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3)
卷十二 (13)
1. 汗下論
錢氏論痘瘡。發散利下皆不可妄。又曰。非微汗則表不解。非微下則里不解。言表熱方熾。痘點未見之先。或外感寒邪。約束腠理。痘因出不快。此當微汗之。令陰陽和。營衛通。俾痘易出。而毒易解。若原無閉塞不快而妄汗之。則成表虛癢塌斑爛之患也。如痘出時。煩熱譫語。
喘脹便秘。此毒蓄於腸胃之間。當微下之。但臟腑疏通。陳莝滌去。氣血和平。而毒易升發。若原無裡實壅熱而妄下之。則元氣下陷。致變灰白虛脫之證矣。張涵高曰。余治血熱毒壅便結之證。每用涼膈散下之。百不失一。
白話文:
錢氏關於痘瘡的論述提到,不論是發散或攻下都不能隨意亂用。他又說,如果沒有稍微發汗,表邪就無法解除;如果沒有稍微通便,裡邪也無法解除。意思是說,當體表熱邪正盛,痘點還沒出現之前,有時是因為外感風寒,使皮膚毛孔緊閉,導致痘疹無法順利發出。這時應該用微發汗的方式,使體內陰陽調和,營衛之氣暢通,讓痘疹容易發出,毒素也容易散解。但如果原本就沒有毛孔閉塞、不順暢的情況,卻胡亂發汗,就會造成體表虛弱、搔癢、痘疹塌陷潰爛等問題。
至於痘疹發出時,如果出現煩躁發熱、胡言亂語、喘促腹脹、便秘等症狀,表示毒素積蓄在腸胃之間,這時應該用稍微通便的方式。只要臟腑疏通,積滯的糞便排出,氣血調和,毒素就容易向上發散。但如果原本沒有裡實積熱的狀況,卻胡亂攻下,就會導致元氣下陷,出現面色灰白、虛脫等危險症狀。張涵高說,他治療血熱毒盛、大便不通的病症,經常使用涼膈散來通便,幾乎沒有失誤。
2. 所感輕重論
或問時氣之盛衰。而痘出之輕重者。何也。蓋痘之出。必假天行時氣而發。天時疫氣。有盛而有衰。人之生稟。有強而有弱。疫氣盛行。雖輕亦能變重。稟弱者當之。必致於危。厲氣已衰。雖重亦能變輕。稟強者當之。益見其輕。故貧賤家兒。多歷辛苦風寒。更無厚味傷脾。
即有重證。亦能抵當。富貴家兒。暖衣厚味。少見風日。脾胃脆弱。不經勞苦。凡遇小疾。亦為大病。譬之陰地草木。豈能御冰霜烈日乎。臨證之際。可不辨人之強弱貴賤。參時氣之盛衰。而為施治哉。
白話文:
有人問說,時疫的盛衰和痘瘡發作的輕重有什麼關係?其實痘瘡的發生,一定是藉由當時流行的時疫之氣而引發。天時的疫氣,有強盛和衰弱之分,而人的體質,也有強壯和虛弱的差別。當疫氣盛行的時候,即使是輕微的痘瘡,也可能轉為嚴重;體質虛弱的人如果感染,必定會導致危險。如果疫氣已經衰退,即使是嚴重的痘瘡,也可能轉為輕微;體質強壯的人如果感染,就更能顯現其輕微。
所以,貧賤人家的孩子,大多經歷辛苦勞累和風寒,而且沒有過多肥膩食物損傷脾胃,即使得了重症,也還能抵抗。富貴人家的孩子,穿著暖和的衣服,吃著肥甘厚味的食物,很少曬太陽,脾胃虛弱,不能承受勞苦,一旦遇到小病,也會變成大病。這就像是陰暗地方的草木,怎麼能夠抵擋冰霜和烈日呢?所以在診斷的時候,不可以不辨別人的體質強弱和貧富貴賤,並參考當時疫氣的盛衰,然後再給予治療啊!
3. 死而復甦論
痘有死而復生者。非氣血相離也。乃毒火彌熾。氣血壅遏不行。故肢體俱冷而氣絕。本不終絕。雖絕必通。毒火有時而少解。則正氣漸復而蘇。嘗見痘兒氣絕。轉臥於地。良久復生者。得土氣以化毒熱。而正氣復矣。然雖氣絕而死。其心胸必溫暖。若胸冷氣絕復生者。未之有也。
白話文:
痘瘡有死後又活過來的狀況。這並不是氣血完全分離的緣故,而是因為毒火過於旺盛,導致氣血阻塞不通,所以四肢冰冷、氣息斷絕,但其實並非真的完全斷絕,即使氣息斷絕也必然有恢復的時候。等到毒火稍微消退,正氣就會逐漸恢復而甦醒。我曾經看過痘瘡孩童氣息斷絕,被放到地上,過了一段時間又活過來的,這是因為接觸到地氣,化解了毒熱,正氣才能恢復。然而,雖然氣息斷絕像是死亡,但他們的心胸一定還是溫熱的。如果心胸都冰冷了才氣息斷絕又活過來的,我從來沒有見過。
4. 原委
嘗讀炎黃、扁鵲、仲景書。從無痘瘡一證。相傳謂是伏波定交趾歸。中原始有此患。則知皆是炎方火毒。蒸發先天淫火毒邪而成。蓋得於有生之先。發於既生之後。或感風寒、驚食。或當歲氣並臨。則蘊發為痘。今之所見者。不問何臟所主。但發熱之後,一二日間,紅點成水泡。水泡成膿泡。
膿泡後結痂脫靨。總謂之痘。此則胎毒也。其或隱現於肌肉。不膿不痂。謂之癮疹。一見紅色。而後沒復現者。謂之膚疹。北人謂之瘙疹。遍身紅斑如錦紋雲霞者。謂之麻疹。吳人謂痧。越人謂瘄。其或初發紅點。有似痘瘡。不三日而灌漿紅潤。見漿即焦者。謂之水痘。南人謂赤痘。
以上諸證。乃脾肺蓄熱。或外感風熱。或傷寒發斑之候。不可盡歸胎毒。方書所謂痘毒之發。傳於心為斑。傳於肝為水痘。傳於肺為疹。傳於脾為痘。其沿街里巷一概出痘者。此則歲氣並臨,疫癘傳染。豈可概為胎毒哉。
白話文:
我曾經讀過炎帝、黃帝、扁鵲、張仲景的醫書,從來沒有提到過痘瘡這種病症。相傳痘瘡這種病是因為伏波將軍平定交趾(古地名,約在現今越南北部)後才傳到中原的,由此可知,這種病都是南方炎熱地區的火毒,蒸發先天遺傳的淫火毒邪所造成的。
這種毒邪應該是從出生前就潛伏在體內,出生後才發作。發病的原因可能是感染風寒、受到驚嚇、飲食不當,或是正好遇上當年的流行病氣,就會爆發成痘瘡。現在看到的痘瘡,不論是哪個臟腑引起的,都是在發燒後一兩天,先出現紅點變成水泡,水泡再變成膿泡,膿泡之後結痂脫落,總稱之為痘。這就是胎毒的表現。
有的毒素潛藏在肌肉裡,不化膿也不結痂,叫做「癮疹」;有的出現紅色,然後消失又出現,叫做「膚疹」,北方人稱作「瘙疹」;遍佈全身像錦緞或雲霞般的紅色斑點,叫做「麻疹」,吳地人稱作「痧」,越地人稱作「瘄」。還有一種,剛開始出現的紅點很像痘瘡,不到三天就充滿漿液而且紅潤,看到漿液就乾焦的,叫做「水痘」,南方人稱作「赤痘」。
以上這些病症,都是因為脾肺積蓄熱氣,或是外感風熱,或是傷寒發斑所造成的,不能全都歸咎於胎毒。醫書上說的,痘毒傳到心就會出現斑疹,傳到肝就會出現水痘,傳到肺就會出現疹子,傳到脾就會出現痘瘡。那些街頭巷尾的人們都集體出痘,是因為遇到了流行病氣,互相傳染所造成的,怎麼能都歸咎於胎毒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