這是中焦虛寒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。
大便想拉卻拉不出來,這是脾氣下陷,應該用升提的方法。如果晚上或清晨腹瀉,這是脾腎都虛弱,可以用四神丸。如果手腳都發熱,口渴想喝水,這是脾胃有實熱,可以用瀉黃散。如果大便乾燥,可以用大柴胡湯。如果手腳發熱,但是口不渴,大便不成形,可以用白朮散。如果大便出血,可以用理中湯,但要去掉人參,加入枳實、黃連、紅曲。
3. 腹痛腹脹
小兒腹痛體瘦,面色㿠白,目無精光,手足指寒,口中氣冷,不思飲食,或嘔利撮口,此脾土虛而寒水所侮也。益黃散,或理中丸去參加茯苓。若口中氣溫,手足心熱,面色黃白,目無精光,或多睡惡食,或大便酸臭,此積痛也。消積丸。甚者,白餅子下之,後以白朮散調補脾胃。
若腹脹而悶亂喘滿者,白餅子;若不悶亂喘滿者,脾虛也,白朮散調補之。誤下而致目胞腮面四肢浮腫,肚腹愈脹,脾虛欲發驚癇者,塌氣丸溫理之。若腹中有癖不食,飲乳則吐,按之則啼,當暫用白餅子下之。蓋小兒病此,良由乳食不消,伏於腹中,乍冷乍熱,飲水過多,脾胃虛弱,
不能傳化水穀,以致四肢羸瘦,肚腹漸大而成疳矣。六君子加乾蟾。若痛連兩脅,肝木乘脾也,四君子加柴胡、芍藥。若腹痛重墜,脾氣下陷也,補中益氣湯加枳實。若手足指冷,或呃逆泄瀉,寒水侮土也,六君子加炮薑、肉桂;不應,急加附子。若服克削之藥,致腹作痛,
按之痛止者,脾氣復傷也,五味異功散。至於腹脹喘滿,亦皆脾虛邪乘所致。東垣所謂寒脹多而熱脹少。熱者,六君子加芩、連、枳、樸;寒者,六君子加薑、桂、吳茱萸。亦有寒熱錯雜者,瀉心湯,芩、連、炮姜並用。若治實脹,用二陳加枳、樸、木香;有熱,加芩、連可也。
白話文:
小孩腹痛,身體瘦弱,臉色蒼白,眼神無光,手腳冰冷,口中呼出的氣是冷的,沒有食慾,有時會嘔吐或拉肚子,嘴巴緊閉。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受到寒氣侵擾。可以用益黃散,或者將理中丸中的人參和茯苓去掉來治療。
如果口中呼出的氣是溫的,手腳心發熱,臉色黃白,眼神無光,經常嗜睡、厭食,或者大便酸臭,這是因為有積食造成的腹痛。可以用消積丸來治療。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用白餅子來導瀉。之後再用白朮散來調理脾胃。
如果腹脹、悶亂、呼吸急促,可以用白餅子來導瀉。如果沒有悶亂和呼吸急促,就是脾虛,用白朮散來調理脾胃。如果誤用瀉藥,導致眼瞼、臉頰、四肢浮腫,肚子更脹,脾虛快要引發驚癇,可以用塌氣丸來溫補調理。
如果腹中有硬塊,不肯吃東西,喝奶就吐,按壓肚子就啼哭,應該暫時用白餅子來導瀉。小孩會這樣生病,多半是因為乳食消化不良,停留在腹中,時冷時熱,飲水過多,導致脾胃虛弱,不能消化吸收水穀,使得四肢瘦弱,肚子漸漸變大,形成疳積。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乾蟾來治療。
如果疼痛蔓延到兩側脅肋,是肝木過於旺盛,侵犯脾胃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柴胡、芍藥。如果腹痛有下墜感,是脾氣下陷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枳實。如果手腳冰冷,或者打嗝、腹瀉,是寒氣侵擾脾胃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、肉桂,如果沒效果,就要趕緊加上附子。
如果吃了削伐的藥物,導致腹痛,按壓肚子疼痛就會減輕,這是脾氣受到損傷,可以用五味異功散來治療。至於腹脹和呼吸急促,也都是因為脾虛,邪氣乘虛而入所致。東垣先生說寒脹多,熱脹少。如果是熱脹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黃芩、黃連、枳實、厚朴。如果是寒脹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生薑、肉桂、吳茱萸。也有寒熱錯雜的情況,可以用瀉心湯,黃芩、黃連和炮薑一起使用。
如果治療實證的腹脹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枳實、厚朴、木香。如果有熱,可以加上黃芩、黃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