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15)

1. 鶴膝風門

十全大補湯(保元湯下),五積散(平胃散下),四物湯(方祖),活絡丹(膝痛門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

換骨丹(膝痛門),大防風湯(四君子湯下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逍遙散(虛損門)歸脾湯(保元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加味逍遙散(虛損門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安腎丸(虛損門),腎氣丸(崔氏八味丸下)

白話文:

十全大補湯、五積散、四物湯、活絡丹、崔氏八味丸、換骨丹、大防風湯、六君子湯、逍遙散、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、加味逍遙散、錢氏六味丸、安腎丸、腎氣丸。

2. 癘風門

樺皮散,治癘風肺壅風毒。遍身瘙癢。

樺皮(四兩),荊芥穗,枳殼(炒),杏仁(去皮尖。另研。各二兩),甘草(一兩。生炙各半),亞麻(三兩)

為散。每服四五錢。食後溫酒米湯任下。

再造散,治大風惡疾。營血受病。先起於足者。

鬱金(五錢。如無真者。赤檳榔代之),大黃(皂莢煎。酒煨。一兩),大皂角刺(炒。五錢),白牽牛(取頭末淨。六錢。生炒各半)

白話文:

樺皮散用來治療癘風肺壅風毒,症狀是全身瘙癢。配方包括樺皮四兩、荊芥穗、枳殼(炒)、杏仁(去皮尖,另研,各二兩)、甘草(一兩,生炙各半)、亞麻(三兩)。將藥材研成散劑,每次服用四五錢,飯後溫酒或米湯送服。

再造散用來治療大風惡疾,因營血受病,先從足部開始。配方包括鬱金(五錢,如無真鬱金,可用赤檳榔代替)、大黃(皂莢煎,酒煨,一兩)、大皂角刺(炒,五錢)、白牽牛(取頭末淨,六錢,生炒各半)。

為散。分五服。五更時以無灰酒調服。服後當下惡物。禁一切厚味發毒動風物。及鹽醬糟醋椒姜麩面等。

醉仙散,治癘風遍身麻木。衛氣受病。先起於面者。

亞麻(俗名大胡麻),鼠黏子(炒),枸杞子,蔓荊子(炒。各一兩),白蒺藜(炒。去刺。),苦參,防風,栝蔞根(各五錢)

為散。每用末一兩五錢。入輕粉二錢拌勻。每服一錢。茶清調。晨午各一服。服至五七日。齒縫中出臭涎。令人如醉。或下膿血。病根乃去。量病者強弱用。病重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。候五七日元氣將復。方用此藥。忌一切炙煿厚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分五份,在凌晨五點服用,每次用無灰酒調和服用。服藥後可能會出現嘔吐等反應,需忌食辛辣、油膩、發物以及鹽、醬、糟、醋、辣椒、薑、麩、麵等食物。

醉仙散可以治療全身麻木、衛氣受病、先從面部開始發病的疾病。

將亞麻、鼠黏子(炒)、枸杞子、蔓荊子(炒)、白蒺藜(炒去刺)、苦參、防風、栝蔞根等藥材各取一兩(除了栝蔞根取五錢),混合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兩五錢,加入輕粉二錢拌勻,用茶水調服,早晚各服用一次。連續服用五到七天,就會從牙縫中流出臭口水,並且會出現醉酒或排出膿血的狀況,這表示病根已經去除。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,可以調整用量,如果病情嚴重,需要先用再造散治療,待五到七天元氣恢復後再使用此藥。忌食所有炙烤和油膩的食物。

味。止食淡粥時菜。烏梢蛇酒煮淡汁食之。以助藥力。或用水泛為丸服之。免傷口齒。此瞑眩之藥。中病即已。不可過劑。以取糜傷口齒之患。

必勝散,治癘風惡疾。營衛俱病。上下齊發。

赤檳榔,皂角刺(炒。各五錢),大黃(酒煨。一兩),白牽牛(生。取頭末。六錢。以一半炒),甘草(生炙各一錢),輕粉(二錢)

為散。壯年者分五服。中年者分七服。每服入黑糖或白蜜二匙。薑汁五匙調服。臨臥時腹中稍空。薑湯送下。至三更遍身麻木如針刺。頭目齒縫俱痛。此藥尋病根。重者七日行一次。稍輕者十日半月行一次。以三五遍為度。病退後眉發漸生。肌肉如故。如齒縫中有血。以黃連、貫眾煎湯漱之。

白話文:

藥物味道會影響食慾,所以服用藥物時,可以吃些清淡的粥和蔬菜。可以用烏梢蛇酒煮,取其清淡的汁液服用,有助於藥力發揮。也可以用水將藥粉製成丸狀服用,避免傷口和牙齒。這是一種治療昏迷的藥物,病症痊癒後即可停止服用,不可過量,以免傷口和牙齒受到損害。

必勝散可以治療久病纏身的風寒惡疾,以及營氣和衛氣都受損,導致全身病症的疾病。

赤檳榔、皂角刺(炒過,各五錢)、大黃(酒煨,一兩)、白牽牛(生用,取頭部和末端,六錢,其中一半炒過)、甘草(生用和炙烤各一錢)、輕粉(二錢)

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,製成散劑。體格強壯的人分五次服用,中年人分七次服用,每次服用時加入黑糖或蜂蜜兩匙,薑汁五匙調和服用。臨睡前,肚子稍微空一點,用薑湯送服藥物。服用藥物後,到了半夜,全身會感到麻木,如同針刺般疼痛,頭部、眼睛、牙縫都疼痛。這是藥物在尋找病根的過程。病情嚴重的人,七天服用一次;病情較輕的人,十天或半個月服用一次,一般服用三到五次即可。病症消除後,眉毛和頭髮會逐漸長出來,肌肉也會恢復原狀。如果牙縫中有血,可以用黃連和貫眾煎湯漱口。

九龍丸,治癘風焮腫癢痛。

當歸,苦參(各二兩),防風,荊芥,羌活(各兩半),蟬蛻,川芎(各五錢),全蠍(滾水泡去咸。一錢),大楓仁(八兩)

上九味。俱木臼內逐味杵為細末。紅米飯為丸。如梧子大。不得見火日。陰乾。布囊盛之。每服三錢。茶清送下。日三服。病起一年者服一料。十年餘者服十餘料。一方。少川芎、蟬蛻。多大胡麻二兩。風藤一兩。如下體甚者。加牛膝二兩。防己一兩。

白話文:

九龍丸可以治療麻風風邪引起的腫脹、發癢和疼痛。用當歸、苦參各兩兩,防風、荊芥、羌活各兩半,蟬蛻、川芎各五錢,全蠍(滾水泡去鹽分,一錢),大楓仁八兩,將以上九味藥材分別在木臼中搗碎成細末,用紅米飯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避免接觸火和陽光,陰乾後用布袋裝起來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清茶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病程一年者服用一料,病程十年以上者服用十料以上。另外,如果川芎、蟬蛻用量少,可以加胡麻二兩、風藤一兩。如果下半身症狀嚴重,可以加牛膝二兩、防己一兩。

漆黃丸,治癘風赤腫。硬痛不癢。

生漆,雄黃(另研),皂角刺(各四兩),蟾酥,麝香(另研。各三錢)

上五味。以水三升。先入皂角刺煎至一升。去滓下漆。煎沸如八成銀花相似。候漆浮花盡。則水乾不黏手。即離火。卻下雄、麝、蟾酥。木槌研勻。眾手丸。綠豆大。每服五十丸。午時五更各一服。熱酒下。木形人服之。身瘡音啞者。急以生蟹搗汁頻進。並塗患處以解之。

白話文:

漆黃丸

功效: 治癒癘風(麻風病)引起的皮膚赤腫,腫塊堅硬,疼痛但不癢。

藥方:

  • 生漆:四兩
  • 雄黃:四兩(另研磨)
  • 皂角刺:四兩
  • 蟾酥:三錢
  • 麝香:三錢(另研磨)

製法:

  1. 將以上五味藥材,以三升水先放入皂角刺煎煮,直到藥汁剩下約一升。
  2. 去除藥渣後,加入生漆,繼續煎煮至藥汁沸騰,顏色如八成銀花般。
  3. 待生漆表面浮起的泡沫消失,藥汁濃縮至不粘手時,即可熄火。
  4. 然後將雄黃、麝香、蟾酥加入,用木槌研磨成細粉。
  5. 以手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

服用方法:

  • 每次服用五十丸,每日午時及五更各服用一次,用熱酒送服。
  • 患有麻風病並伴隨肢體僵硬、失聲者,應急取生蟹搗汁,頻繁服用,並塗抹於患處,以解毒。

豨薟丸,治癘風腳弱。

豨薟(五月取赤莖者陰乾。以淨葉蜜酒九蒸九曬。一斤),芍藥,熟地(各二兩),川烏(黑豆制。淨六錢),羌活,防風(各一兩)

蜜丸。每服二錢。空心溫酒下。

白花蛇丸,治大風惡疾。焮赤腐爛。

防風,金銀花,枸杞子,蟬蛻,苦參(各二兩),荊芥穗(酒洗。兩半),黃連(酒炒),全蠍(滾醋泡。炒黃),牛膝,何首烏(不犯鐵器),牛蒡子,連翹,白蒺藜,細辛,胡麻(即亞麻),蔓荊子(各一兩),漏蘆(去苗。四兩),白花蛇(一條。去尾連頭。生用紫雲風不用),烏梢蛇(一條。去頭尾。不犯鐵。石臼中搗。白癜風不用。)

白話文:

豨薟丸主要治療麻風病導致的腳無力,由豨薟、芍藥、熟地、川烏、羌活、防風等藥材製成蜜丸,每次服用兩錢,空腹溫酒送服。白花蛇丸則針對大風惡疾,如皮膚紅腫潰爛等症狀,以防風、金銀花、枸杞子、蟬蛻、苦參、荊芥穗、黃連、全蠍、牛膝、何首烏、牛蒡子、連翹、白蒺藜、細辛、胡麻、蔓荊子、漏蘆、白花蛇、烏梢蛇等藥材製成,具體用量需根據病情調整。

上十九味。除烏梢蛇外。預為粗末。同蛇搗和焙乾。重為細末。米飲糊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。茶清送下。日三服。

如頭面上腫。加白芷一兩。肌肉潰爛。加皂角刺一兩。

鵝翎散,治癘風惡疾。赤腫腐爛。

番木鱉(麻油煮。一兩),乾漆(煅令煙盡。三錢),白鵝毛(一隻。燒存性至不見星為度),苦參,皂角刺(各二兩)

上為散。分作五十服。侵晨。溫酒或茶清送下。亦可用蜜作丸。分五十服。

白話文:

配方含十九味藥材,除了烏梢蛇,其他的先打成粗粉,再與烏梢蛇一起搗碎、混合並烘乾,然後再磨成細粉。以米飲做成的糊狀物來製成丸子,大小如同梧桐子一般。每次服用約五七十顆,用熱茶送下,一天服用三次。

如果出現頭面腫脹的情況,則需在配方中加入白芷一兩。若肌肉潰爛,則需加入皁角刺一兩。

有一種名為鵝翎散的方劑,可以治療惡性皮膚病,症狀表現為紅腫腐爛。其成分包括:番木鱉(用麻油煮過後,份量為一兩)、乾漆(經過煅燒直到煙盡,份量為三錢)、白鵝毛(燒至看不到火星為止,份量以不見星點為度)、苦參、皁角刺(每種各二兩)。

這些藥材需研磨成散粉,分成五十個份量。早晨時,可使用溫酒或熱茶送服,也可以將這些散粉製成蜜丸,共分成五十個份量。

蜈蚣散,治癘風赤腫。

蜈蚣(五十條。去頭足。酒煮),雄黃(二錢),牛膝(生),穿山甲(生漆塗炙),檳榔,薏苡仁(炒。各一兩)

為散。酒服二錢。出汗。連服三日效。

萬靈丹,治癰疽狀若傷寒。頭痛發熱嘔渴。渾身拘急疼痛。並治癘風麻木不仁。

茅朮,川烏頭(炮。去皮臍),何首烏(生。各二兩),全蠍(醋泡。炙黃),石斛,天麻(煨),當歸,甘草(炙),川芎,羌活,荊芥穗,防風,麻黃,細辛(各一兩),明雄黃,硃砂(水飛淨。各六錢)

白話文:

蜈蚣散,用於治療癘風導致的紅腫。

  • 蜈蚣(50條,去除頭和腳,用酒煮)。
  • 雄黃(2錢)。
  • 生牛膝。
  • 生穿山甲,用生漆塗抹後再烤炙。
  • 檳榔。
  • 薏苡仁(炒熟),每種材料各1兩。

以上材料研磨成散粉。用酒調服2錢,可促進出汗。連續服用3天,效果顯著。

萬靈丹,用於治療癰疽,其症狀類似於傷寒,包括頭痛、發熱、噁心口渴,全身肌肉緊繃疼痛。同時也適用於治療癘風引致的麻木無知覺。

  • 茅朮,川烏頭(炮製,去除皮和根部),何首烏(生長態),每種材料各2兩。
  • 全蠍(醋浸泡後,炙至金黃色)。
  • 石斛,天麻(經火烘烤後),當歸,甘草(炙烤),川芎,羌活,荊芥穗,防風,麻黃,細辛(每種材料各1兩)。
  • 明雄黃,硃砂(用水清洗乾淨),各6錢。

上為細末。煉白蜜杵勻。每兩大者分作四丸。中者六丸。小者八丸。硃砂為衣。瓷罐收貯。隨年歲老弱。病勢緩急諒用。以蔥白香豉湯。空心調服。服後以稀粥助令作汗。避風寒。忌生冷。戒房室。孕婦禁用。

瀉黃散,治胃熱口臭。煩渴引飲。

藿香葉(七錢),山梔(薑汁炒黑。一兩),甘草(生炙各半兩),石膏(煨。一兩),防風(八錢)

為散。每服四五錢。水煎去滓。入生白蜜少許調服。

涼膈散(方祖),雙解散(涼膈散下),消風散(咳嗽門),千金耆婆萬病丸(積聚門),升麻胃風湯(中風門),六味地黃丸(崔氏八味丸下),小柴胡湯(方祖),黃連解毒湯(伊尹三黃湯下),犀角地黃湯(傷寒門),越婢加朮湯(麻黃下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煉好的白蜜充分搗勻。每劑藥分成四丸(大者),六丸(中者)或八丸(小者)。用硃砂作為藥丸的外衣,並將藥丸裝入瓷罐保存。根據患者的年齡、體質和病情輕重緩急,酌情使用。服用時,用蔥白香豉湯送服,空腹服用。服藥後用稀粥幫助發汗,並注意避風寒,忌食生冷食物,戒房事,孕婦禁用。

瀉黃散,用於治療胃熱口臭,口乾舌燥,渴想飲水。

組成:藿香葉(七錢)、山梔子(用薑汁炒至黑色,一兩)、甘草(生甘草和炙甘草各半兩)、石膏(煨製,一兩)、防風(八錢)。

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。

用法:每次服用四至五錢,用水煎煮,去渣後加入少許生白蜜調服。

以下列出了一些其他常見的中藥方劑:

  • 涼膈散(方祖)
  • 雙解散(涼膈散下)
  • 消風散(咳嗽門)
  • 千金耆婆萬病丸(積聚門)
  • 升麻胃風湯(中風門)
  • 六味地黃丸(崔氏八味丸下)
  • 小柴胡湯(方祖)
  • 黃連解毒湯(伊尹三黃湯下)
  • 犀角地黃湯(傷寒門)
  • 越婢加朮湯(麻黃下)

註釋:

  • 上述文字中出現的藥材名稱和方劑名稱均為古時的中醫用語,現代可能有所不同。
  • 藥物的劑量和用法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,切勿自行服用。
  • 中醫治療需遵醫囑,切不可自行用藥。

七味白朮散(六君子湯下),加味逍遙散(虛損門),柴胡四物湯(小柴胡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四物湯(方祖)

清燥湯(保元湯下),人參養胃湯(平胃散下),四順清涼飲(燥門),當歸補血湯(保元湯下),清胃散(衄血門),加減八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

白話文:

七味白朮散(六君子湯下)、加味逍遙散(虛損門)、柴胡四物湯(小柴胡湯下)、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、四物湯(方祖)。

清燥湯(保元湯下)、人參養胃湯(平胃散下)、四順清涼飲(燥門)、當歸補血湯(保元湯下)、清胃散(衄血門)、加減八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