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20)
卷十三·專方 (20)
1. 潮熱門
涼膈散(方祖),大柴胡湯(小柴胡湯下),逍遙散(虛損門),小柴胡湯(方祖),加味逍遙散(虛損門),
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當歸補血湯(保元湯下),加減八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
白話文:
潮熱
針對潮熱的症狀,可以參考以下這些中醫方劑:
- 涼膈散: 這個方劑是治療潮熱的基礎方。
- 大柴胡湯: 這個方劑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調整而來的,也可用於治療潮熱。
- 逍遙散: 這個方劑主要針對虛損引起的潮熱。
- 小柴胡湯: 這個方劑也是治療潮熱的基本方劑之一。
- 加味逍遙散: 這個方劑是在逍遙散的基礎上加味而來的,同樣適用於虛損引起的潮熱。
- 錢氏六味丸: 這個方劑是在崔氏八味丸的基礎上調整而來的。
- 當歸補血湯: 這個方劑是在保元湯的基礎上調整而來的,主要用於補血,可以治療血虛引起的潮熱。
- 加減八味丸: 這個方劑是在崔氏八味丸的基礎上調整而來的。
2. 惡寒門
大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指迷茯苓丸(二陳湯下),理中丸(方祖),升陽益胃湯(保元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枳實理中湯(理中湯下),二陳湯(方祖),火鬱湯(升麻湯下),升陽散火湯(升麻湯下),大建中湯(保元湯下),金花湯(伊尹三黃湯下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生脈散(方祖),異功散(四君子湯下),附子湯(朮附湯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人參白虎湯(白虎湯下),清暑益氣湯(保元湯下),苓桂朮甘湯(桂枝湯下),桃核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犀角地黃湯(傷寒門)
白話文:
大承氣湯(如果藥效不夠,可以用小承氣湯來代替),指迷茯苓丸(可以用二陳湯來代替),理中丸(原創方),升陽益胃湯(可以用保元湯來代替),補中益氣湯(可以用保元湯來代替),枳實理中湯(可以用理中湯來代替),二陳湯(原創方),火鬱湯(可以用升麻湯來代替),升陽散火湯(可以用升麻湯來代替),大建中湯(可以用保元湯來代替),金花湯(可以用伊尹三黃湯來代替),錢氏六味丸(可以用崔氏八味丸來代替),生脈散(原創方),異功散(可以用四君子湯來代替),附子湯(可以用朮附湯來代替),崔氏八味丸(原創方),人參白虎湯(可以用白虎湯來代替),清暑益氣湯(可以用保元湯來代替),苓桂朮甘湯(可以用桂枝湯來代替),桃核承氣湯(可以用小承氣湯來代替),犀角地黃湯(在傷寒的章節裡有說明)。
3. 振寒門
白虎加人參湯(白虎湯下),竹葉石膏湯(白虎湯下),黃耆建中湯(桂枝湯下),桂枝加附子湯(桂枝湯下)
白話文:
振寒門
- 白虎加人參湯:這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人參的方子。
- 竹葉石膏湯:這也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,做了調整的方子。
- 黃耆建中湯:這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加入黃耆而成的方子。
- 桂枝加附子湯:這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加入附子的方子。
4. 戰慄門
大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麻黃湯(方祖)
白話文:
大承氣湯(如果症狀較輕微,則用小承氣湯)和 麻黃湯(此為該方的始祖)。
5. 寒熱門
小柴胡湯(方祖),柴胡四物湯(小柴胡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理中湯(方祖),逍遙散(虛損門),黃耆建中湯(桂枝湯下),越婢湯(麻黃湯下),火鬱湯(升麻湯下),梔子豉湯(方祖),桂苓丸(五苓散下),既濟湯(白虎湯下),既濟解毒湯(伊尹三黃湯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滋腎丸(大補丸下),加減八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五苓散(方祖)
白話文:
寒熱門
小柴胡湯(這個方子是基礎方),柴胡四物湯(是從小柴胡湯變化而來的),補中益氣湯(可以參考保元湯來理解),理中湯(這個方子是基礎方),逍遙散(可以參考虛損門的相關內容),黃耆建中湯(是從桂枝湯變化而來的),越婢湯(是從麻黃湯變化而來的),火鬱湯(可以參考升麻湯來理解),梔子豉湯(這個方子是基礎方),桂苓丸(是從五苓散變化而來的),既濟湯(可以參考白虎湯來理解),既濟解毒湯(是從伊尹三黃湯變化而來的),崔氏八味丸(這個方子是基礎方),滋腎丸(可以參考大補丸來理解),加減八味丸(是從崔氏八味丸變化而來的),五苓散(這個方子是基礎方)。
6. 瘧門
金匱蜀漆散,治牝瘧多寒。
蜀漆(即常山苗。),雲母(燒二晝夜。),龍骨(熬。等分。)
上杵為散。發前以漿水調半錢。(即酸漿。漿水散下),溫瘧加蜀漆半分。臨發時服一錢匕。按蜀漆性升。上湧頑痰最速。雲母性溫。開發陰邪最猛。二味相需。較之常山、陽起石更捷。又恐湧泄太過。即以龍骨斂固其津。仍取龍性純陽。同氣相求。佐上藥以發越陰分伏匿之邪。
則牝瘧之寒自已。與桂枝龍骨牡蠣湯、火逆湯之義不殊。其外臺牡蠣湯。用吐蠣、蜀漆、麻黃、甘草四味。藥雖異而功用則同。蓋蜀漆得雲母。則溫散頑痰於內。蜀漆得麻黃。則溫散寒邪於外。亦恐發泄太過。即以牡蠣收斂陰津。仍取其性入陰。有軟堅散結之功也。用甘草者。
令以協和中外。則胃氣有權。方得振祛邪作汗之力耳。
達原飲,治疫瘧壯熱。多汗而渴。
黃芩(一錢五分。),甘草(炙。一錢),白芍(一錢),知母(二錢),厚朴(一錢),檳榔(二錢),草果(一錢),生薑(七片。),大棗(一枚。擘)
水煎。發前熱服。溫覆取微汗。或問疫邪初犯募原。吳又可以達原飲為主方。詳方中檳榔、草果、厚朴。俱屬清理腸胃之品。知母直瀉少陰邪熱。與募原何預而用之。答曰。募原雖附軀殼。貼近於里。為經絡臟腑之交界。況濕土之邪。從竅而入。以類橫連。未有不入犯中土者。
所以清理腸胃為先。非若傷寒傳次。表證未罷。誤用里藥。則有結胸傳裡之變。即尚未離表。但須薑、棗。佐芩、芍、甘草以和解之。若見少陽陽明太陽。必兼柴胡、葛根、羌活以開泄之。
設裡氣不通。勢必盤錯於中而內陷。則加大黃以攻下之。又可專工瘟疫。歷治有年。故立此為初犯募原之主方。其殿後則有白虎、涼膈為鼎足之任。以此推原。其他變證。則三黃雙解、清熱解毒、人中黃丸等方。可默識其微。而用之必當矣。余嘗以此治疫瘧、時瘧。靡不應手獲效。總藉以分解中外寒熱諸邪之力耳。
何首烏散,治瘧積滯去後。寒熱不止。至夜尤甚。
生何首烏(五錢。碎),青皮,陳皮,甘草(炙。各一錢),生薑(七片),大棗(三枚。擘)
水煎。露一宿。侵晨熱服。多汗而渴。加知母、烏梅。虛人腹痛。加人參、厚朴、木香。
七寶飲,治一切實瘧。服調理藥不止。
厚朴,常山(醋炒。),檳榔,陳皮,青皮,草果(各一錢。),甘草(炙。七分),生薑(七片)
水酒各半煎。露一宿。侵晨熱服。(一方。多半夏一錢。大棗一枚。)
常山飲,治瘧發晡時。至夜數不止。脈實邪盛者。
常山(醋炒),檳榔,青皮(炒),甘草,當歸(各一錢),穿山甲(煅八分。世本。作木通。),黑豆(四十粒),生薑(七片)
白話文:
瘧疾
金匱蜀漆散: 用於治療以怕冷為主的女性瘧疾。
藥材組成:蜀漆(即常山苗)、雲母(燒製兩天兩夜)、龍骨(熬製),各等份。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在發病前用米漿水調和半錢服用(米漿水指酸漿水,有助於藥粉散開),若為溫瘧(發熱較重的瘧疾)則增加蜀漆的用量至半錢。臨發病時服用一錢。
此方解說:蜀漆藥性上升,能快速使頑固痰液上湧。雲母藥性溫熱,能強效驅散體內陰寒邪氣。兩者配合使用,效果比單用常山、陽起石更為迅速。又因擔心藥性太過猛烈導致津液過度流失,所以加入龍骨收斂固攝津液,並利用其純陽之性,與藥物同氣相求,輔助藥物發散潛伏在陰分中的邪氣。
這樣就能治癒以怕冷為主的女性瘧疾。此方與桂枝龍骨牡蠣湯、火逆湯的治療原理相似。外臺牡蠣湯使用牡蠣、蜀漆、麻黃、甘草四味藥,雖然藥材不同,但功效相同。蜀漆與雲母搭配,可以溫化體內頑固痰液;蜀漆與麻黃搭配,可以溫散體表寒邪。為了防止發散太過,加入牡蠣收斂陰津,並利用其入陰的特性,有軟化堅硬、消散結塊的作用。使用甘草則是为了協調藥性,使身體中外調和,胃氣強健,才能有力氣驅除邪氣,使身體出汗。
達原飲: 用於治療以高熱為主的疫瘧,患者多汗口渴。
藥材組成:黃芩(一錢五分)、炙甘草(一錢)、白芍(一錢)、知母(二錢)、厚朴(一錢)、檳榔(二錢)、草果(一錢)、生薑(七片)、大棗(一枚,掰開)。
煎服方法:用水煎服。在發病前趁熱服用,蓋上被子取微汗。
此方解說:有人問,疫邪剛侵犯募原(指半表半裡的部位),吳又可為何以達原飲為主方?方中檳榔、草果、厚朴都是清理腸胃的藥物,知母是瀉少陰經熱的藥物,與募原有何關係?回答是,募原雖然附著在軀殼上,貼近於裡,是經絡臟腑的交界處。況且濕土之邪是通過孔竅入侵,會橫向連累,沒有不侵犯到中焦脾胃的。
所以清理腸胃是首要的。這和傷寒病傳變不同,傷寒表證還沒解除,就誤用里藥,會導致結胸傳裡的變證。即使還在表證階段,也需要用生薑、大棗輔助黃芩、白芍、甘草來調和。如果出現少陽、陽明、太陽經的症狀,必須加入柴胡、葛根、羌活來疏泄。
如果里氣不通,病邪勢必盤踞在中焦,導致內陷,這時就要加大黃來攻下。此方專治瘟疫,歷經多年驗證有效,所以作為初犯募原的主方。後續還有白虎湯、涼膈散來輔助治療。由此推廣,其他變證可以使用三黃雙解湯、清熱解毒湯、人中黃丸等方劑,可依據病情靈活運用。我曾用此方治療疫瘧、時瘧,都非常有效,主要是藉此分解體內外寒熱各種邪氣的作用。
何首烏散: 用於治療瘧疾積滯清除後,寒熱仍舊反覆不止,尤其晚上更嚴重的症狀。
藥材組成:生何首烏(五錢,搗碎)、青皮、陳皮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、生薑(七片)、大棗(三枚,掰開)。
煎服方法:用水煎服,露置一晚,清晨加熱服用。如果多汗口渴,加入知母、烏梅。如果虛弱導致腹痛,加入人參、厚朴、木香。
七寶飲: 用於治療各種實證瘧疾,服用其他調理藥物無效者。
藥材組成:厚朴、醋炒常山、檳榔、陳皮、青皮、草果(各一錢)、炙甘草(七分)、生薑(七片)。
煎服方法:用水和酒各一半煎煮,露置一晚,清晨加熱服用。(另一個配方加入半夏一錢、大棗一枚)
常山飲: 用於治療瘧疾在下午發作,持續到晚上多次不止,脈象強實,邪氣盛的症狀。
藥材組成:醋炒常山、檳榔、炒青皮、甘草、當歸(各一錢)、煅穿山甲(八分,也有版本用木通)、黑豆(四十粒)、生薑(七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