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六 (23)
卷十六 (23)
1. 四物湯(局方)
治營血虛熱。
熟地黃(二錢),當歸身(一錢),白芍藥(錢半),川芎藭(八分)
上四味。水煎。溫服。肥盛多濕痰。及嘔逆少食便溏者禁用。
增損四物湯(局方),治血虛發熱。食少便溏。
四物湯去地黃。加人參、甘草、炮姜。
加減四物湯,治停經血滯。少腹結痛。
四物湯換赤芍加三稜、蓬朮、肉桂、乾漆灰。
四烏湯,治血中氣滯。小腹急痛。
四物湯加烏藥、香附、甘草。
四神散,治產後血虛。或瘀血腹痛。
四物湯去地黃加炮姜為散。溫酒服方寸匕。
金匱當歸芍藥散,治腹中諸痛。
四物湯去地黃加白朮、茯苓、澤瀉為散。酒服力寸匕。日三。
當歸散,治妊娠胎氣不安。
四物湯去地黃加黃芩、白朮為散。飲服方寸匕。日三。
千金芎藭湯,治產後崩漏。下血不止。
四物湯換乾地黃。加黃耆、甘草、乾薑、吳茱萸。若夏月經後。有赤白不止。除地黃。加杜仲、人參。
三黃補血湯,治血虛至夜發熱自汗。
四物湯加生地黃、黃耆、升麻、柴胡、丹皮。
四物二連湯,治重陽無陰。晝夜發熱。
四物湯加宣黃連、胡黃連。按此本為重陽無陰。晝夜發熱而立。必其人時火亢極於陰分。乃為相宜。以陽邪暴虐。故曰重陽。陰欲消亡。是即無陰。非真陰補虛之謂。蓋陽全陰半。陽得以統陰。所以晝夜皆熱。若陰氣自病。斷無上午陽分發熱之理。每見時師用以治虛勞蒸熱及血虛發熱之疾。
服之未有不嘔瀉奪食者。曷知方下原治發熱。未嘗言蒸熱也。夫熱發於外。雖滯於陰。實為客邪。熱蒸於內。陰不濟陽。證屬久虛。可不辨而混治乎。其陰虛蒸熱。自有六味地黃。血虛發熱。自有當歸補血。亦何藉於此哉。
大秦艽湯,治中風外無六經形證。內無便溺阻隔。宜此養血營筋。血行風自滅矣。
四物湯加秦艽、生地黃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細辛、茯苓、白朮、白芷、黃芩、石膏、甘草。張景岳曰。大秦艽湯在機要發明。俱云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。內無便溺之阻隔。如是血弱不能養筋。宜養血而筋自榮。以大秦艽湯、羌活愈風湯主之。大秦艽湯雖有補血之藥。而寒散之劑居其半矣。
夫既無六經之外邪而用散。何為也。既無阻隔之火邪而用寒。何為也。寒散既多。又果可養血氣而壯筋骨乎。秦艽湯且不可。愈風湯則尤其不可者也。吾不知用此法者。果出何意。
獨活寄生湯(千金),治風痹腰腳疼重。
四物湯加獨活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、細辛、秦艽、茯苓、桂心、防風、人參、甘草。古今錄驗無寄生。有續斷。肘後無寄生、人參、甘草、當歸。有附子。產後腹痛不得轉動。及腰腳攣痛。不得屈伸。痹弱者。宜服此湯。
十味銼散,治濕痹周身疼痛。
四物湯加白朮、附子、防風、茯苓、黃耆、肉桂。此即十全大補。去人參、甘草之甘緩補氣。而加附子、防風以通達外內也。
白話文:
四物湯(局方)
治療因營血不足引起的虛熱。
配方:熟地黃(8克),當歸身(4克),白芍藥(6克),川芎(3克)
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體型肥胖、痰濕過多,以及容易噁心、食慾不振、大便稀溏的人不適合服用。
增損四物湯(局方)
治療因血虛引起發熱、食慾不佳、大便稀溏。
將四物湯中的熟地黃去掉,加入人參、甘草、炮薑。
加減四物湯
治療月經停閉、血瘀不通、小腹結塊疼痛。
將四物湯中的白芍藥換成赤芍,加入三稜、蓬朮、肉桂、乾漆灰。
四烏湯
治療血中氣滯、小腹急迫疼痛。
將四物湯加入烏藥、香附、甘草。
四神散
治療產後因血虛或瘀血引起的腹痛。
將四物湯中的熟地黃去掉,加入炮薑製成散劑,用溫酒送服一小匙。
金匱當歸芍藥散
治療腹部各種疼痛。
將四物湯中的熟地黃去掉,加入白朮、茯苓、澤瀉製成散劑,用酒送服一小匙,每日三次。
當歸散
治療妊娠期間胎氣不穩。
將四物湯中的熟地黃去掉,加入黃芩、白朮製成散劑,用水送服一小匙,每日三次。
千金芎藭湯
治療產後崩漏、出血不止。
將四物湯中的熟地黃換成乾地黃,加入黃耆、甘草、乾薑、吳茱萸。如果在夏天月經後出現紅、白帶不止,則去掉地黃,加入杜仲、人參。
三黃補血湯
治療因血虛導致夜間發熱、自汗。
將四物湯加入生地黃、黃耆、升麻、柴胡、丹皮。
四物二連湯
治療陰虛陽亢引起的晝夜發熱。
將四物湯加入宣黃連、胡黃連。這個方子原本是針對陰虛陽亢、晝夜發熱的病症而設立的,一定是病人的虛火旺盛到極點侵犯到陰分,才適合使用這個方子。因為陽邪暴虐,所以稱為重陽。陰氣欲消散,就是無陰。這並不是真正地補陰虛。是因為陽氣盛而陰氣衰弱,陽氣才能統攝陰氣,所以才會晝夜都發熱。如果陰氣本身有病,絕對不會出現上午陽分發熱的情況。但常見現在的醫生用它來治療虛勞發熱或血虛發熱的疾病。服用後沒有不出現噁心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的。要知道這個方子本來是用於治療發熱的,從來沒有說可以用於治療虛熱。發熱是熱在體表,雖然會影響到陰分,但實質上是外來的邪氣。虛熱是熱在體內,是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,屬於久病虛弱。難道可以不加以辨別就混著治療嗎?對於陰虛內熱,有六味地黃丸可以治療。對於血虛發熱,有當歸補血湯可以治療。又何必需要用到這個方子呢?
大秦艽湯
治療中風外無六經表證,內無大小便不通的症狀。適合用來滋養血液、濡養筋脈,使血流通暢,風邪自然就會消散。
將四物湯加入秦艽、生地黃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細辛、茯苓、白朮、白芷、黃芩、石膏、甘草。張景岳說,大秦艽湯在《機要發明》中記載,都是說用來治療中風外無六經的表證,內無大小便不通的症狀。像這種情況,是因為血虛不能滋養筋脈,應該用養血的方法使筋脈得到滋養。可以使用大秦艽湯、羌活愈風湯來治療。大秦艽湯雖然有補血的藥材,但是散寒的藥材佔了一半。既然沒有六經表證的外邪,為什麼要用散邪的藥物呢?既然沒有大便不通的熱邪,為什麼要用寒涼的藥物呢?寒涼散邪的藥物既然這麼多,又怎麼能夠養血氣、強壯筋骨呢?秦艽湯尚且不可用,愈風湯就更不應該用了。我不明白使用這種方法的人,究竟是出自什麼用意。
獨活寄生湯(千金)
治療風濕痺痛引起的腰腿疼痛沉重。
將四物湯加入獨活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、細辛、秦艽、茯苓、桂心、防風、人參、甘草。古今的醫書記載都沒有桑寄生,有續斷。在《肘後方》中沒有桑寄生、人參、甘草、當歸,有附子。適用於產後腹痛不能轉動、腰腿攣縮疼痛不能屈伸、身體虛弱的情況。
十味銼散
治療濕痹引起的全身疼痛。
將四物湯加入白朮、附子、防風、茯苓、黃耆、肉桂。這個方子其實就是十全大補湯,只是去除了人參、甘草這類甘緩補氣的藥材,而加入附子、防風來通達表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