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七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2)

1.

反不痛者。此邪氣勝。正氣微。不能鼓激也。難治。有患利晝夜不及數度。而反發熱。心下痞悶。不能食而嘔。其有晝夜不止百度。反脈靜身涼而能食。何也。曰。利之邪客於下焦。由橫連竟傳大腸。原無反熱之理。以中焦無病。雖下利無度。不礙飲食。惟邪發於中焦。由橫連入胃。

以胃受病。自不欲食也。凡風寒傷於營衛之中。則為瘧。飲食傷於腸胃之內。則為利。而世有瘧後痢。痢後瘧者。此則表氣不固。邪氣內犯而致也。若瘧邪發泄已盡。必無復為利疾。皆由元氣下陷。脾氣不能升舉。故風寒暑濕。得以襲入而為利耳。又有利後似瘧非瘧。乃陰陽兩虛。

陽虛則惡寒。陰虛則發熱。故寒熱交戰似瘧也。又有瘧利齊發。瘧止而痢甚者。皆是脾胃之氣虛陷所致。並宜先與黃耆建中。加木香、厚朴之類。次與補中益氣加薑、桂。若服後痢減而瘧作。此陽氣得補而與陰爭也。再與補中益氣少加桂、附。助陽祛陰則愈。凡久痢年高。與產後病後。

諸瘡疽及瀉後作痢。慎不可用攻伐之劑。急宜醒脾崇土。補中益氣加炮薑、木香。有血。加烏梅、芍藥。下痢六七日。經盡。當有結糞。若至十三日再經。結糞不出者。此胃氣告匱也。慎不可更與攻克之劑。惟培養正氣。庶有生機。下痢以胃氣為本。胃失生長。故惡物而不欲食。

但得思食。無分何物。與之遂獲愈者。此胃氣勝故也。凡痢下如魚腦。或如豬肝。皆半死半生。下如塵腐色。大孔開如竹筒不收者。或如屋漏水。或純下鮮血。及如赤豆汁。唇如硃紅者。皆不可治。

石頑曰。腸澼之證。內經原有下血。下白沫。下膿血之異。推詳脈證。大抵以白沫屬寒。其脈應沉。膿血屬熱。脈應滑大。若見白沫而脈反浮。見膿血而脈反弦澀懸絕。為脈不應病。故皆主死。其扼要尤在身熱則死。寒則生。為大關捩。以腸胃受病。不當更見表熱。表熱則外內俱困。

將何所恃而與攻救邪。更詳臟腑諸痢。咸以脈沉小為可治。血溫身熱主死。內經大義如此。再推仲景論痢。以身熱手足溫。為陽回可治。厥逆不返。為陽絕主死。此蓋指傷寒陰證而言。不可與夏秋腸澼並列而論也。然下痢豈無身熱得生者。凡挾邪之痢。與時行疫痢。皆有身熱。

但當先撤表邪。自然身涼痢止。當知內經所言血溫身熱。乃陰虛之本證。此則兼併客邪耳。及觀先輩論痢。並以白沫隸之虛寒。膿血隸之濕熱。至守真乃有赤白相兼者。豈寒熱俱甚於腸胃。而同為痢之說。丹溪從而和之。遂有赤痢從小腸來。白痢從大腸來。皆濕熱為患。此論一出。

後世咸為痢皆屬熱。恣用苦寒攻之。蒙害至今未已。即東垣之聖於脾胃者。猶言濕熱之物。傷於中而下膿血。宜苦寒以疏利之。膿血稠黏。數至圊而不能便。脈洪大有力者下之。亦認定膿血為熱。曷知血色鮮紫濃厚者。信乎屬熱。若瘀晦稀淡。或如瑪瑙色者。為陽虛不能制陰而下。

白話文:

腹瀉但肚子不痛,這是因為邪氣太強盛,正氣衰弱,無法鼓動氣血運行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有的人腹瀉一天到晚次數不多,反而發燒、胸口悶脹、吃不下飯還想吐;有的人一天腹瀉超過百次,脈象卻平和、身體不冷,還能吃東西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腹瀉的邪氣侵犯到下焦,從橫結腸蔓延到大腸,原本沒有發熱的道理。因為中焦沒有生病,所以雖然腹瀉次數多,卻不影響飲食。而邪氣如果侵犯中焦,從橫結腸進入胃,導致胃部生病,自然就會不想吃東西。

凡是風寒侵襲營衛之間,就會形成瘧疾;飲食不當傷到腸胃,就會導致腹瀉。世上也有人先得瘧疾後拉肚子,或先拉肚子後得瘧疾,這都是因為身體表面的氣不夠穩固,邪氣侵入體內所致。如果瘧疾的邪氣已經完全發散出去,就不會再引起腹瀉。會得腹瀉,多半是元氣下陷,脾氣無法向上升發,所以風寒暑濕等邪氣才會趁虛而入,導致腹瀉。還有人拉肚子後,出現類似瘧疾卻又不是瘧疾的症狀,那是因為身體陰陽兩虛。陽虛會怕冷,陰虛會發熱,所以才會出現忽冷忽熱的類似瘧疾的症狀。也有人同時得瘧疾和拉肚子,瘧疾停止了,拉肚子卻更嚴重,這些都是脾胃之氣虛弱下陷所導致的。這些情況都應該先用黃耆建中湯,加上木香、厚朴等藥物來調理。之後再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薑、桂等藥物。如果服藥後,腹瀉減少但瘧疾發作,這是陽氣得到補充而與陰氣抗爭的表現,可以再用補中益氣湯,稍微加入桂枝、附子,幫助陽氣驅除陰氣就會痊癒。

凡是長期腹瀉、年紀大、產後或病後、長瘡或腹瀉後才發生腹瀉的,都絕對不能使用攻伐的藥物,應該立刻健脾胃、培養土氣,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炮薑、木香等藥物。如果有出血,就加入烏梅、芍藥。腹瀉六七天後,如果經血停止,應該會排出糞便。如果到第十三天經血又來,卻沒有排出糞便,這是胃氣已經耗竭了,絕對不能再使用攻伐的藥物,只能培養正氣,才有一線生機。腹瀉以胃氣為根本,胃氣失去生長的能力,就會討厭食物而不想吃。只要能想起吃東西,不管是什麼東西,吃了就能痊癒,這是因為胃氣恢復強盛的緣故。

凡是拉出來像魚腦或豬肝一樣的東西,都是半死不活的徵兆;拉出來像腐爛的灰塵一樣的顏色,大洞像竹筒一樣不會收縮,或像屋頂漏水一樣,或純粹拉出鮮血,或像紅豆湯一樣,而且嘴唇紅得像硃砂,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。

石頑說:腸澼這種病症,《內經》中記載有下血、下白沫、下膿血的不同。仔細推敲脈象和症狀,大致可以歸納為:拉白沫是屬於寒症,脈象應該是沉的;拉膿血是屬於熱症,脈象應該是滑大的。如果出現拉白沫但脈象反而是浮的,或者拉膿血但脈象反而是弦澀懸絕的,這是脈象和病情不符,都是預示死亡的。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,身體發熱就表示情況危險,身體發冷則表示還有希望,這是生死攸關的轉捩點。因為腸胃生病,不應該再出現發熱的症狀,如果出現發熱,表示內外都已經衰竭,沒有任何指望可以攻邪救命了。進一步詳細分析各種臟腑的腹瀉,脈象沉小都是可以治療的,如果血色溫熱而且身體發熱,就表示情況危險。《內經》的重點大概就是這樣。再推論仲景關於腹瀉的論述,以身體發熱、手腳溫暖為陽氣回升可以治療的表現;如果四肢厥冷不回溫,則為陽氣耗竭將死的徵兆,這講的是傷寒的陰證,不能和夏秋季的腸澼混為一談。然而,拉肚子難道就沒有發熱而可以活命的嗎?凡是伴隨邪氣的腹瀉,以及時行傳染的腹瀉,都會發熱,但只要先消除表面的邪氣,身體自然就會退熱、腹瀉也會停止。要知道,《內經》所說的血溫身熱,是陰虛的本證,而這種情況則是同時兼有外來的邪氣。

觀察前輩對於腹瀉的論述,都將拉白沫歸為虛寒,拉膿血歸為濕熱。直到守真,才提出赤白相兼的腹瀉,難道是寒熱在腸胃中都非常嚴重,才會同時表現出腹瀉嗎?丹溪贊同這個說法,認為赤痢是從小腸來的,白痢是大腸來的,都是濕熱作祟。這種理論一出,後世就都認為腹瀉是屬於熱症,恣意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攻伐,造成的傷害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停止。即使像東垣這樣精通脾胃的人,也認為濕熱之物傷到中焦才會下膿血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疏導。如果膿血濃稠黏膩,頻繁想去廁所但又拉不出來,脈象洪大有力,就可以用瀉下的藥物。這也是認為膿血屬於熱症。哪知道血色鮮紫濃厚的,確實是熱證;如果血色瘀暗淡薄,或者像瑪瑙一樣,則是陽虛無法控制陰液而排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