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)
卷十二 (1)
1. 嬰兒門下
百祥丸,治痘瘡黑陷。喘脹便秘。
紅芽大戟(去傍枝。煮軟去骨)
棗肉和丸。粟米大。三歲兒十丸。黑芝麻湯送下。
宣風散,治痘毒腫乘腎。腹脹黑陷。
尖檳榔(二個),橘皮,青皮,甘草(各二錢),牽牛頭末(四錢)
為散。三歲兒一錢匕。蜜水調服。(準繩。無青皮)
紫草飲,治痘疹血熱。口渴不能起發。
紫草(一錢。一作紫鉚),甘草(炙。五分),黃耆(錢半),糯米(一撮)
水煎。日再服。一方。無黃耆、糯米。多人參、蟬蛻、穿山甲。治氣虛血熱。一方。無黃耆、糯米。多歸、芍、麻黃。治血熱復感風寒。不能起發。按紫草飲本方。系保元湯去參易紫草之制。更迭一味。而氣血攸分。且補中寓發。直是大匠運斤。足補桂岩未迨。
消毒飲,治痘疹咽痛而起發遲。
鼠黏子(研。錢半),甘草(五分),荊芥(一錢)
水煎。日二服。
化毒湯,治痘已發。毒盛不能起脹。
紫草茸(一錢),甘草,升麻,蟬蛻(各五分),地骨皮,黃芩(各七分),糯米(一撮)
水煎。日再服。
加味四聖散,治痘灌漿時。熱渴引水或作癢。
紫草茸(一錢),甘草(五分),黃耆(一錢),木通(七分),川芎(五分),木香(三分),人參(一錢),蟬蛻(七枚)
水煎。熱服。
紫草木通湯,治痘疹行漿時。氣虛血熱。小便不利。不能起發。
紫草(一錢),甘草(五分),木通(六分),人參,茯苓(各一錢),糯米(一撮)
水煎。不時溫服。
快斑湯(即人參快斑散),治痘毒盛。起發遲而作癢。
紫草(一錢),甘草(五分),木通(六分),人參(一錢),芍藥(一錢),蟬蛻(七枚)
水煎。熱服。一方。多當歸、防風。一方。無芍藥。多當歸、防風、木香。
鼠黏子湯,治痘疹咽喉腫痛。
鼠黏子(錢半),甘草(五分),荊芥(七分),防風(六分)
水煎。不時溫服。
如聖飲,治痘出不快。咽喉不利。
鼠黏子(一錢),甘草(五分),荊芥(七分),桔梗(六分),防風(五分),麥門冬(一錢),竹葉(十片)
水煎。不時溫服。一方。無竹葉。有黑參。
獨聖散,治痘瘡毒盛伏陷。
鼠黏子,殭蠶(炒研),紫草茸(等分)
水煎。日二三服。
陳氏木香散,治痘瘡泄瀉後。虛寒癢塌。
木香,大腹皮,肉桂,半夏,青皮(炒),柴胡,人參,赤茯苓,甘草(炙),訶子肉,丁香(等分)
為散。每服一二錢。加薑、棗煎服。自汗癢塌。去腹皮、青皮、柴胡。加黃耆、白朮、糯米。
陳氏異功散,治痘瘡灰白伏陷。大渴泄瀉。
木香,當歸身,茯苓,肉桂,肉豆蔻,丁香,熟附子,人參,白朮,半夏,厚朴,橘皮(等分)
為散。每服二三錢。入薑、棗煎服。
參耆四聖散,治痘胃虛少食。發熱作渴而起發遲。
白話文:
嬰兒門下
百祥丸,治療痘瘡顏色發黑、凹陷,並伴有喘氣、腹脹、便秘的症狀。
藥方: 紅芽大戟(去掉旁邊的枝條,煮軟後取出骨頭),加上棗肉一起搗成丸狀,大小如小米。三歲的小孩服用十顆,用黑芝麻湯送服。
宣風散,治療痘瘡毒素侵襲到腎臟,引起腹脹和顏色發黑、凹陷的症狀。
藥方: 檳榔(兩個),橘皮,青皮,甘草(各二錢),牽牛子末(四錢)。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。三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一錢匕,用蜂蜜水調服。(依照《醫宗準繩》的記載,此方沒有青皮。)
紫草飲,治療痘疹因血熱而引起的口渴,導致身體虛弱,無法站起。
藥方: 紫草(一錢,有的寫作紫鉚),炙甘草(五分),黃耆(一錢半),糯米(一小撮)。 用水煎煮,一天服用兩次。另一個方子,沒有黃耆和糯米,而是加入人參、蟬蛻、穿山甲。這個方子治療因氣虛血熱引起的症狀。還有一個方子,沒有黃耆和糯米,而是加入當歸、芍藥、麻黃,這個方子治療血熱又感受風寒,導致身體虛弱,無法站起。按原方紫草飲,其實是把保元湯去掉人參,換成紫草。只是換了一味藥,就區分了氣血的虛實,而且在補氣的同時還能讓痘疹順利發出來,可以看出用藥的精妙。
消毒飲,治療痘疹因咽喉疼痛而導致發出緩慢的症狀。
藥方: 鼠黏子(研磨,一錢半),甘草(五分),荊芥(一錢)。 用水煎煮,一天服用兩次。
化毒湯,治療痘疹已經發出來,但毒性太強,無法隆起發脹的症狀。
藥方: 紫草茸(一錢),甘草,升麻,蟬蛻(各五分),地骨皮,黃芩(各七分),糯米(一小撮)。 用水煎煮,一天服用兩次。
加味四聖散,治療痘瘡在灌漿時,出現發熱口渴,想喝水,或感到搔癢的症狀。
藥方: 紫草茸(一錢),甘草(五分),黃耆(一錢),木通(七分),川芎(五分),木香(三分),人參(一錢),蟬蛻(七枚)。 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。
紫草木通湯,治療痘疹在行漿時,因氣虛血熱導致小便不暢、身體虛弱,無法站立的症狀。
藥方: 紫草(一錢),甘草(五分),木通(六分),人參,茯苓(各一錢),糯米(一小撮)。 用水煎煮,隨時溫服。
快斑湯(即人參快斑散),治療痘瘡毒性強,發出緩慢且伴隨搔癢的症狀。
藥方: 紫草(一錢),甘草(五分),木通(六分),人參(一錢),芍藥(一錢),蟬蛻(七枚)。 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。另一個方子,加入當歸和防風。還有一個方子,去掉芍藥,加入當歸、防風、木香。
鼠黏子湯,治療痘疹引起的咽喉腫痛。
藥方: 鼠黏子(一錢半),甘草(五分),荊芥(七分),防風(六分)。 用水煎煮,隨時溫服。
如聖飲,治療痘瘡發出不順暢,咽喉不舒服。
藥方: 鼠黏子(一錢),甘草(五分),荊芥(七分),桔梗(六分),防風(五分),麥門冬(一錢),竹葉(十片)。 用水煎煮,隨時溫服。另一個方子,沒有竹葉,加入了黑參。
獨聖散,治療痘瘡毒性強,潛伏於體內而無法發出。
藥方: 鼠黏子、殭蠶(炒過研磨)、紫草茸(等份)。 用水煎煮,一天服用兩到三次。
陳氏木香散,治療痘瘡洩瀉後,因虛寒引起的搔癢和塌陷症狀。
藥方: 木香、大腹皮、肉桂、半夏、青皮(炒)、柴胡、人參、赤茯苓、炙甘草、訶子肉、丁香(等份)。 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加入薑、棗煎煮後服用。若有自汗和搔癢塌陷,則去掉大腹皮、青皮、柴胡,加入黃耆、白朮、糯米。
陳氏異功散,治療痘瘡顏色灰白,潛伏於體內,並伴有口渴、腹瀉的症狀。
藥方: 木香、當歸身、茯苓、肉桂、肉豆蔻、丁香、熟附子、人參、白朮、半夏、厚朴、橘皮(等份)。 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到三錢,加入薑、棗煎煮後服用。
參耆四聖散,治療痘瘡因脾胃虛弱,食慾不振,並伴有發熱口渴且發出緩慢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