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七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3)

1. 小便不通(閉癃)

梔子三枚。鹽少許。搗爛。攤紙貼臍。良久即通。未通。塗陰囊上立效。或用食鹽半斤。炒熱布包熨之。天行熱病。小便不通。用蚯蚓泥升許。以水浸澄清。渴即與飲。不應。用地龍數枚。同蘆根。搗汁飲之。

閉癃,閉癃者。溺閉不通。淋瀝點滴也。惟肝與督脈三焦膀胱主之。經云。膀胱之胞薄以懦。得酸則縮蜷。約而不通。水道不行。故癃。又云。膀胱不利為癃。不約為遺溺。蓋實則閉癃。虛則遺溺。遺溺則補之。閉癃則瀉之。然遺溺閉癃。不取膀胱俞者。蓋膀胱但藏溺。其主出溺者。

皆從三焦及肝與督脈也。閉癃者。合而言之。一病也。分而言之。有暴久之殊。蓋閉者。暴病。為溺點滴不出。俗名小便不通是也。可用疏通利竅之劑。甚則用吐法以提其氣自通。若補中益氣、二陳、五苓。俱可探吐也。癃者。久病。為溺癃淋瀝。點滴而出。一日數十次。名淋病是也。

惟宜滋養真陰。兼資氣化。如六味、生脈之類。亦可合用。若疏泄利氣之藥。皆為戈戟矣。夏秋熱傷癃閉。以滑石調水飲之即通。但陰虛泉竭者禁用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通(閉癃)

用梔子三枚,加少許鹽,搗爛後敷在紙上貼於肚臍,過一會兒小便就能通暢。如果還不通,將藥塗在陰囊上,效果立竿見影。或者用半斤食鹽炒熱,用布包好熨燙肚臍。

如果得了流行性熱病導致小便不通,可以用一升左右的蚯蚓泥,加水浸泡澄清後,口渴就喝這個水。如果沒效果,可以用幾條地龍和蘆根一起搗汁飲用。

「閉癃」是指小便閉塞不通,或小便點滴淋瀝。這個病主要與肝、督脈、三焦和膀胱有關。《黃帝內經》說膀胱的壁很薄而柔軟,遇到酸味就會收縮捲曲,導致膀胱無法打開,水道不通,就會產生「癃」。又說膀胱功能失常就會產生「癃」,膀胱收縮無力就會造成小便失禁。一般來說,小便不通是實證,小便失禁是虛證。小便失禁要補虛,小便不通要瀉實。但治療遺溺和閉癃,不選用膀胱俞穴,是因為膀胱只是儲存尿液的器官,主管尿液排出的主要是三焦、肝和督脈。

閉癃,合在一起說是一個病,分開來說有急性和慢性之分。「閉」是急性病,表現為小便點滴不出,俗稱小便不通。可以用疏通水道、開竅的藥物來治療,嚴重時可以用催吐的方法來提氣,使小便自然通暢。像補中益氣湯、二陳湯、五苓散等都可以用來催吐。「癃」是慢性病,表現為小便淋瀝,點滴而出,一天排尿幾十次,也就是淋病。

這種情況應該滋養陰液,並輔助氣化功能。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、生脈散之類的藥方,也可以合併使用。如果使用疏通氣機的藥物,反而會適得其反。夏秋季節因為暑熱導致的癃閉,可以用滑石粉調水服用,小便就能通暢。但是陰虛導致津液枯竭的人禁用此法。

2.

金匱云。淋之為病。小便如粟狀。小腹弦急。痛引臍中。趺陽脈數。胃中有熱。即消穀引食。大便必堅。小便即數。小便不利者。有水氣。其人苦渴。栝蔞瞿麥丸主之。小便不利。蒲灰散主之。滑石白魚散、茯苓戎鹽湯並主之。渴欲飲水。口乾舌燥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脈浮發熱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豬苓湯主之。淋家不可發汗。發汗則便血。

金匱論淋證四條。一曰小便如粟狀。小腹弦急。痛引臍中。此肝移熱於膀胱。因肝熱甚。失其疏泄之令而然也。一曰胃中有熱。消穀引食。大便堅。小便數。此因胃熱熾甚。消爍津液。腸胃膀胱之源俱涸也。一曰有水氣。其人苦渴。此膀胱氣化不行。水積胞中為患也。一曰小便不利。

用蒲灰散等治。此因膀胱血病。血屬陰。陰病則陽亦不能施化也。其用栝蔞瞿麥丸者。蓋緣肺氣不化。膀胱不通。致水漬則津液不行。而胃中燥渴。故用栝蔞根以生津。薯蕷以補肺。茯苓疏肺氣下行。瞿麥逐膀胱癃結。然欲散下焦之結。又需陽藥始得開通。故少加附子為使。

必水積而腹中冷者。方可用之。若雖有水氣而腹中不冷。即當效五苓之法。以桂易附。或因積熱閉癃。又當改附子為知、柏也。其蒲灰散等三方。悉治膀胱血滯氣不化而小便不利之證。蒲灰滑石者。薄灰治瘀血。滑石利竅也。亂髮滑石白魚者。發灰消瘀血。白魚去水氣也。茯苓戎鹽者。

咸潤走血。佐茯苓淡滲利小水。白朮兼利腰臍間血也。三方亦有輕重。亂髮為重。蒲灰次之。戎鹽又次之。至於渴欲飲水。口乾舌燥。明系熱在上焦。故用白虎以盪滌膈上之熱。加人參以救津液也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。乃熱結膀胱。津液固結之候。而見脈浮發熱。太陽熱邪循經發外也。

故用豬苓湯以導熱滋燥。慎勿因其發熱而與發汗。重傷其陰。必致便血。故為切戒。

諸淋所發。皆腎虛而膀胱生熱也。水火不交。心腎氣鬱。遂使陰陽乖舛。清濁相干。蓄在下焦。故膀胱裡急。膏血砂石。從水道出焉。於是有淋瀝不斷之狀。甚者窒塞其間。令人悶絕。凡小腸有氣。則小便脹。小腸有血。則小便澀。小腸有熱。則小便痛。製劑之法。並宜流行滯氣。

疏利小水。清解熱邪。其於平調心火。又三者之綱領焉。心清則小便自利。血不妄行。最不可用補氣之藥。氣得補而愈脹。血得補而愈澀。熱得補而愈盛。水竇不行。加之穀道閉遏。未見其有能生者也。雖然。腎氣虛弱。囊中受寒而成淋澀者有之。其證先寒慄而後溲血。蓋冷氣與正氣交爭故也。

又有胞系轉戾不通者。其證臍下急痛。小便不通。凡強忍小便。疾行走馬。或忍尿入房。使水氣逆上。氣迫於胞。故屈戾而不得舒張也。胞落則殂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說,淋病這種病,小便會像米粒一樣,小腹繃緊疼痛,痛感會牽引到肚臍,腳踝附近的脈搏跳動快速,體內有熱,容易消化食物,吃得多,大便會很硬,小便次數會增加。小便不順暢的人,體內會有水氣,而且會感到口渴。可以用栝蔞瞿麥丸來治療。小便不順暢,可以用蒲灰散來治療。滑石白魚散和茯苓戎鹽湯也都可以用來治療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如果脈象浮動、發熱、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順暢,可以用豬苓湯來治療。患有淋病的人不可以發汗,發汗會導致便血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關於淋證的描述有四種情況:第一種是小便像米粒一樣,小腹繃緊疼痛,痛感會牽引到肚臍,這是因為肝臟的熱傳到膀胱,肝熱過盛,無法正常疏泄所導致。第二種是體內有熱,容易消化食物,吃得多,大便會很硬,小便次數會增加,這是因為胃熱太盛,消耗了體內津液,腸胃和膀胱的津液都枯竭了。第三種是有水氣,並且感到口渴,這是因為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,水分積聚在膀胱中造成的。第四種是小便不順暢。

用蒲灰散等藥來治療,是因為膀胱的血液出了問題,血液屬於陰,陰虛的話陽氣就不能發揮作用。使用栝蔞瞿麥丸,是因為肺氣不能正常運化,膀胱不通暢,導致水分積聚,津液運行受阻,胃中感到乾燥口渴,所以用栝蔞根來生津,薯蕷來補肺,茯苓來疏通肺氣使其下行,瞿麥來疏通膀胱的阻塞。但是要疏散下焦的阻塞,還需要陽氣的藥物才能開通,所以加入少量附子來引導藥效。

只有在水積聚且腹部發冷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這個方子。如果雖然有水氣但腹部不冷,就應該效仿五苓散的方法,用桂枝代替附子。如果因為積熱導致阻塞不通,又應該將附子改為知母、黃柏。蒲灰散等三個方子都是治療膀胱血瘀、氣機不暢導致小便不順暢的症狀。蒲灰和滑石,蒲灰可以治療瘀血,滑石可以疏通竅道。亂髮灰、滑石、白魚,亂髮灰可以消除瘀血,白魚可以去除水氣。茯苓和戎鹽,戎鹽味鹹可以潤滑血脈,佐以茯苓的淡滲來幫助利尿。白朮可以同時疏通腰部和肚臍間的血脈。這三個方子藥力也有輕重之分,亂髮灰藥力最重,蒲灰次之,戎鹽再次之。至於口渴想喝水、口乾舌燥,明顯是熱在上焦,所以用白虎湯來清除胸膈上方的熱邪,加入人參來補充津液。如果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順暢,是因為熱邪結於膀胱,津液凝結的徵兆,而且出現脈浮發熱的症狀,這是太陽經的熱邪向外發散的表現。

所以用豬苓湯來導熱滋陰。千萬不要因為發熱就用發汗的方法,這樣會加重陰虛,導致便血,所以要特別注意。

各種淋病都是因為腎虛導致膀胱生熱。水火不濟,心腎之氣鬱結,使得陰陽失調,清濁混雜,積聚在下焦,所以膀胱會感到急迫,尿液中出現膏狀物、血、砂石,從尿道排出,因此出現淋漓不斷的症狀。嚴重者會堵塞尿道,讓人感到悶絕。凡是小腸有氣,就會小便脹痛,小腸有血,就會小便澀滯,小腸有熱,就會小便疼痛。治療的方法,應該疏通滯氣,疏利小便,清除熱邪。同時要調理心火,這三者是治療的總綱。心火清明,小便自然會順暢,血脈不會妄行。最忌諱使用補氣的藥物,補氣會使脹痛加劇,補血會使澀滯加重,補熱會使熱邪更盛,水液無法正常運行,加上腸道閉塞,沒有康復的可能。雖然如此,也有因為腎氣虛弱,膀胱受寒而導致淋澀的,這種情況通常會先感到寒冷顫抖,然後出現血尿,這是因為寒氣和正氣交戰的緣故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膀胱的繫帶扭曲不通,這種情況會導致肚臍下方急痛,小便不通。通常是因為強忍小便,快步行走或騎馬,或者忍尿行房事,使水氣逆行而上,氣迫膀胱,導致膀胱屈曲扭曲而無法舒張。膀胱脫落就會導致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