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14)
卷四 (14)
1. 咳嗽
自然俯仰無礙矣。又須知此證邪氣入深。即使治得其當。雖精壯之人。亦必服藥三日。始得見效。若治中年者。及不精壯者。更須五日七日為期。設遇羸老困憊之人。胃氣浸衰。不能行其藥力。何能計日取效哉。治此者。惟金匱桂苓五味甘草湯加薑汁、竹瀝。瘥堪對證。蓋桂枝上散肺下邪風。
下通膀胱陽氣。茯苓先升後降。專祛肺下濁飲。五味約束桂枝辛散。使津液不隨氣外泄。而為巨陽之嚮導。甘草之甘緩。使三味緩留膈上。共成匡濟之功。若痰逆勢甚者。又當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、小青龍加石膏湯。稟氣素虛者。炙甘草湯。皆為合劑。奈何守真宣明論。特舉芎枳丸。
專治此證。未審何所見而云然。是予不敢附會也。凡咳嗽。飲水一二口而暫止者。熱嗽也。呷熱湯而暫停者。冷嗽也。治熱嗽。以小柴胡加桔梗。冷嗽。理中湯加五味。感風者。鼻塞聲重。傷冷者。悽清怯寒。挾熱為焦煩。受濕為纏綿。瘀血則膈間腥悶。停水則心下怔忡。或實或虛。
痰之黃白。唾之稠黏。從可知也。感風而嗽者。脈浮惡風自汗。或身體發熱鼻塞。或鼻流清涕。欲語未竟而咳。宜桂枝湯加香豉、細辛。然火嗽亦有鼻流清涕。語未竟而咳者。但風則一嗽便多稠痰。火則頓咳無痰。為明辨耳。感寒而嗽者。脈緊惡寒。發熱無汗鼻塞。遇寒則咳。
內有鬱熱痰結也。華蓋散。兼喘。九寶湯。暴感風寒。二氣相兼而咳嗽。鼻塞聲重者。芎蘇飲。肺感風寒咳嗽。倚息不得臥。背寒則嗽甚。小青龍湯、桂苓五味甘草湯。各隨方下變證加減。客邪傷肺。久嗽不止。寧嗽化痰湯。形寒飲冷咳嗽。兼腹痛脈弦者。小建中湯加桔梗以提肺氣之陷。
寒熱自汗。加黃耆。冬月嗽而發寒熱。謂之寒嗽。小青龍湯加杏仁。冷熱嗽。因增減衣裳。寒熱俱感。遇乍寒乍熱亦嗽。飲熱飲冷亦嗽。脈浮。風重。金沸草散。脈數或澀。熱重。葳蕤湯去川芎。加香豉三錢。入房汗出中風。嗽而面赤。內經謂之內風。脈浮緊。小青龍。脈沉緊。
真武湯。飲酒中風。多汗而嗽。謂之漏風。桂枝湯加澤瀉、朮、麻黃根。水腫脈浮自汗。喘嗽便秘。小青龍加葶藶、木香。喘嗽脈沉畏寒。生料濟生腎氣丸煎服。有先傷風。咳嗽未除。更傷於熱而咳嗽聲嘶者。為熱包寒。葳蕤湯加減。有素咳嗽人。更感於寒。而咳嗽聲啞者。
為寒包熱。金沸草散去芍藥加石膏。不應。用越婢湯。熱嗽失音。多服寒劑。聲愈不出者。古今錄驗續命湯發之。輕則消風散去殭蠶、蟬蛻。加桔梗、薄荷。以生薑汁調服。冷熱嗽失音尤宜。夏月嗽而發熱者。小柴胡加石膏、知母。但手足心熱而不發熱者。瀉白散加橘紅、桔梗。
不應。涼膈散去硝、黃。加葳蕤、蜂蜜。傷熱而嗽者。脈數煩渴引飲。咽喉干痛。鼻出熱氣。喉聲不清。咳唾稠黏。其痰屢咳而難出。色黃且濃。或帶血縷。或出血腥臭。或堅如蜆肉。不若風寒之嗽。痰清而白也。葳蕤湯。風熱相兼。加減蔥白香豉湯。凡咳嗽面赤。胸腹脅常熱。
白話文:
咳嗽時,身體自然地俯仰活動都沒有阻礙。要知道這個病症,邪氣已經深入體內,即使治療得當,就算是身體強壯的人,也需要服藥三天才會見效。如果治療的是中年人或體質不佳的人,更需要五到七天才能見效。如果遇到衰弱、疲憊的老年人,胃氣已經衰退,無法運化藥力,又怎麼能指望幾天就見效呢?治療這種情況,只有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桂苓五味甘草湯,再加入薑汁和竹瀝,病情好轉就可以對證了。因為桂枝可以向上疏散肺部的邪風,向下疏通膀胱的陽氣。茯苓則先升後降,專門祛除肺部的濁飲。五味子能夠約束桂枝的辛散,使津液不會隨著氣外泄,並且可以引導陽氣。甘草的甘緩作用,使這三味藥緩慢地停留在膈膜上方,共同發揮匡扶正氣的功效。如果痰逆的情況嚴重,就應該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或小青龍加石膏湯。如果是稟賦氣虛的人,就用炙甘草湯,這些都是合適的方劑。但是《守真宣明論》卻特別提出用芎枳丸來專治這個病症,不知道他的依據是什麼,所以我不贊同這個說法。
凡是咳嗽,喝一兩口水就能暫時止住的,是熱咳;喝熱湯能暫時止住的,是冷咳。治療熱咳,用小柴胡湯加桔梗;治療冷咳,用理中湯加五味子。因為感受風邪而咳嗽的,會鼻塞、聲音重;因為受寒而咳嗽的,會感到淒涼、虛弱、怕冷。咳嗽兼有熱邪的,會感到焦躁煩悶;咳嗽兼有濕邪的,會感到病程纏綿。咳嗽有瘀血的,會感到胸膈間腥悶不適;咳嗽有停水的,會感到心下悸動。咳嗽的原因有實證也有虛證,從痰的顏色是黃色或白色,以及唾液的濃稠程度,就可以知道病情的狀況。
因為感受風邪而咳嗽的,脈象浮,怕風、自汗,或者身體發熱、鼻塞,或者流清鼻涕,說話還沒說完就開始咳嗽,應該用桂枝湯加香豉和細辛。但是火咳也有流清鼻涕、說話未完就咳的情況,但風咳是一咳就有很多稠痰,而火咳是突然咳嗽但沒有痰,這是可以區分的。因為感受寒邪而咳嗽的,脈象緊,怕冷、發熱、無汗、鼻塞,遇到寒冷就會咳嗽,這是體內有鬱熱痰結的緣故,應該用華蓋散。咳嗽兼有喘的,用九寶湯。如果突然感受風寒,兩種病邪同時作用而引起咳嗽,且鼻塞、聲音重,用芎蘇飲。肺部感受風寒而咳嗽,不能躺臥,背部發冷時咳嗽加劇,可以用小青龍湯或桂苓五味甘草湯,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加減藥物。
如果外邪侵犯肺部,導致久咳不止,用寧嗽化痰湯。如果是因形體受寒、喝冷飲而引起的咳嗽,同時有腹痛、脈象弦,用小建中湯加桔梗來提升下陷的肺氣。如果有怕冷、發熱、自汗的情況,加黃耆。冬天咳嗽並且發寒熱,叫做寒咳,用小青龍湯加杏仁。因為增減衣物,導致寒熱兩種病邪同時感受,或者時冷時熱而咳嗽,喝冷熱的飲品也咳嗽,脈象浮,風邪較重,用金沸草散。脈象數或澀,熱邪較重,用葳蕤湯去掉川芎,加入香豉三錢。如果房事後汗出而中風,咳嗽且面色發紅,內經稱之為「內風」,脈象浮緊,用小青龍湯;脈象沉緊,用真武湯。如果因飲酒中風,多汗而咳嗽,稱之為「漏風」,用桂枝湯加澤瀉、白朮、麻黃根。如果水腫、脈浮、自汗,同時有喘咳、便秘,用小青龍湯加葶藶子、木香。如果喘咳、脈沉、怕冷,用濟生腎氣丸煎服。
如果先前受風,咳嗽還沒好,又因受熱而咳嗽,聲音嘶啞,這是熱邪包裹寒邪,用葳蕤湯加減。如果原本就咳嗽的人,又感受寒邪而咳嗽,聲音嘶啞,這是寒邪包裹熱邪,用金沸草散去掉芍藥加入石膏,如果沒有效果,就用越婢湯。如果熱咳導致失音,服用過多寒涼藥物,聲音更加發不出來,可以用古代的驗方續命湯來發散。情況輕微的,可以用消風散去掉殭蠶和蟬蛻,加入桔梗和薄荷,用生薑汁調服,冷熱咳嗽導致失音尤其適用。夏天咳嗽並且發熱的,用小柴胡湯加石膏和知母。如果只是手足心熱而不發熱,用瀉白散加橘紅和桔梗。沒有效果的話,用涼膈散去掉硝和黃,加入葳蕤和蜂蜜。
如果因受熱而咳嗽,脈象數、煩渴、喜歡喝水、咽喉乾燥疼痛、鼻子呼出熱氣、喉嚨聲音不清、咳嗽出的痰液濃稠黏膩,痰液多次咳嗽也難咳出,顏色黃而且濃,或者帶有血絲,或者出血有腥臭味,或者像蜆肉一樣堅硬,這與風寒咳嗽痰液清而白不同。應該用葳蕤湯,如果兼有風熱,可以用加減蔥白香豉湯。凡是咳嗽面色發紅、胸腹脅部經常發熱的,都是熱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