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六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 (36)

1. 伊尹三黃湯(倉公名火齊湯。金匱名瀉心湯)

普濟消毒飲,治大頭捻頸瘟等證。

三黃湯去大黃。加柴胡、黑參、連翹、鼠黏、升麻、白芷、甘草、桔梗、馬勃、殭蠶、板藍根。半用水煎。半用蜜丸。噙化。氣虛脈弱。加人參五七分。大便秘。加酒大黃錢許微下之。本方去升麻、黑參、鼠黏、殭蠶、板藍、馬勃。加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枳殼、川芎、射干。名芩連消毒湯。

當歸龍薈丸,治肝經積熱。時發驚悸搐搦。神志不寧。頭目昏眩。咽膈不利。腸胃燥結。躁擾狂越等證。

三黃湯加當歸、龍膽、蘆薈、梔子、青黛、木香、麝香。蜜丸。淡薑湯送二三十丸。

神芎丸,治水腫外內俱實者。

三黃湯本方用大黃黃芩各二兩。黃連半兩。加滑石、牽牛頭末各四兩。川芎、薄荷各半兩。滴水為丸。每服五七丸。至十五丸。臨臥溫水服。濕熱腰脅腫滿。加甘遂一兩。遍身走注疼痛。加白芥子一兩。久毒熱腫腹痛。加芒硝一兩。關節不利。加羌活一兩。腸胃結滯。加郁李仁一兩。

腰腿沉重。加商陸一兩。本方去黃連、川芎、薄荷。名導水丸。戴人取伊尹三黃丸變為神芎丸。每令病人至夜先服百餘粒。繼以浚川散投之。五更當下。種種病出。投下少許。再以和膈藥服之。以利為度。有五日一下者。三日一下者。病輕者一二服止。重者五六度方愈。是擒縱緩舒之妙。

臨病制宜。非可言諭。自非老年諳練有大負者。焉敢效諸行事耶。詳方後云。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。乃峻藥緩攻之成法。此言每令病人先服百餘丸。急乘元氣未漓。為之迅掃各有至理。不可以此礙彼也。

浚川散,治水腫脹急。大便不通。大實大滿證。

三黃丸去芩、連。用大黃一兩。加牽牛頭末、郁李仁各一兩。芒硝、甘遂各半兩。木香三錢。為散。每服二錢。入生薑自然汁。和如稀糊服。按此乃下水積之峻藥。火熱怫鬱。水液不能宣通。停滯而生濕熱。在陽不去。則化氣而為脹。在陰不去。則化積而成形。世俗不省內經留者攻之。

但執補燥之劑。怫鬱轉加而病愈甚也。戴人曰。養生與攻病。本自不同。今人以補藥治病。宜乎不效也。

白話文:

伊尹三黃湯(倉公名火齊湯。金匱名瀉心湯)

這個方子出自《普濟消毒飲》,用來治療大頭瘟、脖子腫痛等症狀。

原本的三黃湯去除大黃,加入柴胡、玄參、連翹、牛蒡子、升麻、白芷、甘草、桔梗、馬勃、僵蠶、板藍根。一半用水煎煮,一半用蜂蜜製成藥丸,含在口中慢慢化開。如果氣虛脈弱,可以加入人參五到七分。如果大便秘結,可以加入少量用酒浸泡過的大黃,稍微瀉下。這個方子去掉升麻、玄參、牛蒡子、僵蠶、板藍根、馬勃,加入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枳殼、川芎、射干,就變成芩連消毒湯。

當歸龍薈丸,用來治療肝經積熱,引起的時常發作驚悸抽搐、神志不清、頭暈目眩、咽喉不適、腸胃乾燥便秘、煩躁不安、狂躁等症狀。

在三黃湯的基礎上,加入當歸、龍膽草、蘆薈、梔子、青黛、木香、麝香,用蜂蜜製成藥丸。每次用淡薑湯送服二十到三十丸。

神芎丸,用來治療全身內外都有水腫的實證。

原方三黃湯用大黃、黃芩各二兩,黃連半兩,再加入滑石、牽牛子末各四兩,川芎、薄荷各半兩。用水滴成藥丸,每次服用五到十五丸,睡前用溫水送服。如果濕熱導致腰部、脅肋腫脹,加入甘遂一兩。如果全身遊走性疼痛,加入白芥子一兩。如果久病毒熱導致腫脹腹痛,加入芒硝一兩。如果關節活動不利,加入羌活一兩。如果腸胃積滯,加入郁李仁一兩。

如果腰腿沉重,加入商陸一兩。這個方子去掉黃連、川芎、薄荷,就叫做導水丸。戴人用伊尹三黃丸變化成神芎丸。他常常讓病人晚上先服用一百多粒,接著再服用浚川散,五更天就會排便。各種疾病的癥狀都會顯現出來。稍微服下一些,再服用和胃的藥物,以排便通暢為度。有的病人五天排便一次,有的三天一次,病情輕的病人服用一兩次就好了,病情重的要服用五六次才能痊癒。這是用藥先強後弱,緩解的巧妙方法。

臨床用藥要根據病情來調整,無法用言語全部說清。如果不是經驗豐富、有責任感的老醫師,哪敢這樣隨意用藥呢?詳細的藥方在後面會說明。每次服用五到十五丸,是峻藥緩攻的方法。這裡說每次讓病人先服用一百多粒,是為了趁著元氣還沒有耗散,迅速清除病邪,各有道理,不可以互相妨礙。

浚川散,用來治療水腫脹滿、大便不通、腹部脹滿等實證。

在三黃丸的基礎上,去掉黃芩、黃連,用大黃一兩,加入牽牛子末、郁李仁各一兩,芒硝、甘遂各半兩,木香三錢,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生薑自然汁調成稀糊狀服用。這個方子是排泄水濕積聚的峻猛藥。火熱鬱結,水液不能正常流通,停滯就會產生濕熱。在陽經不去,就會化為脹滿,在陰經不去,就會積聚成形。世俗之人不明白《內經》所說的“留者攻之”的道理。

只執著於使用補燥的藥物,鬱結反而更加嚴重,病情也會加重。戴人說,養生和治病,本質上就不同。現在的人用補藥來治病,效果不好也是應該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