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13)
卷十三·專方 (13)
1. 傷飲食門
枳實導滯湯,治傷濕熱之物。痞悶不安。
枳實(炒。三錢),白朮(炒焦。五錢),茯苓(三錢),黃芩(酒炒。二錢),黃連(薑汁炒。三錢),澤瀉(炒。二錢),大黃(酒蒸。一兩),神麯(炒。四錢),生薑(三片)
水煎。食遠服。此枳朮丸合三黃湯。而兼五苓之制。以祛濕熱宿滯也。
木香化滯湯,治氣食痞結。腹微痛。不思飲食。
半夏,甘草(炙。),草豆蔻(研。各一錢),柴胡,木香,橘皮(各六分),枳實(炒),當歸(各四分),紅花(一分),生薑(五片)
水煎。食遠稍熱服。
保和丸,治宿食酒積。
山楂肉(薑汁泡。二兩),半夏(薑汁。炒),橘紅(炒),神麯(炒。便血。用紅曲),麥糵(炒。去殼),茯苓,連翹,萊菔子,黃連(薑汁炒。各五錢)
為末。水泛為丸。每服二錢。茶清送下。本方加炒白朮二兩。名大安丸。按保和丸、大安丸中麥糵傷腎。菔子傷肺胃之氣。恐非丸劑所宜久服之品。當易枳實、香附子。功用不殊。而不致傷犯先後天之真氣也。
紅丸子,治宿食冷積作脹。
荊三稜(炒),蓬莪朮(煨),青皮(炒),陳皮(炒),乾薑(炮。等分)
為末。陳酒麴糊丸。梧子大。礬紅為衣。每服三十五丸。食前沸湯下。小兒量減。
葛花解酲湯,治傷酒嘔吐胸痞。小便不利。
葛花,白豆蔻,砂仁(炒。各一錢),青皮(炒),神麯(炒),澤瀉,乾薑(各五分),白朮(炒。八分),人參,橘紅,茯苓,豬苓(各四分),木香(一分)
水煎服。但得微汗。則酒濕去矣。
按此雖本五苓、四君子。益入葛花、豆蔻等辛散之味。大損元氣。世人不知。妄謂方中人參有補益之功。恃此縱飲。是自伐其天也。
曲糵丸,治酒積成癖。腹脅滿痛。後便積沫。
神麯(炒),麥糵(炒。去殼。各一兩),黃連(半兩。同巴豆七粒炒。去巴豆)
為末。水泛為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食前薑湯下。酒積下白沫。加炮姜二錢。下鮮血。倍黃連。下瘀血。加紅曲一兩。
塌氣丸,治肝氣乘脾腹脹。
胡椒(一兩。),蠍尾(去毒。滾醋泡去鹽。炒香。半兩)
為末。曲糊丸。粟米大。每服二三十丸。米飲下。
神保丸,治心胸腹脅脹痛。大便不通。宿食不消。
塌氣丸加木香二錢五分。巴豆霜二分半。本方中胡椒用二錢五分。蠍用全者七枚。為末。湯浸蒸餅丸。麻子大。硃砂為衣。每服五丸。空心。薑湯、醋湯、砂糖湯任下。
酒癥丸(局方),治酒癖腹痛下積。遇酒即吐。
塌氣丸去胡椒。加雄黃油煎。皂子大一枚。巴豆十五粒不去油。本方中蠍梢用十五枚不去毒。
為末。入白曲二兩半。滴水丸如豌豆大。候稍干。入麩炒香。每服二三丸。溫酒下。茶清亦可。
白話文:
[傷飲食門]
枳實導滯湯,治療因濕熱食物造成的消化不良,導致胸腹悶脹不舒服。
藥方組成:枳實(炒過,3錢)、白朮(炒焦,5錢)、茯苓(3錢)、黃芩(用酒炒過,2錢)、黃連(用薑汁炒過,3錢)、澤瀉(炒過,2錢)、大黃(用酒蒸過,1兩)、神麯(炒過,4錢)、生薑(3片)
用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這個藥方是枳朮丸和三黃湯的結合,同時也參考了五苓散的配製方法,主要目的是去除體內因飲食不當造成的濕熱和積滯。
木香化滯湯,治療因氣滯和食物積聚造成的腹部痞悶,輕微腹痛,不想吃東西。
藥方組成:半夏、甘草(炙烤過)、草豆蔻(研磨成粉,各1錢)、柴胡、木香、橘皮(各6分)、枳實(炒過)、當歸(各4分)、紅花(1分)、生薑(5片)
用水煎煮,飯後稍微溫熱時服用。
保和丸,治療因吃太多食物或飲酒過量造成的積食。
藥方組成:山楂肉(用薑汁浸泡過,2兩)、半夏(用薑汁炒過)、橘紅(炒過)、神麯(炒過,若有便血,改用紅曲)、麥糵(炒過,去殼)、茯苓、連翹、萊菔子、黃連(用薑汁炒過,各5錢)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水調製成丸狀,每次服用2錢,用茶水送服。這個藥方若再加入炒過的白朮2兩,就稱為大安丸。但是,保和丸和大安丸中的麥糵會損傷腎臟,萊菔子會損傷肺胃之氣,所以不適合長期服用。應該將麥糵和萊菔子換成枳實和香附子,效果相同,但不會傷害先天和後天的元氣。
紅丸子,治療因吃生冷食物導致的積食脹氣。
藥方組成:荊三稜(炒過)、蓬莪朮(煨過)、青皮(炒過)、陳皮(炒過)、乾薑(炮製過,等量)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陳年酒麴糊製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子,外層裹上礬紅。每次服用35丸,飯前用熱開水送服。兒童用量減半。
葛花解酲湯,治療因飲酒過量導致的嘔吐、胸悶、小便不暢。
藥方組成:葛花、白豆蔻、砂仁(炒過,各1錢)、青皮(炒過)、神麯(炒過)、澤瀉、乾薑(各5分)、白朮(炒過,8分)、人參、橘紅、茯苓、豬苓(各4分)、木香(1分)
用水煎煮服用,只要稍微發汗,酒和濕氣就會被排出。
這個藥方雖然是以五苓散和四君子湯為基礎,但加入了葛花、豆蔻等辛散的藥材,會大量損耗元氣。世人不明此理,誤以為方中的人參有補益作用,就仗著這個藥方肆意飲酒,是自己傷害自己的身體。
曲糵丸,治療因長期飲酒導致的積食成癖,造成腹部和脅肋脹滿疼痛,排便時有泡沫。
藥方組成:神麯(炒過)、麥糵(炒過,去殼,各1兩)、黃連(半兩,與巴豆7粒一同炒過,去除巴豆)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水調製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50丸,飯前用薑湯送服。如果排出白色泡沫,就加炮製過的乾薑2錢;如果排出鮮血,就加倍黃連的用量;如果排出瘀血,就加紅曲1兩。
塌氣丸,治療因肝氣侵犯脾胃導致的腹脹。
藥方組成:胡椒(1兩)、蠍尾(去除毒性,用滾醋浸泡後去除鹽分,炒香,半兩)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酒麴糊製成丸狀,大小如粟米。每次服用20-30丸,用米湯送服。
神保丸,治療因心胸、腹部、脅肋脹痛,大便不通,積食不消化。
藥方組成:塌氣丸的基礎上加入木香2錢5分和巴豆霜2分5。此方中胡椒改用2錢5分,蠍子用完整的7枚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湯浸泡過的蒸餅製成丸狀,大小如麻子,外層裹上朱砂。每次服用5丸,空腹用薑湯、醋湯或砂糖湯送服。
酒癥丸(局方),治療因長期飲酒導致的腹痛、積食,一喝酒就想吐。
藥方組成:將塌氣丸中的胡椒去除,加入用油煎過的雄黃,製成皂角大小的丸狀。再加入不去油的巴豆15粒。此方中蠍梢改用不去毒的15枚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白曲2兩半,用水滴製成豌豆大小的丸狀。待稍微乾燥後,放入麩皮中炒香。每次服用2-3丸,用溫酒送服,也可以用茶水送服。
以下為其他參考方劑:
平胃散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 枳朮丸(枳朮湯的基礎上製成丸劑) 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的基礎上加減) 二陳湯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 芎蘇散(出自傷寒門) 藿香正氣散(平胃散的基礎上加減) 小承氣湯(出自《傷寒論》) 備急丸(出自《肘後方》) 白散(備急丸的基礎上加減) 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減) 七味白朮散(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減) 九味資生丸(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減) 枳實理中湯(理中湯的基礎上加減) 連理湯(理中湯的基礎上加減) 八味順氣散(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減) 五苓散(出自《傷寒論》) 獨參湯(保元湯的基礎上加減) 四君子湯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 涼膈散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 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的基礎上加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