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5)
卷十三·專方 (5)
1. 中風門
麻黃(去根節。泡),橘皮,烏藥(各三兩),殭蠶(炒),川芎,枳殼,甘草(炙。),白芷,桔梗(各一兩),乾薑(炮。五錢)
上十味為散。每服半兩。加生薑三片。大棗一枚。水煎熱服。吳鶴臬曰。此治標之劑。初病邪氣實者宜之。
解風散,治風成為寒熱。頭目昏眩。支體疼痛。手足麻痹。上膈壅滯。
人參(二兩半),麻黃(去節。一兩半),芎藭,獨活,細辛,甘草(炙。各一兩)
為散。每服四五錢。入生薑五片。薄荷七葉。水煎服。按此本千金三黃湯去耆、芩加參、芎、甘草。彼主杜風清熱。此主解散虛風。同源異沠。今人但知人參為補虛之藥。不知人參有祛邪蕩實之功。此證因虛風久襲。若獨用麻黃。無人參助其胃氣。必不能克效也。
古今錄驗續命湯(方祖),近效白朮附子湯(朮附湯下),千金八風續命湯(續命湯下),千金獨活湯(桂枝湯下),三生飲(星香湯下),四物湯(方祖),四君子湯(方祖),二陳湯(方祖),小續命湯(續命湯下),三化湯(小承氣湯下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大秦艽湯(四物湯下),十全大補湯(保元湯下),大建中湯(保元湯下),人參養榮湯(保元湯下),大省風湯(星香湯下),八味順氣散(四君子湯下),千金附子散(麻黃湯下),省風湯(星香湯下),秦艽升麻湯(升麻湯下),滌痰湯(二陳湯下),涼膈散(方祖),星香湯(方祖),導痰湯(二陳湯下),黑錫丹(金液丹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麻黃附子湯(麻黃湯下),倉公當歸湯(麻黃湯下),胃苓湯(平胃散下),千金排風散(續命湯下),黃耆建中湯(桂枝湯下),小柴胡湯(方祖),當歸補血湯(保元湯下)
白話文:
[中風門]
散劑配方: 麻黃(去除根部和節,用熱水浸泡)三兩、橘皮三兩、烏藥三兩、殭蠶(炒過)一兩、川芎一兩、枳殼一兩、甘草(炙烤過)一兩、白芷一兩、桔梗一兩、乾薑(炮製過)五錢。
服用方法: 將以上十種藥材研磨成散劑。每次服用半兩,加入三片生薑和一顆大棗,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。吳鶴臬說,這個藥方是治療中風初期症狀的,適用於病邪剛開始侵入,身體正氣還足的情況。
解風散: 可以治療因風邪引起的寒熱症狀,頭暈目眩,肢體疼痛,手腳麻木,胸膈部有堵塞感。
散劑配方: 人參二兩半、麻黃(去除節)一兩半、川芎一兩、獨活一兩、細辛一兩、甘草(炙烤過)一兩。
服用方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。每次服用四五錢,加入五片生薑和七片薄荷葉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這個方子其實是《千金方》中的三黃湯去掉黃耆和黃芩,加上人參、川芎和甘草而成。三黃湯主要用來疏散風邪、清除熱氣,而這個方子則是用來驅散因身體虛弱引起的風邪。兩者雖然都針對風邪,但治療重點不同。現在的人只知道人參是補虛的藥,卻不知道人參也有祛除邪氣、消除實症的功效。這個病症是因為虛弱引起的風邪長期侵襲,如果單獨使用麻黃,沒有人參來幫助恢復脾胃之氣,就無法達到很好的療效。
其他相關藥方:
- 古今錄驗續命湯(以續命湯為基礎的方劑)
- 近效白朮附子湯(參考白朮附子湯)
- 千金八風續命湯(參考續命湯)
- 千金獨活湯(參考桂枝湯)
- 三生飲(參考星香湯)
- 四物湯(基礎方劑)
- 四君子湯(基礎方劑)
- 二陳湯(基礎方劑)
- 小續命湯(參考續命湯)
- 三化湯(參考小承氣湯)
- 六君子湯(參考四君子湯)
- 大秦艽湯(參考四物湯)
- 十全大補湯(參考保元湯)
- 大建中湯(參考保元湯)
- 人參養榮湯(參考保元湯)
- 大省風湯(參考星香湯)
- 八味順氣散(參考四君子湯)
- 千金附子散(參考麻黃湯)
- 省風湯(參考星香湯)
- 秦艽升麻湯(參考升麻湯)
- 滌痰湯(參考二陳湯)
- 涼膈散(基礎方劑)
- 星香湯(基礎方劑)
- 導痰湯(參考二陳湯)
- 黑錫丹(參考金液丹)
- 補中益氣湯(參考保元湯)
- 麻黃附子湯(參考麻黃湯)
- 倉公當歸湯(參考麻黃湯)
- 胃苓湯(參考平胃散)
- 千金排風散(參考續命湯)
- 黃耆建中湯(參考桂枝湯)
- 小柴胡湯(基礎方劑)
- 當歸補血湯(參考保元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