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2)

1. 嬰兒門下

人參,黃耆,白朮(各一錢),紫草茸,茯苓,芍藥(各八錢),當歸(七分),木通(六分),防風,甘草,川芎(各五分),粳米(一撮)

水煎。熱服。

白螺散,治痘濕不收。

白螺殼(陳年土牆內者。煅過)

為散。痘瘡濕處乾摻之。

金華散,治痘後肥疳。

黃連,黃芩,黃柏,大黃,黃丹(等分),輕粉(減半),麝香(少許)

為散。瘡濕則乾摻。燥則豬脂調敷。

生肌散,治疳蝕不斂。膿血雜流。

黃連,黃柏,甘草,五倍子,地骨皮(等分)

為散。乾摻瘡上。

白虎化斑湯,治痘後火悶。不得發出。

石膏(生用),知母,生甘草,蟬蛻,麻黃,大黃(生用),黃芩,連翹,黑參,竹葉

水煎。大劑頻服。

大黃甘草湯(金匱),治痘為痰悶。不得發出。

大黃(一倍),甘草(生。減半)

水煎。頻服取吐。不應。更服。金匱本方用大黃四倍於甘草。治食已即吐。專取大黃之沉降。以泄逆滿之滯。此用大黃再倍於甘草。治痰悶痘閉。反借甘草之上溢以湧固結之積。一方小變。而功用不同若此。

椒梅丸,治痘為蟲悶。不得發出。

秦椒(三錢),烏梅,黃連(各一錢)

為末。飴糖丸。如黍米大。量兒大小分二三服。服後須臾得入蟲口。次與紫草承氣湯下之。

豬尾膏,治痘倒黶。心神不寧。

小豬尾尖上刺血數滴。入冰片少許。辰砂末一錢。同研成膏。分作三五服。木香湯化下。

柴胡飲,治痘瘡初起熱甚。表裡俱實。

柴胡,防風,荊芥,黑參(各八分),大黃(二錢),黃芩,滑石(各錢半),甘草(五分)

水煎。不時服。

犀角消毒飲,治痘瘡發疔。胃熱咽腫便秘。

犀角(七分),連翹,鼠黏子(各一錢),荊芥(六分),甘草,防風(各五分),忍冬(錢半)

水煎。不時服。

羌活湯,治痘疹未報點時。熱甚不發。頭痛腹脹。

羌活,防風(各八分),荊芥,紫蘇(各七分),川芎(四分),赤芍(六分),枳殼(八分),山楂(一錢),木通(五分),甘草(生。三分),蔥白(一莖),生薑(一片)

水煎。熱服。

珍珠散,治痘疔。

珍珠(生。研),綠豆(生。研),豌豆(燒存性),發灰(等分)

為散。胭脂調。銀針挑破。口含清水。吮去毒血。塗之。一方。無綠豆。加冰片少許。

三仙散,治痘疔。

紫花地丁,番白草,當歸尾

為散。水煎。溫服。

升均湯,治痘出隱隱不起。面上紅暈成片。根窠瑣屑者。

人參蘆,白朮蘆,茯苓,甘草(生),防風蘆,桔梗蘆

水煎。頓服取吐。痰出氣升。痘自起矣。一方。無防風。有升麻。

羚羊解毒湯,治痘初起。根窠不分。顴頰一片如朱塗。以此湯分之。

紫草,黑參(各一錢),柴胡(八分),荊芥(六分),蟬蛻(四分),川芎(五分),紅花(三分),山楂(一錢),連翹(八分),木通(七分),羚羊角尖(鎊細。一錢)

白話文:

嬰兒門下

內服藥方:

  • **基本方:**人參、黃耆、白朮各一錢,紫草茸、茯苓、芍藥各八錢,當歸七分,木通六分,防風、甘草、川芎各五分,粳米一小撮。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
  • **白螺散:**治療痘瘡濕潤、不易收口。取陳年土牆內的白螺殼,煅燒過後磨成粉末。將粉末撒在痘瘡濕潤的地方,使其乾燥。

  • **金華散:**治療痘瘡癒合後產生的肥厚性疳瘡。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大黃、黃丹等量,輕粉減半,少許麝香。磨成粉末。如果瘡面濕潤就直接撒上,如果乾燥則用豬油調和後塗敷。

  • **生肌散:**治療疳瘡腐蝕不癒合,膿血混雜流出。黃連、黃柏、甘草、五倍子、地骨皮等量。磨成粉末,直接撒在瘡面上。

  • **白虎化斑湯:**治療痘瘡後期,火熱鬱悶,無法順利發出。生石膏、知母、生甘草、蟬蛻、麻黃、生大黃、黃芩、連翹、玄參、竹葉。用水煎煮,大劑量頻繁服用。

  • 大黃甘草湯: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治療痘瘡因痰阻而鬱悶,無法順利發出。大黃加倍,生甘草減半。用水煎煮,頻繁服用以促使嘔吐。如果沒有效果,繼續服用。原方大黃用量為甘草的四倍,用於治療食後即吐,主要取大黃的沉降作用,以疏泄逆上的滿脹感。這裡大黃用量為甘草的兩倍,用於治療痰悶痘瘡閉塞,反而借用甘草的上行作用,以促使積聚的痰液湧出。同一個方子,稍作變化,功效就如此不同。

  • **椒梅丸:**治療痘瘡因蟲積而鬱悶,無法順利發出。秦椒三錢,烏梅、黃連各一錢。磨成粉末,用麥芽糖做成丸子,如黍米大小。根據嬰兒大小,分二至三次服用。服藥後過一會兒,若蟲被引出,再用紫草承氣湯來瀉下。

  • **柴胡飲:**治療痘瘡初期發熱嚴重,表裡都有實證。柴胡、防風、荊芥、玄參各八分,大黃二錢,黃芩、滑石各一錢半,甘草五分。用水煎煮,隨時服用。

  • **犀角消毒飲:**治療痘瘡發出疔瘡,胃熱咽喉腫痛,大便秘結。犀角七分,連翹、鼠黏子各一錢,荊芥六分,甘草、防風各五分,忍冬一錢半。用水煎煮,隨時服用。

  • **羌活湯:**治療痘疹還沒出點時,發熱嚴重而不能發出,伴隨頭痛腹脹。羌活、防風各八分,荊芥、紫蘇各七分,川芎四分,赤芍六分,枳殼八分,山楂一錢,木通五分,生甘草三分,蔥白一小段,生薑一片。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
  • **升均湯:**治療痘瘡出得隱隱約約,難以發出,臉上紅暈成片,根部細碎不清晰。人參蘆、白朮蘆、茯苓、生甘草、防風蘆、桔梗蘆。用水煎煮,一次服用,以促使嘔吐,待痰液排出,氣機上升,痘瘡自然會發出。另一方中沒有防風,有升麻。

  • **羚羊解毒湯:**治療痘瘡初期,根部難以分辨,臉頰一片紅潤如塗朱砂。用此方來區分病症。紫草、玄參各一錢,柴胡八分,荊芥六分,蟬蛻四分,川芎五分,紅花三分,山楂一錢,連翹八分,木通七分,羚羊角尖(磨成細粉)一錢。

外用藥方:

  • **豬尾膏:**治療痘瘡倒陷,導致心神不安。取小豬尾尖上的血數滴,加入少量冰片,辰砂末一錢,一同研磨成膏。分成三到五次服用,用木香湯送服。

  • **珍珠散:**治療痘瘡上的疔瘡。生珍珠(研磨)、生綠豆(研磨)、豌豆(燒成灰)、頭髮灰等量。磨成粉末,用胭脂調和。用銀針挑破疔瘡,口含清水,吮吸出毒血,然後塗上藥粉。另一方中沒有綠豆,加入少量冰片。

  • **三仙散:**治療痘瘡上的疔瘡。紫花地丁、番白草、當歸尾。磨成粉末,用水煎煮,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