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3)

1. 薛立齋痘疹大要

痘疹大要,與癰疽治法無異,宜辨表裡虛實寒熱。蓋表虛而用發表之劑,輕則斑爛,重則不能起發而死;裡實而用托裡之劑,輕則患痘毒,重則喘急腹脹而死;裡虛而用疏導之劑,輕則難以灌膿結痂,重則不能結靨落靨而死。治法可不慎哉!

若臖赤發熱,疼痛作渴,能食便秘,此形氣病氣俱實也。雖在嚴冬,必用四順清涼飲,以救其陰。若黑陷不食,嘔吐泄瀉,寒戰咬牙,手足逆冷,此脾土虛敗,寒水所侮也。雖在盛暑,必用六君、薑、附,或陳氏異功散,以回其陽。此內經舍時從證之法也。

若起發遲不紅活,不作膿,不結痂,或發熱作渴,飲食少思,此脾胃虛弱也,參耆四聖散補之。若雖起而色白,雖灌膿而不滿,雖結痂而不落,或癢塌作渴飲湯,腹痛不食,嘔吐泄瀉,此脾胃虛寒也,陳氏木香散以溫之。

其在四五日之間死者,毒氣盛,真氣虛而不能起發也;六七日之間死者,元氣虛而不能灌膿也;旬日之外死者,邪氣去,脾胃敗而元氣內脫也。

治者但能決其死,而不知其死必本於血氣虧損,苟能逆推其因而預為調補,豈斷無生理哉!蓋起發、灌膿、結痂三者,皆由脾胃榮養,不可妄投克伐之劑,以致其夭枉也。

至於大人患此,治法迥異。昔丹溪嘗治一老人,初患痘,昏憒不知,亟用大補四十餘劑,出痘而愈。觀此可見。

白話文:

痘疹的治療原則,和癰疽的治療方法沒有太大差異。重點在於辨別病症是屬於表證還是裡證,是虛證還是實證,是寒證還是熱證。如果表證虛弱,卻使用發散的藥物,輕微的會導致痘疹蔓延潰爛,嚴重的則無法順利發出來而死亡。如果裡證實熱,卻使用托裡的藥物,輕微的會導致痘疹毒性更強,嚴重的則會喘急腹脹而死亡。如果裡證虛弱,卻使用疏導的藥物,輕微的會難以化膿結痂,嚴重的則會無法結痂脫落而死亡。治療的方法怎能不謹慎呢!

如果痘疹初起時,出現發紅發熱、疼痛口渴、能吃但便秘等症狀,這是形體氣血和病邪都屬實證的情況。即使在寒冷的冬天,也必須使用四順清涼飲來保養陰液。如果痘疹發黑凹陷、不思飲食、嘔吐腹瀉、發冷顫抖、牙關緊咬、手腳冰冷,這是脾胃虛弱衰敗,寒邪侵犯的表現。即使在炎熱的夏天,也必須使用六君子湯、薑、附子,或者陳氏異功散來恢復陽氣。這就是內經所說的「捨時從證」的治療原則。

如果痘疹發出遲緩、不紅潤活躍、不化膿、不結痂,或者發熱口渴、食慾不振,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,應該用參耆四聖散來補益。如果痘疹雖然發出但顏色蒼白,雖然化膿卻不飽滿,雖然結痂卻不脫落,或者搔癢塌陷、口渴想喝水、腹痛不思飲食、嘔吐腹瀉,這是脾胃虛寒的表現,應該用陳氏木香散來溫補。

如果痘疹病人在四五天內死亡,那是因為毒氣太盛,正氣太虛,無法順利發出來。如果病人在六七天內死亡,那是因為元氣太虛,無法順利化膿。如果病人在十天以外死亡,那是因為邪氣已經消退,但脾胃衰敗,導致元氣內脫。治療的人只知道病人的死亡,卻不知道他們的死亡根本原因是血氣虧損。如果能夠追溯病因,預先進行調養補益,難道就完全沒有治癒的可能嗎?

痘疹的發出、化膿、結痂這三個階段,都是由脾胃的營養滋養而來。千萬不可胡亂使用攻伐的藥物,導致病人夭折。至於成年人患上痘疹,治療方法又大不相同。以前朱丹溪曾治療一位老人,初患痘疹時昏迷不醒,立刻使用大量補益藥物四十多劑,最終出痘而痊癒。由此可見,治療痘疹的方法需要因人而異。

2. 魏桂岩逆順險三法論

夫痘分逆順險法,古無有也,愚妄立之。何則?順者吉之象,逆者凶之象,險者悔吝之象。治痘而執此三法,以觀形色,驗吉凶,將無施而不當也。

蓋,痘發熱三日;放標三日;起長二日;灌漿三日;收靨三日。始於見形,終於結痂,凡十四五日之間而已。是故:順不必治,治則反凶;逆不可治,治之無益。至如險者,治之則可以轉危就安。

夫氣血盛,斯毒易解;氣血損,則毒難愈。惟氣血弱者,雖毒不能頓解,故必加補益扶持,使生意固乎其中,無不平矣。余嘗苦心究討,定立法式。觀者幸毋以余為僭。

一二日:初出如粟,血點淡紅潤色,於口鼻年壽之間先發兩三點,順之兆也;形如蠶種,紫黑乾枯,於天庭司空印堂方廣太陽等處先見者,逆之兆也;雖稠紅潤澤成個者,亦險也;圓暈成形,乾紅少潤,險之兆也。險者,毒雖犯上,其氣未離;候其氣血交會,保元湯加桂。

二三日:根窠圓混,氣滿血附,長髮飽滿,光潔為順;根窠無暈,氣失血散,枯死不長為逆;根窠雖圓而頂不滿為險。保元湯加芎、桂。

四五日:大圓光澤,大小不一,氣和血就為順;綿密如蠶種,黑陷乾紅紫泡者為逆;根窠雖起,色不光潔為險。保元湯加桂、糯米。

五六日:氣會血附,紅活鮮明為順;氣雖旺而血不歸附,灰陷紫陷,或發水泡,癢塌為逆;氣弱血微,光白不榮為險。保元湯加木香、芎、歸。

六七日:氣化漿行,光潔飽滿為順;漿毒不行,神去色枯為逆;氣血不足,不能成漿為險。急以保元湯加桂、米。

七八日:氣旺血附,神全色潤為順;毒不化漿,色枯乾紫為逆;發癰者可治,外剝者必死;氣血少緩,毒雖化而漿不滿為險。保元湯加桂、米。

八九日:漿足根化而無他證為順;漿不足而成外剝者為逆;漿不充滿,血附線紅氣弱者為險。保元湯加薑、米。

十一二日:血盡毒解,氣調漿足而斂為順;氣弱血凝,枯朽剝盡為逆;血盡漿足,濕潤不斂,內虛為險。保元湯加苓、術。

十三四日:氣血歸本,漿老結痂為順;毒未解而脫形,諸邪並作,雖結痂為逆;漿老結痂之際,或有雜證相併,不可峻用大寒大熱之劑。保元湯隨證加減。

十四五日:氣血收功,痂落瘢明為順;痂未易落,寒戰咬牙,譫語狂煩,疔腫作者為逆;痂落潮熱,唇紅口渴,不能食者為險。險者,四君子加黃連、山楂、陳皮;不解,大連翹湯加減。

論曰:保元湯,即東垣所制黃耆湯也,不越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。性味甘溫,專補中氣而能補火,故虛火非此不去。人參固內;黃耆固表;甘草解毒。藉以治痘,令其內固外護,扶陽助氣,使氣生血附,藉此載領,有回生起死之功。或云:「氣血與毒同途,何專理氣而不理血?」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討論了痘疹(天花或類似疾病)的病程,並將其分為「順」、「逆」、「險」三種情況,並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整體概念:

  • 順症: 痘疹發展順利,預後良好。
  • 逆症: 痘疹發展不利,病情惡化。
  • 險症: 痘疹病情複雜,有轉危為安的可能性,但需要積極治療。

病程與判斷(大約以天為單位):

  • 一二天:
  • 順: 初發像小米粒,淡紅潤澤,先在口鼻、年壽等部位出現。
  • 逆: 形狀像蠶種,紫黑乾枯,先在天庭、印堂等部位出現。
  • 險: 雖然密集紅潤,但成個出現;或圓暈狀,乾紅少潤。
  • 二三天:
  • 順: 根部圓潤飽滿,氣血充盛,痘疹發得飽滿光潔。
  • 逆: 根部無暈,氣血散失,痘疹枯死不長。
  • 險: 根部圓但頂部不飽滿。
  • 四五天:
  • 順: 痘疹大而圓潤有光澤,大小不一,氣血調和。
  • 逆: 像蠶種般密集,黑陷乾紅或紫泡。
  • 險: 根部隆起,但顏色不光潔。
  • 五六天:
  • 順: 氣血匯聚,痘疹紅活鮮明。
  • 逆: 氣旺但血不歸附,灰陷、紫陷或發水泡、癢塌。
  • 險: 氣弱血微,痘疹光白不榮。
  • 六七天:
  • 順: 氣化生漿,痘疹光潔飽滿。
  • 逆: 漿液無法產生,精神萎靡,顏色枯槁。
  • 險: 氣血不足,無法形成漿液。
  • 七八天:
  • 順: 氣旺血附,精神飽滿,顏色潤澤。
  • 逆: 毒素無法化漿,顏色枯乾紫黑;若發癰腫則可治療,若皮膚剝脫則必死。
  • 險: 氣血稍弱,毒素雖然化漿,但漿液不飽滿。
  • 八九天:
  • 順: 漿液充足,根部化解,無其他併發症。
  • 逆: 漿液不足,皮膚剝脫。
  • 險: 漿液不充滿,血附紅線,氣弱。
  • 十一二天:
  • 順: 血盡毒解,氣調漿足,痘疹開始收斂。
  • 逆: 氣弱血凝,痘疹枯朽剝落。
  • 險: 血盡漿足,但濕潤不斂,體內虛弱。
  • 十三四天:
  • 順: 氣血恢復正常,漿液變老結痂。
  • 逆: 毒素未解就脫落,併發其他症狀。
  • 險: 漿液老化結痂時,合併其他雜症,不宜使用過於寒涼或溫熱的藥物。
  • 十四五天:
  • 順: 氣血恢復正常,痂皮脫落,留下疤痕。
  • 逆: 痂皮難以脫落,出現寒戰、咬牙、胡言亂語、煩躁等症狀。
  • 險: 痂皮脫落時出現潮熱、口渴、無法進食。

治療原則:

  • 順症: 一般不需治療,治療反而可能有害。
  • 逆症: 難以治療,治療也無益。
  • 險症: 需要積極治療,可以轉危為安。

主要藥方:

  • 保元湯: 基本方,主要成分是人參、黃耆、甘草,主要作用是補益中氣,扶助正氣,使氣血調和。並會根據病情加入不同的藥材如桂枝、川芎、糯米、木香等。
  • 其他藥方: 包括升麻湯、和解湯、四順清涼飲等,主要在發病初期使用,有助於解毒開表;解毒湯、大連翹湯、參蘇飲等,主要在發病中期使用,有助於平穩病情;四君子湯、生脈散、桔梗湯、參苓白朮散等,主要在保元湯之間使用,有輔助作用。另有白螺散、金華散、生肌散等,用於處理痘疹後期的問題。

用藥重點:

  • 初期: 注重開表和解毒。
  • 中期: 注重扶正氣,疏導氣血。
  • 後期: 注重清熱補益,收斂瘡口。

作者觀點:

作者認為,痘疹的治療關鍵在於扶助正氣,而非一味攻邪。保元湯是治療痘疹的基礎,其他藥方都是輔助。作者也認為,用藥不應拘泥於日數,應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應用。他強調,痘疹治療的要點在於「開和解之門,塞走泄之路」,並主張痂皮脫落後,應逐漸減少用藥,讓身體自然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