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4)
卷十二 (4)
1. 失血
痘疹失血,俱為危候。若氣血旺,毒火盛而失血者,乃邪從血解,不可妄投止血之劑,惟宜清血解毒。若治之不止者,凶。有氣血虛而毒盛失血者,不治。有悶痘五竅流血者,不治。有痘倒黶而鼻流血水者,不治。有熱證誤投熱劑而失血者,宜清涼解毒。
痘未盡出而用寒涼,毒為涼激傷脾,不能運動其血,致逆於臟府之中;內毒搏滯於胸膈之上,積成穢血,妄行而暴吐衄昏暈。痘色淡白陷伏者,理中湯、獨參湯並加肉桂,溫補為主,所謂血脫益氣,陽生陰長是也。若痘尖綻紫滯而衄者,乃毒火刑金,犀角地黃湯加炒黑山梔。有靨後餘毒乘脾,脾氣受傷,不能統血而衄,小劑參苓白朮散加炒黑連、芍。
若躁熱悶亂,口乾渴甚而衄,手足並熱者,犀角地黃去丹皮加黃連、山梔、炮姜。亦有中氣虛而不時哄熱,手足時冷時熱而衄,此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無根之火倏往倏來也,補中益氣加芍藥、肉桂。有毒盛壅熾,肺金受制,流注大腸而便血者,四物湯換生地加芩、連。
若下血不止,昏睡不醒者危。凡痘中失血,惟從鼻出者,可治;從口中及口鼻齊出者,多不治。亦有從痘瘡出者,則為走泄;走泄多則分肉空虛,毒無定位;是皆有犯於裡,為難治也。
白話文:
痘疹期間如果出血,都是危險的徵兆。如果體內氣血旺盛,毒火熾熱而出血,那是邪氣隨著血液排出,不需要隨意使用止血藥。只要清熱解毒就好。如果治療後止不住出血,那就是凶險的。有因為氣血虛弱但毒邪很盛而出血的,難以治癒。有悶痘導致七竅出血的,無法治療。有痘子潰爛倒陷,鼻孔流出血水的,也無法治療。有熱症誤用熱性藥物導致出血的,要用清涼解毒的藥物。痘子還沒完全發出來就使用寒涼藥,會導致毒邪因為寒涼刺激而傷害脾臟,使血液無法正常運行,反而逆流到內臟,毒邪停留在胸膈,累積成污濁的血,胡亂運行導致突然吐血、流鼻血、昏迷。如果痘子顏色淡白而且凹陷的,要用理中湯、獨參湯並加上肉桂,以溫補為主。這就是所謂的「血脫益氣」,陽氣產生陰氣就會增長的道理。如果痘子頂端破裂,顏色紫暗而且出血,那是毒火侵犯肺金,要用犀角地黃湯加上炒黑的山梔子。也有痘子發完後,殘留的毒邪侵犯脾臟,脾氣受損,無法統攝血液而出血的,要用小劑量的參苓白朮散加上炒黑的黃連、芍藥。如果出現煩躁發熱、胸悶、口渴嚴重而且出血,手腳發熱的,要用犀角地黃湯去掉丹皮,加上黃連、山梔子、炮薑。也有因為中氣虛弱,時常感到發熱,手腳時冷時熱而出血的,這是清陽之氣無法上升,無根的虛火忽上忽下。要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芍藥、肉桂。有毒邪過盛而壅塞,肺金受到抑制,毒邪流到大腸導致大便出血的,要用四物湯把生地換成,加上黃芩、黃連。如果下血不止,昏睡不醒,那就很危險。所有痘疹引起的出血,只有從鼻子出來的,還可以治療。從嘴巴或嘴巴鼻子一起出血的,大多無法治療。也有從痘瘡處出血的,那是毒邪外洩。外洩過多就會導致肌肉空虛,毒邪沒有固定位置,這些都是病邪深入體內,難以治療的情況。
2. 身痛
經曰:「諸寒為痛。」又曰:「甚熱則痛。」又曰:「諸痛為實。」三說不同,各有其理。
當熱作之時,毒始運行,忽遇暴寒折之,毒邪壅於皮膚之間,不能宣發,此因寒而痛也,宜透肌運表。如煩躁渴甚,狂言讝語,便秘溺赤,更值春暄夏炎之令,痘見乾紅焦紫,就火熱而痛甚,就陰涼而痛衰,此因熱而痛也,宜清涼化毒。
若身不壯熱,口不煩渴,飲食如常,二便清調,痘見尖綻紅澤,至七八日漿極充滿,惟覺根窠脹痛,此諸痛為實,宜平和疏養。
若初出而身痛者,為發未盡,升麻湯。冬月加蜜炙麻黃二三分。既出稠密而身痛,為毒盛瘀血也,犀角消毒飲倍連翹加紫草。兼腰背痛者,肝盛血凝也,瀉青丸減大黃加甘草、防風。
便秘腹脹,四肢厥冷,腰痛瘡色紫黑者,難治,百祥丸。若遍身如齧而色紫者,瘀毒壅滯,最危之兆。若二便秘結,喘急煩躁,梔子仁散。自利不食者,不治。
若身後痛屬太陽經,用羌活、防風、甘草;身前痛屬陽明經,用升麻、葛根、紫草;身側痛屬少陽經,用連翹、柴胡、防風;四肢痛屬脾經,用防風、芍藥、甘草急止之。蓋恐叫號傷氣,忍痛傷血,而致變證也。
若食雞魚酒物而致者,清胃散加生犀汁。大凡痘瘡,切不可食毒物,恐作痛致傷元氣,輕者反重,重者難治。然有專取毒物以攻其毒,如豬尾膏、雞冠血、攻毒湯等方之義,不可以此礙彼也。
白話文:
經文說:「各種寒邪都會導致疼痛。」又說:「極度熱邪也會導致疼痛。」還說:「各種疼痛都屬於實證。」這三種說法雖然不同,但各有其道理。
當熱邪發作的時候,毒邪開始運行,如果突然遇到寒邪的侵襲而受阻,毒邪就會壅塞在皮膚之間,無法發散出去,這就是因為寒邪而引起的疼痛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能透達肌膚、疏通表邪的方法。如果出現煩躁口渴,胡言亂語,便秘尿黃等症狀,又正值春天或夏天這種溫熱的時節,痘疹呈現乾燥、紅色或焦紫色的情況,那麼遇到熱就疼痛加劇,遇到陰涼就疼痛減輕。
這是因為熱邪引起的疼痛,應該使用清涼解毒的方法。如果身體沒有發燒,口不渴,飲食正常,大小便也正常,痘疹呈現尖頂、破裂、顏色紅潤,到七八天時漿液飽滿,只是感到根部脹痛,這就屬於各種疼痛都為實證的情況,應該用平和疏理的方法來調理。如果在痘疹剛開始發出的時候就感到身體疼痛,那是因為毒邪還沒有完全發散出去,可以用升麻湯來治療。冬天的時候,可以加入少量蜜炙麻黃。如果痘疹發出密集且身體疼痛,那是因為毒邪旺盛、瘀血停滯,可以用犀角消毒飲,並加倍連翹和紫草。
如果同時感到腰背疼痛,那是因為肝氣旺盛、血液凝滯,可以用瀉青丸,但要減少大黃的用量,並加入甘草和防風。如果出現便秘、腹脹、四肢冰冷、腰痛且瘡色紫黑的情況,就比較難治療,可以用百祥丸。如果全身像被啃咬一樣疼痛且顏色發紫,那是瘀毒嚴重壅滯,是非常危險的徵兆。如果出現大小便不通,喘促煩躁,可以用梔子仁散來治療。如果腹瀉不止且不進食,就難以治癒。
如果身體後側疼痛,屬於太陽經的問題,可以用羌活、防風、甘草來治療。如果身體前側疼痛,屬於陽明經的問題,可以用升麻、葛根、紫草來治療。如果身體側邊疼痛,屬於少陽經的問題,可以用連翹、柴胡、防風來治療。如果四肢疼痛,屬於脾經的問題,可以用防風、芍藥、甘草來快速止痛,因為疼痛時大喊大叫會損傷氣,忍痛會損傷血,而導致病情的變化。如果因為吃了雞、魚、酒等食物而導致疼痛,可以用清胃散,並加入生犀牛角汁來治療。
一般來說,痘瘡發病期間,絕對不可以吃有毒的食物,以免加重疼痛而損傷元氣,輕微的會變成嚴重,嚴重的會難以治療。然而,也有專門使用有毒的藥物來攻克毒邪的方法,比如豬尾膏、雞冠血、攻毒湯等方子的原理。不能因為這些禁忌就忽略了這些治療方法。
3. 頭面
朱濟川曰。 痘未起發而頭面先腫者,此陽火亢盛,陰血不能歸附,氣血相離之象。 若痘瘡起發,頭面以漸而腫者,此毒氣發越,聚於三陽,欲作膿血,故宜腫也。 設當起發而頭而不腫者,必痘本磊落,毒勢輕淺,所以不腫。 如痘本稠密,起發應腫不腫,此毒伏於內,不能發越。
治宜助正為主。 如痘稀疏,起發不應腫而腫者,此感疫毒之邪,須兼疫氣而治。 如應腫而平塌如餳餅,或痘肉齊平,或乾焦紫滯者,此毒盛氣虛,不治之證也。 大凡應腫者,直至漿滿結疕,毒化而腫消目開為吉。 若漿未充足而腫消目開者,此正氣不足,不能化毒成漿,名為倒黶,乃凶兆也。
聞人氏云。 痘疹屬火,面色赤者為順,赤甚為熱。 若肝木克脾,面色青者,是為逆也。 急用四君子或附子理中並加升麻,調補脾胃,色正方許可治。 有痘毒遇風寒相搏,凝滯於肌肉,遍身皮膚色青,急用奪命丹發之。 然多不救。
白話文:
朱濟川說,痘疹還沒發出來,就先看到頭臉腫起來的,這是因為陽氣過於旺盛,陰血無法歸回本位,導致氣和血分離的現象。如果痘疹開始發出來,頭臉才慢慢腫起來的,這是因為毒氣開始發散,聚集在三陽經脈,想要化膿流血,所以才會腫起來。假使痘疹要發出來的時候,頭臉卻沒有腫起來,這一定是痘疹本身稀稀落落的,毒性也比較輕微,所以才不會腫。如果痘疹本身長得很密集,發出來應該要腫卻沒有腫,這是因為毒氣潛伏在體內,無法順利發散出來。
治療這種情況,應該以扶助正氣為主。如果痘疹稀少,發出來不應該腫卻腫起來的,這是因為感染了疫毒之邪,必須同時治療疫氣。如果痘疹應該要腫卻變得像軟爛的餅一樣塌陷,或是痘疹和皮膚一樣平,或是乾燥焦黑、顏色紫滯,這是因為毒氣太盛、正氣虛弱,是無法醫治的症狀。一般來說,痘疹應該腫起來,直到漿液飽滿結痂,毒氣化解後腫脹消退、眼睛睜開,才是好現象。如果漿液還不夠充足,腫脹就消退、眼睛睜開,這是因為正氣不足,無法將毒氣化成漿液,這種情況稱為「倒黶」,是不祥的預兆。
聽說有人說,痘疹屬火,臉色發紅是順證,如果紅得很厲害,表示熱邪很盛。如果肝木克脾土,臉色發青,就是逆證。必須趕快用四君子湯或附子理中湯,再加上升麻,來調理補養脾胃,等到臉色轉正才能夠醫治。有時候痘毒遇到風寒侵襲,凝結停滯在肌肉中,導致全身皮膚呈現青色,這時要趕快用奪命丹來發散,但大多救不回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