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4)

1. 胃脘癰門

射干湯,治人迎逆而盛。嗽膿血。營衛不流。熱聚胃口成癰。

射干(去毛),梔子仁(薑汁炒黑),赤茯苓(去皮。),升麻(各一兩),赤芍藥(兩半),白朮(生。半兩)

上為粗末。每服五錢。水二盞煎。去滓。入地黃汁一合再煎。溫。日再服。日晡發熱。每服加犀角、丹皮各一錢。甘草二分。

太乙膏,治內外一切癰瘍。

黑參,白芷,歸身,肉桂,大黃,赤芍,生地黃(各二兩)

上切為片。麻油二斤浸。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。煎熬去滓。攄淨再熬。徐下黃丹。不住手攪。滴水不散為度。內癰可丸服之。

金匱排膿湯(桔梗湯下),大黃牡丹湯(小承氣湯下),涼膈散(方祖),金匱排膿散(桔梗湯下),犀角地黃湯(傷寒門),八珍湯(四君子湯下)

白話文:

射干湯:這個方子是治療人迎脈搏跳動異常且強盛,導致咳嗽、咳出膿血,以及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運行不順暢,熱邪聚集在胃部入口形成癰瘡的。

藥材組成:射干(去除毛鬚)、梔子仁(用薑汁炒黑)、赤茯苓(去除外皮)、升麻(各一兩)、赤芍藥(二兩半)、白朮(生的,半兩)。

製法和用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。每次取五錢,加兩碗水煎煮,去除藥渣,加入生地黃汁一合再次煎煮,溫熱服用。一天服用兩次。如果午後發熱,每次服用時可加入犀角、丹皮各一錢,甘草二分。

太乙膏:這個藥膏可以治療身體內外各種癰瘡。

藥材組成:玄參、白芷、當歸身、肉桂、大黃、赤芍、生地黃(各二兩)。

製法和用法:將以上藥材切成片,用麻油二斤浸泡。春天浸泡五天,夏天浸泡三天,秋天浸泡七天,冬天浸泡十天。然後煎熬去除藥渣,再將油澄清後繼續熬煮,慢慢加入黃丹,不停攪拌,直到滴入水中不會散開為止。內服的癰瘡可以將此膏製成藥丸服用。

其他可參考的方劑:金匱排膿湯(使用桔梗湯的煎煮方法),大黃牡丹湯(使用小承氣湯的煎煮方法),涼膈散(參考原方劑),金匱排膿散(使用桔梗湯的煎煮方法),犀角地黃湯(參考傷寒門的用法),八珍湯(使用四君子湯的煎煮方法)。

2. 諸見血門

柏葉湯(金匱),治吐血不止。

柏葉(炒。三錢),乾薑(炮。一錢),艾(一撮。一本。作阿膠三錢)

上三味。水煎。入馬通汁一杯。合煮取一盞。分溫再服。(如無馬通。以童便代之),血逆不止。當責之於火旺。故用柏葉治其旺氣。即兼薑、艾之辛溫散結。使無留滯之患。更加馬通導之下行。非近世專用柏葉、棕灰、血餘之屬可比。

黃土湯(金匱),治陰絡受傷。血從內溢。先血後便。及吐血衄血色瘀晦者。並主產後下痢。

白朮,附子(炮),甘草(炙),乾地黃,阿膠,黃芩(各錢半),灶心黃土(雞子大。碎)

上七味。先用水煎。灶心土澄清去滓。納諸藥。煎成分溫。日再服。有熱。加柏葉一握。(千金。無附子地黃。有乾薑)

赤小豆當歸散(金匱),治小腸熱毒流於大腸。先便後血。及狐惑蓄血。腸癰便膿等證。

赤小豆(二升。即赤豆之細者。浸令芽出。曬乾),當歸(三兩)

為散。漿水服。方寸匕。日三服。(如無酸漿水。以醋和沸湯代之)

瀉心湯(方祖即伊尹三黃湯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白通湯(四逆湯下),歸脾湯(保元湯下)

白話文:

柏葉湯

這個方子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用來治療吐血不止的。

藥材包含:炒過的柏葉三錢、炮製過的乾薑一錢、艾草一小撮(有些版本寫成阿膠三錢)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煎煮,然後加入一杯馬的尿液(馬通汁),一起煮成一碗,分兩次溫服。如果沒有馬通汁,可以用童子尿代替。

吐血不止的原因,通常是因為體內火氣太旺盛。所以使用柏葉來治療旺盛的火氣,同時搭配薑、艾草的辛溫來散開淤結,避免產生滯留的問題。再加上馬通汁引導血液下行。這和現代只使用柏葉、棕櫚灰、人血餘等止血藥的觀念,是不一樣的。

黃土湯

這個方子也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用來治療陰絡(血管)受傷,導致血液從體內溢出的情況,像是先出血後排便,或是吐血、流鼻血,而且血色呈現瘀黑。同時也適用於產後腹瀉。

藥材包含:白朮、炮製過的附子、炙甘草、乾地黃、阿膠、黃芩,各一錢半,以及灶心黃土(雞蛋大小,搗碎)。

先用水煎煮灶心黃土,澄清去除雜質後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。煎好後溫服,一天服用兩次。如果體內有熱象,可以加一把柏葉。有些版本(《千金方》)沒有附子和地黃,但有乾薑。

赤小豆當歸散

這個方子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用來治療小腸熱毒流到大腸,導致先排便後出血,以及狐惑病(一種腸道疾病)蓄積瘀血、腸癰(腸道膿腫)排膿等症狀。

藥材包含:赤小豆二升(選擇細小的赤小豆,泡水讓它發芽,然後曬乾),當歸三兩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漿水(一種帶酸味的米湯)服用,每次一小匙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沒有酸漿水,可以用醋和開水代替。

其他方劑簡述

  • 瀉心湯:其方劑的始祖是伊尹的三黃湯。
  • 崔氏八味丸:其方劑的始祖是崔氏。
  • 白通湯:是四逆湯的加減變化。
  • 歸脾湯:是保元湯的加減變化。

3. 衄血門

止衄散,治久衄發熱。

黃耆(六錢),當歸,赤茯苓,白芍藥,乾地黃,阿膠(各三錢)

為散。半飢時麥門冬湯調服三錢。日三服。面熱足冷。心懸如飢。下焦陰火也。加肉桂末一錢五分。渴不能飲。自覺膈滿者。瘀血也。加犀角、丹皮。氣虛少食。二便如常者。獨參湯服之。兼感微風。發熱頭痛者。蔥白香豉湯服之。虛煩不安。不時哄熱者。梔子豉湯服之。

素有偏風。頭痛異常者。黑豆、荊芥灰淋酒服之。驟衄不止者。茅花湯服之。久衄不時舉發者。烏梅湯服之。

小烏沉湯(局方),治血氣不調。心中刺痛。

香附(童便浸。杵。三錢),甘草(炙。一錢),烏梅(錢半)

上三味。水煎。即用藥汁磨沉香五分。入鹽一字。熱服。上三味。在婦科名抑氣散。合四物。即四烏湯。乃局方烏沉湯之變法。中去參、姜而易香附。其破氣之力雖峻。而功力稍遜。故以小字加之。立方之意微矣。

黑神散(局方),治吐血衄血。屢發不止。

甘草(炙。二兩),乾薑(炮),肉桂(各一兩),熟地黃(四兩),當歸,蒲黃(篩淨。炒黑。各三兩),白芍(酒製。二兩)

上為散。每服四錢。用細黑豆半合。微炒香。淋酒半盞。和水半盞。煎至半盞。入童便半杯和服。(世本。以黑豆炒熱去殼同。上藥為散。不知黑豆之功全在殼也),氣虛。加人參三兩。黃耆六兩。以固衛氣。庶無營脫之患。

千金當歸湯,治衄血吐血。

當歸(一錢。),乾薑(炮。五分),芍藥,阿膠,黃芩(各錢半)

上五味。水煎。日再服。

小安腎丸,治風寒襲於腎經。下體沉重。夜多小便。耳鳴歧視。牙齦動搖出血。小腹寒疝作痛。

香附(童便制。二兩),川烏頭(炮淨。一兩。),蘹香(青鹽微焙。三兩),川椒(去閉口者。炒。一兩),熟地黃(四兩),川楝子(酒蒸取肉。三錢)

酒糊丸。梧子大。空心鹽湯。臨臥溫酒。各服三錢。

清胃散,治胃中蘊熱。中脘作痛。痛後火氣發泄。必作寒熱乃止。及齒齦腫痛出血。痛引頭腦。

生地黃(四錢),升麻(錢半),牡丹皮(五錢),當歸,川連(酒蒸。各三錢)

為散。分三服。水煎去滓。細細呷之。半日再服。犀角地黃湯。專以散瘀為主。故用犀、芍。此則開提胃熱。故用升、連。其後加味清胃。則兼二方之制。但少芍藥耳。

加味清胃散,治斑疹口舌生瘡。齒齦腐爛。

清胃散加犀角、連翹、生甘草。

麻黃湯(方祖),越婢湯(麻黃湯下),四物湯(方祖),理中湯(方祖),三黃補血湯(四物湯下),犀角地黃湯(傷寒門),當歸補血湯(保元湯下),保元湯(方祖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小建中湯(桂枝湯下),五苓散(方祖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蘇子降氣湯(七氣湯下),歸脾湯(保元湯下),黃耆六一湯(保元湯下),生脈散(方祖),消風散(咳嗽門),調胃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柴胡清肝散(小柴胡湯下),桅子豉湯(方祖),獨參湯(保元湯下),黃耆建中湯(桂枝湯下),當歸六黃湯(伊尹三黃湯下),桃核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既濟湯(白虎湯下)

白話文:

衄血門

止衄散: 用於治療長期流鼻血並發熱的狀況。

藥材:黃耆(24克),當歸、赤茯苓、白芍藥、乾地黃、阿膠(各12克)

製成散劑。在半飢餓狀態時,用麥門冬湯調服12克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出現面部發熱、腳冷、心悸如飢餓的感覺,這是下焦陰火旺盛的表現,可以加入肉桂末6克。如果感到口渴但又喝不下,並自覺胸膈脹滿,這是瘀血的表現,可以加入犀角、丹皮。如果氣虛食慾不振,但大小便正常,就服用獨參湯。如果同時感到輕微的風邪,發熱頭痛,就用蔥白香豉湯服用。如果虛煩不安、時而發熱,就服用梔子豉湯。

如果本身有偏頭痛,頭痛劇烈,可以用黑豆和荊芥燒成灰,用酒沖服。如果突然大量流鼻血不止,就服用茅花湯。如果長期流鼻血,時常發作,就服用烏梅湯。

小烏沉湯: 來自《局方》,用於治療血氣不調,引起心中刺痛。

藥材:香附(用童子尿浸泡後搗碎,12克),甘草(炙,4克),烏梅(6克)

以上三味藥材用水煎煮,用藥汁磨沉香2克,加入少許鹽,趁熱服用。這個方子在婦科被稱為抑氣散。與四物湯合用,就是四烏湯,是《局方》烏沉湯的變方。原方去除了人參和生薑,改用香附。雖然破氣的力量較強,但藥效稍弱,所以加上「小」字。這個方子立意精微。

黑神散: 來自《局方》,用於治療吐血和流鼻血,屢次發作不止的狀況。

藥材:甘草(炙,80克),乾薑(炮製,40克),肉桂(40克),熟地黃(160克),當歸(120克),蒲黃(篩淨,炒黑,120克),白芍(用酒製過,80克)

以上藥材製成散劑,每次服用16克。用少量黑豆(約半合)稍微炒香,用半盞酒沖泡,再加入半盞水煎至半盞,加入半杯童子尿一起服用。(有版本認為應該炒黑豆後去殼,實際上黑豆的功效全在殼上)。如果氣虛,可以加入人參120克、黃耆240克,以固衛氣,防止氣血脫失。

千金當歸湯: 用於治療流鼻血和吐血。

藥材:當歸(4克),乾薑(炮製,2克),芍藥、阿膠、黃芩(各6克)

以上五味藥材用水煎煮,一天服用兩次。

小安腎丸: 用於治療風寒侵襲腎經引起的下身沉重、夜尿頻繁、耳鳴、視力模糊、牙齦鬆動出血、小腹寒疝作痛等症狀。

藥材:香附(用童子尿製過,80克),川烏頭(炮製乾淨,40克),茴香(用青鹽微炒,120克),川椒(去除閉口,炒過,40克),熟地黃(160克),川楝子(用酒蒸取肉,12克)

用酒糊製成丸藥,如梧桐子大小,在空腹時用鹽水送服12克,臨睡前用溫酒送服12克。

清胃散: 用於治療胃中蘊熱引起的胃脘疼痛,疼痛後熱氣發散,必會出現寒熱症狀才會停止,以及牙齦腫痛出血,疼痛牽引頭部等症狀。

藥材:生地黃(16克),升麻(6克),牡丹皮(20克),當歸、黃連(用酒蒸過,各12克)

以上藥材製成散劑,分成三次服用。用水煎煮後去渣,慢慢啜飲,過半天再服一次。犀角地黃湯專門用來散瘀,所以使用犀角和芍藥。而這個方子是開提胃熱,所以使用升麻和黃連。之後加味清胃散,則兼顧了兩種方子的作用,只是少了芍藥而已。

加味清胃散: 用於治療斑疹、口舌生瘡、牙齦腐爛等症狀。

是在清胃散的基礎上加入犀角、連翹、生甘草。

以下列出的是一系列常用的方劑,並未在本文中詳細闡述其功效和具體用法,僅作為參考:

麻黃湯,越婢湯,四物湯,理中湯,三黃補血湯,犀角地黃湯,當歸補血湯,保元湯,補中益氣湯,小建中湯,五苓散,錢氏六味丸,蘇子降氣湯,歸脾湯,黃耆六一湯,生脈散,消風散,調胃承氣湯,柴胡清肝散,桅子豉湯,獨參湯,黃耆建中湯,當歸六黃湯,桃核承氣湯,既濟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