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八 (38)
卷八 (38)
1. 鼻
(鼻齆,鼻鼽,鼻淵,鼻瘜肉,鼻瘡,鼻疳蝕,鼻痛,鼻赤,鼻紫黑)
經曰。肺開竅於鼻。肺氣通於鼻。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。五氣入臭。藏於心肺。心肺有病。而臭為之不利也。西方白色。入通於肺。開竅於鼻。藏精於肺。肺主臭。在藏為肺。在竅為鼻。陽明之脈。挾鼻絡目。膽移熱於腦。則辛頞鼻淵。
經云。其宗氣走於鼻而為臭。夫宗氣者。胃中生髮之氣也。因飢飽勞役損其脾胃則營運之氣不能上升。邪塞孔竅。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。麗澤通氣湯。時值寒月。必須發散。或加麻黃、細辛之類於升麻湯內。春夏可用蔥白、白芷之屬。佐以枯芩、蘇葉。多加桔梗為舟楫。庶或成功。
已經發散。未得全開。脈洪有力。口乾鼻燥者。君以辛涼清之。酒芩、梔子、薄荷之屬。仍佐荊、防、升、芷。不可驟用寒涼也。丹溪云。鼻為肺竅。肺家有病。而鼻為之不利也。有寒有熱。暴起為寒。久郁成熱。寒傷皮毛。氣不得利而壅塞。熱壅清道。氣不宣通。先以蔥白、白芷、香豉、羌、防、紫蘇、細辛、辛荑之屬表散。
後以酒炒芩、連、薑汁炒黑山梔、生甘草、石膏、薄荷、川椒之屬清火自愈。近世以辛荑仁治鼻塞不聞香臭。無問新久寒熱。一概用之。殊不知肺胃陽氣虛衰。不能上透於腦。致濁陰之氣。上干清陽之位而窒塞者。固宜辛荑之辛溫香竄以通達之。若濕熱上蒸。蘊釀為火而窒塞者。
非山梔仁之輕浮清燥不能開發也。至於風寒暴窒。重則麗澤通氣。輕則蔥白、香豉、細辛、羌活、薄荷、荊芥之屬。隨寒熱輕重而施。可不審權度而混治哉。王汝言曰。鼻塞不聞香臭。或遇冬月多塞。或略感風寒便塞。不時舉發者。世俗皆以為肺寒。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。
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。火鬱甚。故遇寒便塞。遇感便發也。治當清肺降火為主。而佐以通利之劑。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。再審其平素。只作肺熱治之。清金瀉火消痰。或丸藥噙化。或末藥輕調。緩服久服。無不效也。若其平素原無鼻塞舊證。一時偶感風寒而致窒塞聲重。
或流清涕者。作風寒治。薛立齋云。前證若因飢飽勞役所傷。脾胃生髮之氣不能上升。邪害孔竅。故不利而不聞香臭。宜養脾胃。使陽氣上行。則鼻通矣。補中益氣加辛荑、山梔。
鼻齆,肺氣注於鼻。上榮頭面。若風寒客於頭腦。則氣不通。久而鬱熱。搏於津液。濃涕結聚。則鼻不聞香臭。遂成齆。芎藭散。外用千金搐鼻法。或瓜蒂、黃連、赤小豆為散。入龍腦少許。吹鼻中。水出鬱火即通。不應。非火也。乃濕也。瓜蒂、藜蘆、皂莢為散。入麝、腦少許。吹鼻中去水以散其濕。
鼻鼽,鼻出清涕也。風寒傷皮毛。則腠理鬱閉。宜疏風清肺。香蘇散加川芎、蜀椒、細辛、辣桂、訶子。不應。非風也。乃寒也。辛夷散去木通、防風、升麻。藁本。加桂、附、蔓荊、訶子、白朮。如血與涕俱出。謂之鼽衄。宜和營降火。當歸內補建中湯加香豉、童便最捷。
白話文:
鼻子的各種問題
經書說:肺的功能與鼻子相通,肺氣能通達到鼻子,當肺氣調和時,鼻子就能分辨氣味的香臭。各種氣味進入身體,會儲存在心肺之中,如果心肺有病,鼻子對氣味的感知就會變得不靈敏。西方屬白色,對應肺臟,通過鼻子與外界相通,肺的精氣儲存在肺,肺主管氣味,在身體內是肺臟,在體外就是鼻子。陽明經脈會經過鼻子並聯繫眼睛。如果膽的熱氣轉移到腦部,就會引起鼻子紅腫疼痛,甚至鼻淵(鼻竇炎)。
經書又說,宗氣會通過鼻子來感知氣味,宗氣是從胃中產生上升的氣。如果因為飢餓、飽食、勞累或過度疲勞損害了脾胃,導致營運的氣不能上升,邪氣就會堵塞鼻孔,導致鼻子功能失常,無法分辨氣味。這時候可以用麗澤通氣湯來治療。冬天寒冷時,要用發散的藥物,例如在升麻湯中加入麻黃、細辛之類的藥材。春夏時節,可以用蔥白、白芷等藥材,再配上枯芩、蘇葉,多加桔梗作為引導藥,或許能有效。
如果用了發散藥物,但鼻子還是沒有完全暢通,而且脈象洪大有力,口乾鼻燥,這時就要用辛涼的藥物來清熱,例如酒芩、梔子、薄荷等,再配上荊芥、防風、升麻、白芷等藥材。不要急著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。朱丹溪說,鼻子是肺的開竅,肺有病,鼻子就會出問題。有寒證也有熱證,突然發作的通常是寒證,久病不癒的則會轉為熱證。寒邪會傷害皮膚毛髮,使氣無法順利運行而堵塞。熱邪會堵塞清竅,使氣無法宣散。初期可以用蔥白、白芷、香豉、羌活、防風、紫蘇、細辛、辛夷等藥材來發散。
之後再用酒炒過的黃芩、黃連、薑汁炒過的黑山梔、生甘草、石膏、薄荷、川椒等藥材來清熱,這樣就能痊癒。近代有人用辛夷仁來治療鼻塞、聞不到氣味,不論是新病還是舊病,寒證還是熱證都用它,這是不對的。如果肺胃的陽氣虛弱,無法向上輸送到腦部,導致濁陰之氣向上干擾清陽的位置而導致鼻子阻塞,這時候確實可以用辛夷仁的辛溫香竄之性來疏通。但如果是濕熱向上蒸騰,蘊積成火而導致鼻子阻塞,就必須用山梔仁的輕浮清燥之性才能疏通。至於風寒引起的鼻子突然堵塞,比較嚴重的可以用麗澤通氣湯,輕微的則可以用蔥白、香豉、細辛、羌活、薄荷、荊芥等藥材。要根據寒熱和輕重程度來選擇用藥,不可以不仔細審視病情就胡亂用藥。王汝言說,鼻子堵塞聞不到氣味,或者冬天特別容易堵塞,或者稍微受風寒就堵塞,經常反覆發作的,世俗都認為是肺寒,用辛溫的解表通利藥物卻無效。
實際上,這是肺經本身就有火邪,火鬱積嚴重,所以遇到寒冷就堵塞,遇到風寒就發作。治療應該以清肺降火為主,再配上通利的藥物。如果平時鼻子就常常堵塞、聞不到氣味,就應該按照肺熱來治療,清瀉肺火,化痰。可以服用藥丸或藥末,慢慢服用,長期服用,必定有效。如果平時沒有鼻子堵塞的舊疾,只是偶爾感受風寒而導致鼻子堵塞、聲音變重,或者流清鼻涕,就應該按照風寒來治療。薛立齋說,如果上述情況是因為飢餓、飽食、勞累等損傷了脾胃,導致脾胃生發的氣無法上升,邪氣侵犯鼻竅,導致鼻子功能失常,無法聞到氣味。這時候應該調養脾胃,使陽氣上升,鼻子就能暢通。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入辛夷、山梔。
鼻齆
肺氣會注入鼻子,向上榮養頭面部。如果風寒侵襲頭部,氣就會不通暢,時間久了會鬱積化熱,和津液搏結,形成濃稠的鼻涕,導致鼻子聞不到氣味,就形成了鼻齆。可以用芎藭散來治療,外用千金搐鼻法,或者用瓜蒂、黃連、赤小豆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冰片,吹入鼻中。如果流出水,就是把鬱積的火疏通了,這樣就能通暢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不是火,而是濕。可以用瓜蒂、藜蘆、皂莢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麝香和冰片,吹入鼻中,排出水分來散濕。
鼻鼽
鼻鼽指的是鼻子流清鼻涕。風寒損傷皮膚毛髮,會導致毛孔閉塞,應該疏散風邪、清肺。可以用香蘇散,再加入川芎、蜀椒、細辛、辣桂、訶子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不是風邪,而是寒邪。可以用辛夷散,去掉木通、防風、升麻、藁本,加入桂枝、附子、蔓荊子、訶子、白朮。如果既流鼻涕又出血,就稱為鼽衄,應該調和營氣、降火。可以用當歸內補建中湯,再加入香豉、童便,效果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