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26)
卷四 (26)
1. 喑
良非金破不鳴之比。因疏導痰湯加人中黃、澤瀉方。專一滌痰為務。四劑後。痰中見紫黑血數塊。其聲漸出。而颯未除。更以秋石兼人中黃。棗肉丸服。經月而聲音清朗。始終未嘗用清理肺氣。調養營血藥也。
飛疇治郭代工。午日少食角黍。倦怠作瀉。曾用消克不效。因圊時跌僕。即昏迷不省。數日後邀予診視。六脈虛微欲脫。右臂不能轉動。聲喑無聞。時有用大黃消克之劑者。予急止之。此脾肺虛憊。安能任此。今縱有合劑。恐胃氣告匱。烏能行其藥力。惟粥飲參湯。庶為合宜。
所謂漿粥入胃。則虛者活。遂確遵予言以調之。瀉止神寧。聲音漸出而蘇。能食後。亦惟獨參湯調養。不藥而愈。
白話文:
[喑]
這個病並不是像金屬被破壞就不能發出聲音那樣。而是因為痰阻礙氣機,所以用疏導痰的藥方,加上人中黃和澤瀉。專注於清除痰液。吃了四劑藥後,痰中出現幾塊紫黑色的血塊,聲音逐漸出來,但仍然嘶啞。於是再用秋石搭配人中黃,做成棗肉丸服用。經過一個月,聲音變得清晰洪亮。整個過程都沒有使用清理肺氣或調養氣血的藥物。
飛疇治療郭代工的病,他在端午節那天少吃了粽子,感到疲倦想睡,接著開始腹瀉。之前用消食化積的藥沒有效果,後來上廁所時跌倒,就昏迷不醒人事。幾天後請我去看診,發現他的六脈虛弱到快要消失,右手臂不能轉動,聲音嘶啞發不出聲音。當時有人用大黃等攻下藥來治療,我趕緊阻止他們,說這是脾肺虛弱衰竭,怎麼能承受這些藥呢?就算有適合的藥,恐怕他的胃氣也已經耗盡,無法發揮藥效。現在只能用稀粥配人參湯來調理,這樣才合適。
就像說的,漿粥進入胃中,虛弱的身體才能活過來。於是他們確實聽從我的話來調理。腹瀉止住了,神智也清醒了,聲音也漸漸恢復,之後就能夠進食。進食後,也只用人參湯來調養,沒有用藥就痊癒了。
2. 喘(短氣、少氣、逆氣、哮)
經曰。諸病喘滿。皆屬於熱。(寒則息遲氣微。熱則息數氣粗。)咳嗽上氣。厥在胸中。過在手陽明太陰。氣有餘則喘咳。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。肺氣虛。則鼻塞不利。少氣。實則喘喝。胸盈仰息。秋脈不及。則令人喘。呼吸少氣。勞則喘息汗出。邪入六腑。則身熱不得臥。
上為喘呼。夜行則喘出於腎。淫氣病肺。有所墮恐。喘出於肝。淫氣害脾。有所驚恐。喘出於肺。淫氣傷心。渡水跌僕。喘出於腎與骨。肝脈若搏。因血在脅下。令人喘逆。喘咳者。是水氣並陽明也。不得臥。臥則喘者。是水氣之客也。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。此肺之絡脈逆也。
二陽之病發心脾。其傳為息賁者。死不治。(二陽陽明也。土不能生金。而心火復刑之則肺傷。故息上奔而喘。)乳子中風熱。喘鳴肩息者。脈實大而緩則生。急則死。(乳子。言產後以乳哺子時。非嬰兒也。)戴復庵云。有痰喘。有氣急喘。有胃氣虛喘。有火炎上喘。痰喘者。
凡喘便有痰聲。氣急喘者。呼吸急促而無痰聲。胃氣虛喘者。抬肩擷項。喘而不休。火炎上喘者。乍進乍退。得食則減。食已則喘。大概胃中有實火。膈上有稠痰。得食入咽。墜下稠痰。喘即暫止。稍久食已入胃。助其濕火。痰再升上。喘反大作。俗不知此。作胃虛治。治以燥熱之藥者。
是以火濟火也。
趙養葵曰。喘與短氣分。則短氣是虛。喘是實。然喘多有不足者。短氣間有有餘者。新病亦有本虛者。不可執論也。如實喘者。氣實脈盛。呼吸不利。肺竅壅塞。右寸沉實。宜瀉肺。虛喘者。先覺呼吸氣短。兩脅脹滿。右尺大而虛。宜補腎。此腎虛證。非新病虛者乎。邪喘者。
由寒邪伏於肺中。關竅不通。呼吸不利。若寸沉而緊。此外感也。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。則身熱退而喘定脈出此郁證。人所難知。非短氣中之有餘者乎。又一等似火非火。似喘非喘者。諸陽氣浮。無所依歸。故上氣而喘也。其人平日若無病。但覺氣喘。非氣喘也。乃氣不歸源也。
不知者。以其有火也誤以涼藥清之。以其喘急難禁也又用四磨之類寬之。下咽之後。似覺稍寬。少頃依然。豈知寬一分。更耗一分矣。惟大劑參、耆補劑。加補骨脂、阿膠等以鎮於下。後以八味丸加五味、鹿茸。不時服之。又一等火鬱之證。六脈俱澀。甚至沉伏。四肢悉寒。
甚至厥逆。拂拂氣促而喘。卻似有餘。而脈不緊數。欲作陰虛。而按尺鼓指。此為蓄郁已久。陽氣拂遏。不能營運於表。以致身冷脈微。而悶亂喘急。當此之時。不可以寒藥下之。又不可以熱藥投之。惟逍遙散合佐金丸之類宣通蓄熱。得汗而愈。後仍以六味丸養陰和陽可也。
喻嘉言曰。喘病無不本於肺。惟兼三陰者為最劇。而三陰又以腎為最劇。有此證者。首重在節欲。收攝腎氣。不使上攻可也。故喘病兼少陰腎者為最劇。腎火動則水氣升。其次則太陰脾。脾火動則濕氣升。又次則厥陰肝。肝火動則風氣升。是故治喘以治火為先也。然濁氣既隨火而升。
白話文:
古籍說:「各種喘、胸悶的病症,都屬於熱證。」(寒證會呼吸緩慢、氣息微弱,熱證則會呼吸急促、氣息粗重。)咳嗽、呼吸困難、氣往上衝,病因在胸部,病位主要在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。如果氣有餘就會喘、咳嗽、呼吸困難,如果氣不足就會呼吸短淺、氣息微弱。肺氣虛弱會導致鼻塞不通、呼吸微弱。氣實會喘且聲音粗重、胸悶仰頭呼吸。秋天脈象不及時,也會令人喘、呼吸微弱。勞累就會喘、呼吸急促、汗出。邪氣侵入六腑會發熱,難以入睡。
呼吸時氣向上衝叫做喘呼。晚上活動會因為腎臟問題而喘。過度的性慾會使肺部生病。曾經跌倒受驚會因為肝臟問題而喘。過度的性慾會傷害脾臟。曾經驚嚇過度會因為肺部問題而喘。過度性慾會傷害心臟。渡水跌倒,會因為腎臟和骨骼問題而喘。肝脈搏動,是因為脅下有瘀血,令人呼吸困難。喘且咳嗽,是水氣和陽明經的病變。無法躺臥,躺下就喘,是水氣停留在體內。平時活動如常,但呼吸有聲音,是肺經的絡脈氣逆。
二陽經(陽明經)的病會影響心脾,如果傳變為息賁(呼吸急促,像奔跑一樣),就是不治之症。(二陽指陽明經,土不能生金,而心火又剋制肺金,導致肺受損,所以呼吸急促,向上奔竄。)哺乳期婦女感染風熱,出現喘鳴、聳肩呼吸,如果脈象洪大而緩和,則可以存活,如果脈象急促則會死亡。(哺乳期婦女,是指產後哺乳的婦女,不是嬰兒。)戴復庵說,喘有痰喘、氣急喘、胃氣虛喘、火炎上喘。痰喘,通常伴有痰聲;氣急喘,呼吸急促但沒有痰聲;胃氣虛喘,會聳肩抬頭,喘個不停;火炎上喘,時好時壞,吃飯時會減輕,吃完飯又喘,大概是因為胃裡有實火,膈膜上有濃稠的痰。吃飯時食物吞嚥下,將濃稠的痰帶下,喘就暫時停止。過一會兒,食物進入胃中,助長濕火,痰再次上升,喘反而更嚴重。一般人不知道這個道理,把它當作胃虛來治療,用燥熱的藥物,等於是用火來幫助火。
趙養葵說,喘和短氣要區分開來,短氣是虛證,喘是實證。但是喘多半有虛的成分,短氣有時也有實的成分。新得病的也有本來就虛弱的,不能一概而論。實喘,是氣實、脈盛、呼吸困難、肺竅阻塞、右寸脈沉實,適合瀉肺。虛喘,先感覺呼吸短促、兩脅脹滿、右尺脈大而虛,適合補腎。這是腎虛的症狀,難道不是新病也有虛弱的情況嗎?邪喘,是由於寒邪潛伏在肺中,關竅不通,呼吸困難。如果寸脈沉而緊,是外感。也有六脈都伏的,適合用發散的方法,使身體熱退,喘定,脈象顯現。這種鬱證,人們很難知道。難道不是短氣中也有實證嗎?還有一種情況,像是火又不像火,像是喘又不像喘,是諸陽氣浮散,沒有歸宿,所以氣往上衝導致喘。這種人平時好像沒病,但會覺得氣喘,這不是氣喘,而是氣不歸源。
不明白的人,以為有火,就用寒涼的藥物來清熱。以為喘得厲害,就用四磨湯之類的藥來舒緩。吃下藥後,似乎好一點,但過一會兒又恢復原樣。哪知道舒緩一分,反而耗損一分。只能用大劑量的參、耆等補氣藥,加上補骨脂、阿膠等來鎮固下焦,然後用八味丸加五味子、鹿茸等來調理。還有一種火鬱的病症,六脈都澀,甚至沉伏,四肢冰冷,甚至厥逆,呼吸急促而喘,看似有餘,但脈象不緊不數,像是陰虛,但按尺脈卻搏動,這是鬱積已久,陽氣被阻礙,不能運送到體表,導致身體冰冷、脈象微弱,心煩意亂,呼吸急促。這時,不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降火,也不可以用溫熱的藥物來助火,只能用逍遙散合佐金丸之類的藥來疏通鬱熱,發汗後就會好轉,之後再用六味丸來滋陰調和陰陽。
喻嘉言說,喘病沒有不以肺為根本的,但如果兼有三陰經的問題就最嚴重。而三陰經中又以腎最嚴重。有這種症狀的人,首先要注意節制性慾,收斂腎氣,不讓它向上攻。所以喘病如果兼有少陰腎的問題就最嚴重。腎火妄動,水氣就會上衝。其次是太陰脾,脾火妄動,濕氣就會上衝。再其次是厥陰肝,肝火妄動,風氣就會上衝。所以治療喘病,要先治療火。但是濁氣既然跟著火一起上衝,也需要處理。