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25)

1. 黃癉(目黃)

谷癉者。食畢即頭眩。心中怫鬱不安。遍身發黃是也。小柴胡去參加白朮、炮薑、膽草、枳實。二便秘者。茵陳蒿湯。胃癉食已如飢。胃熱消穀。面黃瘦。胸滿脅脹。小便秘赤。補中益氣加豬膽汁炒川連、酒黃柏、澤瀉。酒癉者。身目發黃。腹如水狀。心下懊憹而熱。不能食。

時時欲吐。足脛腫。小便黃。面發赤斑。此因飢中飲酒。大醉當風入水所致。梔子大黃湯。酒癉下之。久久為黑癉者。前方去大黃合犀角、地黃。不應。去地黃加桂心、桃仁、穿山甲。色癉者。身黃額上微黑。小便利。大便黑。此因房事過傷。血蓄小腹而發黃。故小腹連腰下痛。

大黃附子湯去細辛加肉桂。若神思困倦。頭目昏重。脾氣不運。大便不實者。四君子湯下硝石礬石丸。陰黃者。厥冷脈沉。或服寒涼過多。變為陰黃。或因過食寒物而成。四肢皮膚皆冷。心下痞硬。眼澀不欲開。自利蜷臥。茵陳附子乾薑湯。或茵陳四逆湯加白朮。冷食不化。

腹中結痛。去甘草加枳實、白朮、草豆蔻。小便不利。加桂、苓、澤瀉。有瘀血發黃。大便必黑。腹脅有塊或脹。脈沉或弦。大便不利。脈稍實而不甚弱者。桃核承氣湯。下盡黑物則退。失血後崩後。一切病後。脾胃肺元氣大傷。面色痿黃。或淡白色。悉屬虛。從內傷治。不可誤認作癉。

食勞疳黃。俗名黃胖。夫黃癉者。暴病也。疳黃者。宿病也。至有久不愈者。溫中丸、棗礬丸。然此僅可治實人。及田家力作之輩。若膏粱柔脆之人。未可輕試也。戴氏云。食積發黃。量其虛實而下之。其餘但利小便。小便清利。則黃自退。喻嘉言曰。夏月天氣之熱。與地氣之濕交蒸。

人受二氣。內結不散。發為黃癉。與盦醬無異。必從外感汗吐下之法去其濕熱。然夏月陽外陰內。非若冬月傷寒人氣伏藏難動之比。其谷癉酒癉女勞癉則純是內傷。與外感無涉。仲景補內經之闕。曲盡其微。至於陰癉一證。仲景之方論已亡。千古之下。惟羅謙甫茵陳四逆湯一方。

治過用寒涼陽癉變陰之證。有合往轍。此外無有也。今人但云陽癉色明。陰癉色晦。此不過氣血之分。辨之不清。轉足誤人。如酒癉變黑。女勞癉額上黑。豈以其黑遂謂陰癉。可用附子、乾薑乎。夫女勞癉者。真陽為血所壅閉。尚未大損。瘀血一行。陽氣即通矣。陰癉則真陽衰微不振。

一任濕熱與濁氣敗血團聚不散。必復其陽。固結始開。倘非離照當空。幽隱何由畢達耶。黃癉得之外感者。誤用補法。是謂實實。得之內傷者。誤用攻法。是謂虛虛。陰癉誤從陽治。襲用苦寒者。皆醫殺之也。在半陰半陽之證。其始必先退陰復陽。陰退乃從陽治。若以附子、黃連合用。

況且有害。奈何純陰無陽。輒用苦寒耶。

白話文:

黃疸(眼睛發黃)

**穀疸:**這種黃疸的特徵是,吃完飯後就感到頭暈,心中煩悶不安,全身都發黃。治療可以使用小柴胡湯,但要去掉人參,加入白朮、炮薑、膽草和枳實。如果大小便不通暢,則要改用茵陳蒿湯。

**胃疸:**這種黃疸的特徵是,吃完飯後還是覺得很餓,因為胃熱導致食物消化得太快,結果面色發黃且消瘦,胸部和兩脅脹滿,小便不暢且顏色深紅。治療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用豬膽汁炒過的川黃連、酒黃柏和澤瀉。

**酒疸:**這種黃疸的特徵是,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腹部像有水腫一樣脹大,心下感到煩躁發熱,吃不下東西,常常想吐,腳踝和小腿腫脹,小便顏色黃,臉上出現紅色斑點。這是因為在肚子餓的時候喝酒,喝醉後又吹風受涼或涉水造成的。治療可以使用梔子大黃湯。如果酒疸久治不癒,演變成黑疸,則要去掉梔子大黃湯中的大黃,改用犀角和生地黃。如果效果不佳,則要去掉生地黃,改用桂心、桃仁和穿山甲。

**色疸:**這種黃疸的特徵是,身體發黃,額頭上稍微發黑,小便通暢,大便顏色黑。這是因為性生活過度,導致瘀血積聚在下腹部而引發的黃疸,所以下腹部連帶腰部都會疼痛。治療可以使用大黃附子湯,但要去掉細辛,加入肉桂。如果患者精神困倦,頭暈目眩,脾氣不順暢,大便稀溏,則要使用四君子湯,並配以硝石礬石丸。

**陰黃:**這種黃疸的特徵是,四肢冰冷,脈象沉細,可能是因為服用過多的寒涼藥物,或者是吃了過多的寒冷食物造成的。患者四肢和皮膚都冰冷,心下痞硬,眼睛乾澀不想睜開,經常腹瀉,身體蜷曲著躺臥。治療可以使用茵陳附子乾薑湯,或者茵陳四逆湯加白朮。如果患者吃冷的食物不消化,腹中結塊疼痛,則要去掉甘草,加入枳實、白朮和草豆蔻。如果小便不利,則要加入桂枝、茯苓和澤瀉。

**有瘀血引起的黃疸:**這種黃疸的特徵是,大便一定是黑色的,腹部或脅部有腫塊或脹滿感,脈象沉弦或沉澀,大便不通暢,脈象稍微有力但不虛弱。治療可以使用桃核承氣湯。只要排出黑色瘀血,黃疸就會消退。

**失血、產後或久病後的黃疸:**所有失血後、產後或久病後,導致脾胃肺元氣大傷,面色萎黃或淡白色,都屬於虛症,應該從內傷來治療,不能誤認為是黃疸。

**食勞疳黃:**俗稱黃胖。黃疸是突然發病的,疳黃是慢性疾病。如果久治不癒,可以使用溫中丸或棗礬丸。但這些藥只能用在身體強壯的人,以及從事體力勞動的農民身上。對於生活優渥、體質虛弱的人,不可輕易嘗試。

戴氏認為,食積引起的黃疸,要根據虛實情況來瀉下。其他情況則只要利小便,小便清澈了,黃疸自然就會消退。喻嘉言說,夏天天氣炎熱,加上地氣潮濕,兩者交蒸,人體受到這兩種氣的影響,內結不散,就會引發黃疸,就像發霉變質的醬料一樣。必須從外感表症的角度,使用發汗、催吐或瀉下的方法來去除濕熱。但夏天陽氣外散,陰氣內藏,不像冬天傷寒那樣人氣伏藏難以調動。而穀疸、酒疸和女勞疸則是純粹的內傷,與外感無關。張仲景補充了《內經》的不足,把這些疾病的細微之處都說得很清楚。至於陰黃,張仲景的方論已經失傳了。千百年來,只有羅謙甫的茵陳四逆湯,可以用來治療因為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陽黃轉變為陰黃的證狀,符合前人的經驗,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。現在的人只知道把陽黃說成顏色鮮明,陰黃說成顏色晦暗,這不過是氣血的區別,分辨不清反而會誤人。比如酒疸會變成黑色,女勞疸額頭會發黑,難道因為顏色發黑就認為是陰黃,可以使用附子和乾薑嗎?女勞疸是因為真陽被瘀血阻礙,還沒有嚴重損害,只要瘀血排出,陽氣自然就會通暢。陰黃則是真陽衰微不振,濕熱和濁氣敗血團聚不散,必須恢復陽氣,積聚才會散開。如果不是像太陽光一樣照耀,陰暗隱蔽的地方怎麼能夠徹底清除呢?黃疸如果是外感引起的,卻誤用補法,這叫做「實證用補」,如果是內傷引起的,卻誤用攻法,這叫做「虛證用瀉」。陰黃如果誤用陽治的方法,使用苦寒藥物,都是醫生害死了病人。對於半陰半陽的證狀,一開始必須先退陰復陽,陰退了才能使用陽治的方法。如果將附子和黃連一起使用,更加有害。為什麼在純陰無陽的情況下,卻偏要使用苦寒藥物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