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14)
卷三 (14)
1. 厥
暴厥者。不知與人言。調經論曰。血之與氣。並走於上。則為大厥。厥則暴死。氣復反則生。不反則死。繆刺論曰。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。令人身體皆重。而形無知也。其狀若屍。或曰屍厥。若此者。豈止於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。今人多不知厥證。而皆指為中風也。
夫中風者。病多經絡之受傷。厥逆者。直因精氣之內奪。表裡虛實。病情當辨。名義不正。無怪其以風治厥也。醫中之害。莫此為甚。
〔診〕脈沉微不數為寒厥。沉伏而數為熱厥。沉細為氣厥。芤大為血虛。浮滑為痰。弦數為熱。浮者外感。脈至如喘。名曰暴厥。寸脈沉而滑。沉為氣。滑為實。實氣相搏。血氣入臟。唇口身冷。死。如身和汗自出。為入腑。此為卒厥。
孫兆治一人。自汗。兩足逆冷至膝下。腹痛不省人事。六脈小弱而急。問其所服之藥。皆陽藥也。此非受病重。藥能重病耳。遂以五苓散、白虎湯十餘劑而安。凡陰厥脛冷則臂亦冷。今脛冷臂不冷。則非下厥上行。所以知是陽厥也。
汪石山治一人卒厥。暴死不知人。先前因微寒數發熱。面色痿黃。六脈沉弦而細。知為中氣久郁所致。與人參七氣湯一服。藥未熟而暴絕。汪令一人緊抱。以口接其氣。徐以熱薑湯灌之。禁止喧鬧移動。移動則氣絕不返矣。有頃果蘇。溫養半月而安。不特此證為然。凡中風。
中氣。中暑。中寒。暴厥。俱不得妄動以斷其氣。內經明言氣復返則生。若不諳而擾亂其氣。不得復返。致夭枉者多矣。
白話文:
突然昏厥的人,會不認得人、無法與人交談。《調經論》說,血和氣一起往上衝,就會形成嚴重的昏厥,昏厥可能會導致猝死。氣如果恢復正常,人就能活過來;氣若無法恢復正常,就會死亡。《繆刺論》說,手足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這五條經絡的氣都耗竭,會讓人身體沉重,像失去知覺一樣,看起來像死人,所以有人稱之為「屍厥」。這種情況不只是手腳冰冷或腳氣而已。現在很多人不了解昏厥的症狀,都把它當成中風。
中風多半是經絡受損,而昏厥是精氣內耗所導致。病症的表裡虛實要仔細分辨,如果名稱用錯,難怪會用治療風的方法來治療昏厥,這對醫學的傷害太大了。
(診斷方法)脈象沉微無力且次數慢,是寒厥;脈象沉伏有力且次數快,是熱厥;脈象沉細,是氣厥;脈象空大,是血虛;脈象浮滑,是痰多;脈象弦且次數快,是熱;脈象浮,是外感。脈象像喘氣,是突然昏厥。寸脈沉而滑,沉代表氣,滑代表實,實氣相搏,血氣衝入內臟,導致嘴唇和身體冰冷,就會死亡。如果身體溫和且自動出汗,代表氣已進入腑臟,這是卒厥。
有個叫孫兆的人,會自發性出汗,兩腳冰冷到膝蓋以下,腹痛且失去知覺。把脈發現六脈微弱且急促。問他吃的藥,都是溫補陽氣的藥。這不是病太重,而是藥物讓病情加重。所以用五苓散、白虎湯等藥方十幾帖才康復。一般來說,陰厥是小腿冰冷,連帶手臂也冰冷。現在小腿冷但手臂不冷,表示不是下方的寒邪往上行,而是陽氣衰竭引起的厥證。
汪石山曾治療一個人突然昏厥,像暴斃一樣不省人事。之前曾輕微怕冷,然後發熱,面色枯黃,把脈發現六脈沉弦而細,判斷是中氣鬱結太久。給他服用人參七氣湯,藥還沒煮好就突然斷氣。汪石山叫一個人緊抱著他,用嘴接住病人的氣,慢慢灌熱薑湯,並禁止喧鬧或移動病人,因為移動會讓氣無法恢復而死亡。過一會兒病人果然甦醒,經過半個月的溫養才康復。不只這種情況,凡是中風、中氣、中暑、中寒、突然昏厥,都不能隨意移動病人而中斷他的氣。內經明白說,氣若能恢復就會活過來,如果不了解而擾亂病人的氣,讓氣無法恢復,導致枉死的人太多了。
2. 諸氣門上
3. 氣
沙篆曰。經云。諸痛皆因於氣。百病皆生於氣。子和曰。天地之氣。常則安。變則動。人並天地之氣。五運佚侵於外。七情交戰於中。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。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。此軒岐所謂諸痛皆因於氣。百病皆生於氣。遂有九氣不同之說。氣本一也。因所觸而為九。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也。
蓋怒則氣上。怒則氣逆。甚則嘔血及餐泄。故氣上矣。喜則氣緩。喜則氣和志達。營衛通利。故氣緩矣。悲則氣消。悲則心系急。肺布葉舉。而上焦不通。營衛不散。熱氣在中。故氣消矣。恐則氣下。恐則精卻。卻則上焦閉。閉則氣還。還則下焦脹。故氣不行矣。寒則氣收。
寒則腠理閉。氣不行。故氣收矣。炅則氣泄。炅則腠理開。營衛通。汗大泄。故氣泄矣。驚則氣亂。驚則心無所依。神無所歸。慮無所定。故氣亂矣。勞則氣耗。勞則喘息汗出。外內皆越。故氣耗矣。思則氣結。思則心有所存。神有所歸。正氣留而不行。故氣結矣。嘗考其為病之詳。
變化多端。如怒氣所至為嘔血。為餐泄。為煎厥。為薄厥。為陽厥。為胸滿脅痛。怒則氣逆而不下。為喘渴煩心。為消癉。為肥氣。為目暴盲。耳暴閉。筋緩。發於外為癰疽。喜氣所至。為笑不休。為毛革焦。為內病。為陽氣不收。甚則為狂。悲氣所至。為陰縮。氣並於肺而肝木受邪。
金太過則肺亦自病。恐傷腎。腎屬水。恐則氣並於腎而心火受邪。水太過則腎亦自病。思傷脾。脾屬土。思則氣並於脾而腎水受邪。土太過則脾亦自病。寒傷形。形屬陰。寒勝熱則陽受病。寒太過則陰亦自病。熱傷氣。氣屬陽。熱勝寒則陰受病。熱太過則陽亦自病。凡此數者。
更相為治。故悲可以治怒。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。喜可以治悲。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。恐可以治喜。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。怒可以治思。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。思可以治恐。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。凡此五者。必詭詐譎怪。然後可以動人耳目。易人視聽。若胸中無才識之人。亦不能用此法耳。
丹溪云。冷氣滯氣逆氣。皆是肺受火邪。氣得炎上之化。有升無降。熏蒸清道。甚則轉成劇病。局方類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。咎將誰執。氣無補法。世俗之言也。以其為病。痞滿悶塞。似難於補。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。邪滯著而不出。所以為病。經云。壯者氣行則已。
怯者則著而成病。苟或氣怯。不用補法。氣何由行。氣屬陽。無寒之理。上升之氣。覺惡寒者。亢則害。承乃制也。氣有餘。便是火。自覺冷氣從下而上者。非真冷也。蓋上升之氣。自肝而出。中挾相火。自下而上。腎熱為甚。火極似水。陽亢陰微也。
喻嘉言曰。人之體中肌肉豐盛。乃血之榮旺。極為美事。但血旺易致氣衰。久而彌覺其偏也。夫氣與血。兩相維附。何以偏旺耶。蓋氣為主則血流。血為主則氣反不流。非真氣之衰也。氣不流有似乎衰耳。所以一切補氣之藥。皆不可用。而耗氣之藥反有可施。緣氣得補而愈錮。不若耗之以助其流動之勢。久之血仍歸其統握之中耳。
白話文:
古籍記載說:「所有疼痛都是因為氣的緣故,各種疾病也都是由氣產生。」朱丹溪認為,天地之氣正常運行則平安,一旦變動就會產生變化。人也稟受天地之氣,外在會受到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六種外邪侵襲,內在則會產生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等七情擾動。因此,聖人珍惜氣就像愛護珍寶一樣,而一般人卻受外物役使,反而傷害了體內的平和之氣。這就是古代醫書所說的「所有疼痛都是因為氣的緣故,各種疾病也都是由氣產生」。
所以才有九種不同氣的說法。氣本來只有一種,但因為受到不同的外在刺激,而產生了九種變化,分別是怒、喜、悲、恐、寒、熱、驚、思、勞。
例如,發怒會使氣往上衝,甚至導致氣逆亂,嚴重會嘔血或腹瀉。喜悅則使氣和緩,心情舒暢,身體經絡暢通。悲傷會使氣消散,心緒緊張,肺部無法正常擴張,導致氣血無法順暢運行,熱氣悶在體內。恐懼則會使氣往下沉,精氣內收,使上焦閉塞,氣滯留在下焦,造成腹脹。寒冷會使氣收斂,皮膚毛孔閉合,氣血運行不暢。酷熱會使氣外洩,皮膚毛孔打開,汗液大量流失,造成氣的耗散。驚嚇會使氣亂,心神沒有依歸,思緒混亂。過度勞累會使氣耗損,出現喘氣、流汗等症狀,導致體內外氣都耗散。思慮過多會使氣鬱結,精神集中在某件事上,正氣停留不動。
詳細觀察因氣所產生的疾病,會發現變化多端。例如,發怒時可能導致嘔血、腹瀉、昏厥、胸悶脅痛、喘息口渴、煩躁不安、消瘦、肥胖、突然失明、耳朵聽不見、筋脈鬆弛,甚至在外表出現癰疽等。喜悅過度會導致不停地笑、毛髮枯焦,產生內在疾病,陽氣無法收斂,嚴重時甚至會發狂。悲傷過度會使陰部收縮,氣滯留在肺部,導致肝臟功能失調;肺屬金,當金過盛時,肺本身也會生病。恐懼則會傷腎,腎屬水,當恐懼時氣會集中在腎臟,導致心火受損;腎屬水,水過盛時,腎本身也會生病。思慮過度則會傷脾,脾屬土,思慮過多時氣會集中在脾臟,導致腎水受損;脾屬土,當土過盛時,脾本身也會生病。寒邪會傷及形體,形體屬陰,寒氣過盛時會使陽氣受損;寒邪過盛,陰氣也會受損。熱邪會傷及氣,氣屬陽,熱邪過盛時會使陰氣受損;熱邪過盛,陽氣也會受損。這些情況會互相影響,互相治療。
因此,可以用悲傷來治療憤怒,用悲痛的話語來感動對方。可以用喜悅來治療悲傷,用玩笑來使對方快樂。可以用恐懼來治療喜悅,用死亡來恐嚇對方。可以用憤怒來治療思慮過多,用侮辱欺騙來刺激對方。可以用思慮來治療恐懼,用其他事情轉移對方的注意力。以上這五種方法,必須要運用詭異怪誕的方法,才能夠引人注意,改變對方的認知。如果胸中沒有才華和見識的人,也無法運用這些方法。
朱丹溪認為,冷氣、滯氣、逆氣都是因為肺受到火邪的影響,使氣產生向上升的趨勢,無法下降,進而影響呼吸系統,嚴重時會轉變成重病。有些醫生喜歡用辛辣燥熱的藥物來治療,無疑是火上加油。氣本來就沒有需要進補的說法,這是世俗的觀點。因為氣病會產生胸悶、腹脹等症狀,看似很難用補的方法治療。但實際上,是正氣虛弱,導致氣無法正常運行,邪氣停留在體內。所以古籍說:「身體強壯的人,氣運行就自然會好;身體虛弱的人,氣就會停滯而形成疾病。」如果身體虛弱卻不加以進補,氣又怎麼能正常運行呢?氣屬陽,本來就不會產生寒冷的現象。當上升的氣產生怕冷的感覺,那是因為陽氣過盛所造成的反常現象。氣如果過盛,就會產生火。如果感覺到寒氣從下往上竄,那並不是真正的寒冷。而是上升的氣從肝臟產生,夾帶相火,從下往上竄,腎熱過盛所造成的現象,這是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的表現。
喻嘉言認為,人體肌肉豐滿,是血氣旺盛的表現,是很好的狀態。但是血氣過旺容易導致氣虛衰,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偏頗。氣和血互相依存,為什麼會出現偏盛的狀況呢?因為氣主導血的運行,如果血為主,氣反而無法順暢運行。這並不是氣真的衰弱了,而是因為氣不通暢,所以看起來像衰弱一樣。因此,所有補氣的藥物都不適合使用,反而可以使用耗氣的藥物,因為氣如果被補,反而會更加鬱結,不如使用耗氣的藥物,幫助氣的運行,久而久之,血也能夠回到正常的運行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