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六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 (24)

1. 寒略

一寒方之制。為清火也。為除熱也。夫火有陰陽。熱分上下。據古方書。咸謂黃連清心。黃芩清肺。石斛、芍藥清脾。龍膽清肝。黃柏清腎。今之用者。多守此法。亦是膠柱法也。大凡寒涼之物。皆能瀉火。豈有涼此而不涼彼者。但當分其輕清重濁。性力微甚。用得其宜。則善矣。

夫輕清者宜以清上。如黃芩、石斛、連翹、天花粉之屬也。重濁者宜於清下。如梔子、黃柏、龍膽、滑石之屬也。性力之厚者能清大熱。如石膏、黃連、蘆薈、苦參、山豆根之屬也。性力之緩者能清微熱。如地骨皮、玄參、貝母、石斛、童便之屬也。以攻而用者去實郁之熱。

如大黃、芒硝之屬也。以利而用者去癃閉之熱。如木通、茵陳、豬苓、澤瀉之屬也。以補而用者去陰虛枯燥之熱。如生地、二冬、芍藥、梨漿、細甘草之屬也。方書之分經用藥者。意正在此。但不能明言其意耳。然火之甚者在上。亦宜重濁。火之微者在下。亦可輕清。夫宜涼之熱。

皆實熱也。實熱在下。自宜清利。實熱在上。不可升提。蓋火本屬陽。宜從陰治。從陰治者宜降。升則反從其陽矣。經曰。高者抑之。義可知也。外如東垣有升陽散火之法。此以表邪生熱者設。不得與伏火內炎者並論。(表邪生熱。當作鬱熱外發為妥。)

白話文:

大致上來說,寒性藥方的制定,是為了清除火氣,也就是為了去除熱氣。而火氣有陰陽之分,熱也有上下之別。根據古代醫書的記載,大家普遍認為黃連可以清心火,黃芩可以清肺火,石斛和芍藥可以清脾火,龍膽可以清肝火,黃柏可以清腎火。現在許多人使用寒涼藥物時,也大多遵循這種方法,這其實是一種過於拘泥的做法。

一般來說,寒涼的藥物都能夠瀉火,難道有寒涼此處卻不寒涼彼處的道理嗎?關鍵在於區分藥性的輕清重濁,以及藥力的大小強弱。只要能恰當運用,就能發揮良好的效果。

藥性輕清的,適合用來清上焦的火,例如黃芩、石斛、連翹、天花粉之類的藥物。藥性重濁的,適合用來清下焦的火,例如梔子、黃柏、龍膽、滑石之類的藥物。藥力強勁的,能夠清除大熱,例如石膏、黃連、蘆薈、苦參、山豆根之類的藥物。藥力緩和的,能夠清除微熱,例如地骨皮、玄參、貝母、石斛、童便之類的藥物。運用攻下的方法,可以去除實熱鬱積所造成的熱,例如大黃、芒硝之類的藥物。運用利水的方法,可以去除小便不暢所造成的熱,例如木通、茵陳、豬苓、澤瀉之類的藥物。運用補益的方法,可以去除陰虛導致的乾燥熱,例如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芍藥、梨漿、甘草之類的藥物。醫書中將藥物分經使用,用意就在於此,只是沒有明確說明。

然而,火氣很盛的時候,即使是在上焦,也應該使用藥性重濁的藥物;火氣比較輕微的時候,即使是在下焦,也可以使用藥性輕清的藥物。所有需要用寒涼藥物治療的熱,都屬於實熱。實熱在下焦,自然應該用清利的方法;實熱在上焦,則不能用升提的方法。因為火氣本來就屬於陽,應該用陰來治療。所謂從陰治療,就是應該用降的方法,升提反而會助長陽氣。所以說,高的要抑制它,就是這個道理。例如,東垣學派有升陽散火的方法,那是針對外邪侵入而產生熱的人設計的,不能和內伏的火氣炎上的人相提並論。(外邪入侵而發熱,應該理解為鬱熱發散到體表比較合適。)

2. 熱略

一、熱方之制。為除寒也。夫寒之為病。有寒邪犯於肌表者。有生冷傷於脾胃者。有陰寒中於臟腑者。此皆外來之寒。去所從來。則其治也。是皆人所易知者。至於本來之寒。生於無形無響之間。初無所感。莫測其因。人之病此者最多。知此者最少。果何謂哉。觀丹溪曰。氣有餘。

便是火。余續之曰。氣不足。便是寒。夫今人之氣有餘者。能十中之幾。其有或因稟受。或因喪敗。以致陽氣不足者。多見寒從中生。而陽衰之病。無所不致。第其由來者漸。形見者微。當其未覺也。孰為之意。及其既甚也。始知難治。矧庸醫多有不識。每以假熱為真火。因復斃於無形無響者。

又不知其幾許也。故惟高明見道之士。常以陽衰根本為憂。此熱方之不可不豫也。凡用熱之法。如乾薑能溫中。亦能散表。嘔惡無汗者宜之。肉桂能行血。善達四肢。血滯多痛者宜之。吳茱萸善暖下焦。腹痛泄瀉者極妙。肉豆蔻可溫脾胃。飧泄滑利者最奇。胡椒溫胃和中。其類近於蓽茇。

丁香止嘔行氣。其暖過於豆仁。補骨脂性降而善閉。故能納氣定喘。止帶濁泄瀉。製附子性行如酒。故無處不到。能救急回陽。至若半夏、南星、細辛、烏藥、良薑、香附、木香、茴香、仙茅、巴戟之屬。皆性溫之當辨者。然用熱之法。尚有其要。以散兼溫者。散寒邪也。以行兼溫者。

行寒滯也。以補兼溫者。補虛寒也。第多汗者忌姜。姜能散也。失血者忌桂。桂動血也。氣短氣怯者忌骨脂。骨脂降氣也。大凡氣香者。皆不利於氣虛證。味辛者。多不利於見血證。是用熱之概也。至於附子之辨。凡今之用者。必待勢不可為。不得已然後用之。不知回陽之功。

當於陽氣將去之際。便當漸用以望挽回。若用於既去之後。死灰不可復燃。尚何益於事哉。但附子性悍。獨任為難。必得大甘之品。如人參、熟地、炙甘草之類。皆足以制其剛而濟其勇。以補培之。無往不利矣。此壺天中大將軍也。可置之無用之地乎。但知之真而用之善。斯足稱將將之手矣。

白話文:

[熱略]

一、使用溫熱藥物的原則:

使用溫熱藥物的目的是為了驅除寒邪。寒邪引起的疾病,有的是寒邪侵犯體表,有的是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損傷脾胃,有的是陰寒之氣侵入臟腑。這些都是外來的寒邪,只要找到它們的來源,對症治療就能夠痊癒,這些道理大家都很容易明白。

然而,還有一種內在的寒,它在不知不覺中產生,最初沒有任何感覺,也無法察覺原因。很多人都有這種疾病,但真正了解的人卻很少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?

朱丹溪說:「氣有餘就是火。」我(作者)接著說:「氣不足就是寒。」現在人氣有餘的,能有多少?大部分人都是因為先天體質的不足,或是後天的損耗,導致陽氣不足,這種情況下寒氣就會從體內產生。陽氣衰弱導致的疾病非常多,只是它出現的過程比較緩慢,症狀也不明顯,在沒有察覺的時候,沒有人會注意到它,等到病情嚴重了,才知道難以治療。更何況庸醫大多不認識這種情況,常常把假熱當作真火來治療,因此又害死了不少人。

所以,只有那些高明有見識的醫生,才會時常擔心陽氣衰弱這個根本問題。這也是為什麼必須事先考慮使用溫熱藥物的原因。

使用溫熱藥物的方法,例如:乾薑能夠溫暖脾胃,也能夠發散體表寒邪,適合於嘔吐惡心、沒有汗的患者;肉桂能夠活血,能將藥力輸送到四肢,適合於血瘀疼痛的患者;吳茱萸能夠溫暖下焦,對於腹痛腹瀉的患者非常有效;肉豆蔻可以溫暖脾胃,對於吃完就瀉、滑脫不止的患者效果最好;胡椒能夠溫暖腸胃、調和脾胃,其功效類似於蓽茇;丁香能夠止嘔、行氣,其溫熱的程度比豆蔻更強;補骨脂藥性下行且能收斂,所以能夠納氣定喘,止帶下、尿濁、腹瀉等症狀;製附子藥性行走迅速,無處不到,能夠救急回陽。

至於半夏、南星、細辛、烏藥、良薑、香附、木香、茴香、仙茅、巴戟等藥物,都是藥性溫熱的藥物,使用時應仔細辨別。

使用溫熱藥物的方法,還有一些要點:用發散作用的藥物同時配合溫熱作用的藥物,是為了驅散寒邪;用運行作用的藥物同時配合溫熱作用的藥物,是為了疏通寒邪造成的停滯;用補益作用的藥物同時配合溫熱作用的藥物,是為了補養虛寒的體質。

但是,容易出汗的人要忌用生薑,因為生薑會發散;失血的病人要忌用肉桂,因為肉桂會使血流動加快;氣短、氣虛弱的人要忌用補骨脂,因為補骨脂會使氣下行。

一般來說,氣味芳香的藥物,大多不利於氣虛的證狀;味道辛辣的藥物,大多不利於出血的證狀。以上是使用溫熱藥物的一些基本原則。

關於附子的使用,現在人們往往只有等到病情非常危急,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它。卻不知道附子回陽救逆的功效,應該在陽氣將要耗盡的時候就開始逐步使用,這樣才能夠挽回生命。如果等到陽氣完全耗盡之後才使用,就如同死灰無法復燃,再用也無濟於事了。

但是附子藥性猛烈,單獨使用很難發揮作用,必須配合大甘之品,比如人參、熟地黃、炙甘草等,這些藥物可以制約附子的剛烈之性,幫助它發揮功效,並且能夠補養身體,這樣使用就能夠無往不利。附子就像是藥物中的大將軍,難道可以把它放在沒有用的地方嗎?只有真正了解它的藥性,並且能夠善加利用,才能算是用藥高明的醫生。

3. 固略

一、固方之制。固其泄也。如久嗽為喘而氣泄於上者。宜固其肺。久遺成淋而精脫於下者。宜固其腎。小水不禁者。宜固其膀胱。大便不禁者。宜固其腸臟。汗泄不止者。宜固其皮毛。血泄不止者。宜固其營沖。凡因寒而泄者。當固之以熱。因熱而泄者。當固之以寒。總之在上者在表者。

皆宜固氣。氣主在肺也。在下者在裡者。皆宜固精。精主在腎也。然虛者可固。實者不可固。久者可固。暴者不可固。當固不固。則滄海亦將竭。不當固而固。則閉門延寇也。二者俱當詳酌之。

白話文:

一、固澀方法的制定:固澀的目的是為了阻止洩漏。比如,長期咳嗽導致氣喘,氣往上洩,應該固護肺氣;長期遺精或淋漓,精氣往下洩,應該固護腎氣;小便失禁,應該固護膀胱;大便失禁,應該固護腸道;汗流不止,應該固護皮膚毛孔;出血不止,應該固護營血和衝脈。凡是因為寒冷導致洩漏的,應該用溫熱藥物來固澀;因為熱導致洩漏的,應該用寒涼藥物來固澀。總之,病在上部、在表面的,都應該固護陽氣,因為陽氣主要與肺有關;病在下部、在內裡的,都應該固護精氣,因為精氣主要與腎有關。然而,虛弱的情況可以固澀,實證的情況不可以固澀;長期的病症可以固澀,突發的病症不可以固澀。應該固澀而不固澀,就像大海也會枯竭;不應該固澀而固澀,就像關起門來引來盜賊。這兩種情況都應該詳細考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