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八 (46)
卷八 (46)
1. 面
靈樞云。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。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。其精陽氣。上走於目而為睛。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。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。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。其氣之津液。皆上熏於面。而皮又厚。其肉堅。故天氣甚寒。不能勝之也。風邪入皮膚。痰飲積腑臟。則面䵟黯。
脾肺二經風濕。搏而為熱濕。故面生瘡。面腫曰風。兩頰赤腫。其狀如痱。酒調消風散。食後服之。或用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白芷、牛蒡子之屬。甚則涼膈散、生薑、蔥豉汗之。外杵杏仁如膏。加玄明粉、硫黃敷之。風熱面腫而痛。升麻湯加犀角、黃連、白芷、川芎、薄荷、荊芥。
風熱面腫痛。或咽喉不利者。犀角升麻湯。虛風證。能食麻瞀。牙關急搐。目內瞤動。胃中有風。故面獨腫。升麻胃風湯。
面熱面寒,飲食不節則胃病。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。有時火上行而獨燎其面。針經云。面熱者足陽明病。調胃承氣湯加犀角、川連。脈數實有力。精神茂澤。升麻湯加川連。甚者。涼膈散。咳逆倚息不得臥。面熱如醉。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。桂苓五味甘草湯加大黃利之。
左半邊面及耳熱耳鳴。覺從少腹左脅衝上者。屬肝火。實則當歸龍薈丸。虛則加減八味丸。虛甚。地黃飲子。面寒為陽虛。陰寒鬱遏所致。升麻湯加熟附子。甚者。附子理中湯。陽明經虛。面熱而赤者。補中益氣加熟附子二三分。面赤為邪氣怫鬱在經。宜表不宜下。面戴陽。
下虛也。傷寒用四逆湯。雜證用地黃飲子。面白善嚏。脈緊者寒也。羌活、防風、甘草、藁本四味。瀉足太陽。少加附子以通其脈。悲恐者。更加桂、附。面目浮腫。或紫黑。或風刺癮疹。消風散加減。面上風癢。或如火丹。鼠黏子散。不應。加人參一錢。數服即效。面部生瘡。
或鼻臉赤。風刺粉刺。百藥不效。及面上細瘡。常出黃水者。並宜硫黃膏塗之。上焦風熱。則面生小瘡。通聖散。脾胃虛。或吐瀉後面目浮腫者。脈必緩弱。或氣口虛大。六君子湯加減。面青肝虛。面白肺虛。面黃脾虛。兩頰紅陰虛。面如漆柴。手足少陰氣俱絕。為血先死。
若面黑而不至於枯者。六味丸。面塵脫色。為肝木失榮。人參養榮湯。面色忽黑。乃因臭氣所沖而成。或頭痛。或腹痛。或嘔吐。或腹脹。一味香附末。淡鹽湯下三錢。面上豆痕。或斑䵟黶密陀僧細末。夜以人乳調敷。面上雀斑。白丁香、鷹屎白、密陀僧。唾調搽之。面上赤斑癬。
鹿角灰豬脂調塗。指爪破面。輕粉研細。生薑汁調敷。無瘢痕。肋腫屬風熱。乾葛、甘、桔、升麻、薄荷。濕熱脈洪大者。羌活勝濕湯加甘、桔、黃芩。痄腮。赤小豆末。雞子清調敷。井底泥亦得。三因方。凡伸欠頰車蹉。但開不能合。以酒飲之令大醉。睡中吹皂角末搐鼻。
白話文:
《靈樞》說,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,這些經脈的氣血都往臉部匯集,並流向各個孔竅。精氣和陽氣向上走到眼睛,形成視覺;其他的氣走到耳朵,形成聽覺;宗氣從鼻子出來,形成嗅覺;濁氣從胃走到嘴唇和舌頭,形成味覺。這些氣的津液都會向上熏蒸到臉部,但因為臉部的皮膚厚實,肌肉堅硬,所以即使天氣非常寒冷,臉部也不容易被寒氣侵襲。
如果風邪侵入皮膚,或者體內有痰飲積聚在臟腑,就會導致臉色發黑、黯淡。脾經和肺經受到風濕侵襲,互相搏結而產生濕熱,因此臉上會長瘡。臉部腫脹稱為「風腫」。兩頰呈現紅色腫脹,像痱子一樣,可以用酒調和消風散,在飯後服用。或者使用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白芷、牛蒡子等藥材。嚴重時,可以用涼膈散,或者用生薑、蔥白、豆豉煮水發汗。也可以將杏仁搗成膏狀,加入玄明粉、硫黃敷在患處。如果風熱導致臉部腫痛,可以用升麻湯,並加入犀角、黃連、白芷、川芎、薄荷、荊芥。
風熱導致臉部腫痛,或者咽喉不適,可以用犀角升麻湯。如果是虛風證,患者能吃卻感到頭暈目眩,牙關緊閉、抽搐,眼皮跳動,這是因為胃裡有風,導致臉部單獨腫脹,可以使用升麻胃風湯。
臉部發熱或發冷,多半是飲食不節制導致胃病。胃病會導致氣短、精神不佳,身體產生熱象,有時熱氣會向上竄,單獨燒灼臉部。針灸經書說,臉部發熱是足陽明經的疾病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,並加入犀角、黃連。如果脈象洪數有力,精神旺盛,可以使用升麻湯,並加入黃連。嚴重時,可以使用涼膈散。如果咳嗽、氣喘、無法平躺,臉部發熱像喝醉酒一樣,這是胃熱向上衝到臉部,可以用桂苓五味甘草湯,並加入大黃來排泄熱氣。
如果左半邊臉和耳朵發熱、耳鳴,感覺到熱氣從少腹和左脅向上衝,這是肝火旺盛,實證可以用當歸龍薈丸,虛證可以用加減八味丸,虛弱嚴重時可以使用地黃飲子。臉部發冷是陽氣虛弱,陰寒鬱積所致,可以使用升麻湯,並加入熟附子。嚴重時,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。如果陽明經虛弱,臉部發熱發紅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熟附子二三分。臉部發紅是因為邪氣鬱積在經絡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不宜用瀉下的方式。臉部出現紅暈,是下元虛弱的表現。如果是傷寒,可以使用四逆湯,如果是其他雜病,可以使用地黃飲子。如果臉色蒼白,容易打噴嚏,脈象緊繃,這是寒證,可以使用羌活、防風、甘草、藁本四味藥來瀉足太陽經的邪氣,並稍加附子來通暢經脈。如果是因為悲傷或恐懼,則可以加入桂枝和附子。如果臉部浮腫、發紫發黑,或者出現風疹、蕁麻疹,可以使用消風散加減。如果臉部發癢,或者像火丹一樣,可以使用鼠黏子散,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加入人參一錢,服用幾次就會見效。如果臉部生瘡,或者鼻子和臉部發紅,出現風刺、粉刺,各種藥物都沒效果,以及臉上經常有細小的瘡,流出黃水,都應該使用硫黃膏塗抹。如果是上焦風熱,臉上會長小瘡,可以使用通聖散。如果脾胃虛弱,或者嘔吐腹瀉後臉部浮腫,脈象一定虛弱無力,或者寸口脈虛大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減。臉色發青是肝虛,臉色發白是肺虛,臉色發黃是脾虛,兩頰發紅是陰虛。如果臉色像漆柴一樣,手腳少陰經的氣都衰竭了,這表示血液將要衰竭。如果臉色發黑,但還不到枯槁的程度,可以使用六味丸。如果臉色像灰塵一樣失去光澤,這是肝木失養,可以使用人參養榮湯。如果臉色突然變黑,是因為受到穢濁之氣的衝擊,可能會伴隨頭痛、腹痛、嘔吐、腹脹,可以使用一味香附末,用淡鹽水送服三錢。臉上的痘疤或斑點,可以使用密陀僧細末,在晚上用人乳調和塗抹。臉上的雀斑,可以用白丁香、鷹屎白、密陀僧,用唾液調和塗抹。臉上的紅斑癬,可以用鹿角灰和豬油調和塗抹。如果指甲劃破臉,可以用輕粉研成細末,用生薑汁調和塗抹,就不會留下疤痕。肋部腫脹屬於風熱,可以用葛根、甘草、桔梗、升麻、薄荷。如果是濕熱,脈象洪大,可以使用羌活勝濕湯,並加入甘草、桔梗、黃芩。如果是腮腺炎,可以用赤小豆末,用雞蛋清調和塗抹,也可以用井底泥。根據《三因方》的記載,凡是伸懶腰打哈欠導致下巴脫臼,只能張開無法合上的情況,可以用酒灌醉患者,讓患者睡覺,然後往鼻孔吹皂角末,讓患者打噴嚏,就能痊癒。之後要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骨碎補來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