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6)

1. 睡中驚動

小兒睡中驚動。由心腎不足所致。蓋臟腑脆弱。易為驚恐。夫人之神氣。寤則行於目。寐則棲於腎。今心腎既虛。則不能寧攝精神。故睡中驚動也。治宜清心安神。亦有驚嚇而作者。因擊動其肝。故魂不安也。宜抱龍丸以豁痰鎮驚。若食鬱生痰。驚動不安者。用四君子以健脾。加神麯、半夏以化痰。山梔、柴胡以清熱。

白話文:

小兒睡中驚動的病因與治療

古代醫學認為,小兒睡中驚動,主要由心腎不足所引起。

原因分析:

  • 孩童臟腑嬌嫩,容易受到驚嚇,心神不寧。
  • 醫學認為,人的精神在清醒時表現於眼睛,睡覺時則歸於腎臟。
  • 當心腎虛弱時,無法安穩地攝住精神,就會導致睡夢中驚動。

治療方案:

  • 以清心安神為主要治療原則。
  • 若因驚嚇導致驚動,可使用抱龍丸以豁痰鎮驚。
  • 若因飲食積滯、痰濕阻滯而導致驚動不安,則可使用四君子湯健脾,再加入神麴、半夏化痰,山梔、柴胡清熱。

2. 目動咬牙

小兒驚後。目微動咬牙者。皆病後亡津液。不能榮其筋脈也。亦有肝經虛熱生風者。宜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。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。氣有餘也。瀉青丸。夜間盜汗及睡不寧而動者。血不足而肝腎有熱也。地黃丸。或因肝經風邪傳於脾腎者。亦令咬牙。先用柴胡清肝散。

次用五味異功散、六味地黃丸。若因肝胃虛熱。補中益氣加芍藥、山梔。實熱。瀉黃散。以牙齦屬手足陽明故也。

白話文:

小孩受驚嚇後,眼睛微微動,並且咬牙,都是因為生病後津液流失,無法滋養筋脈。也可能是肝經虛熱生風導致,需要根據氣血虛實來治療。白天發熱,喝冷水後就動,說明氣虛有餘,可以服用瀉青丸。夜晚盜汗,睡不安穩,並且動來動去,說明血虛,肝腎有熱,可以服用地黃丸。也可能是肝經風邪傳到脾腎,導致咬牙,可以先服用柴胡清肝散,接著服用五味異功散、六味地黃丸。如果因為肝胃虛熱,可以補中益氣,加芍藥、山梔。如果是實熱,可以用瀉黃散,因為牙齦屬於手足陽明經。

3. 搖頭便血

經曰。諸風掉眩。皆屬於肝。肝屬木。木得風則搖動。乃肝經火盛而生虛風也。便血者。風木搖動。則土受凌虐而不能統血也。或因乳母恚怒。風熱熾盛。肝木傷脾。使清陽不升。亦有風邪侵入大腸者。治法。若因風熱。柴胡清肝散。若因怒火者。小柴胡湯加白芍、丹皮。若清氣不升。

脾氣下陷者。補中益氣湯。肝經血熱妄行者。六味地黃丸。脾土不能培肝木者。六君子加柴胡、鉤藤鉤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,各種風症所造成的頭昏眼花,都屬於肝臟的問題。肝臟屬木,木遇到風就會搖動,這是因為肝經火氣旺盛,生出了虛風。

便血的原因是,風木搖動,導致脾土受損,無法統攝血液。也有可能是因為乳母生氣,導致風熱熾盛,肝木傷脾,使清陽之氣無法上升。還有一些情況是風邪侵入大腸造成的。

治療方法:

  • 如果是因風熱引起的,可以用柴胡清肝散。
  • 如果是因怒火引起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白芍、丹皮。
  • 如果是清氣不升,脾氣下陷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。
  • 如果是肝經血熱妄行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。
  • 如果是脾土無法培育肝木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柴胡、鉤藤。

4. 偏風口噤

小兒偏風者。少陽厥陰肝膽二經證也。口噤者。由風木太甚而乘於脾。則筋燥而急。然燥令主於收斂勁切。或左或右。其因一也。若足陽明胃經氣虛。風邪所乘。其筋脈偏急者屬內因。若脾肺虛弱。腠理不密。外邪所乘。或吐瀉後。內亡津液。不能養肝致口眼喎斜。皆屬肝血不足。

內火生風。宜滋腎水養肝血壯脾土。治法。脾胃虛而動風者。異功散加柴胡、鉤藤鉤。肝肺虛而外邪所乘者。鉤藤飲。若兼目緊上視。寒熱往來。小便淋瀝。面青脅脹。皆肝經本病也。或唇口喎斜。腹痛少食。目胞浮腫。面色青黃。肢體倦怠。皆肝木乘脾證也。當審五臟相勝而主之。

設執其見證。概投風藥。反成壞證矣。

白話文:

小兒偏風的病因與治療

小兒偏風,是少陽厥陰肝膽二經的病症。口噤,是因風木太甚,乘犯脾臟所致,導致筋脈乾燥而緊繃。口噤的偏向,不論是左邊還是右邊,其病因都是一樣的。

如果足陽明胃經氣虛,被風邪侵襲,導致筋脈偏緊,這屬於內因。如果脾肺虛弱,腠理不密,外邪乘虛而入,或者吐瀉之後,內耗津液,無法滋養肝臟,導致口眼歪斜,這些都屬於肝血不足。

內火生風,應當滋養腎水,養護肝血,健脾益土。治療方法如下:

1. 脾胃虛弱而動風者: 使用異功散加柴胡、鉤藤。

2. 肝肺虛弱而外邪所乘者: 使用鉤藤飲。

3. 若兼有目睛緊盯上方、寒熱交替、小便淋漓不盡、面色青白、脅肋脹痛等症狀,這些都是肝經本來的病症。

4. 若兼有嘴唇口角歪斜、腹痛食少、眼瞼浮腫、面色青黃、肢體倦怠等症狀,這些都是肝木乘脾的病症。

總之,應當審察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,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。

5. 角弓反張

角弓反張。即是痙病。經脈空疏。虛風襲入。而致筋脈拘急。或因驚駭停食。肝脾受困。內動虛風。皆能致此。若身反張強直。發熱不搐者。風傷太陽也。人參敗毒散、小續命湯。因驚駭目直。呵欠項強頓悶者。為木風內病。鉤藤散。因暴怒擊動肝火者。瀉青丸。若服前劑。

其證益甚者。此邪氣已去而脾氣虧也。異功散加芎、歸補之。若氣血素弱。或服攻伐之劑。而手循衣領。咬牙呵欠者。肺經虛甚也。兼進六君子、地黃丸補之。

白話文:

角弓反張,就是痙攣。經脈空虛,虛風入侵,導致筋脈緊縮。也可能是因為驚嚇、不吃飯,肝脾受困,內動虛風,都會造成這種情況。如果身體反張僵直,發燒但不抽搐,是風傷太陽。可以服用人參敗毒散或小續命湯。若是因為驚嚇,眼睛直視,打哈欠、脖子僵硬、胸口悶,屬於木風內病,可以服用鉤藤散。如果是因為暴怒,導致肝火上升,可以服用瀉青丸。如果服用上述藥物後,症狀反而加重,說明邪氣已經去除,但脾氣虛弱,可以用異功散加川芎、當歸來補。如果氣血本來就虛弱,或者服用攻伐藥物,導致手沿著衣領摸索、咬牙打哈欠,說明肺經虛弱,需要配合六君子湯、地黃丸來補。

6. 急驚

錢氏云。小兒急驚。因聞大聲或驚而發搐。搐止如故。此熱生於心。身熱面赤引飲。口中氣熱。二便黃赤。甚則發搐。蓋熱盛生風。陽盛而陰虛也。經曰。熱則生風。風則痰動。痰熱客於心膈間。風火相搏。故抽搐發動。當用抱龍丸、瀉青丸除其痰熱。不可用巴豆之藥。樓全善云。

急驚屬木火土實。木實則搐有力及目上視。火實則動札頻睫。土實則身熱面赤而不吐瀉。偃睡合睛。治法。宜涼宜瀉。用利驚丸等。亦有因驚而發者。牙關緊急。壯熱涎潮。竄視反張。搐搦顫動。唇口眉毛眨引。口中熱氣。頰赤唇紅。二便秘結。脈浮洪數緊。此內有實熱。外挾風邪。

白話文:

錢氏認為,小兒急驚是因為聽到大聲或受到驚嚇而導致抽搐,抽搐停止後身體狀況如常。這是因為心火過盛,導致身體發熱、面紅、口渴、口氣熱、大小便黃赤,嚴重時甚至會發抽。這是因為熱盛生風,陽氣盛而陰氣虛弱。經書上說,熱則生風,風則痰動,痰熱停留在心膈之間,風火相搏,因此才會抽搐。應該用抱龍丸、瀉青丸去除痰熱,不可使用巴豆類藥物。

樓全善認為,急驚屬於木火土實證。木實則抽搐有力且眼睛向上看,火實則眼皮跳動頻繁,土實則身體發熱、面紅,但沒有嘔吐腹瀉,且昏睡、閉眼。治療方法應該涼血瀉熱,使用利驚丸等藥物。也有一些是因為驚嚇而發作的急驚,表現為牙關緊閉、發熱、流涎、眼神慌張、抽搐顫抖、嘴唇和眉毛不停地抽動、口氣熱、臉頰和嘴唇發紅、大小便不通,脈象浮洪數緊。這是因為內有實熱,外受風邪所致。

當截風定搐。若痰熱尚作。仍微下之。痰熱既泄。急宜調養脾氣。此肝膽血虛。火動生風。蓋風生則陰血愈散。陰火愈熾。若屢服祛風化痰瀉火辛散之劑不愈。便宜認作脾虛血損。急以六君子湯補其脾胃。否則必變慢驚也。急驚而兒目睛翻轉。足擺跳搐。忽大叫吐逆。藥不得入。

搐鼻無嚏者不治。

白話文:

當風邪入侵導致抽搐時,若還有痰熱未消,就應該稍微瀉下一些,等痰熱消退後,要趕緊調養脾氣。這是因為肝膽血虛,導致火氣上炎生風,風邪生起就會使陰血散失,陰火更熾盛。如果反覆服用祛風化痰瀉火辛散的藥物沒有效果,就要考慮是脾虛血損,應該及時用六君子湯來補益脾胃,否則必然會轉變成慢驚。如果孩子驚厥時眼球上翻,腳不停地抽動,突然大叫嘔吐,藥物無法入口,就屬於急驚。如果鼻子抽動卻沒有打噴嚏,那就無藥可治了。

7. 漫驚

錢氏云。小兒慢驚。因病後。或吐瀉。或藥餌傷損脾胃。肢體逆冷。口鼻氣微。手足瘛瘲。昏睡露睛。此脾虛生風無陽之證也。因吐瀉脾肺俱虛。肝木所乘。或急驚屢用瀉熱。則脾損陰消。遂變慢驚而致瘛瘲微搐。樓全善所謂木虛則搐而無力。火虛則身寒。口中氣冷。土虛則吐瀉。

睡而露睛。治宜溫補脾胃。六君子薑、桂、蠍尾。或兼夾熱夾食夾痰。與外感證相似者。當審其因而治之。大率吐瀉痰鳴氣喘。眼開神緩。昏睡露睛。驚跳搐搦。乍發乍靜。或身熱肢冷。面淡唇青。其脈沉遲微緩者是也。當溫補脾氣為主。佐以安心制肝藥。若稟賦不足。或久病脾虛。

白話文:

錢氏說,小兒慢驚,是因病後,或是吐瀉,或是藥物傷損脾胃,導致肢體冰冷,口鼻氣息微弱,手腳抽搐,昏睡卻露著眼珠,這是脾虛生風無陽的症狀。

因為吐瀉,脾肺皆虛,肝木乘虛而入,或因急驚而反覆使用瀉熱藥物,就會損傷脾氣,陰氣消退,從而轉變成慢驚,導致手腳微弱抽搐。樓全善說,木虛就會抽搐无力,火虛就會身體寒冷,口中氣息冰冷,土虛就會吐瀉。

睡著了卻露出眼珠,治療應當溫補脾胃,以六君子湯加薑、桂、蠍尾,或兼夾熱、夾食、夾痰,與外感證相似者,應當審視病因對症治療。

總的來說,吐瀉、痰鳴、氣喘、眼睜開神志遲緩、昏睡露出眼珠、驚跳抽搐、時發時止、或是身體發熱肢體冰冷、面色蒼白唇色青紫、脈象沉遲微弱,都屬於這種症狀。治療應當以溫補脾氣為主,輔以安心制肝的藥物。如果天生體質不足,或是久病脾虛,更要重視脾胃的調理。

及常服克伐之藥者。多致此證。若因土虛不能生金。金不能平木。木來侮土。致成慢驚者。五味異功散加當歸、棗仁、鉤藤以補土平木。若脾土虛寒者。六君子加烏頭、蠍尾。泄瀉。加炮薑、木香。不應。急加附子以回陽氣。凡元氣虧損而致昏憒者。急灸百會穴。若待下痰不愈而後灸之。

則元氣脫散而不救矣。此乃臟腑傳變已極。總歸虛處。惟脾受之。無風可逐。無驚可療。因脾虛不能攝涎。故津液妄泛而似痰者。當依前法自效。若不審其因。泛用祛風化痰之劑。反促其危也。每見小兒脾胃弱者。一病即成慢驚。不可泥為久病。誤藥而後始成也。內經謂之慢脾風。

白話文:

長期服用寒涼克伐藥物的人,容易導致這種病症。如果因為脾土虛弱不能生金,金不能平木,木來侵犯脾土,就會造成慢驚。治療時可以用五味異功散加入當歸、棗仁、鉤藤來補脾土平肝木。如果脾土虛寒,可以在六君子湯中加入烏頭、蠍尾。如果患者出現腹瀉,可以加炮薑、木香。如果效果不佳,應立即加附子回陽氣。凡是元氣虧損導致昏迷的,應立即灸百會穴。如果等到痰下不愈才灸,元氣就會散失而無法挽救。這說明臟腑傳變已經到了極點,最終都歸結於脾虛。這種病症沒有風可以驅散,沒有驚恐可以治療,是因為脾虛不能收攝津液,所以津液妄行而似痰。應當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法自愈。如果不清楚病因,濫用祛風化痰的藥物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經常看到脾胃虛弱的小孩,一病就會變成慢驚。不要誤以為是久病,而誤用藥物,導致病情加重。內經稱之為慢脾風。

意可見矣。慢驚而見目不轉睛。痰鳴如拽鋸聲。項軟身冷黏汗。手足一邊牽引者不治。喻嘉言曰。小兒初生。以及童幼。肌肉筋骨。臟腑血脈。俱未充長。陽則有餘。陰則不足。故易於生熱。熱甚則生痰生風生驚。亦所恆有。設當日直以四字立名。曰熱痰風驚。則後人不眩。

因四字不便立名。乃節去二字。後人不解。遂以為奇特之病。且謂此病有八候。以其頭搖手勁也。而立抽掣之名。以其卒口噤腳攣急也。而立目邪心亂搐搦之名。以其脊強背反也。而立角弓反張之名。相傳既久。不知其妄造。遇此等證。無不以為奇特。而不知小兒之腠理未密。

易於感冒風寒。病則筋脈牽強。因筋脈牽強。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張種種不通名目。而用金石藥鎮墜。外邪深入臟腑。千中千死。間有體堅證輕得愈者。又詫為再造奇功。遂至各守專門。雖日殺數兒。不自知其罪矣。如方書中有云。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。此等胡言。竟出自高明。

白話文:

很明顯,孩子驚嚇後眼睛直直地盯著,呼吸時有痰鳴聲,像是拉鋸一樣,脖子軟弱,身體冰冷,還伴隨著黏黏的汗水。如果只有一邊的手腳抽搐,那便無法治癒。喻嘉言說,嬰兒和幼童的肌肉、筋骨、臟腑、血管都還沒有長全,陽氣旺盛,陰氣不足,所以容易發熱。熱氣過盛就會產生痰液、風邪和驚嚇,這是常有的事。如果當時直接用四個字命名,叫做「熱痰風驚」,後人就不會感到困惑。

由於四個字不方便做為病名,就省略了兩個字。後人不懂其中緣由,就認為這是一種奇特的病症。他們還說這種病有八個徵兆,因為孩子頭部搖晃、手腳抽筋,就叫它「抽掣」;因為孩子嘴巴緊閉、腳趾蜷縮,就叫它「目邪心亂搐搦」;因為孩子脊柱僵硬,背部反弓,就叫它「角弓反張」。這些說法流傳已久,人們不知道是杜撰出來的。遇到這些症狀,就當成奇特的病症,而不明白孩子皮膚腠理尚未緊密,容易受風寒感冒。

生病後筋脈就會牽引僵硬,由於筋脈牽引僵硬,就會出現抽掣、搐搦、角弓反張等各種莫名的病症。用金石藥物鎮壓,外邪就會深入臟腑,十個孩子裡就有一千個會死。偶爾有些體質強健,症狀輕微,治好了,又驚嘆是再造奇功。於是各個醫家守著自己的專門領域,即使每天害死幾個孩子,也毫無自知之罪。就像醫書中所說:「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」,這種胡話,竟然出自名醫之口。

偏足為驚風之說樹幟。曾不思小兒不耐傷寒。初傳太陽一經。早已身強多汗。筋脈牽動。人事昏沉。勢已極於本經。湯藥亂投。死亡接踵。何由見其傳經解散耶。此所以誤言小兒無傷寒也。不知小兒易於外感。易於發熱。傷寒為獨多。世所妄稱為驚風者。即此也。小兒傷寒。

要在三日內即愈為貴。若待經盡方解。必不能耐矣。又剛痙無汗。柔痙有汗。小兒肌腠不密。故剛痙少。柔痙多。世醫見其汗出不止。神昏不醒。往往以慢驚風證為名。而用參、耆、朮、附等藥閉其腠理。熱邪不得外越。亦為大害。但比金石藥為差減耳。所以凡治小兒之熱。

白話文:

認為偏足就是驚風,這種說法真是荒謬。難道就沒有想過孩子不耐寒,一開始就感染太陽經,身體已經很虛弱、汗出很多,筋脈牽動,神志昏沉,病情已經發展到極點,卻亂投藥物,導致死亡接踵而至。怎麼可能看到傳經散解呢?這就是誤傳孩子沒有傷寒的根本原因。其實孩子很容易受外邪入侵,容易發熱,傷寒是很常見的。世俗人誤以為驚風的,就是這種情況。孩子得了傷寒,

必須在三天內治好才好,如果等到經氣衰竭才解,孩子一定承受不住。而且,孩子發痙攣,沒有汗的叫剛痙,有汗的叫柔痙。孩子肌膚腠理不密,所以剛痙少見,柔痙多見。有些醫生看到孩子汗出不止,神志昏沉,就隨便說成是慢驚風,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附子等藥物ปิด腠理,熱邪無法外散,也會造成很大危害。雖然比用金石藥物好一些,但還是很危險。所以,治療孩子的熱病,

但撤其出表。不當固其入里也。仲景原有桂枝湯法。若舍而不用。從事東垣內傷為治。毫釐千里矣。

白話文:

"但應將藥物撤離於外敷處,而非固守於內部使用。張仲景原先有桂枝湯的方法。如果捨棄此方法而不使用,轉而採用東垣內傷的治療方式,那麼就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了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