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八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35)

1. 時復證

目病不治。忍待自愈。或失其宜。有犯禁戒。傷其脈絡。遂至深入。又不治之。致搏夾不得發散。至其年月如期而發。當驗其形證絲脈。別何部分。然後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眼睛生病了,不進行治療,硬撐著等它自己好。或者在護理上有所疏忽,違反了一些該注意的事項,導致眼內的血管受損,病情因而加重。還是不進行治療,導致病況困在那裡無法散去。結果在一定的時間週期內,病症就定期發作。這時候,應該詳細檢查病人的症狀和脈象,判斷病在哪個部位,然後再根據情況進行治療。

2. 七竅門下

3.

(耳鳴,耳腫痛,耳疹,耳中癢,耳膿,耵聹,蟲入耳中)

經云。腎氣通於耳。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狥蒙招尤。目冥耳聾。下虛上實。過在足少陽厥陰。甚則入肝。所謂耳鳴者。陽氣萬物盛上而躍。故耳鳴也。所謂浮為聾者。皆在氣也。趙以德曰。耳者腎之竅。足少陰經之所主。然心亦寄竅於耳。在十二經脈中。除足太陽。手厥陰外。

其餘十經脈絡。皆入於耳中。蓋腎治內之陰。心治外之陽。合天地之道。精氣無不變通。故清淨精明之氣上走空竅。耳受之而聽斯聰矣。靈樞云。腎氣通於耳。腎和則耳聞五音矣。五臟不和。則七竅不通。故凡一經一絡。有虛實之氣入於耳中者。皆足以亂主竅之精明。而兼至聾聵。

此言暴病者也。若夫久聾者。於腎亦有虛實之異。左腎為陰。主精。右腎為陽。主氣。精不足。氣有餘。則聾為虛。其人瘦而色黑。筋骨健壯。此精氣俱有餘。固藏閉塞。是聾為實。乃高壽之兆也。此皆稟賦使然。不須治之。又有乍聾者。經云。不知調陰陽七損八益之道。早喪之節也。

其年五十體重。耳目不聰明矣。此亦無治也。惟暴聾之病。與陰陽隔絕之未甚。經脈欲行而未通。衝擊其中。鼓動聽戶。隨其氣之微甚而作嘈嘈風雨諸聲者。則可隨其邪以為治。外此又有耳觸風邪。與氣相擊。其聲嘈嘈。眼如見火。謂之虛鳴。熱氣乘虛。隨脈入耳。聚熱不散。

膿汁出焉。謂之膿耳。人耳間有津液。輕則不能為害。若風熱搏之。津液結硬。成核塞耳。亦令暴聾。謂之耵耳。前是數者。腎脈可推。風則浮而盛。熱則洪而實。虛則澀而濡風為之疏散。熱為之疏利。虛為之調養。邪氣並退。然後以通脈調氣安腎之劑治之。羅謙甫云。夫暴聾者。

由腎虛風邪所乘。搏於經絡。隨其血脈上入耳。正氣與邪氣相搏。故卒聾也。風虛耳聾。排風湯、桂辛散。腎臟風虛。黃耆丸。兼氣虛。去附子加肉桂、人參。肝腎虛火。姜蠍散。風熱耳聾。犀角飲子。厥聾。經云。暴厥而聾。偏閉塞不通。內氣暴薄也。復元通氣散去白牽牛。

加全蠍、石菖蒲、川芎、生薑、蔥白。吞養正丹凡治耳聾。皆當調氣。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腫。四物湯加肉桂吞龍薈丸降火。及復元通氣散調氣。耳聾有濕痰者。滾痰丸下之。耳聾面頰黑者。為精脫腎虛。燒腎散。耳聾多恐者。為肝虛。溫膽湯下養正丹。外治。用通神散、蓖麻丸。

一方。用地龍三枚。鹽少許。同入蔥管內。化水滴耳中。三五日效。一法。用磁石豆大一塊。鯪鯉甲三片。燒存性。綿裹塞耳中。口銜生鐵少許。覺耳中如風雨聲即愈。

耳鳴,經云。耳者。宗脈之所聚也。故胃中空則宗脈虛。虛則下溜。脈有所竭。故耳鳴。又云。液脫者。腦髓消。筋酸耳數鳴。凡此皆耳鳴之屬虛者也。經云。太陽所謂耳鳴者。陽氣萬物。盛上而躍。故耳鳴也。又云。厥陰之脈。耳鳴頭眩。又云。少陽所至為耳鳴。治以涼寒。

白話文:

耳(耳鳴、耳腫痛、耳疹、耳中癢、耳膿、耳垢、蟲入耳中)

古籍說,腎氣與耳朵相通,腎氣調和,耳朵就能聽到各種聲音。如果不明事理,就會招來禍患。視力模糊、聽力喪失,都是因為下身虛弱而上身過於強盛所致,問題出在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,嚴重時會影響到肝。所謂的耳鳴,是因為陽氣旺盛,向上湧動,所以產生耳鳴。所謂的聽力下降,大多是因為氣的問題。

趙以德說,耳朵是腎的孔竅,由足少陰經主管。但是心也把孔竅寄託在耳朵上。在十二經脈中,除了足太陽經和手厥陰經之外,其餘十條經脈都與耳朵相連。腎主管內在的陰,心主管外在的陽,合乎天地的道理,精氣無不暢通。所以清淨精明的氣向上走入空竅,耳朵接收到這種氣就能聽得清楚。

《靈樞》說,腎氣與耳朵相通,腎氣調和,耳朵就能聽到各種聲音。五臟不調和,七竅就會不通暢。所以,任何經脈中有虛實之氣進入耳朵,都足以擾亂耳朵的清明,導致聽力下降甚至失聰。

以上講的是突然發病的狀況。如果是長期聽力下降,腎也有虛實之分。左腎屬陰,主管精;右腎屬陽,主管氣。精不足而氣有餘,就會因虛而聽力下降,這樣的人會比較瘦且膚色較黑,但筋骨強健。如果精氣都很充足,閉塞不通,導致聽力下降,則屬於實證,這樣的人反而長壽。這些都是先天體質造成的,不需要治療。還有一種是突然聽力下降,這是因為不懂得調和陰陽,不懂得養生之道,過早耗損身體。

到了五十歲,身體就變得沉重,聽力和視力都會變差,這也是無藥可醫的。只有突發的聽力下降,並且陰陽失調還不嚴重的情況,是因為經脈想通卻沒有完全通暢,氣在其中衝擊,震動聽覺器官,隨著氣的強弱發出各種嘈雜的聲音,這時可以根據病邪的性質來治療。

另外,耳朵如果受到風邪侵襲,與體內的氣相衝擊,就會發出嘈雜的聲音,眼睛會像看到火一樣,這稱為虛鳴。熱氣趁虛而入,沿著經脈進入耳朵,熱聚不散,就會有膿液流出,稱為膿耳。人的耳朵裡有津液,如果不多就沒有危害。如果被風熱侵襲,津液就會凝結變硬,形成硬塊堵塞耳朵,也會導致突然失聰,稱為耳垢。前面說的這幾種情況,可以通過腎脈來推斷,風邪導致的脈象是浮而盛,熱邪導致的脈象是洪而實,虛證導致的脈象是澀而濡。針對不同的病因,可以用疏散風邪、疏通熱邪、調養虛證的方法,等邪氣退去,再用疏通經脈、調理氣血、安養腎氣的藥物來治療。

羅謙甫說,突發的聽力下降,是因為腎虛,風邪侵入經絡,隨著血脈向上進入耳朵,正氣與邪氣相搏,所以突然失聰。因風虛導致的聽力下降,可以使用排風湯、桂辛散等藥方。腎臟風虛,可以使用黃耆丸。如果兼有氣虛,可以去除附子,加入肉桂、人參。如果是肝腎虛火,可以使用姜蠍散。風熱導致的聽力下降,可以使用犀角飲子。如果是厥聾,也就是突然暈倒而聽力下降,是由於體內氣暴衝造成的,可以使用復元通氣散(去除白牽牛),加入全蠍、石菖蒲、川芎、生薑、蔥白,再服用養正丹。

治療聽力下降,都應該調理氣。如果肝氣逆行,會導致頭痛、耳聾、臉頰腫脹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入肉桂,再服用龍薈丸來降火,或是使用復元通氣散來調氣。如果聽力下降是因為有濕痰,可以用滾痰丸來化痰。如果聽力下降且臉色發黑,是精氣耗散腎虛造成的,可以使用燒腎散。如果聽力下降並且容易恐懼,是因為肝虛,可以用溫膽湯來化痰,再服用養正丹。外用藥方,可以用通神散、蓖麻丸。

另外一個方法,是用三條地龍,加上少許鹽,一起塞入蔥管內,等化成水後滴入耳中,三五天就會見效。還有一個方法,是用一塊豆子大小的磁石,加上三片穿山甲,燒成灰後用棉花包起來塞入耳朵,再口含少許生鐵,感覺耳朵裡有風雨聲就會痊癒。

至於耳鳴,古籍說,耳朵是各種經脈匯聚的地方。所以,如果胃裡空虛,經脈就會虛弱,虛弱就會下沉,經脈衰竭,就會產生耳鳴。又說,如果體液耗損,就會導致腦髓減少,筋骨痠痛,耳鳴頻繁。這些都屬於虛證的耳鳴。古籍又說,太陽經所說的耳鳴,是陽氣過於旺盛向上湧動造成的。又說,厥陰經脈有病,也會出現耳鳴頭暈。還說,少陽經脈的問題也會導致耳鳴,治療時要用寒涼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