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六 (30)
卷六 (30)
1. 癇
脈經云:前部左右彈者,陽蹺也;動則苦腰痛癲癇,惡風偏枯,僵仆羊鳴,身強皮痹。從少陽斜至太陽者,陽維也;動則苦癲癇,僵仆羊鳴,手足相引,甚者失音不能言。從少陰斜至厥陰者,陰維也;動則苦癲癇。尺寸俱浮,直上直下,此為督脈,腰背強痛,不得俯仰,大人癲病。
小兒風癇,脈來中央浮,直上直下者,督脈也;動則苦腰背膝寒。夫癲,小兒癇也。巢氏妄立五癇之說,曰陽癇,曰陰癇,曰風癇,曰濕癇,曰馬癇,證治雜出。殊不知癲癇之發,皆由肝腎龍雷上衝所致也。
癇病與卒中痙病相似,但癇病發時昏不知人,卒然眩仆倒地,甚則瘛瘲抽搐,目上視,或口眼喎斜,或口作六畜聲,將醒時吐涎沫,醒後又復發;有連日發者,有一日三五次發者。若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中熱,則仆時無聲,醒時無涎沫,醒後不復發也。剛痙柔痙亦屢發,然身體強直。
角弓反張,不似癇之身軟,或為六畜聲也。癇證之發,由腎中龍火上升,而肝家雷火相從挾助也。惟有肝風,故作搐搦;搐搦則通身之脂液逼迫而上,隨逆氣而吐出於口也。陰氣虛,不能寧謐於內,則附陽而上升,故上熱而下寒;陽氣虛,不能周衛於身,則隨陰而下陷,故下熱而上寒。
丹溪主痰與熱,以星、半、芩、連為主。熱多者,涼膈散加川連、麥冬以泄之;痰多者,戴人三聖散以吐之;如驚者,東垣安神丸以平之。可下者,以承氣湯下之,然後用安神平肝之劑,歸、地、牛黃、硃砂、青黛、柴胡、川芎之類。心熱痰迷心竅者,清神湯。病久而成窠囊。
窠囊日久,必至生蟲,妙功丸神效。既與行痰滌熱,癇證已愈,然須防其再發。宜十全大補加棗仁、遠志、麥冬。稟氣素虛者,鹿角膠經年常服。六味丸加遠志、沉香,亦不可缺。風癇驟發,項強直視,不省人事,此肝經有熱也。或有咬牙者,瀉青丸合導赤散治之。如病發者,
可用輕粉、白礬、代赭石,發過米飲調下,重劑以鎮之也。若起於郁者,四七湯加木香、南星。發時用前藥下靈砂丹。不得臥,用養正丹;多嘔,下黑錫丹。痰多者,導痰湯加木香、竹瀝。癇病晝發,灸陽蹺,宜補中益氣加益智;夜發,灸陰蹺,宜六味丸加鹿角膠。丹礬丸治五癇諸證。
方用黃丹一兩,白礬二兩,銀罐中煅通紅為末,入臘茶一兩,不落水豬心血為丸,綠豆大,硃砂為衣。每服三十丸,茶清送下。久服其涎自便出。服一月後,更以安神藥調之。久患氣虛,痰氣壅塞,須防卒變,不可妄許以治也。凡見目瞪如愚者不治,治之亦必無功。
石頑曰:癇證往往生於鬱悶之人,多緣病後本虛,或復感六淫,氣虛痰積之故。蓋以腎水本虛不能制火,火氣上乘,痰壅臟腑,經脈閉遏,故卒然倒僕,手足搐捻,口目牽掣,乃是熱盛生風之候。斯時陰陽相薄,氣不得越,故迸作諸聲,證狀非一。古人雖分五癇,治法要以補腎為本,豁痰為標,隨經見證用藥。但其脈急實及虛散者不治;細緩者雖久劇可治。
白話文:
《癇》
《脈經》記載,前額兩側若有彈性跳動的脈象,這屬於陽蹺脈。若是此脈動異常,會感到腰痛、癲癇、畏風、半身不遂、僵硬跌倒、羊叫般的聲音、身體強直和皮膚麻痹。從少陽經斜向太陽經的脈象,是陽維脈,此脈異常,會苦於癲癇、僵硬跌倒、羊叫般的聲音、手腳相拉,嚴重者甚至無法說話。從少陰經斜向厥陰經的脈象,是陰維脈,此脈異常,也會苦於癲癇。若寸關尺三部的脈象均浮動,且直上直下,這便是督脈的脈象,會導致腰背強直疼痛,無法彎腰。這是成人癲病的徵兆。
小兒風癇,脈象在中央浮動,且直上直下,這也是督脈的脈象,會導致腰背膝部寒冷。癲癇,是小兒的疾病。巢氏誤立五癇的理論,包括陽癇、陰癇、風癇、濕癇、馬癇,各種治療方法混雜,卻不知癲癇的發作,皆是由肝腎功能失調,導致龍雷之氣上衝所致。
癇病和中風或痙病有些相似,但癇病發作時,患者會失去意識,突然眩暈倒地,嚴重時會出現抽搐、眼睛向上翻、嘴角歪斜、發出動物般的聲音,清醒時會吐出唾液,醒後可能會再次發作。有的患者連續幾天發作,有的患者一天可能發作三到五次。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中熱等疾病,患者倒下時不會發出聲音,醒來時沒有唾液,醒後不會再次發作。痙病的發作,患者身體會僵直,呈角弓反張,不像癇病患者身體軟弱,或者發出動物般的聲音。
癇病的發作,是由於腎臟中的龍火上升,肝臟的雷火隨之跟隨,形成協同作用。只有肝風存在,才會產生抽搐。抽搐會使全身的脂肪液體被迫上升,隨著逆氣從口中吐出。陰氣虛弱,無法在內部保持平靜,會依附陽氣上升,因此上半身熱,下半身冷。陽氣虛弱,無法在全身保持衛護,會隨陰氣下降,因此下半身熱,上半身冷。
丹溪認為痰和熱是癇病的主要原因,主要使用星、半、芩、連等草藥。如果熱氣較多,可以使用涼膈散,加上川連和麥冬來降低熱度。痰多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戴人的三聖散來清除痰液。如果受到驚嚇,可以使用東垣的安神丸來平定情緒。如果需要排泄,可以使用承氣湯來幫助排泄。然後使用安神和平衡肝臟的藥物,如歸、地、牛黃、硃砂、青黛、柴胡、川芎等。心熱和痰迷心竅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清神湯。如果病程長久形成結節,需要使用妙功丸來治療,非常有效。治療癇病時,必須同時清除痰液和熱氣。癇病痊癒後,仍需預防再次發作。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,加上酸棗仁、遠志、麥冬。對於體質虛弱的人,可以長期服用鹿角膠。六味丸加上遠志和沉香也是必要的。對於突然發作的風癇,頸部僵硬,眼神呆滯,失去意識,這可能是肝臟有熱。咬牙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瀉青丸和導赤散來治療。對於經常發作的病人,可以使用輕粉、白礬、代赭石,在發作後用米湯調和服用,使用重劑量來控制病情。如果癇病是由於抑鬱引起的,可以使用四七湯加上木香和南星。發作時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藥物來下靈砂丹。如果病人無法躺下,可以使用養正丹。如果病人嘔吐頻繁,可以使用黑錫丹。痰多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導痰湯加上木香和竹瀝。
癇病白天發作,可以針灸陽蹺穴,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益智。晚上發作,可以針灸陰蹺穴,使用六味丸加上鹿角膠。丹礬丸可以治療各種癇病症狀。藥方為黃丹一兩,白礬二兩,放在銀罐中燒紅成粉末,加入一兩臘茶,使用未接觸過水的豬心血來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,外層包裹硃砂。每次服用三十粒,用茶湯送服。長期服用可以使痰液自然排出。服用一個月後,可以使用安神藥物來調理。對於長期患病、氣虛、痰氣壅塞的情況,需要預防突發變化,不可輕易承諾治療。如果病人眼睛瞪得像傻子一樣,則無法治療,即使治療也無效。
石頑說,癇病通常發生在抑鬱的人身上。大多數情況下,病人在病後體質虛弱,或者再次感染了六淫,氣虛和痰積是主要原因。因為腎臟虛弱,無法抑制火氣,火氣上沖,痰液堵塞臟腑,經絡被封閉,所以病人突然倒下,手腳抽搐,口眼歪斜,這是熱氣旺盛導致風邪的徵兆。此時陰陽相互影響,氣息無法流通,因此會發出各種聲音,症狀各不相同。古人雖然分為五種癇病,但治療方法主要是補腎和清痰,根據不同經絡的症狀來選擇藥物。然而,如果脈象急促實硬,或者虛弱散漫,則無法治療。細弱緩慢的脈象,即使病情嚴重,也可以治療。
診斷方面,脈象浮滑洪數為風癇,細弦微緩為虛癇,浮為陽癇,沉為陰癇,虛弦為驚嚇,沉數為實熱,沉實弦急的脈象則表示病情嚴重,無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