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七 (14)
卷七 (14)
1. 痢
誤用大黃。變成腫脹。若其人元氣未憊。大劑人參、桂、附散其濁陰。尚可救其一二。洞泄不止。服大劑參、術。不應。用養臟湯。亦不應。惟附子理中湯調赤石脂末。間有得生者。即發呃吐蛔。尚有四逆、參附、吳茱萸湯、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、烏梅丸等法。然非平日相信之真。
縱有生機。亦勿許治。若至發斑發躁。久痢不食。忽發除中。從無救治之法也。嘗見痢久虛脫。六脈弦細。厥逆冷汗。煩渴躁擾。呃逆不寧。峻用理中、四逆、白通、通脈之類。雖日進人參二三兩。服之非不暫安。脈來微續。手足漸溫。稀糜稍進。去後亦稀。三四日後必然驟變。
此根氣已絕。燈盡復明之兆。切勿因其暫安。輕許以治。徒為識者鄙笑耳。至於婦人臨產下痢。最為危殆。鄭氏有胎前下痢。產後不止。七日必死之例。予嘗用甘草乾薑湯加厚朴、茯苓、木香。治妊娠白痢。千金三物膠艾湯。治妊娠血痢。連理湯加膠、艾。治赤白相兼之利。
駐車丸、千金黃連湯、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。胎前產後五色諸痢。皆可選用。若胎前下痢。產後不止。勢莫挽回者。用伏龍肝湯丸。隨證加減。未嘗不隨手獲效也。世醫治痢。專守通因通用。痛無補法之例。不知因氣病而腸中切痛。非溫理其氣則痛不止。因氣陷而濁氣下墜。
非升舉其氣則後重不除。因氣傷而津液崩脫。非調補其氣則積不已。因陰虛而至夜微熱腹痛。非峻補其陰則痢痛不息。世人見余用參、朮、薑、桂溫補氣血之藥。以為可駭。更有用黃耆、地黃滋陰膩滯之藥。益怪甚矣。且有用石脂、乾薑溫澀固脫之藥。以為劫劑。而大誹之。
不知內經中原有澀因澀用之法。蓋裡急後重。數至圊而不能便。非澀而何。況因澀而過用利氣。乃致滑脫不收。安得不用澀以固之耶。更有不知調氣。但見下痢日久。便行止澀。輕以粟殼、訶子投之。閉其滯氣。迫痛愈加。愈劫愈甚。此與殺之無異也。
痢不納食俗。名噤口。如因邪留胃中。胃氣伏而不宣。脾氣因而澀滯者。香、連、枳、樸、橘紅、茯苓之屬。熱毒衝心。頭疼心煩。嘔而不食。手足溫暖者。甘草瀉心湯去大棗易生薑。此證胃口有熱。不可用溫藥。若陽氣不足。宿食未消。噫而不食。枳實理中加砂仁、陳皮、木香、豆寇。
或山楂、曲、糵之類。肝乘脾者。戊己丸加木香、肉桂。有水飲停聚者。心下必悸動不寧。五苓散加薑汁。有火炎氣衝者。黃連解毒湯去黃柏加枳殼、木香。有胃虛挾熱而嘔逆者。連理湯。有積穢太多。惡氣熏蒸者。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木香。丹溪用人參、川連、石蓮子、粳米、薑汁。
煎湯細細呷之神效。如吐。再作服之。但得一呷下咽便開。石蓮子真者絕無。余常以藕汁煮熟。稍加糖霜頻服。兼進多年陳米稀糜。調其胃氣必效。此即石蓮之意也。治噤口痢。多有用黃連者。此正治濕熱之藥。苦而且降。不能開提。況非胃虛所宜。不可輕用。大抵初痢噤口。
白話文:
誤用大黃導致腫脹,如果患者的元氣還沒有完全衰敗,可以用大量的人參、桂枝、附子來驅散體內的濁陰,或許還能救回一二。如果腹瀉不止,服用大量人參、白朮也沒有效果,用養臟湯也沒效,只有用附子理中湯搭配赤石脂粉末,有時才能救活。即使救活,也可能出現打嗝、吐蛔蟲的現象。其他還有四逆湯、參附湯、吳茱萸湯、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、烏梅丸等方法可以使用,但前提是平時就要相信這些藥方的功效。
即使有一線生機,也不要輕易治療。如果病情發展到出現斑疹、煩躁不安、長期腹瀉不進食,突然出現「除中」的症狀(指病情突然加重),那就沒有辦法救治了。我曾見過長期腹瀉導致虛脫,六脈細弱,手腳冰冷、冷汗淋漓、煩渴躁動、打嗝不止的病人,雖然用理中湯、四逆湯、白通湯、通脈湯之類的藥,即使每天服用二三兩人參,服用後雖然暫時症狀緩解,脈象似乎恢復,手腳也漸漸溫暖,也能稍微吃點粥,但過後還是會繼續腹瀉,三四天後病情一定會突然惡化。
這是因為病人根基已絕,如同油燈耗盡又突然閃光一樣,千萬不要因為病情暫時好轉就輕易治療,只會讓明白的人譏笑。至於孕婦臨產時腹瀉,情況最為危險。鄭氏醫案中有孕婦產前腹瀉,產後不止,七天必定死亡的案例。我曾經用甘草乾薑湯加厚朴、茯苓、木香來治療孕婦的白痢;用千金三物膠艾湯治療孕婦的血痢;用連理湯加膠、艾治療紅白痢相兼的腹瀉。
駐車丸、千金黃連湯、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,這些方劑可用於治療孕前產後的各種痢疾。如果孕前腹瀉,產後不止,情況無法挽回的,可以用伏龍肝湯丸,根據病情加減藥物,常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現在的醫生治療痢疾,只知道用通瀉的方法,完全不用補益的方法。他們不知道因為氣機不順導致腸中絞痛,不用溫補理氣的方法,疼痛就無法停止;也不知道因為氣虛下陷導致濁氣下墜,不用升提氣機的方法,裡急後重就無法消除;也不知道因為氣虛損傷導致津液流失,不用調補氣機的方法,腹瀉就不會停止;也不知道因為陰虛導致夜晚發低燒、腹痛,不用峻補陰液的方法,腹瀉疼痛就無法平息。世人看到我用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桂枝這些溫補氣血的藥物,覺得很驚訝;更有人用黃耆、地黃這些滋陰膩滯的藥,更是覺得奇怪。還有人把石脂、乾薑這些溫澀固脫的藥,當作是劫劑而大肆誹謗。
他們不知道《內經》中有「澀因澀用」的方法。出現裡急後重,頻繁跑廁所卻拉不出來,這不是澀是什麼?況且因為怕澀而過度使用疏利氣機的藥,反而會導致滑脫不收,不用澀劑來固澀怎麼行呢?更有人不懂得調氣,只看到腹瀉日久,就隨意用止瀉的藥,輕易使用罌粟殼、訶子等藥來封閉體內的滯氣,反而會使疼痛加劇,越來越嚴重,這和殺人沒有什麼區別。
痢疾導致不進食,俗稱「噤口痢」。如果因為邪氣滯留在胃中,胃氣被抑制而不能正常運行,導致脾氣也因此停滯,可以用香附、黃連、枳殼、厚朴、橘紅、茯苓等藥來治療。如果熱毒上衝心,出現頭痛心煩、嘔吐不食,但手腳是溫暖的,可以用甘草瀉心湯去掉大棗,加入生薑來治療。這種情況是胃中有熱,不適合用溫補的藥。如果陽氣不足,宿食還沒消化,打嗝但不進食,可以用枳實理中湯加砂仁、陳皮、木香、豆蔻等藥來治療。
或者用山楂、神曲、麥芽之類的藥。如果肝氣乘脾,可以用戊己丸加木香、肉桂來治療。如果有水飲停留在體內,心下一定會悸動不安,可以用五苓散加薑汁來治療。如果有火熱上炎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去掉黃柏,加入枳殼、木香來治療。如果胃虛有熱而嘔吐,可以用連理湯來治療。如果積穢太多,惡氣薰蒸,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木香來治療。丹溪曾經用人參、川連、石蓮子、粳米、薑汁煎湯,讓病人慢慢啜飲,效果非常好。如果喝了就吐,再煎服一次,只要能喝下一口,就能開胃進食。真的石蓮子很難找到,我通常用藕汁煮熟,稍微加點糖霜,頻繁服用,同時配合服用陳年米熬的稀粥,來調養胃氣,一定會有效果。這就是石蓮子的替代用法。治療噤口痢,很多人用黃連,這只是治療濕熱的藥,味苦而下降,不能提振胃氣,而且不適合胃虛的人,不可輕易使用。一般來說,初發痢疾就出現噤口的情況,更要小心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