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一 (12)
卷十一 (12)
1. 黃癉
夫人身之神。貴於臟而默用。見於外則內虛也。其證皆由脾氣有虧。運化失職。濕熱留於肌膚。發而為癉。錢仲陽所謂身痛背強。二便澀滯。遍身面目爪甲皆黃。小便褐色是也。治法。宜固脾為先。如專用克伐寬中淡泄利水之藥。則鮮有不致危者。若初生及百日之中。半旬之內。
不因病而身黃者。胃熱胎黃也。腹大食土。為脾疳。兼作渴冷飲。瀉黃散。小便不利。五苓散加茵陳。大便秘。茵陳蒿湯。病後發黃。肢體浮腫。白朮散。清便自調。肢冷嗜臥。益黃散。身淡黃白。理中丸加茵陳。身熱膈滿。肌膚面目皆黃。瀉黃散加枳殼、生薑。若閉目壯熱。
多哭不已。大小便赤澀。口中熱氣。乃妊母厚味遺毒也。母子並服清胃散、生料地黃丸。忌酒面五辛熱物。倘誤傷脾土。急則驚風吐瀉。緩則肢體浮腫。小便不利。眼目障閉。多成疳疾矣。又有脾虛發黃者。當於脾胃中求之。
2. 蛔
曹氏云。蛔者九蟲之一。因臟腑虛弱及傷甘肥生冷。致蛔不安。動則腹中攻痛。或作或止。口吐涎水。貫心則死。錢仲陽云。吐水不心痛者胃冷也。吐沫心痛者蟲痛也。與癇相似。但目不斜。手不搐耳。化蟲丸。田氏云。蟲痛啼哭。俯仰坐臥不安。自按心痛。時時大叫。面色青黃。
唇色兼白。目無精光。口吐涎沫也。若因胃冷即吐。理中湯加炒川椒、烏梅。或送烏梅丸尤妙。若中氣虛而蟲不安者。但補脾胃自安。冬月吐蟲。多是胃氣虛寒。白朮散加丁香、烏梅。
3. 疝
小兒陰腫疝氣。多屬肝腎氣虛。為風邪所傷。血氣相搏而成。六味丸加茴香、川楝子。若坐臥濕地所致者。五苓散換蒼朮加蠍尾、柴胡、山梔、車前。不時寒熱者。小柴胡去參加桂、苓、川楝、蠍尾。若因啼哭不止。動於陰器。結聚不散。而睪丸腫大者。桂枝湯加細辛、當歸、木香、蠍尾。
啼叫氣逆。水道不行而致者。沉香降氣散加青皮、蠍梢、柴胡。小腹作痛。小便澀滯者。龍膽瀉肝湯加延胡索、肉桂。
4. 目
五臟六腑之精氣。皆上注於目。而黑睛為肝之竅。瞳神又為腎之精華。小兒目無精光。及白睛多黑精少者。肝腎俱不足也。地黃丸加鹿茸。晝視通明。夜視罔見者。所稟陽氣衰弱。遇夜陰盛則陽愈衰。故不能視也。沖和養胃湯、煮肝散。疳眼者。因肝火濕熱上衝。脾氣有虧。
不能上升清氣。故生白翳。睫閉不開。眵淚如糊。久而膿流。遂至損目。益氣聰明湯、決明雞肝散。目閉不開者。因乳食失節。或過服寒涼之藥。使陽氣下陷。不能升舉。補中益氣湯。眼連札者。肝經風熱也。柴胡清肝散。若目札面青。食少體倦。肝木克脾土也。五味異功散加白芍、柴胡、生薑。
實者。去參換赤芍加羌活、蠍梢。若生下目黃壯熱。大小便秘結。乳食不思。面赤眼閉者。皆由在胎時。感母熱毒所致。兒服瀉黃散。母服地黃丸。若乳母膏粱積熱。致兒目黃者。母服清胃散。若肢體面目爪甲皆黃。小便如屋塵色者。難治。余參眼目本門治之。小兒誤跌。或打著頭腦受驚。
肝系受風。致瞳神不正。名曰通睛。宜石南散吹鼻。內服牛黃平肝鎮驚藥。
5. 耳
耳者心腎之竅。肝腎之經也。心腎主內證精血不足。肝膽主外證風熱有餘。或聾聵或虛鳴者。稟賦虛也。或脹痛或膿癢者。邪氣客也。稟賦不足。地黃丸。肝經風熱。柴胡清肝散。若因血燥。梔子清肝散。不應。佐以六味丸。若因腎肝疳熱。朝用六味丸。夕用蘆薈丸。若因乳母膏粱積熱而致者。子母並服加味清胃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