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七 (4)
卷七 (4)
1. 泄瀉
口眼俱閉。呼吸欲絕。急灸氣海穴。大進參、附輩溫補之。稍遲即不可救。
五更瀉。是腎虛失其閉藏之職也。經曰。腎司開闔。腎開竅於二陰。可見腎不但治小便。而大便之開闔。皆腎操權也。今腎既衰。則命門之火熄而水獨治。故令人水瀉不止。其瀉每在五更。天將明時。必洞泄二三次。以腎旺於亥子五更之時。故特甚也。惟八味丸以補其陰。則腎中之水火既濟。
而開闔之權得宜。況命門之火旺。則能生土。而脾亦強矣。有用六味丸加沉香、砂仁。以山藥末打糊。代蜜為丸。以攝火歸源而愈者。有用六味丸加遠志、益智。兼調脾腎而愈者。有用六味丸七分。雜二神丸三分。服之而愈者。有用五味子煎湯送四神丸者。有用二神丸加五味子、山茱萸、肉桂、茴香。
陳米飲糊為丸服者。亦有屬酒積食積者。蓋一日進取之物。至此時皆下大府而急奔也。但食積之瀉。其腹必脹滿。瀉後則頓減。瀉下皆是稀糞。酒積瀉下。都是稀沫。或有兼血積者。與腎瀉之純清水液。迥乎不同也。審系何積。即以何積治之。石頑曰。泄瀉諸治法頗詳。何獨不及虛損之泄瀉也。
蓋腎臟真陰虛。則火邪勝。火邪上升。必傷肺而為咳逆。真陽虛則水邪勝。水氣內溢。必漬脾而為泄瀉。既嗽且泄。上下俱病先後天之氣並傷。故虛損關捩。全系乎此。余嘗用理中丸加五味子以治下泄。異功散加細辛以治上咳。每每獲效。若服之作脹發熱者。終難挽回。不可以其咳瀉俱緩。
輕許其治也。
〔診〕內經云。脈細。皮寒氣少。泄利前後。飲食不入。是謂五虛。死。其漿粥入胃。泄注止。則虛者活。泄而脈大者難治。大便赤瓣。飧泄脈小者。手足寒難已。飧泄脈小。手足溫者易已。脈經云。泄注脈緩。時小結者生。浮大數者死。又洞泄食不化。脈微小留連者生。緊急者死。
脈滑按之虛者。必下利。腎脈小甚為洞泄。脾脈小為泄瀉。仲景云。下利日十餘行。脈反實者死。腹鳴而滿。四肢清。診其脈。洪大者死。腹大脹。四肢清。脫形。泄甚。不及一時而死。下則泄瀉。上則吐痰。皆不已。為上下俱脫。死。
滑伯仁治一人年老色蒼。夏月與人爭辨。冒雨勞役受飢。且犯房事。夜半忽病發熱惡寒。上吐下瀉。昏悶煩躁。頭身俱痛。因自發汗。汗遂不止。脈皆洪數。蓋吐瀉內虛。汗多表虛。兼之脈不為汗衰瀉減。法在不治。姑以大劑參、耆。兼白朮、乾薑、甘草、茯苓、陳皮。水煎不時服。
至七劑見面赤。四肢發出紅斑。凡斑證自吐瀉者吉。謂邪從上下出也。但傷寒發斑。胃熱所致。今之發斑。由胃虛而無根之火遊行於外。可補不可泄。可溫不可涼。若用化斑、升麻、黑參之類。則死生反掌矣。仍服前方十餘劑而愈。
白話文:
如果口眼緊閉、呼吸微弱,幾乎要斷氣時,要趕快用艾灸灸氣海穴,並大量進補人參、附子等溫補藥物。如果稍微遲了,就無法救治。
五更瀉(在凌晨時分腹瀉)是因為腎虛,無法發揮它閉藏的功能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腎主管開闔」,腎在二陰(大小便)開竅,可見腎不只管小便,連大便的開合都由腎掌管。現在腎氣衰弱,則命門的火氣熄滅,只剩下水在作用,所以會讓人腹瀉不止,而且通常在五更時分,天快亮的時候,一定會腹瀉兩三次。因為腎在亥時和子時(約晚上九點至凌晨一點)最旺盛,所以情況特別嚴重。這種情況可以用八味丸來補腎陰,讓腎中的水火達到平衡,開闔的功能也會正常。如果命門的火氣旺盛,就能夠生養脾土,脾臟也會跟著強健。
有的會用六味丸加上沉香、砂仁,用山藥粉打成糊,代替蜂蜜製成藥丸,來收攝火氣回歸本源而治癒。有的會用六味丸加上遠志、益智,同時調理脾腎而治癒。有的會用七分六味丸,加上三分二神丸服用而治癒。有的會用五味子煎湯送服四神丸。有的會用二神丸加上五味子、山茱萸、肉桂、茴香,用陳米粥熬成的糊製成藥丸服用。也有是因為喝酒或吃太多東西造成的腹瀉,因為白天吃進去的東西,到這個時候都會往下走。但是因為食物積滯造成的腹瀉,肚子一定會脹滿,腹瀉後就會減輕,拉出來的大便都是稀便。因為喝酒造成的腹瀉,拉出來的都是稀水或泡沫狀。有的也會夾雜血積,和腎虛腹瀉拉出的純清水不一樣。要仔細辨別是什麼原因造成的,就用治療那種原因的方法來治療。
石頑說,治療腹瀉的各種方法說得很詳細,為什麼獨獨沒有提到虛損造成的腹瀉?這是因為腎的真陰虛弱,火邪就會旺盛,火邪往上跑就會傷到肺,造成咳嗽。真陽虛弱,水邪就會旺盛,水氣往身體內部擴散,就會侵襲到脾,造成腹瀉。既咳嗽又腹瀉,是上下都生病,先天的氣和後天的氣都受損,所以虛損的關鍵就在這裡。我曾經用理中丸加上五味子來治療腹瀉,用異功散加上細辛來治療咳嗽,常常都能見效。如果服用後反而覺得脹氣發熱,就難以挽救。不可以因為咳嗽和腹瀉都比較緩和,就輕視這種病症。
(診斷)《黃帝內經》說:脈象細微、皮膚寒冷、氣力不足、腹瀉不止、無法進食,這是「五虛」,會死亡。如果喝了粥,腹瀉停止,就是虛弱者能活下來。如果腹瀉卻脈象變大,就難以治療。大便帶有紅色血絲,腹瀉時脈象微弱,手腳冰冷就很難治好。如果腹瀉時脈象微弱,手腳卻溫暖就比較容易治好。《脈經》說:腹瀉時脈象和緩,時而有結脈,是好的現象;如果脈象浮大而且快速,就會死亡。另外,腹瀉拉出沒有消化的食物,脈象微小而且持續不斷是好的現象,如果脈象急促就是危險。脈象滑而按下去卻感覺虛弱,一定會腹瀉。腎脈特別微小是洞瀉(非常嚴重的腹瀉)。脾脈微小是腹瀉。張仲景說:腹瀉一天十幾次,脈象反而變得強實,就會死亡。肚子叫而且脹滿,四肢冰冷,檢查他的脈象,如果脈象洪大,就會死亡。肚子脹大,四肢冰冷,身體脫形,腹瀉非常嚴重,不到一個時辰就會死亡。如果下面腹瀉,上面又吐痰不止,表示上下都脫虛,會死亡。
滑伯仁曾經醫治一位年老、臉色蒼白的人,他在夏天和別人爭吵、冒雨勞動、挨餓,而且還行房事。半夜突然發病,發燒怕冷,又吐又瀉,昏昏沉沉、煩躁不安,頭和身體都疼痛。他自己發汗,結果汗流不止,脈象都變得洪數。這是因為吐瀉導致內部虛弱,流汗太多導致表面虛弱,加上脈象並沒有因為流汗和腹瀉而衰減,這屬於無法醫治的狀況。姑且用大量的參、耆,加上白朮、乾薑、甘草、茯苓、陳皮等藥材煎水,隨時服用。服用到七帖藥後,臉色變得紅潤,四肢出現紅斑。凡是因吐瀉而出現紅斑的,都是好的現象,表示病邪從上下排出。但是因為傷寒而出現的紅斑,是胃熱造成的。現在出現的紅斑,是由於胃虛而導致沒有根的火氣在體外遊走,只能補不能瀉,只能溫不能涼。如果用化斑、升麻、黑參之類的藥物,就會立刻喪命。繼續服用原來的藥方十幾帖就治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