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6)

1. 睡中驚動

小兒睡中驚動。由心腎不足所致。蓋臟腑脆弱。易為驚恐。夫人之神氣。寤則行於目。寐則棲於腎。今心腎既虛。則不能寧攝精神。故睡中驚動也。治宜清心安神。亦有驚嚇而作者。因擊動其肝。故魂不安也。宜抱龍丸以豁痰鎮驚。若食鬱生痰。驚動不安者。用四君子以健脾。加神麯、半夏以化痰。山梔、柴胡以清熱。

白話文:

小孩睡覺時容易驚醒,是因為心腎功能不足所導致。這是因為他們的臟腑比較虛弱,容易受到驚嚇。人的精神,清醒時會表現在眼睛,睡著時則會藏在腎臟。現在心腎兩者都虛弱,就無法安定精神,所以睡覺時才會容易驚醒。治療上應該清心安神。另外,也有因為受到驚嚇而造成的,這樣會牽動到肝臟,導致魂魄不安。可以使用抱龍丸來化痰鎮驚。如果因為飲食積滯而產生痰,導致驚醒不安,可以用四君子湯來健脾,再加入神麯、半夏來化痰,並用山梔子、柴胡來清除熱氣。

2. 目動咬牙

小兒驚後。目微動咬牙者。皆病後亡津液。不能榮其筋脈也。亦有肝經虛熱生風者。宜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。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。氣有餘也。瀉青丸。夜間盜汗及睡不寧而動者。血不足而肝腎有熱也。地黃丸。或因肝經風邪傳於脾腎者。亦令咬牙。先用柴胡清肝散。

次用五味異功散、六味地黃丸。若因肝胃虛熱。補中益氣加芍藥、山梔。實熱。瀉黃散。以牙齦屬手足陽明故也。

白話文:

小孩受到驚嚇後,如果眼睛微微顫動而且咬牙,大多是因為生病後體內津液耗損,無法滋養筋脈所導致。也有可能是肝經虛熱而生風的緣故。應該仔細分辨他的氣血是偏盛還是不足,再來進行治療。如果是白天發熱而且喜歡喝冷飲時發作,那是因為氣有餘的緣故,可以用瀉青丸來治療。如果是夜間盜汗或者睡不安穩時發作,那是因為血不足而且肝腎有熱,可以用地黃丸來治療。

還有一種情況,是肝經的風邪傳到脾腎所引起的咬牙,可以先用柴胡清肝散,接著使用五味異功散和六味地黃丸。如果是因為肝胃虛熱引起的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芍藥和山梔子來治療。如果是實熱引起的,可以用瀉黃散來治療。因為牙齦屬於手足陽明經的範圍,所以要這樣治療。

3. 搖頭便血

經曰。諸風掉眩。皆屬於肝。肝屬木。木得風則搖動。乃肝經火盛而生虛風也。便血者。風木搖動。則土受凌虐而不能統血也。或因乳母恚怒。風熱熾盛。肝木傷脾。使清陽不升。亦有風邪侵入大腸者。治法。若因風熱。柴胡清肝散。若因怒火者。小柴胡湯加白芍、丹皮。若清氣不升。

脾氣下陷者。補中益氣湯。肝經血熱妄行者。六味地黃丸。脾土不能培肝木者。六君子加柴胡、鉤藤鉤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「所有因為風引起的頭暈目眩,都歸屬於肝。」肝屬木,木遇到風就會搖動,這是因為肝經火氣旺盛而產生虛風。至於便血,是因為風木搖動,導致脾土受到欺凌而無法統攝血液。有時候也可能是因為哺乳的母親生氣,風熱熾盛,肝木傷害到脾,使得清陽之氣無法上升。也有可能是風邪侵入大腸所致。

治療方法是,如果是因為風熱,可以用柴胡清肝散;如果是因為怒火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白芍、丹皮;如果是清氣無法上升、脾氣下陷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;如果是肝經血熱亂行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;如果是脾土無法培補肝木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、鉤藤。

4. 偏風口噤

小兒偏風者。少陽厥陰肝膽二經證也。口噤者。由風木太甚而乘於脾。則筋燥而急。然燥令主於收斂勁切。或左或右。其因一也。若足陽明胃經氣虛。風邪所乘。其筋脈偏急者屬內因。若脾肺虛弱。腠理不密。外邪所乘。或吐瀉後。內亡津液。不能養肝致口眼喎斜。皆屬肝血不足。

內火生風。宜滋腎水養肝血壯脾土。治法。脾胃虛而動風者。異功散加柴胡、鉤藤鉤。肝肺虛而外邪所乘者。鉤藤飲。若兼目緊上視。寒熱往來。小便淋瀝。面青脅脹。皆肝經本病也。或唇口喎斜。腹痛少食。目胞浮腫。面色青黃。肢體倦怠。皆肝木乘脾證也。當審五臟相勝而主之。

設執其見證。概投風藥。反成壞證矣。

白話文:

小兒偏風,是少陽、厥陰肝膽兩條經絡的病症。口噤(嘴巴緊閉)的情況,是因為風邪過盛而侵犯到脾臟,導致筋脈乾燥、繃緊。這種乾燥會使身體收縮、僵硬,不論是左側或右側,病因都是相同的。如果是足陽明胃經氣虛,風邪乘虛而入,導致筋脈偏向一側的繃緊,這屬於內因。如果是脾肺虛弱,皮膚腠理不夠緊密,外邪入侵,或是嘔吐、腹瀉後體內津液不足,無法滋養肝臟,導致口眼歪斜,這些都屬於肝血不足。

內熱產生風邪,應當滋養腎水、養肝血、強壯脾土。治療方法,若是脾胃虛弱而導致風邪,用異功散加上柴胡、鉤藤;若是肝肺虛弱而受到外邪侵襲,用鉤藤飲。如果兼有眼睛緊閉、向上看、忽冷忽熱、小便不順、臉色發青、脅肋脹痛,這些都屬於肝經本身的病變。若是嘴唇歪斜、腹痛、食慾不振、眼皮浮腫、臉色青黃、四肢疲倦,這些都是肝木侵犯脾臟的症狀,應當仔細辨別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係來治療。

如果只根據表面看到的症狀,就一概使用祛風藥物,反而會使病情惡化。

5. 角弓反張

角弓反張。即是痙病。經脈空疏。虛風襲入。而致筋脈拘急。或因驚駭停食。肝脾受困。內動虛風。皆能致此。若身反張強直。發熱不搐者。風傷太陽也。人參敗毒散、小續命湯。因驚駭目直。呵欠項強頓悶者。為木風內病。鉤藤散。因暴怒擊動肝火者。瀉青丸。若服前劑。

其證益甚者。此邪氣已去而脾氣虧也。異功散加芎、歸補之。若氣血素弱。或服攻伐之劑。而手循衣領。咬牙呵欠者。肺經虛甚也。兼進六君子、地黃丸補之。

白話文:

角弓反張,就是痙攣病。因為經脈空虛疏鬆,虛弱的風邪侵入,導致筋脈拘攣、緊張。也可能是因為受到驚嚇、飲食停滯,使肝脾功能受阻,體內產生虛風,這些都可能導致角弓反張。如果身體向後彎曲、僵硬,並且發燒但不抽搐,這是風邪侵犯太陽經所致,可以用人參敗毒散或小續命湯來治療。如果因為驚嚇而眼睛直愣愣的、打呵欠、脖子僵硬、感到頭暈胸悶,這是屬於肝木內風的病症,可以用鉤藤散來治療。如果因為暴怒引發肝火旺盛,可以用瀉青丸來治療。如果服用前面的藥方後,症狀反而更加嚴重,這表示邪氣已經去除,但脾氣變得虛弱,可以用異功散加入川芎、當歸來補益。如果患者本身氣血虛弱,或者服用過於攻伐的藥物,導致手抓著衣領、咬牙、打呵欠,這是肺經虛弱過於嚴重的表現,可以同時服用六君子湯和地黃丸來補益。

6. 急驚

錢氏云。小兒急驚。因聞大聲或驚而發搐。搐止如故。此熱生於心。身熱面赤引飲。口中氣熱。二便黃赤。甚則發搐。蓋熱盛生風。陽盛而陰虛也。經曰。熱則生風。風則痰動。痰熱客於心膈間。風火相搏。故抽搐發動。當用抱龍丸、瀉青丸除其痰熱。不可用巴豆之藥。樓全善云。

急驚屬木火土實。木實則搐有力及目上視。火實則動札頻睫。土實則身熱面赤而不吐瀉。偃睡合睛。治法。宜涼宜瀉。用利驚丸等。亦有因驚而發者。牙關緊急。壯熱涎潮。竄視反張。搐搦顫動。唇口眉毛眨引。口中熱氣。頰赤唇紅。二便秘結。脈浮洪數緊。此內有實熱。外挾風邪。

當截風定搐。若痰熱尚作。仍微下之。痰熱既泄。急宜調養脾氣。此肝膽血虛。火動生風。蓋風生則陰血愈散。陰火愈熾。若屢服祛風化痰瀉火辛散之劑不愈。便宜認作脾虛血損。急以六君子湯補其脾胃。否則必變慢驚也。急驚而兒目睛翻轉。足擺跳搐。忽大叫吐逆。藥不得入。

搐鼻無嚏者不治。

白話文:

錢氏說,小兒急驚風,是因為聽到巨大聲響或受到驚嚇而引發抽搐,抽搐停止後又恢復正常。這是因為心臟有熱,導致身體發熱、臉色發紅、想喝水、口中氣熱、大小便顏色黃紅,嚴重時就會抽搐。這是因為熱太盛而產生風,陽氣太盛而陰氣虛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熱就會生風,風就會使痰液移動。」痰熱停留在心胸之間,風與火互相搏擊,所以就會發作抽搐。應該使用抱龍丸、瀉青丸來去除痰熱,不能使用巴豆等藥物。

樓全善說,急驚風屬於肝木、心火、脾土的實證。肝木實證,就會抽搐有力而且眼睛向上看;心火實證,就會頻繁眨眼;脾土實證,就會身體發熱、臉色發紅,而且不會嘔吐或腹瀉,會仰臥睡覺、眼睛閉合。治療方法應該使用涼性的藥物來瀉火,可以使用利驚丸等。也有因為受到驚嚇而發作的,會牙關緊閉、高燒、流口水、眼睛亂動、身體反張、抽搐顫動、嘴唇和眉毛抽動、口中有熱氣、臉頰發紅嘴唇紅潤、大小便不通暢,脈象浮大、洪數且緊。這是因為體內有實熱,體外又夾雜風邪。

這時應該先截斷風邪、平息抽搐。如果痰熱還在發作,就要稍微使用瀉下藥物。痰熱排出後,就要趕快調養脾胃。這是因為肝膽血虛、火氣妄動而生風。風邪產生就會使陰血更加耗散,陰火更加熾盛。如果多次服用祛風化痰、瀉火辛散的藥物都無法治好,就要考慮是脾虛血損,趕快使用六君子湯來補養脾胃,否則一定會轉變成慢驚風。急驚風的小孩如果眼睛翻轉、雙腳擺動抽搐、突然大叫嘔吐、藥物無法餵入,如果抽搐卻沒有打噴嚏的現象,就表示無法治癒了。

7. 漫驚

錢氏云。小兒慢驚。因病後。或吐瀉。或藥餌傷損脾胃。肢體逆冷。口鼻氣微。手足瘛瘲。昏睡露睛。此脾虛生風無陽之證也。因吐瀉脾肺俱虛。肝木所乘。或急驚屢用瀉熱。則脾損陰消。遂變慢驚而致瘛瘲微搐。樓全善所謂木虛則搐而無力。火虛則身寒。口中氣冷。土虛則吐瀉。

睡而露睛。治宜溫補脾胃。六君子薑、桂、蠍尾。或兼夾熱夾食夾痰。與外感證相似者。當審其因而治之。大率吐瀉痰鳴氣喘。眼開神緩。昏睡露睛。驚跳搐搦。乍發乍靜。或身熱肢冷。面淡唇青。其脈沉遲微緩者是也。當溫補脾氣為主。佐以安心制肝藥。若稟賦不足。或久病脾虛。

及常服克伐之藥者。多致此證。若因土虛不能生金。金不能平木。木來侮土。致成慢驚者。五味異功散加當歸、棗仁、鉤藤以補土平木。若脾土虛寒者。六君子加烏頭、蠍尾。泄瀉。加炮薑、木香。不應。急加附子以回陽氣。凡元氣虧損而致昏憒者。急灸百會穴。若待下痰不愈而後灸之。

則元氣脫散而不救矣。此乃臟腑傳變已極。總歸虛處。惟脾受之。無風可逐。無驚可療。因脾虛不能攝涎。故津液妄泛而似痰者。當依前法自效。若不審其因。泛用祛風化痰之劑。反促其危也。每見小兒脾胃弱者。一病即成慢驚。不可泥為久病。誤藥而後始成也。內經謂之慢脾風。

意可見矣。慢驚而見目不轉睛。痰鳴如拽鋸聲。項軟身冷黏汗。手足一邊牽引者不治。喻嘉言曰。小兒初生。以及童幼。肌肉筋骨。臟腑血脈。俱未充長。陽則有餘。陰則不足。故易於生熱。熱甚則生痰生風生驚。亦所恆有。設當日直以四字立名。曰熱痰風驚。則後人不眩。

因四字不便立名。乃節去二字。後人不解。遂以為奇特之病。且謂此病有八候。以其頭搖手勁也。而立抽掣之名。以其卒口噤腳攣急也。而立目邪心亂搐搦之名。以其脊強背反也。而立角弓反張之名。相傳既久。不知其妄造。遇此等證。無不以為奇特。而不知小兒之腠理未密。

易於感冒風寒。病則筋脈牽強。因筋脈牽強。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張種種不通名目。而用金石藥鎮墜。外邪深入臟腑。千中千死。間有體堅證輕得愈者。又詫為再造奇功。遂至各守專門。雖日殺數兒。不自知其罪矣。如方書中有云。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。此等胡言。竟出自高明。

偏足為驚風之說樹幟。曾不思小兒不耐傷寒。初傳太陽一經。早已身強多汗。筋脈牽動。人事昏沉。勢已極於本經。湯藥亂投。死亡接踵。何由見其傳經解散耶。此所以誤言小兒無傷寒也。不知小兒易於外感。易於發熱。傷寒為獨多。世所妄稱為驚風者。即此也。小兒傷寒。

要在三日內即愈為貴。若待經盡方解。必不能耐矣。又剛痙無汗。柔痙有汗。小兒肌腠不密。故剛痙少。柔痙多。世醫見其汗出不止。神昏不醒。往往以慢驚風證為名。而用參、耆、朮、附等藥閉其腠理。熱邪不得外越。亦為大害。但比金石藥為差減耳。所以凡治小兒之熱。

但撤其出表。不當固其入里也。仲景原有桂枝湯法。若舍而不用。從事東垣內傷為治。毫釐千里矣。

白話文:

錢氏說,小兒慢驚風,是因為生病後,或是吐瀉,或是吃藥傷了脾胃,導致身體四肢冰冷,呼吸微弱,手腳抽搐,昏睡時眼睛睜開。這是因為脾虛產生內風,沒有陽氣的症狀。因為吐瀉導致脾肺都虛弱,肝木趁虛而入,或是急驚風時多次使用瀉熱的藥物,則脾陰受損,進而轉為慢驚風,導致輕微抽搐。樓全善說的「木虛則抽搐而無力,火虛則身體發冷,口中氣息寒冷,土虛則吐瀉,睡覺時眼睛睜開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治療上應該溫補脾胃,用六君子湯加薑、桂枝、蠍尾。或者有夾雜熱、食物積滯、痰等情況,與外感證狀相似的,應仔細辨別病因來治療。大致上,慢驚風的症狀是吐瀉、有痰鳴、呼吸急促、眼睛睜開卻精神遲緩、昏睡時眼睛睜開、驚跳抽搐,時發時停,或者身體發熱但四肢冰冷、面色蒼白、嘴唇發青,脈搏沉遲微緩。這時應以溫補脾氣為主,輔以安定心神、抑制肝氣的藥物。如果是先天不足、久病導致脾虛,或經常服用克伐藥物的人,多會導致這種病症。如果因為脾土虛弱無法滋養肺金,肺金無法平抑肝木,肝木反過來侵犯脾土,造成慢驚風,可以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、棗仁、鉤藤來補土平木。如果脾土虛寒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烏頭、蠍尾。腹瀉的話,加炮薑、木香。如果沒效果,就要趕快用附子來恢復陽氣。凡是元氣虧損導致昏迷的,要趕快灸百會穴。如果等到痰消了才灸,元氣就已經耗散而難以救治了。這是因為臟腑的病情已經發展到極端,最後都歸咎於虛弱,而且是脾最虛弱。這時沒有風邪可以驅趕,也沒有驚可以治療。因為脾虛不能收攝津液,所以津液外溢而像痰一樣,可以用前面的方法來治療,就會見效。如果不辨明病因,濫用祛風化痰的藥物,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。

常常看到小兒脾胃虛弱的,一病就變成慢驚風,不能認為是久病才導致的,更不能誤用藥物才造成的。《內經》把這種病叫做「慢脾風」,意思很明顯了。如果慢驚風出現眼睛不能轉動、痰鳴像鋸木頭的聲音、脖子軟無力、身體發冷出黏汗、手腳一邊牽引,這就是不治之症。

喻嘉言說,小兒剛出生,或是還在幼年,肌肉筋骨、臟腑血脈都還沒發育完全,陽氣有餘但陰氣不足,所以容易發熱。發熱嚴重就會產生痰、風、驚等症狀,這是很常見的。如果當初直接用「熱、痰、風、驚」四個字來命名,後人就不會疑惑了。因為四個字不方便命名,所以就省略了兩個字,後人不明就裡,就以為是奇特的疾病。還說這種病有八種症狀,說它頭搖手勁,就立了「抽掣」這個名稱;說它突然口噤腳攣急,就立了「目邪心亂搐搦」這個名稱;說它脊背僵硬反弓,就立了「角弓反張」這個名稱。這些說法流傳很久,卻不知道是胡亂編造的。遇到這些症狀,都以為是奇特的疾病,卻不知道小兒的肌膚腠理不緊密,容易感受風寒。生病後,筋脈就會牽強,因為筋脈牽強,就產生抽掣、搐搦、角弓反張等各種不通順的名目,然後用金石藥來鎮壓。這樣一來,外邪就深入到臟腑,千個裡面有千個都會死。偶爾有體質強壯、症狀輕微而痊癒的,又被誇大成再造奇功,於是大家就固守自己專長的醫術,即使每天殺死幾個小孩,也不覺得自己有罪。

像醫書上說,「小兒八歲以前不會得傷寒」,這種胡言亂語,竟然出自所謂的高明之士,反而被他們拿來作為驚風的根據。他們都不想想,小兒不能忍受傷寒,剛傳到太陽經,就已經身體僵硬、多汗、筋脈牽動、人事昏沉,病情已經到了極限。湯藥亂投,死亡接踵而至,怎麼還會看到它傳經解散呢?這就是誤說小兒沒有傷寒的原因。不知道小兒容易外感、容易發熱,傷寒是獨多的。世俗所說的驚風,就是傷寒。小兒傷寒,在三天內痊癒最為理想,如果等到整個病程結束才痊癒,一定無法承受。

此外,剛痙無汗,柔痙有汗。小兒肌膚腠理不緊密,所以剛痙少,柔痙多。世俗的醫生看到小孩汗流不止,神昏不醒,往往就以慢驚風來命名,然後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附子等藥來封閉腠理,讓熱邪無法外散,也是一大禍害,但比金石藥稍好一點。所以凡是治療小兒發熱,都應該讓熱邪往外散,不應該讓它留在體內。仲景原有桂枝湯的治療方法,如果捨棄不用,反而去學東垣的內傷治療法,那就像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