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9)
卷九 (9)
1. 雜門
2. 汗
(汗出不治,盜汗,頭汗,手足汗,陰汗,半身汗出)
經云。陽氣有餘。為身熱無汗。陰氣有餘。為多汗身寒。飲食飽甚。汗出於胃。驚而奪精。汗出於心。持重遠行。汗出於腎。疾走恐懼。汗出於肝。搖體勞苦。汗出於脾。腎病者。寢汗出。憎風。津脫者。汗大泄。汗出偏沮。使人偏枯。飲酒中風。則為漏風。入房汗出中風。則為內風。
景岳全書曰。汗出一證。有自汗者。有盜汗者。自汗者。濈濈然無時。而動作則益甚。盜汗者。寐中通身汗出。覺來漸收。諸古法云。自汗者屬陽虛。腠理不固。衛氣之所司也。人以衛氣固其表。衛氣不固。則表虛自汗。而津液為之發泄也。治宜實表補陽。盜汗者。屬陰虛。
陰虛者陽必湊之。故陽蒸陰分則血熱。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。治宜清火補陰。此其大法。然自汗亦有陰虛。盜汗亦多陽虛者。如遇煩勞大熱之類。最多自汗。如飲食之火起於胃。勞倦之火起於脾。酒色之火起於腎。皆能令人自汗。若此者。非陽盛陰衰而何。又若人之寤寐。
總由衛氣之出入。衛氣者。陽氣也。人於寐時。則衛氣入於陰分。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而何。然則陰陽有異。何以辨之。曰。但察其有火無火。則或陰或陽。自可見矣。蓋火盛而汗出者。以火爍陰。陰虛可知也。無火而汗出者。以表氣不固。陽虛可知也。知斯二者。則汗出之要。
無餘義矣。汗由血液。本乎陰也。經曰。陽之汗。以天地之雨名之。其義可知。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。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。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。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。欲禁汗而不知橐籥之牝牡。吾知其不敗不已也。汗證有陰陽。陽汗者。熱汗也。陰汗者。
冷汗也。人但知熱能致汗。而不知寒亦致汗。所謂寒者。非曰外寒。正以陽氣內虛。則寒生於中。而陰中無陽。陰中無陽。則陰無所主。而汗隨氣泄。故凡大驚大恐大懼。皆能令人汗出。是皆陽氣頓消。真元失守之兆。至其甚者。則如病後產後。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。必多有汗出者。
是豈非氣怯而然乎。故經曰。陰勝則身寒。汗出身常清。數慄而寒。寒則厥。厥則腹滿死。仲景曰。極寒反汗出。身必冷如冰。是皆陰汗之謂也。故凡治陰汗者。但當察氣虛之微甚。微虛者。略扶正氣。其汗自收。甚虛者。非甘、薑、桂、附。速救元氣不可。
自汗雖由衛氣不固。胃中之津液外泄。而實關乎臟腑蒸發使然。心之陽不能衛外而為固。則自汗出。包絡之火鬱發也。腎之陰不能退藏於密。則盜汗出。陰火乘虛蒸發也。肺氣衰則表不能衛而自汗出。必喘乏少氣。胃虛水穀氣脫散者汗自出。必氣虛少食。陰虛者。陽必湊。故發熱自汗。
白話文:
汗
(汗出不治,盜汗,頭汗,手足汗,陰汗,半身汗出)
古書說:「陽氣過盛的人,身體會發熱卻不出汗;陰氣過盛的人,會多汗而且身體發冷。飲食過飽,汗會從胃部排出;受到驚嚇,精氣散失,汗會從心臟排出;提重物或遠行,汗會從腎臟排出;快速奔跑或恐懼時,汗會從肝臟排出;身體搖晃或勞累,汗會從脾臟排出。腎臟有病的人,睡覺時會出汗,而且怕風。體液大量流失的人,汗水會大量流出。汗只出一半身體,會導致半身不遂。喝酒後又受風,就會有持續漏汗的狀況。在性行為後出汗又受風,就會導致內風。」
《景岳全書》說:「關於出汗這個症狀,有自汗和盜汗兩種。自汗是指無時無刻都在出汗,活動時會更嚴重。盜汗是指睡覺時全身出汗,醒來後汗就慢慢停止。古代醫書說,自汗屬於陽氣虛弱,是肌膚毛孔不夠緊密,也就是衛氣功能失調。人體的衛氣負責保護體表,如果衛氣不夠強壯,體表虛弱就會自汗,津液也會跟著流失。治療方法應該增強體表防禦能力,補足陽氣。盜汗屬於陰虛。陰虛會導致陽氣過度靠近,陽氣蒸發陰液就會產生熱,血熱就會導致液體外洩形成盜汗。治療方法應該清熱補陰。這是大致原則,但自汗也有可能是陰虛,盜汗也有可能是陽虛。比如遇到勞累、高熱等情況,多半會自汗。像是飲食導致的火氣積在胃裡,勞累導致的火氣積在脾裡,或性慾過度導致火氣積在腎裡,都可能導致自汗。這些情況並非陽盛陰衰是什麼呢?此外,人在清醒或睡眠,都和衛氣的進出有關。衛氣屬於陽氣,人在睡眠時,衛氣會進入體內陰的部位,這時體表不就是陽虛嗎?既然陰陽有差異,該如何區分?只要觀察有沒有火氣就可以判斷了,有火氣的出汗,是火熱耗損陰液,屬於陰虛;沒有火氣的出汗,是體表防禦能力不足,屬於陽虛。了解這兩種情況,就能掌握出汗的關鍵了。汗液來自血液,本質上屬於陰。古書說,陽氣的汗水,就像天地間的雨水。這含義很清楚。但是,汗是從陰產生,從陽排出。它的根本是來自陰中的營氣,而開關則是來自陽中的衛氣。所以,如果想要疏通汗液卻不知道營氣、衛氣的盛衰,或是想要止汗卻不了解陰陽的相互關係,我認為一定會失敗。汗的症狀有陰陽之分,陽汗是熱汗,陰汗是冷汗。人們只知道熱會導致出汗,卻不知道寒也會導致出汗。所謂的寒,不是指外來的寒冷,而是因為陽氣內虛,身體內部產生寒冷,陰液中沒有陽氣,汗就會隨著氣散發出來。所以,大驚、大恐、大懼等情況都會讓人出汗,這些都是陽氣驟然消散、元氣失守的跡象。嚴重的甚至會像病後、產後、或大量嘔吐、腹瀉、失血之後,常常會有出汗的狀況,這些難道不是因為氣虛造成的嗎?古書說,陰氣過盛就會身體發冷,出汗時身體常常冰冷,發抖而且寒冷,寒冷會導致厥逆,厥逆會導致腹脹而死。張仲景說,極度寒冷反而會出汗,身體一定會冷得像冰。這些都屬於陰汗。所以,治療陰汗,只需要觀察氣虛的程度。輕微的氣虛,只要稍加扶正氣,汗水自然會停止。嚴重的氣虛,必須使用甘草、乾薑、肉桂、附子等藥材,快速挽救元氣。自汗雖然是因為衛氣不夠強壯,胃裡的津液外洩,但實際上與臟腑的蒸發功能有關。心臟的陽氣無法保護體外,就會自汗,是因為心包的火鬱積而發散。腎臟的陰液無法藏於體內,就會盜汗,是因為陰火趁虛而蒸發。肺氣衰弱,體表無法防禦,就會自汗,一定會伴隨喘氣、乏力、少氣。胃氣虛弱、水穀精氣耗散的人,也會自汗,一定會伴隨氣虛、食慾不振。陰虛的人,陽氣一定會湊上去,所以會發熱自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